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啟德: 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

2020-11-27 中國科協

11月26日,2020第五屆騰雲峰會在北京召開,文化界和科技界人士共聚,探討科學和文化之間「流動的邊界」。作為到場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啟德用了幾個例子,向在場觀眾做了一次深入淺出的科普。

韓啟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院長

第一個例子,是轉基因。

「我們中國的情況非常特殊,轉基因食物竟然引起這麼大的分歧和爭議。而且,無論是『挺轉』派還是『反轉』派,都說自己是科學的。」韓啟德說,其實,如果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和知識,這個問題就很好分辨。「挺轉」派指出,這麼長時間以來,並沒有吃了轉基因食物有不良反應的案例,「挺轉」派也承認,可能在某些時刻、某種情況下,會產生不良反應,但現在並無發現。而「反轉」派則言之鑿鑿,認為轉基因食品一定有害處,現在確實沒有證據,但是它就是有可能發生。「這句話沒有辦法證偽。但是,科學一定是可證偽的。」韓啟德說,「所以,『反轉』人士的說法,並不科學。」

第二個例子,是新冠肺炎疫情。

疫情發生初期,陰謀論、人造病毒論一度也有市場。韓啟德感到不解:「拿得出任何證據嗎?科學是需要證據的。」如今,新冠肺炎疫苗正在研製,它需要經過三期臨床試驗,經過審批後才能正式上市。「但很多人並不了解,一直在問,究竟什麼身份才能獲得疫苗?這種說法,也不科學。」

早在2003年,韓啟德就在中央電視臺講過人類和傳染病鬥爭的歷史。他當時就總結說,人類從歷史中能學到的第一點,就是傳染病會長期存在。

「人是不可能和與我們共生的細菌、病毒等生物劃清界限的,也不可能脫離這些生物生存。」韓啟德說,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今天,仍然可以斷言,疫情遲早會過去,但因為人與自然的相互關係,人始終面臨著傳染病的威脅。「如果我們不調整人和自然的關係,這種威脅可能比以前更大,甚至可能發生比新冠肺炎更加嚴重的疫情。」

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北京大學終身講席教授饒毅也在現場表示,病毒的分子很簡單,它一直在不斷變化。病毒可能在一個地方發生突變,進入人體,但在這次突變之前,它已經在其他地方也發生了突變。人類很難幹涉自然界病毒的變化。「糾結疾病在哪裡發生,認為要追究發源地人的責任,這是很愚蠢的。」饒毅說。

