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論文網上遭「炮轟」是研究毫無意義還是自媒體斷章取義?

2020-12-26 海報新聞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滿倩倩 濟南報導

由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陶澍院士團隊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雜誌發表的,題為Residential solid fuel emissions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air pollution and associated health impacts in China 的研究論文,引發廣泛關注。

進入寒冬,久違的霧霾再度來襲。前不久,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華北、黃淮等地霾天氣開始露頭,其中,華北中部局地還出現重度霾。

在大眾眼中,人們似乎總是將大氣汙染、霧霾、PM2.5這些字眼與工業、城市相聯繫。鮮有人知道,中國農村地區空氣汙染的嚴重程度、農村人口呼吸健康的危害程度遠比大眾想像的嚴重。

最新的《全球疾病負擔報告》指出,2017年中國與PM2.5相關的過早死亡人數有24%歸因於家庭來源的PM2.5排放。與城市相比,農村地區室內空氣PM2.5濃度是城市室內空氣的1.6倍,按人口比例計算,農村地區人口PM2.5相關死亡風險比城市人口高45%。

由於科學普及不夠,農村認識不足,大氣汙染的死亡風險正威脅著農村地區「沉默的大多數」。

近日,一篇和大氣汙染、PM2.5有關,且由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陶澍院士團隊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中文翻譯:《科學進步》)雜誌發表的,題為Residential solid fuel emissions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air pollution and associated health impacts in China(中文翻譯:《生活源固體燃料排放對於中國大氣汙染及相關健康效應具有顯著貢獻》)的研究論文,引發廣泛關注。

令人意外的是,論文刊發後,網上對其科研價值和研究意義的質疑聲卻愈演愈烈。

學術論文引發自媒體質疑

這篇學術論文是由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院士、教授、特聘教授陶澍團隊共同完成,作者署名共18人,第一作者為韻瀟。論文於2020年10月28日發表在國際核心期刊Science Advances。

引發爭議的點在於,論文中揭示,2014年中國據估有115萬人因PM2.5的吸入而過早死亡,其中與居民做飯和取暖等使用的固體燃料相關的死亡有77萬人,佔比達67%。而農村地區人口比城市地區人口對PM2.5的貢獻更大,這也導致了農村地區人口的PM2.5死亡風險更高。其中,中國農村常用燃燒生物質(如木材和農作物秸稈)做飯和取暖,這些燃燒帶來的PM2.5導致了37萬人死亡

為此,網上有多個自媒體作者直接以《最新研究:農村燒飯產生大量PM2.5汙染,導致每年數十萬人死亡》《北大陶澍大放厥詞:農民燒飯造成環境汙染》《陶院士,放過村民吧》為題,吸引了大量眼球。這些自媒體文章將矛頭對準了陶澍團隊,「炮轟」該項研究的價值與意義,並評價論文中「充斥著知識精英的傲慢和優越感」,甚至引發了對陶澍教授個人的人身攻擊。

其中,搜狐網站自媒體作者「健康界」11月4日刊發的文章《北大陶澍院士:中國農村人口對PM2.5貢獻更大,燒飯和取暖的汙染導致每年數十萬人死亡》,截至12月15日,總閱讀量達5.1億(該文章後已被平臺刪除)。網易號自媒體「與歸隨筆」撰寫的《陶院士,放過村民吧》,有5445人瀏覽,90條跟帖。百度號自媒體「阿杜看世界」12月12日撰寫的《中科院教授陶澍:農村燒飯產生大量PM2.5,每年數十萬人因此受害》,3天內閱讀量達3239次。

陶澍院士(圖片來源:北京大學官方微信)

「研究空氣汙染,不能忘了農村」

該論文發表後,各個自媒體對論文的翻譯千差萬別,卻「不約而同」地將矛頭指向了陶澍教授個人。

根據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官網顯示:陶澍,1950年生,江蘇省無錫市人。197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1981年、1984年獲美國堪薩斯大學碩士、博士學位。1984年至今在北京大學工作,從教36年,今年獲頒北京大學教學成就獎。2009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地學部院士。研究方向主要是微量汙染物有毒汙染物的排放、環境行為、歸趨和遷移,目前重點包括全球汙染物排放清單、汙染物遷移和暴露模擬以及農村生活源汙染物生成和對室內外空氣品質及健康影響等。

