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城環學院王恩湧教授、陶澍院士獲中國地理學會最高學術榮譽……【北大發布(11.30-12.6)】

2020-12-07 北京大學

編者按

聚焦燕園,新聞匯總,資訊盡數瞭然。

11月27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Science Advances發表了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鐘上威研究員課題組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植物細胞壁中的果膠結構能受到機械觸碰的動態可逆調節,反覆多次或長時間的碰觸將逐漸改變細胞壁的機械強度,最終使得植物呈現接觸形態建成的表型。

北京大學工學院能源與資源工程系吳曉磊教授課題組以迪茨氏屬菌為模式菌株,比較系統地研究了其降解烷烴和適應環境的分子機制。課題組利用單顆粒冷凍電鏡技術,對來源於原油採出液樣品的迪茨氏屬菌Dietzia sp. DQ12-45-1b的Mrp複合物結構進行了解析(整體解析度達到3.0 Å)。根據Mrp複合物的結構,設計了多個突變體並進行了相關的功能實驗分析;對可能的Na+和H+轉運通路進行了驗證,提出了Mrp複合物中Na+與H+逆向轉運的轉運模型。此外,鑑於Mrp複合物與呼吸鏈複合體I在進化上存在一定的親緣關係,該發現為以呼吸鏈複合體I為代表的、由氧化還原反應驅動的初級主動轉運蛋白中的陽離子轉運機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相關工作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報》。

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的潘鋒教授團隊通過合成一種Ni摻雜的α-MnO2,運用實驗和密度泛函理論計算相結合,發現調控結構可以提升質子(H+)傳輸(基於Grotthuss質子傳輸機理)速率,提高氫離子和鋅離子嵌入量,提升水系Zn-MnO2二次電池的能量密度。該成果近期在線發表在化學領域國際頂級期刊《德國應用化學》上。

北京大學工學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長期致力於低維磁性納米材料的設計合成,研究反應條件、表面結構、界面能等因素對材料成核與生長的影響規律,探索其界面結構、電子結構及微磁學結構與材料表觀性能之間的構效關係,進而在維度、尺寸、形貌、結晶性和異質界面等多個方面實現協同調控。最近,為了進一步利用碳化鐵納米顆粒的生物酶活性,侯仰龍教授團隊開發了一種基於腫瘤微環境「解鎖」的具有納米酶活性的多功能磁性納米診療探針Ag2S@Fe2C-DSPE-PEG-iRGD,成果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

在11月22日至24日舉行的第五屆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全國賽終評中,北京大學法律援助協會的「眾裡『詢』他千百度——北京大學法律諮詢志願服務」項目脫穎而出,榮膺金獎。

11月25日,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第三屆創新轉化大賽暨第四屆科技成果推介會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舉行。

11月26日,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雙一流」建設與高等教育國際化專項課題中期評審會在北京大學臨湖軒召開。

11月26日,由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教育部創新創業教育指導委員會主辦,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南京工業大學承辦的中美青年創客交流中心建設研討會在南京工業大學舉行,會上就29家中美青年創客交流中心的年度評估結果進行公布,北京大學獲評「優秀創客中心」。

為大力弘揚奧運精神,全面普及冬奧知識,加大高校青年學生關注冬奧、支持冬奧的動員力度,鼓勵、引領更多青年廣泛參與冬奧志願服務,北京冬奧組委新聞宣傳部、志願者部與北京市委講師團聯合北京、河北相關部門共同組織了「燃動青春助力冬奧——北京冬奧宣講團走進百所高校系列宣講活動」。11月27日晚,該系列宣講活動第一季的收官之站、北京大學專場宣講會於百周年紀念講堂觀眾廳舉行。

11月,由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與敦煌研究院聯合主辦的「敦煌學系列」學術活動開啟。27-28日,「敦煌學與石窟寺研究工作坊」在靜園二院舉行;28日,「北大文研講座」第183期「敦煌藝術與中國繪畫史」在二體地下報告廳舉行。

11月28日,由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北京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大眾化與國際傳播協同創新中心聯合主辦的「馬克思主義與人類反貧困」——紀念恩格斯誕辰200周年、列寧誕辰15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即「小世馬會」)舉行,來自中國、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希臘等國30位知名學者和140餘名學生通過網絡視頻會議的方式參加會議。

