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啟德院士主講「北大文研講座」第38期暨首場「科學與人文」主題...

2020-12-07 北京大學新聞網

2017年5月31日下午,由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文研院」)主辦的「北大文研講座」第38期暨首場「科學與人文」主題系列講座在北京大學第二體育館B101報告廳舉行。全國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院長韓啟德教授以「醫學是什麼?」為主題作講座,介紹了中西方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的發展史,闡釋了醫學的科學屬性、人文屬性、社會屬性。講座由文研院院長鄧小南教授主持,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吳志攀、燕京學堂院長袁明、文研院常務副院長渠敬東、醫學人文研究院院長張大慶,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吳國盛等出席活動。鄧小南教授向韓啟德院士對文研院的支持表示感謝,並指出當今世界作為一個科技引領的世界,也處在一個召喚人文關懷的時代。科學精神,就是求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求善的科學精神,兩者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繫。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啟動「科技與人文」系列講座,希望搭建人文與科學相互理解、對話的平臺。

 
活動現場

韓啟德院士以《大學》「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其先後,則近道矣」開篇,闡明理解醫學發展歷程對明晰醫學是什麼這一問題的重要性。他從軸心時代前談起,指出在軸心時代前有醫術但沒有醫學。雖然有生必有死,有人必有病,有病必有醫,但主要通過佔卜、巫術等方式結合宗教信仰儀式對病人進行精神上的安慰。當時雖然出現了斷肢固定、脫臼復位、外傷包紮、草藥、煉丹等沒有理論指導的原始醫學行為,但還稱不上是醫學的誕生。

 
鄧小南教授主持講座活動歡迎韓啟德教授

步入軸心時代,東西方傳統醫學興起,全世界同時有了理論的發現。韓啟德指出,其特徵表現為脫離了神的依賴,客觀地觀察病人,通過人的觀察而不是神的「旨意」,在哲學思索中獲得符合邏輯的理論,用以解釋身體和疾病現象。比如在西方出現了四體液學說,強調整體,主張自然、合理的生活方式,從而維護體液平衡,預防疾病。這雖然對疾病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有著不傷害病人的底線。從希波克拉底(BC460-377)開始有了這個理論體系,這才有了醫學。從那個時候開始,醫生成為一個高尚的職業,也要求醫生具有美德。同一時期,中華大地也產生了類似的醫學。先秦時期就有人搜集這方面的知識,到漢朝一直不斷整理,逐步形成了《黃帝內經》,在黃老道家體系下建立陰陽、五行、髒象、經絡、病因、病機、脈象、辯證施治等理論體系和基於整體的診治方法。在此後的羅馬時期,傳統醫學進一步發展。蓋倫(AD127-216)將人體分為心、肝、腦三大系統,繼承和發展了希波克拉底的學說。蓋倫通過觸診、切脈、尿液觀察,蓋氏製劑的治療及雄辯能力,成為當時的名醫和御醫,被後人稱為「醫聖」。同時期中國東漢張仲景(AD150-215)完成《傷寒雜病論》,被公認為中國醫學的「醫聖」。「不明本論者不可以為醫」,《傷寒雜病論》對中國醫學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此外,華佗採用茵陳蒿葉治療黃疸,發明了麻醉藥物麻沸散,發明了五禽戲鍛鍊身體,成為中醫發展的重要成果。