這是一個特殊的時代。韓啟德說,科技工作者除了完成自己的研究工作以外,還有促進公眾理解科學的責任。「我們每個人都要努力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韓啟德說,這個世界危機四伏,需要科學知識和理性思維。「科學傳播已經不僅僅是科研的副產品,它正在成為一個時代的戰場。關係到未來人類的生存。我們科技工作者要有人文關懷,負起社會責任。」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關注丨韓啟德院士: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
    但是,科學一定是可證偽的。」韓啟德說,「所以,『反轉』人士的說法,並不科學。」第二個例子,是新冠肺炎疫情。疫情發生初期,陰謀論、人造病毒論一度也有市場。韓啟德感到不解:「拿得出任何證據嗎?科學是需要證據的。」如今,新冠肺炎疫苗正在研製,它需要經過三期臨床試驗,經過審批後才能正式上市。
  • 院士說丨韓啟德院士: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
    院士說丨韓啟德院士: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 2020-12-01 10: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韓啟德:公眾有權知曉科學界在做什麼、做得好不好
    在科學飛速進步的同時,促進公眾理解科學變得尤為重要。「科學傳播已經不僅僅是科研的副產品,而正成為一個時代的戰場,關係到未來人類的生存 。」2020年11月26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院長韓啟德在第五屆騰雲峰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他呼籲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應有使命擔當,「堅持科學精神,具有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成為這場關係人類命運之戰的中流砥柱。」
  • 韓啟德:科學傳播關乎人類未來
    在科學飛速進步的同時,促進公眾理解科學變得尤為重要。「科學傳播已經不僅僅是科研的副產品,而正成為一個時代的戰場,關係到未來人類的生存 。」2020年11月26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院長韓啟德在第五屆騰雲峰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他呼籲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應有使命擔當,「堅持科學精神,具有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成為這場關係人類命運之戰的中流砥柱。」
  • 如何看待轉基因、新冠疫情……韓啟德院士這樣說
    ◎ 科技日報記者 張蓋倫11月26日,2020第五屆騰雲峰會在北京召開,文化界和科技界人士共聚,探討科學和文化之間「流動的邊界」。作為到場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啟德用了幾個例子,向在場觀眾做了一次深入淺出的科普。
  • 韓啟德院士這樣說
    而且,無論是『挺轉』派還是『反轉』派,都說自己是科學的。」韓啟德說,其實,如果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和知識,這個問題就很好分辨。但是,科學一定是可證偽的。」韓啟德說,「所以,『反轉』人士的說法,並不科學。」
  • 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後疫情時代,人類要學會和自然界和諧相處
    「如果公眾都了解可證偽是科學的基本特徵,結論就是顯而易見的,就不至於造成那麼大的社會分歧。」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院長韓啟德如是說。如果公眾了解可證偽是科學的基本特徵,本不會造成那麼大的社會分歧。其二,新冠疫情後,陰謀論不斷在網絡上傳播。陰謀論者舉不出任何一個站得住腳的證據,如果公眾懂得科學要求實證,就不會被迷惑。
  • 韓啟德院士:醫學的對象是人,要讓醫學有溫度
    該書作者為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全書收錄20篇文章,以「醫學的溫度」為主題,闡述了他對醫學本質、敘事醫學、精準醫學等系列專業議題的人文思考,針對人們關於癌症治療、死亡所持有的習以為常的觀點,他也提出質疑並發表獨特觀點。在發布會上,韓啟德帶來主題報告,他說,醫學永遠不可能消滅疾病。醫學是有限度的。
  • 韓啟德院士這樣說→
    科技日報記者 劉莉11月14日,中國科技史學會2020年度學術年會開幕式上,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科院院士韓啟德致辭時,提了一個他最想和大家探討的問題:「要做有意義的研究」。我們常說「以史為鑑」,研究歷史是為了理解當前;知道我們從哪裡來,才能知道我們現在在哪裡,可能往哪裡去。北大一位青年教師的一篇科學史文章《技術邏輯與技術民族主義》給韓啟德留下很深的印象。
  • 科學抗疫——一堂公眾科學素養課
    近年來,中國大力推動科學普及,公民科學素質水平持續提升,目前已達到創新型國家水平。科學素質是走出危機的基石近日,於北京舉行的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上,來自全球23個國際、國家和地區的科技組織代表、政府領導與相關領域頂尖專家齊聚一堂,就公眾科學素質與科學抗疫等主題展開對話。「中國人民的公眾科學素質,是我們走出疫情危機的重要基石。」
  • 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在京開幕
    來源:新浪科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2月10日消息,12月8日,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在北京召開。來自全球23個國際、國家和地區的科技組織代表與相關領域頂尖專家參加會議,共話公眾科學素質提升與科學抗疫。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在開幕式上發表視頻致辭。
  • 中科院倡議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恪守「科學守門人」
    中新網北京11月28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28日發布消息說,該院27日召開全院科技期刊工作會議,會上發布題為《不忘職業初心 耕耘科技期刊事業》的倡議書,中科院副院長高鴻鈞院士等12位院士專家聯合向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發出恪守「科學守門人」職業初心等倡議。
  • 林群院士:科學普及是科學家的責任
    科學普及是科學家的天職,目的是把科學知識傳播給社會大眾。只有把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結合起來,才能稱得上是一位稱職的科學工作者。所以說,科學工作者應把自己的研究進展與研究內容告訴公眾。這不是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責任所在。很多西方國家建立了鼓勵科學家與大眾雙向交流的機制。科學家為了使社會了解自己的研究課題,大多會主動向公眾宣傳,為讀者寫科普文章。
  • 韓啟德院士主講「北大文研講座」第38期暨首場「科學與人文」主題...
    為主題作講座,介紹了中西方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的發展史,闡釋了醫學的科學屬性、人文屬性、社會屬性。講座由文研院院長鄧小南教授主持,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吳志攀、燕京學堂院長袁明、文研院常務副院長渠敬東、醫學人文研究院院長張大慶,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吳國盛等出席活動。鄧小南教授向韓啟德院士對文研院的支持表示感謝,並指出當今世界作為一個科技引領的世界,也處在一個召喚人文關懷的時代。
  • 觀點 | 林群院士:科學普及是科學家的責任
    科學普及是科學家的天職,目的是把科學知識傳播給社會大眾。只有把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結合起來,才能稱得上是一位稱職的科學工作者。所以說,科學工作者應把自己的研究進展與研究內容告訴公眾。這不是願不願意的問題,而是責任所在。很多西方國家建立了鼓勵科學家與大眾雙向交流的機制。科學家為了使社會了解自己的研究課題,大多會主動向公眾宣傳,為讀者寫科普文章。
  • 12位院士專家發出倡議 號召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爭做促進人類文明...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李琳):近日,中國科學院科技期刊工作會議上發布了《不忘職業初心耕耘科技期刊事業》的倡議書,12位院士專家號召廣大科技期刊工作者立足國情、面向世界,爭做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中堅力量和促進人類文明進程的參與者。
  • 2020年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聚焦促進全球科學抗疫
    新華社北京10月26日電(記者張泉)記者從日前舉辦的中國科協第四季度新聞發布會上獲悉,2020年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致力於提高全球科技界共同應對重大疫情等危機與挑戰的能力,推動後疫情時代全球共同提升科學素質。
  • 擔心被公眾辱罵?面對爭議性的科學話題,科學家該如何發聲?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長周忠和認為,科普倫理可以看作科技倫理的延伸,它同樣是科學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普工作者要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將科學知識、科學精神傳遞給公眾。」李正風指出,從政策概念來看,科普,其實就是讓公眾接受與運用科學知識、理解科學的活動。
  • 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 「面向2035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專題論壇...
    11月27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辦,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北京師範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共同承辦的2020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面向2035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專題論壇在北京師範大學舉行。論壇採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並全程直播。
  • 醫學是人學,醫道重溫度——韓啟德院士新書《醫學的溫度》發布
    黃志堅認為,《醫學的溫度》體現了中國醫務工作者的社會良心與責任使命,這份良心與使命應該成為國人熱心追捧的社會話題,成為鼓舞人心的社會正能量,中國出版集團願意與醫學、教育、新聞界的同仁一道,共同推出有溫度和力度的書籍,在全社會營造出深度閱讀思考的書香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