根據媒體公開報導,2020年11月29日,在中國地理學會首屆榮譽會士和會士授予儀式暨地理科學前沿論壇上,陶澍院士榮獲「首屆中國地理學會會士」。據了解,中國地理學會會士,是中國地理學會設立的地理學科領域的最高學術榮譽稱號。

去年7月份,在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辦公室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陶澍提出,「研究空氣汙染,不能忘了農村。」

在這次會上,陶澍根據多年來的調查研究結果指出,近年來大家對室內空氣認識非常不足,室內空氣汙染源主要來自固體燃料,包括散煤、秸稈和薪柴,城市居民相較於農村居民更加注重室內空氣汙染的問題,但是大部分室內燃燒主要發生在農村,並且直接來自燃燒的PM2.5導致的健康危害遠遠超過公眾熟悉的甲醛和苯系物等的危害。

「目前,中國的農村,尤其是西北、西南、東北,仍在大量使用生物質燃料來做飯和取暖,也包括華北地區的煤燃燒。根據第二次全國汙染源普查的農村能源調查數據,做飯、取暖的PM2.5排放量佔總排放的1/3,這一方面會影響室外空氣品質,另一方面也直接影響室內空氣品質。」陶澍呼籲,各方面應加強宣傳,讓農村居民意識到室內空氣汙染問題是非常嚴重的汙染問題,是健康的問題,要讓農村老百姓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同時藉助健康環境促進行動積極提倡清潔取暖和做飯。

近日,根據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校友會官微消息,近年來,該院地表過程分析與模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成績斐然,其中由陶澍、李本綱、沈國鋒參與的「全球多源高分辨大氣汙染物排放-健康-氣候影響研究」成為重要研究成果。

該研究構建了涵蓋近90種汙染源和27種汙染物的全球多汙染源、高時空解析度的汙染物排放清單,併科學評估了禁止土法煉焦、北方地區清潔取暖計劃等國家政策的環境和健康效益,研究指出若清潔取暖計劃順利實施,將顯著下降農村居民對PM2.5的暴露水平。根據國際評價,相關研究工作為解決長期以來困擾政府決策及科學界認識的「中國對全球變化的貢獻」問題方面獲得了新的認識。

陶澍重點實驗室成員下鄉調研。(圖片來源:北京大學新聞網)

學生眼中的陶澍教授

記者查閱北京大學新聞網發現,隸屬於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的陶澍重點實驗室由陶澍院士指導,主要項目是「大氣PM2.5傳輸模擬」和「農村能源調查」。實驗室由1位博士後、8位博士生、4位碩士生、4位本科生構成。

作為《居民能源使用對空氣汙染和健康損失的貢獻巨大》此篇論文的第一作者,韻瀟也是幾個課題小組中資歷最深的博士生之一,一直致力於中國農村生活能源對於大氣汙染和人群健康的研究。

在北京大學校團委刊發的《【圓夢新一代】步履彌堅科研路,行以致遠中國夢——記城環學院陶澍重點實驗室團隊》這篇文章中寫到:在很多環境研究領域中,農村地區往往處於「被邊緣化」的狀態,但陶澍告誡學生們,不能忘了農村。

韻瀟在接受採訪時說,「農村的大氣汙染在一定程度上要比城市的更加嚴重,北方很多地方還在用使用固體燃料的家庭爐灶,爐子在房間裡面燒,刺鼻的氣味在門外都能聞到,而這種生活源對大氣的汙染程度常常被人們低估甚至遺忘。」

舉個燃煤的例子,雖然每年電廠和工業用煤的消耗量大約比生活用煤高一個數量級,但事實上生活源有其自身特徵,消耗量小,汙染物的排放因子(單位質量或體積能源燃燒產生汙染物的質量)卻很高。國家往往通過限制電廠和工業用煤的量以期達到大氣汙染的治理效果,但據韻瀟的研究來看,若是從生活源切入,只需減少相當於電廠或工業的大約十分之一的耗煤量,就可以達到接近的減排效果。

報導中提到,課題組成員們多年紮根農村開展數據測量和搜集工作,覆蓋中國大陸31個省,包括了幾乎全部的地級市(暫時未包括港澳臺地區)。數據收集後反饋給課題組負責數據統計和建模的同學們,應用於大氣汙染分布模型,通過模型的模擬可預測某時某地大氣PM2.5的濃度,從宏觀上就能知道每個市級城市與農村居民生活各消耗了多少能源、排放了多少汙染物,進而提出相應的減排措施。