在韓啟德看來,公元4世紀以後,西方和中國開始走上不同的道路,基督教被定為羅馬國教,古典傳統文化在羅馬走向式微。在多次大瘟疫面前,醫學無能為力,加上持續不斷的戰爭、疾病、飢餓、災荒導致人們心理上的恐慌和對宗教的依賴,宗教的救贖觀、基督教對未來的信心和人道主義關愛捕獲了人們的信任。基督教認為疾病是神的造訪,是神意欲懲罰人間罪惡或是激勵他們的精神,所以醫師詢問病因,治療病人無異於幹涉神的意志,是有罪的行為。這樣的結果導致信仰療法佔據了統治地位,古典醫學衰落。其間只有8-12世紀的阿拉伯世界尊崇古希臘文化,保留並翻譯了大量古典文獻,為繼承發展傳統醫學創造了條件。與之相對的是中國傳統醫學在儒釋道文化基礎上持續發展。儒家重視禮樂制度的建構和人本思想,知識精英中「不為良相,即為良醫」蔚然成風,而以「仁」為核心的人格修養,對中醫倫理學和優良醫德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道教倡導養生,構成了傳統預防醫學的重要內容。韓啟德指出,軸心時代中醫的水平遠超希臘羅馬,同時期嚴重瘟疫來臨時,中醫能夠發揮作用。事實上,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在今天還有非常大的使用價值。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醫學傳承、創新、發展,從來沒有停止過,直到新文化運動才受到顛覆性的衝擊。

西方自15世紀文藝復興之後,一方面吸收希臘羅馬的醫學精髓,強調經驗、觀察和理性,同時人文主義興起,從神解放出來,機械唯物論成為醫學發展新的理論基礎。而現代科學的發展又為醫學觀察和實驗提供了工具。在這樣的基礎上,現代醫學一步步向前發展,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等具體學科相繼產生,對人體的認識從器官向組織、細胞深入。19世紀孟德爾通過豌豆雜交實驗,發現了決定遺傳的「孟德爾因子」,提出了分離定律、自由組合定律,20世紀初摩爾根在果蠅中觀察到基因存在於染色體上,並提出了基因連鎖和互換定律,由此奠定了遺傳學的基礎。1953年DNA的雙螺旋結構被發現,人們的視野從細胞進入分子,分子生物學興起。1990年美國正式宣布啟動人類基因組計劃,2002年30億個鹼基對解碼完成,表觀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等等都在迅速取得進展。同時,從衛生調查和研究開始,流行病學、結合統計學、社會學、預防醫學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韓啟德作講座

韓啟德指出,到19世紀中葉時,現代醫學科學已經取得了相當進展,但臨床醫學和藥學仍然非常落後,只有靠排汗、放血、通便等作為主要療法,基本還沒有化學合成藥物,僅有的正規藥物只有汞劑。鴉片在16世紀被發現可以用來止痛、止瀉、止咳嗽,19世紀初步提煉出鴉片生物鹼。到19世紀後期,才有了水合氯醛、巴比妥酸、索佛那三種用於催眠鎮靜的化學合成藥物。這一時期,醫生的主要作用是安慰。有些外科手術已經在民間流傳,範圍也不斷擴大,但人們並不認為這是醫生幹的事,況且沒有麻醉、沒有消毒,外科手術無法普遍開展。19世紀70年代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啟了科學與技術廣泛合作的全新時代,醫學技術在20世紀突飛猛進,臨床醫學取得跨越式發展。今天看病的幾乎所有技術都是在20世紀發明的。從磺胺藥、青黴素和胰島素被發現開始,化學合成藥物與生物製劑被大量發明和應用,從X光攝影到CT、磁共振、PET,影像診斷技術不斷發展,外科手術從體外循環心臟直視手術發展到可以在所有器官進行,進而到替代外科(器官移植)、微創外科,生物工程技術普遍應用,醫學發展到可以改變人類自己的生育、定向誘導幹細胞的發育,乃至編輯自己的基因。19世紀以前,醫生都是個體行醫的,醫院由宗教機構舉辦,主要從事慈善事業,承擔收容、濟貧、照護、隔離等功能。直到19世紀後期開始,由於醫療技術和裝備的發展,現代醫院得到飛速發展。