11月28日,北京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和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聯合舉辦「慶祝新時期中國政治學恢復重建40周年暨《新時代中國政治學學術發展》新書發布會」。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吉林大學、中國農業大學、華中師範大學、中國政法大學、天津師範大學、西南政法大學和中國政治學會等教學科研機構的20餘名專家學者齊聚北京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

11月28日,中國數學會醫學數學專業委員會成立儀式在北京大學舉行。會議由中國數學會、北京大學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聯合主辦,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生物統計系、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北京大學統計科學中心協辦。

11月28日至30日,由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會主辦的「第十四屆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論壇」在北京召開,北京大學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中心作為協辦單位之一,共同組織本次論壇並承辦分論壇。本屆論壇以「新時代殘疾人保障和發展」為主題,來自北京大學等十三所高校、多家科研院所和社會組織的代表在線下和線上共同參會。

11月29日,中國地理學會首屆榮譽會士和會士授予儀式暨地理科學前沿論壇在北京西郊賓館舉行。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退休教師王恩湧教授榮獲「首屆中國地理學會榮譽會士」,陶澍院士榮獲「首屆中國地理學會會士」。

11月30日,師生翹首以盼的家園食堂正式營業,以嶄新面貌迎接師生的到來。家園食堂位於北大燕園校區西南角,緊鄰學生宿舍和辦公區。食堂建築面積3.46萬平方米,地上四層為就餐區,共有餐位約4200個,是集餐飲、聚會、研究、學習、交流、展示為一體的現代化、智能化、多功能的綜合型食堂。

為了營造更加安全的館展文化環境,全面改善師生使用圖書館的體驗,進一步提升圖書館的信息化水平和服務能力,2018年5月,圖書館東樓啟動全面維修改造工程;2020年10月,項目正式竣工,大部分腳手架拆除,暌違許久的圖書館東樓開始顯露真容;闊別900多個日夜,圖書館東樓重啟儀式於12月1日舉行。

12月1日上午,北京大學2020年招生總結暨表彰大會在國際關係學院秋林報告廳舉行。本科招生委員會、招生監督領導小組、本科招生專家委員會成員,各院系和職能部門負責人及校本部、醫學部各招生組代表參加了會議。

在第九個交通安全日,為加強校園交通引導工作實效,保衛部集思廣益,聯動附屬小學,向各年級小學生徵集交通安全主題原創作品。12月2日,由精選而出的116幅畫作組成的「聞聲由畫」主題校園聲畫互動展於交通安全日當天在第二教學樓首展,並同步在「平安燕園」推出線上互動展。

12月4日,我國第七個國家憲法日如約而至。11月30日至12月6日也是第三個全國「憲法宣傳周」。今年宣傳周的主題是「深入學習習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弘揚憲法精神」。近日,以北京大學法律事務辦公室、北京大學標識管理辦公室為主辦機構,聯合北京大學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黨委宣傳部、法學院、學生工作部、校團委、北大出版社、北大法寶等單位,共同開展北京大學2020年憲法宣傳周活動。活動旨在營造全校學習憲法的良好氛圍,提升憲法關注度,增強憲法意識。憲法宣傳周通過圖片展、知識競賽、名師講座等活動形式對憲法進行了進一步的宣傳,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結果。北京大學在五類一流本科課程中均有課程獲得認定,總共有102門課程入選,其中線上一流課程72門(含2017年、2018年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51門),線下一流課程20門,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4門,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5門(含2017年、2018年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3項),社會實踐一流課程1門。

11月29日,首都高校第四屆瑜伽比賽暨文化交流會舉行,北京大學瑜伽代表隊在首都高校第四次瑜伽體式與集體套路展示大賽上取得可喜成績:斬獲6項一等獎,包括學生女子雙人、男子雙人、混合雙人、集體八人、教工小集體和教工大集體,以及男子單人二等獎和女子單人三等獎。北大瑜伽隊還獲得了包含11所高校在內的甲組團體總分第一名的好成績,再創輝煌。北大瑜伽隊榮獲「道德風尚獎」,指導老師亓昕被評為「優秀教練員」。