記者在報導中還注意到一個細節:「3個人拖5個大箱子,裝200個檢測儀」「3次大巴,轉車6個小時,晚上10點半到調研的村子」「7天調研100戶人家」……這是外出調研同學的常態,以至於到後面嗓子都說不出話來了見到村民還是張口就問:「叔叔/阿姨好,您家主要使用什麼類型的能源取暖和做飯……」

記者了解到,今年已經70歲的陶澍教授在生活中沒有手機,也不用微信,他和學生聯繫時只發郵件。和學生們一起春秋遊時,都是騎著自行車去,車子很舊,車筐都快和車分離了,學生們提出要給他換車他不答應,學生們只好悄悄給他換了車座和車筐。

論文研究的價值與意義

到底是論文研究毫無意義,還是自媒體斷章取義?

針對該論文研究問題,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分別採訪了國內外該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從專業和學術角度客觀分析該論文的研究價值與研究意義。

「以前的研究往往僅關注了戶外空氣中的PM2.5濃度,但卻忽略了室內環境的空氣汙染,然而室內才是人們花時間最多的地方。」其中,參與該論文研究的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北京大學學者解釋,生活源排放導致的大氣汙染和健康效應是當前中國環境的一個重要問題,但是由於一直缺乏詳細、可靠、充分的數據支撐,而導致該問題始終無法解決。

該學者表示,本研究中,團隊基於更新的能源數據,計算了中國生活源能耗對於排放、室內空氣PM2.5濃度、暴露和過早死亡人數的數據。團隊發現,2014年,生活源僅貢獻了中國全部能源7.5%的消耗,但卻貢獻了27%的一次PM2.5排放、23%的室外大氣PM2.5濃度、71%的室內空氣PM2.5濃度、68%的PM2.5暴露和67%的PM2.5暴露導致的過早死亡,這些數據意味著,生活源的貢獻從能耗到健康效應逐漸放大了一個數量級,生物質燃料和煤對於健康效應具有相近的貢獻。

「相比城市人口,農村人口貢獻了更多的生活源排放,也承受了更大的過早死亡的風險。」該學者認為,「生活源和非生活源排放的環境健康效應是相互關聯的,節能減排工作需要同時考慮生活源和非生活源兩種情況。」

該學者還著重解釋了「過早死亡」的基本概念。「過早死亡不等於簡單的死亡,通俗地說,汙染導致的過早死亡是指由於長期暴露於某種汙染而導致的壽命縮短。比如,一個生活在清潔環境中的人,預期壽命原本可以達到80歲以上,但由於嚴重的空氣汙染,在79歲時因呼吸道疾病而去世的話,這就是一例過早死亡。」

另外,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還聯繫了美國人類學家、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博士後Dylan T. Lott先生,他曾於2020年9月公開發表了一篇題為Household air pollution: Empowering women could boost LPG adoption(中文翻譯:家庭空氣汙染:為女性賦權可以促進液化石油氣的使用)的論文,專門對印度農村室內大氣汙染對印度農村女性健康造成的傷害做了深入研究。

「目前巴西和印度等國家政府已經出臺了相應政策。比如印度,從2016年開始,如果企業幫助向農村家庭輸送液化石油氣鋼瓶,就會得到政府補貼,他們還向有需要的家庭提供代金券、發放貸款,以便農村家庭能夠購買沒有汙染的清潔燃料。」Dylan T. Lott先生舉例說明。

Dylan T. Lott先生表示,北京大學研究團隊是用數據模型的研究形式,論證了中國目前必須要高度重視室內尤其是農村室內空氣汙染和健康危害的情況。中國已在工業和商業活動領域出臺了相應的汙染防治政策,但是還要進一步關注中國農村空氣汙染,儘快出臺相關政策。而同時,無論是專家學者還是媒體,都應該努力做好此項課題研究價值與意義的科學普及。