回顧這段東西方醫學的發展歷程,韓啟德總結了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在西方發達國家和中國的盛衰變化,指出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在中國和西方的不同發展軌跡。傳統醫學西方於5世紀後衰落,而在中國則長盛不衰,持續發展。現代醫學隨現代科學產生於西方,中國百年前全盤接受,至今已成為主流醫學。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我國現代醫學水平已從追跑到並跑。同時我們一直強調中西醫結合,並不斷探索著現代醫學與傳統醫學融合的途徑。

韓啟德指出,現代醫學在許多疾病面前仍然缺乏有效的辦法。在傳染病方面,愛滋病、伊波拉、寨卡、流感、瘧疾、手足口病等仍在不斷流行,血吸蟲病、麻疹、猩紅熱等原來基本滅絕的傳染病又死灰復燃。2004-2013年的十年間,我國傳染病發病率年增長5.9%,致病微生物幾天、幾小時就換一代,基因遺傳適應性上比人先進,對抗生素的耐藥性發生迅速。人類對癌症的發病原因仍不清楚,發病率越來越高。冠心病與腦卒中已經成為我國的首要死亡原因(272/10萬)。自閉症、抑鬱症、老年痴呆等精神性疾患也越來越多。由此,西方開始有不少人又重新轉向傳統醫學、替代醫學,乃至另類醫學。

韓啟德作講座

據此,韓啟德闡明了現代醫學的科學屬性,指出其發展基本符合現代科學的發展規律,但其同時具有複雜性和不確定性。人體是整合性的巨複雜系統,具有自組織性、自穩態性、開放性和時態性。目前科學還沒有破解複雜系統的有效方法,採用還原論研究模式,存在路漫漫和難整合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從分子到原子再到量子,發現了越來越細緻的尺度,還原似乎永無止境;另一方面,還原以後幾乎不能精準地整合起來,系統一旦被分割,就會喪失信息。其還原程度越高,分割產生的失真就越嚴重,至今還沒有建立可用於整體狀態描述的體系。同時,生命具有不確定性,表現為隨機性、偶然性。現在臨床醫學也面臨分科越來越細的問題。同時,臨床循證面臨困境,多數疾病的診療還無證可循,很多病的診斷還僅憑醫生集體的經驗來制定標準。即使經過臨床流行病學和統計學得到循證結果,也只是群體概率,應用到每一個病人的時候還是需要根據醫生的經驗來判斷,臨床決策還是離不開經驗性與藝術性。據此,韓啟德認為,醫學發展需要更多科學技術前沿領域的交叉研究。從目前看來,醫學無法完全依靠現代科學的實證與量化分析,仍然需要傳統醫學的整體觀和經驗性方法。

接著,韓啟德就醫學的人文屬性作了介紹。他指出,價值既有客觀標準,又有主觀標準。客觀上醫學延長了生命,大大改善了生活質量,對生產力、經濟和社會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但主觀上,人們的價值判斷並不與此平行,人們從來沒有像現在活得這麼久、活得這麼健康,醫學也從來沒有這麼成就斐然。然而矛盾的是,醫學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招致人們強烈的懷疑和不滿。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不同水平、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健康水平,以及對生命和生活的不同理解,醫學的價值判斷和主觀偏好有所不同。

此外,醫學既治病又治心。心理因素對健康至關重要,醫療過程中需要對病人進行心理關懷,疾病的根本危害在於心靈傷痛。在傳統醫學落後的時代,醫生主要發揮心理安慰的作用,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人們對技術的盲目樂觀,拉遠了醫患之間的心理距離。由此,敘事醫學興起,要求醫生看病不僅要關注疾病本身,還要關注病人的心理狀況、經濟社會和家屬狀況等。

韓啟德強調,醫學是有邊界的。隨著醫療技術飛速發展,人們對醫學的期許不斷提高,加上現代科學具有的意志、自由的秉性,現代醫學已經被賦予了過度的使命,比如醫學「生活化」(如美容、脫髮、變性、男性更年期等)、衰老逆轉研究、抵抗死亡、「徵服疾病」等等。

