科技日報記者 劉莉
11月14日,中國科技史學會2020年度學術年會開幕式上,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科院院士韓啟德致辭時,提了一個他最想和大家探討的問題:「要做有意義的研究」。他認為,科技史研究「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史料揭示規律、明白道理,指導當今。」
圖片來源:中國科技史學會
韓啟德說,科技史研究要按時間來建構,史料是基礎,文獻學乃至考古學是基本功,沒有豐富的史料,尤其是新發現的史料,要做出原創性的研究成果是很難的。但是不能停留於此,更重要的是要通過這些史料揭示規律、明白道理,指導當今。我們常說「以史為鑑」,研究歷史是為了理解當前;知道我們從哪裡來,才能知道我們現在在哪裡,可能往哪裡去。
北大一位青年教師的一篇科學史文章《技術邏輯與技術民族主義》給韓啟德留下很深的印象。這篇文章挖掘、收集了我國上世紀60-70年代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研製紅旗轎車的許多鮮為人知的史料,由此說明當時我國的實際科技能力並不像眾人心目中那麼的落後,令人信服地證明只要我們堅持自立自強,加上正確的政策支持,誰也阻擋不了我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壯大。他覺得這樣的科技史文章有史料有見解有意義。
「但我也發現目前我們有些研究只是史料的堆積,沒有從這些史料中得出有意義的道理。」他舉例說,例如從不同年代的典籍中比較同一名稱中藥的差異,得出它們並不是同一種藥的結論。「像這樣的研究作為中藥學研究似乎還有一點價值,但作為科技史研究就不足道了。」韓啟德說。
還有的研究收集人家已經發表過的資料,歸納出一些淺顯的公知的道理;有的文章看不出史料與結論間有什麼必然的邏輯關係等等。韓啟德覺得這樣的研究給人的感覺就成了「為研究而研究,為發文章而寫文章」。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我覺得要做出好的科技史研究,首先要建立追求一流學術的願望,『板凳願坐十年冷』,捨得下功夫,摒棄浮躁,拒絕平庸。其次是要加強學術功底,擴大知識面,理工醫科出身的學者要特別加強史學功底,歷史出身的學者要努力補充科技醫學的基礎知識,大家都要更好應用科學方法,加強哲學思考。」韓啟德說。
近幾年,「作為科技史界的一員」,韓啟德多次組織、出席有關科技史的學術交流活動,並積極與研究人員溝通交流。
他認為,我國科技史學界對中國當代科技史的研究最為薄弱,而恰恰當代史與現實聯繫最為緊密,對當今科技發展的實踐最有實際指導意義。他在14日上午的活動中,建議鼓勵與加強這個領域的研究。
今年是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成立四十周年。「1980年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的建立,使得全國的科技史工作者有了交流、協作的平臺,是科技史在中國建制化的裡程碑,是科技史學科學術共同體形成的標誌。」韓啟德希望學會今後能更多提供平臺,加強學術交流與協作。
「科技史是小學科,學科力量比較薄弱,影響力不夠大,更需要加強彼此間的密切交流、共同發展,學會的作用顯得更加重要。」他建議,科技史學會充分發揚學術民主,更加廣泛動員成員的積極性,組織更多形式多樣的小型專題學術研討會,辦好自己的學術刊物,反映大家的心聲,維護大家的權益。
他鼓勵科技史研究人員自覺把自己的研究與國家戰略聯繫起來,以紮實的研究成果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提供借鑑,為我國科學文化建設、國家科技自主創新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
編輯:張爽
審核:管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