相關焦點

  • 中國工程院院士被指剽竊碩士論文,當事人:斷章取義
    全文1229字,閱讀約需要2.5分鐘7月1日,有網帖舉報,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兆申剽竊他人碩士論文。新京報記者7月1日下午聯繫到李兆申,對方否認其論文存在抄襲。中國工程院方面稱,正在核實處理此事。━━━━━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兆申被舉報學術不端7月1日,網上有帖子稱,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兆申教授發表的兩篇論文,分別涉嫌剽竊浙江大學醫學院和山西醫科大學兩名碩士研究生的文章,另有多篇文章涉嫌剽竊、抄襲、一稿多投、重複發表等學術不端問題
  • 前國際自聯主席遭WADA炮轟:他包庇阿姆斯特朗
    這位前國際自聯主席在申辦和籌備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過程當中給中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曾經屢次到訪中國,並受到貴賓級接待。然而,隨著阿姆斯特朗事發東窗,維爾布魯根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儘管外界很難將他與阿姆斯特朗醜聞聯繫在一起。北京時間今天凌晨,國際反興奮劑機構(WADA)公開炮轟他故意包庇阿姆斯特朗。
  • TTIP談判秘密文件被曝光 美歐「黑箱作業」再遭炮轟
    TTIP談判秘密文件被曝光 美歐「黑箱作業」再遭炮轟 2016-05-02 20:22:00240頁的美國與歐盟圍繞TTIP(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夥伴關係協定)談判的秘密文件全文公布到網上。
  • 城市地震危險排名作者未實地調查 媒體斷章取義
    記者了解到,北京師範大學環境演變與自然災害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成立於1994年,它的主要職能是負責研究全球的環境變化以及自然災害,而後者則是徐偉博士的研究領域。  徐偉在辦公室見到記者時,顯得有些緊張,他表示是前天朋友告訴他時,才知道「事情鬧大了」。據他介紹,《評價》是自己在2004年的一篇畢業論文,而且同年還在《自然災害學報》第2期中刊登過。
  • 「敢言教授」鄭強從浙大調到太原理工,曾斥網傳視頻斷章取義
    據浙江大學官網顯示,在多年主持行政工作的同時,他發表的論文中有489篇被SCI收錄。鄭強還因鮮明的個人風格,在網上「火出圈」,是一名「網紅教授」。4月16日,鄭強發布聲明稱近日網絡流傳其演講視頻斷章取義、嚴重歪曲本人主旨思想,並斥責有網站編造惡毒標題和內容,以圖掙取流量甚至挑起紛爭和敵對。
  • 院士炮轟 專家怒懟 天士力中藥國際化之路怎麼走
    院士兩番「炮轟」 直指闖關失敗9月1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藥藥理學專家李連達在博客上公開發表《丹參滴丸三期臨床慘遭失敗,損失慘重,教訓慘痛》一文,其以「三慘」為題,其指其」失敗」的原因在於藥品安全性有效性不符合註冊要求,藥品本身療效不佳。並以」吹牛在前,失敗在後,始於謊言,毀於欺騙」十六字作為總結。
  • 三隻松鼠遭敲詐 「自媒體」「傷股」事件值得高度重視
    事關資本市場的每條信息都可能給市場帶來波動,而一部分虛假甚至惡意攻擊的信息來自於「自媒體」。近日,某「自媒體」編造毫無依據的「韭菜事件」,公然對監管部門領導造謠中傷,製造「官民對立」,破壞監管環境,攪亂市場秩序。雖然之後相關網絡平臺對此闢謠,但事實上的惡劣影響已經形成。
  • 內容為王時代,獨訊頭條自媒體平臺邀請「5000+」自媒體入駐
    沒錯,眼下自媒體確實繁盛,信息水池中的水位也被抬高; 沒錯,10萬+如今已屢見不鮮,刷屏網文不時有之…… 可這裡面,混入了許多「至道學宮」和「華商太難體」,混雜著太多的雞湯文與養生帖,更多的是東拼西湊、斷章取義、煽動情緒、販賣焦慮、標題黨。
  • 哈佛法學教授:媒體斷章取義川普喬州電話
    哈佛大學法學院名譽教授艾倫德肖維茲(Alan Dershowitz)說,新聞媒體斷章取義了川普(川普)總統1月2日在電話中對喬治亞州務卿布拉德拉芬斯珀格(Brad Raffensperger)的談話。這通電話的錄音在1月3日被人洩露給《華盛頓郵報》,後被廣泛報導。
  • 中科院院士魏於全學術論文遭造假質疑(圖)