韓啟德指出,有的時候,醫學把危險當作疾病治療,例如高血壓,我們要求對高血壓知曉、控制、治療,這是出於以下幾點事實:一是高血壓人群冠心病和腦卒中十年發生風險率升高三倍;二是降壓治療可以降低約30%冠心病和腦卒中的發病率;三是西方發達國家高血壓人群控制血壓后冠心病和腦卒中發病率明顯下降。然而再仔細分析一下,在我國,高血壓總體人群10年內冠心病和腦卒中發生風險率為5.6%,降低30%發病率,即降為3.9%,實際意義是100個高血壓者服用降壓藥物控制血壓,十年內只有1.7個人受益,他們還要承受藥物副作用,並加重經濟負擔。所以,單獨針對高血壓這一危險因素來普遍治療並不是理想的辦法,只是目前還沒有找到更好的辦法而已。實際上醫學界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開始綜合考慮高血壓患者的具體情況,根據血壓升高的程度、年齡、有沒有合併其它危險因素、生活習慣等來確定危險程度,並決定是否需要治療、如何治療。還有就是高血壓人群應該把血壓降低到什麼水平比較合適,也是值得討論的。由此,韓啟德認為,人類文明的進步總體上延長了人的壽命,改善了健康,但人類身體本身的進化遠遠趕不上生活方式、人類文明的迅速變化,由此帶來包括慢性病在內的一系列健康問題。對此,人類除了坦然面對外,更重要的是盡力改善生活方式,而不是把主要責任賦予醫藥。人們對現代醫學的不滿,源於缺乏對醫學目的和要到哪裡去的思考。

隨後,韓啟德還介紹了醫學的社會屬性。一方面,醫學和公共衛生、生活環境、社會經濟環境等諸多社會因素緊密相關,共同影響健康;另一方面,醫學技術發展體現了社會倫理。醫療技術發展引發醫療費用快速增長,超過了社會經濟和個人的承受能力,醫學享用程度受身份和社會地位的影響,加重了社會不公。醫學技術發展方向影響醫療資源分配、總體效率與社會心理。此外,資本驅動醫學技術發展,健康產業成為支柱行業,資本進入藥物和醫用耗材的生產流通、醫療機構與醫療服務等方面。但資本是一柄雙刃劍,容易造成過度診斷與治療、藥物研製逐利導向、藥品和耗材流通領域腐敗、傳播與傳銷(養生節目中的過度宣傳)等方面的負面作用,需要把控好方向、把好關。同時,資本開始浸淫學術,比如由藥廠炮製的論文請著名的專家在著名的刊物上署名發表,藥企通過支持學術活動影響臨床醫學,這些也都值得警惕。

韓啟德認為,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的結合,可能促進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的整合,迎來人類醫學發展的第三個階段。認知型人工智慧會自主深度學習,並作決策;人工智慧不會有感情,但可以討人喜歡。基於網際網路和大數據收集基礎上的人工智慧技術,能讓醫學對現代科學所得到的還原性研究成果的綜合能力大大增強,也使大量經驗性觀察結果得到最快、最全面的收集、評判和應用,克服現代醫學不整體、忽視經驗的弊病,為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的結合提供可行路徑。

針對大家關於大數據應用方面的問題,韓啟德指出,需要特別注意數據的質量,比如中醫中的典籍和偏方就有所差別,文獻資料具有複雜性。同時,人體比較複雜,一次檢查只能得到有限的數據,進行全面的診斷也存在一定的困難。他希望能夠通過今後的研究加以改進。

最後,韓啟德以老子《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結尾,希望大家不忘維繫人類自身價值、保護自身生產能力的醫學初心。