內容來源:北京大學融媒體中心

編輯:白雨琪

排版:白雨琪

製圖:劉釗

責編:以棲

相關焦點

  • 城環學院王恩湧教授、陶澍院士獲中國地理學會最高學術榮譽
    大會表彰了在地理學科及相關領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決定授予為中國地理學科發展作出巨大貢獻的孫鴻烈院士等20位科學家「首屆中國地理學會榮會士」、徐冠華院士等22位科學家「首屆中國地理學會會士」。其中,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退休教師王恩湧教授(94歲)榮獲「首屆中國地理學會榮譽會士」,陶澍院士榮獲「首屆中國地理學會會士」。
  • 北京大學公眾健康與重大疫情防控戰略研究中心成立……【北大發布(12.7-12.13)】
    著名歌唱家、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教授戴玉強,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指揮、閱兵軍樂團排練指揮王雷和來自中國音樂學院、首都師範大學、四川音樂學院、中央民族大學等兄弟院校的專業人士受邀擔任評委。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安友仲獲「中國僑界貢獻獎」一等獎。
  • 北京大學科技創新大會舉行……【北大發布(11.9-11.15)】
    (姚建年院士、潘鋒教授、駱智訓研究員)基於自主研製的深紫外儀器平臺,並結合量子化學計算,發現了具有特殊穩定性的類鈣鈦礦結構中性團簇Co13O8,是新型的「金屬氧立方」團簇,具有獨特的立方芳香性,這類新型的氧鈍化金屬團簇有望用作新型「基因」開發新材料。
  • 院士論文網上遭「炮轟」是研究毫無意義還是自媒體斷章取義?
    學術論文引發自媒體質疑這篇學術論文是由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院士、教授、特聘教授陶澍團隊共同完成,作者署名共18人,第一作者為韻瀟。論文於2020年10月28日發表在國際核心期刊Science Advances。
  • 林超地理博物館(網絡版)2013年學術年會在北京大學召開
    2013年12月26日,由中國地理學會、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等單位共同主辦的林超地理博物館(網絡版)2013年學術年會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召開。會議參加人員包括中國科學院童慶禧院士、劉昌明院士、郭華東院士、傅伯傑院士,北京大學劉闖教授、王恩湧教授、秦其明教授等領導和專家100餘人應邀出席。大會由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度主持。
  • 北大教授謝曉亮出席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北大發布(11.4...
    」「北京國際數學研究中心助理教授馮仁傑、博士後韋東奕與田剛院士合作的論文獲世界頂級數學期刊Geometric and Functional Analysis(GAFA)接受並在線發表。」「9月1日-10月31日,應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的邀請,德國著名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歐洲經濟思想史協會榮譽主席,法蘭克福大學高級教授波特倫·謝弗德訪問北京大學。作為文研院的特邀訪問教授,波特倫·謝弗德在文研院和北大經濟學院分別作了兩場主題講座,參加了多場文研院的學術活動。
  • 北京大學入選教育部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北大發布(11.2-11.8)】
    北大醫學10人獲評「中國好醫生、中國好護士」抗疫特別人物稱號。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醫學部1955級校友鍾南山院士,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北京大學歷史系1958級校友樊錦詩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成就獎」;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程和平院士、物理學院顏學慶教授、腫瘤醫院季加孚教授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董事、黨組副書記、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2011屆EMBA校友曾毅榮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創新獎」。
  • 北大今起進入期末考試周……【北大發布(1.4-1.10)】
    北大今起進入期末考試周……【北大發布(1.4-1.10)】 2021-01-11 09: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付小兵院士工作站落戶北大醫療魯中醫院
    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2017年12月13日,北大醫療魯中醫院付小兵院士工作站在淄博揭牌成立。中國工程院院士付小兵,淄博市政府、市科技局、人社局、衛計委、臨淄區政府相關領導,北大醫療產業集團(下稱北大醫療)副總裁孫建、北大醫療魯中醫院領導,以及來自北京、上海、廣東、山東、遼寧的專家教授共16人出席揭牌儀式。首屆「中國創面修復移動工作站建設專題研討會」同期舉行。活動現場,付小兵代表中國醫師協會授予北大醫療魯中醫院「中國創面修復建設培育單位」。