    魏於全,這個迄今為止最年輕的四川籍中科院院士如今陷入了巨大的學術道德爭議中。  本周,司履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是在北京開會評審他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書時看到了他的研究,當時我就認為魏院士的研究結果是不可信的。」「我後來查看了他2001年發表在《中華腫瘤》雜誌上的論文,發現魏於全在實驗設計中存在嚴重而低級的硬傷」。
  • 馬季怒指媒體缺乏善意 牛群事件挑起事端
    馬季怒指媒體缺乏善意對於這些風波,馬季日前表示「媒體這樣的報導缺乏善意,有故意挑起事端的嫌疑」,而對於「炮轟牛群」一事,馬季再次重申:「我跟牛群其實沒有什麼恩怨,只是覺得他的一些做法過分了,提出點勸告而已。」馬季和弟子劉偉、劉惠上周應邀前往廣州參加相聲名家精品晚會。
  • 翟天臨論文原文作者黃立華發聲 翟天臨論文學術造假事件始末
    翟天臨論文原文作者發聲  翟天臨論文原文作者說了什麼?翟天臨因在直播互動中表示不知「什麼是知網」,被疑「博士學位摻水」。讀博期間,翟天臨公開發表的一篇題為 《談電視劇<白鹿原>中「白孝文」的表演創作》,遭論文作者黃立華譴責,「我十幾年前(發表的論文),被其整段整段抄襲,事實勝於雄辯」。》》
  • 中科院院士被指抄襲論文 模仿國外樣機獲專利費
    :論文造假科研克隆【「院士造假遭舉報」事件真相之一】 院士遭舉報 論文造假專著抄襲前不久,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師王宇澄舉報他的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學術抄襲、科研成果剽竊、院士申報材料造假等問題。
  • 如何看待,網傳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院士,涉嫌論文數據造假
    最近小編在網上看到了這樣的一則信息,網上流傳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院士約 47 篇論文涉嫌數據造假11月15日起,南開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曹雪濤被曝18篇論文造假,論文實驗圖片有PS痕跡等消息在網上熱傳。
  • 多數論文毫無價值?-新聞專題-科學網
    這樣一個引領科技潮流並獻身於科技發展的人,卻公開質疑整個學術界,他認為絕大多數學術論文毫無價值,這對現行的學術界價值規則提出挑戰,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在Quora(國外著名問答平臺,知乎的原型)上,成千上萬人參與了該觀點的討論,紛紛在問題下作答,從2013年至今都熱度不減。
  • 自媒體寫作與論文寫作,論證過程的區別
    自媒體寫作中,尤其是議論文寫作,我們需要對自己闡述的觀點進行論證。論文寫作中,我們也需要對文獻資料進行分析,推出自己的論點。那麼自媒體寫作有哪些論證方法?論文寫作有哪些推理方法?自媒體寫作的論證方法有舉例論證(事實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四種。論文寫作的推理方法有歸納推理、演繹推理、溯因推理三種。下面我們詳細介紹一下自媒體寫作論證方法與論文寫作推理方法。
  • 《馬達加斯加3》翻譯本土化遭炮轟:字幕太土了
    《馬達加斯加3》翻譯本土化遭炮轟:字幕太土了 2012-06-11 15:39:00     作者:
  • 媒體解析20萬元猜拳策略研究重要意義:是博弈論的一項人性研究
    在中科院院士歐陽鍾燦看來,網絡上對於「石頭剪刀布」研究的激烈反對,體現出社會對科學研究的不理解。「石頭剪刀布」論文的第三作者、中科院理論物理所研究員周海軍則表示:「公眾不理解我們的工作其實也是對的,他們的批評說明他們是關心科學的,那麼科學家就要儘可能用公眾能聽得懂的語言去表達。」
  • 「鍾南山體外研究發現複方板藍根對新冠有效」熱傳,真相是?
    日前,一則「鍾南山院士團隊體外研究發現複方板藍根對新冠病毒有效」的新聞以及視頻在網上熱傳,引起各地市場消費者搶購板藍根,以及白雲山(600332.SH)股價大漲。10月23日,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院士獨家回復第一財經記者稱,有人斷章取義,將自己說的話「擴大」。
  • 浙大副書記鄭強:學術成果堪比高福院士,卻常遭人質疑譁眾取寵
    浙大副書記鄭強:學術成果堪比高福院士,卻常遭人質疑譁眾取寵 五年前,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和中國青年報社聯合主辦了評選「學生喜愛的大學校長」的活動。在這場完全由學生評選、頒獎的活動中,時任貴州大學校長的鄭強入選並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