講座在與會師生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編輯:江南


相關焦點

  • 學而不已 | 一周講座概覽[1216-1222]
    講座須知《一周講座概覽》向您推介下一周北大主要的講座信息。為踐行一流大學服務社會的職責、促進教育公平的社會責任,北京大學的講座資源向社會免費開放。由於不同講座針對對象不同、教室或會議室容量有限,請大家服從講座組織者的安排,有序參與講座,保證講座過程中的安靜、禮貌和對演講者的尊重。校外人士的入校規則,請大家留意保衛部網站,按學校相關規則執行。請校外社會人士按有關規定、有序進出校園、遵守校園各項規定。知識是一種力量,無論立場,它都應得到尊重。
  • 醫學是人學,醫道重溫度——韓啟德院士新書《醫學的溫度》發布
    第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名譽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系創系主任韓啟德,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志珍,北京大學校長郝平,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叢斌,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王辰,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黃志堅
  • 學而不已 | 一周講座概覽[1207-1213]
    講座須知《一周講座概覽》向您推介下一周北大主要的講座信息。校外人士的入校規則,請大家留意保衛部網站,按學校相關規則執行。由於疫情防控的需要,也懇請大家更多關注相關的線上資源。
  • 學而不已 | 一周講座概覽[1109-1115]
    502【北京大學圖書館「一小時講座」】開題與立項前的文獻調研(理)主講人:王旭時間:11月10日 15:00(含半小時答疑及上機實習)地點:用戶培訓中心304【第145次北大賽瑟(CCISSR)雙周討論會】社保基金和養老基金的投資主講人:劉寒星 博士
  • 【6.10—6.16】一周講座概覽
    (阿爾伯塔大學)時間:6月10日 11:45地點:科維理天文研究所第一會議室【北大文研講座130】荒野的呼喚:六十年守護自然之旅主講人:喬治·夏勒 (WCS野生生物保護學會資深科學家)主持人:李晟 研究員時間:6月10日 14:00地點:靜園二院208
  • 中科院院士韓啟德出新書 關注「醫學的溫度」
    11月19日,「醫學的溫度—韓啟德院士新書發布會暨讀書分享會」在北京大學舉行。該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院長韓啟德所著,該書收錄了20篇文章,闡述了其對醫學本質、敘事醫學、精準醫學等系列專業議題的人文思考。北京大學校長郝平表示,該書體現了醫者的人文精神,彰顯了科學家的科學精神,表現了北大學者的社會責任感,是對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結合。
  • 一周講座概覽
    講座須知《一周講座概覽》向您推介下一周北大主要的講座信息。為踐行一流大學服務社會的職責、促進教育公平的社會責任,北京大學的講座資源向社會免費開放。由於不同講座針對對象不同、教室或會議室容量有限,請大家服從講座組織者的安排,有序參與講座,保證講座過程中的安靜、禮貌和對演講者的尊重。
  • 北大教授謝曉亮出席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北大發布(11.4...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伊成器課題組與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院士課題組合作在Molecular Cell雜誌在線發表研究論文。該研究系統地解析了人和小鼠組織中m6A和m6Am甲基化圖譜,為深入理解人體與小鼠的m6A和m6Am修飾的動態變化規律及調控機制提供了重要的生物數據資源。
  • 院士說丨韓啟德院士: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
    院士說丨韓啟德院士: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 2020-12-01 10: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全國科普日活動:懷進鵬院士開講首場「院士科學人文課」
    懷進鵬院士開講首場「院士科學人文課」。主辦方供圖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沛然9月19日,在2020年全國科普日到來之際,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啟動「科技館裡的科學課」暨首場「院士科學人文課」活動,並以院士身份講授第一課。
  • 【科學講座】傅伯傑:地理學:從知識、科學到決策