  • 在北大 辦第一流的學術刊物
    法學院陳明樓的東側,相隔一方桃李靜林,坐落著著名歷史學家、燕大教授顧頡剛的故居(1929年至1936年)。在這裡,北大法律人承繼的不只是一方院落,更是以顧頡剛先生為代表的中國學者嚴謹創新的學術態度。《中外法學》刊物編輯部便位於庭院中的202室。
  • 父母都是北大教授,兒子北大畢業加入美國籍,成美國「三院院士」
    因為美國有眾多世界名校,很多北大學子出國深造的首選地就是這裡,他們在美國學有所成後,一部分回國支援祖國建設,還有一部分留在美國繼續自己的科研生涯。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世界頂級科學家,就來自中國北大,他加入美國籍並在美國獲得極高的榮譽,更是成為美國「三院院士」。
  • 經濟學家向凌雲獲聘為北大博雅特聘教授
    2019年1月22日,旅美著名經濟學家向凌雲博士獲聘為北大博雅特聘教授,聘請其擔任該院新興產業金融方向特聘教授,任期三年。這是自向凌雲2013年起,擔任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特邀研究員以來又一個重要的學術職務。
  • 「超強學習能力」的背後——她獲得北大最高榮譽獎學金!
    她踏過萬千角落為社會實踐賦予青春意義走近這位北大青年一起看她的多彩青春求知無止:專注於自己的收穫「秦曉宇是城環學院近幾年來最優秀的本科生之一,從入學開始便表現出了極強的學習能力2019年6月,秦曉宇作為赴山東省濰坊市「區域發展」主題實踐活動的領隊,承擔了實踐團統籌組織和溝通協調的工作,帶領同學們積極深入調研,與當地基層工作者進行交流,完成了詳實深刻的實踐報告,真正做到了「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同時獲評個人優秀獎。
  • 北大教授舉報武大醫學院院長學術造假?官方回應
    11月29日,一封北大教授饒毅實名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獲舉報武漢大學醫學院李紅良
  • 北大陶澍院士:中國農村燒飯和取暖的汙染導致每年數十萬人死亡
    2020年10月28日,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陶澍院士團隊在並結合廚房爐灶位置的詳細信息,確定了中國家庭的平均室內PM2.5濃度為(73±34μg/m3)大於農村人口(6.18億),所以按人口比例計算,
  • 北大吳月芳獲中國天文學最高獎張鈺哲獎,80多歲仍在一線
    北大吳月芳獲中國天文學最高獎張鈺哲獎,80多歲仍在一線 「北大天文」微信公眾號 2020-10-12 18:53
  • 7月12日訊:北京大學城環學院旅遊研究與規劃中心成立二十周年;悟空...
    北京大學城環學院旅遊研究與規劃中心成立二十周年  近日,北京大學城環學院旅遊研究與規劃中心成立二十周年紀念大會暨第二屆旅遊(空間)行為研究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舉行。  北京大學校、院領導及中國科學院、南開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等相關領導出席大會並致辭,祝賀北大城環旅研成立二十周年,並肯定了北大城環旅研多年來在中國旅遊研究領域的突出貢獻。  當天的論壇還匯聚了眾多國內外旅遊研究與實踐領域的頂級專家、學者,以及旅遊(空間)行為領域的優秀論文代表。
  • 榮譽!北航4位教授、2位校友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榮譽!北航4位教授、2位校友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宮聲凱教授、電子信息工程學院蘇東林教授、無人系統研究院向錦武教授等3位教師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北航大數據科學與腦機智能高精尖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樊文飛教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我校校友曹建國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校友楊威迦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 北大藥學院院長被指涉嫌學術造假,同組院士做出回應
    今年1月,Elisabeth Bik博士(曾舉報曹雪濤院士大數量論文造假的學者)在pubpeer上質疑一位中國權威學者學術不端。該人系北京大學藥學院院長周德敏。網站上Elisabeth Bik博士指出,其作為通訊作者或共同作者的6篇學術論文,存在明顯的一圖多用現象。其中包括一篇發在Science上的重磅論文。
  • 北大學生最高榮譽獲得者韓京俊畢業了!——遇到對的人,做了對的事
    編者按    如果說,北大是中國的最高學府,群賢畢至,俊採星馳,那麼「學生五·四獎章」的得主則是群星中的璇璣玉衡,漫漫星輝不可奪其光。    因為,這是北京大學授予學生個人的最高榮譽,從獎項設立至今整整20年中,本科及研究生獲獎者總共僅有101名。    每一名獲獎者都不僅在各自的學術領域有著遠超於年齡與資歷的造詣,更在其他多個方面發展突出,一專多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