    2018年5月15日晚7點,科學前沿進展名家系列講座Ⅱ第71講在玉泉路校區禮堂舉行。本次講座的主題是「地理學:從知識、科學到決策」,主講人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傅伯傑。傅院士在這次講座中,概述了地理學的基本知識,詳細介紹了地理科學的發展,並闡述了地理學與決策的關係。
  • 北大城環學院王恩湧教授、陶澍院士獲中國地理學會最高學術榮譽……【北大發布(11.30-12.6)】
    27-28日,「敦煌學與石窟寺研究工作坊」在靜園二院舉行;28日,「北大文研講座」第183期「敦煌藝術與中國繪畫史」在二體地下報告廳舉行。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退休教師王恩湧教授榮獲「首屆中國地理學會榮譽會士」,陶澍院士榮獲「首屆中國地理學會會士」。
  • 2018年「陳宗基講座」 暨巖土工程可靠度理論與風險評價高端論壇
    「陳宗基講座」每年舉行一次,該講座設立至今已成功舉辦八屆,分別由我國著名巖石力學專家孫鈞院士、王思敬院士、錢七虎院士、周維垣教授、葛修潤院士、鄭穎人院士、謝和平院士和何滿潮院士主講。歷屆「陳宗基講座」系統回顧了我國巖石力學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的相關成果,在凝練學科精髓、探尋學科研究方法、展望學科發展方向和引領學科向國際領先水平邁進等方面發揮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 【5.20—5.26】一周講座概覽
    講座須知《一周講座概覽》向您推介下一周北大主要的講座信息。為踐行一流大學服務社會的職責、促進教育公平的社會責任,北京大學的講座資源向社會免費開放。由於不同講座針對對象不同、教室或會議室容量有限,請大家服從講座組織者的安排,有序參與講座,保證講座過程中的安靜、禮貌和對演講者的尊重。
  • 打造高水平學術交流品牌平臺「吉林大學鼎新講座」首場開講
    【消息來源:校科協 攝/徐立華】近日,「吉林大學鼎新講座」首場報告會在中心校區鼎新大講堂舉辦,吸引了校內外師生700餘人參會。校長李元元、副校長孫友宏及相關單位負責人出席了活動。中國科學院院士、校科協主席、未來科學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主任于吉紅主持講座。
  • 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後疫情時代,人類要學會和自然界和諧相處
    「如果公眾都了解可證偽是科學的基本特徵,結論就是顯而易見的,就不至於造成那麼大的社會分歧。」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院長韓啟德如是說。在「新·啟程」的主題發言中,韓啟德如是說。他表示,科普工作非常重要,全社會對此已有共識,但從具體實踐看,還有很大提高空間。幾個案例引人警醒。其一,轉基因食物是否有害健康,各方爭執不下。「無害論」一方表示,如此多的人已吃了20年轉基因食物,未見不良反應報告。這是可以證偽的,只需拿出相反證據即可。
  • 中科院院士吳奇應邀到上海有機所作「黃耀曾科學與人文講座」
    >在君謀樓報告廳舉行,講座特邀中科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吳奇作題為「從『何為基礎研究?』談起……」的報告,中科院院士、上海有機所所長唐勇主持此次講座,並為吳奇頒發了講座紀念證書。上海有機所的院士、領導班子、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和研究生等300餘人到場聽講。
  • 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醫學是人學 醫道重溫度
    原創 健康報 健康報開篇語11月19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韓啟德所著的《醫學的溫度》新書發布會暨讀書分享會在北京大學舉行。會上,韓啟德院士結合本書的寫作、出版背景和個人思考做了主題發言。
  • 韓啟德:科學傳播關乎人類未來
    2020年11月26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院長韓啟德在第五屆騰雲峰會上發表主旨演講時表示,他呼籲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都應有使命擔當,「堅持科學精神,具有人文關懷和社會責任,成為這場關係人類命運之戰的中流砥柱。」
  • 關注丨韓啟德院士:促進公眾理解科學是科技工作者的責任
    11月26日,2020第五屆騰雲峰會在北京召開,文化界和科技界人士共聚,探討科學和文化之間「流動的邊界」。作為到場的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啟德用了幾個例子,向在場觀眾做了一次深入淺出的科普。第一個例子,是轉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