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方舟:【百位科技精英力挺:"多數論文毫無作用「 】
2013年,埃隆馬斯克在接受著名公益組織」可汗學院(Khan Academy)「專訪時表達「論文無用論」觀點
埃隆馬斯克(Elon·Musk),大名鼎鼎的PayPal、SpaceX、特斯拉和SolarCity四家公司的CEO,在科技界恐怕無人不識無人不曉。
這樣一個引領科技潮流並獻身於科技發展的人,卻公開質疑整個學術界,他認為絕大多數學術論文毫無價值,這對現行的學術界價值規則提出挑戰,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在Quora(國外著名問答平臺,知乎的原型)上,成千上萬人參與了該觀點的討論,紛紛在問題下作答,從2013年至今都熱度不減。其中不乏科技大佬,MIT等名校的科研者及谷歌工程師這樣的科技界頂尖人才,神奇的是,這些本該捍衛自身價值的牛人們,卻幾乎清一色的站在了馬斯克這一邊。究竟是什麼致使大牛們紛紛站在了同一立場呢?【全文】
陳儒軍:【創新來自點滴積累 正面看待論文和專利】
絕大多數論文和專利為人類科技進步作出了點滴貢獻,正是在無數論文和專利的推動下,人類的知識和智慧才會不斷增長。每一篇論文的作用都非常細微,看似無用,但無數論文的作用就顯示出來了。如果我們以10年的尺度來看,就會發現巨大的進步。
去年我在國際大會上做了口頭報告,今年很多國際同行都記得我,對我們的研究印象深刻。但我展示的成果是我們用近20年功夫,走了無數彎路,最多的時候上100人的參與下才搞出的儀器和找礦成果。這個東西突然亮出來,另某位對中國人極其苛刻的國際同行也對我非常友好。
在這次的大量學術報告中,可以發現真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大量算法層出不窮,各種方案大量湧現。最終成為工業標準的算法和方案只有一個,難道不被工業界採納的其它算法就是垃圾?研究這些算法的論文就是垃圾論文?相關的專利就是垃圾專利?我們永遠不能這樣看,沒有百花齊放和百家爭鳴,我們就沒有比較和鑑別,無法找到最優算法和最優方案。【全文】
劉立:【用數據說話:科學論文對企業技術創新貢獻大】
從美國工業界發明的專利所引用的科學論文來源看,來自工業界的論文總計佔26.7%;而來自公共科學界的論文則佔73.3%。
2011年時任總理溫家寶在《求是》第14期發表的文章」關於科技工作的幾個問題「中寫道:」根據有關資料,美國企業申請專利的科學基礎73%以上來自政府支持的基礎研究「。【全文】
金拓:【請不要拉基礎研究為論文炒作擋箭】
不錯,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都是小概率事件,是建立在大量的沒有產生發現和突破的嘗試的基礎上的;兩者之間如同一些博主所言是分子和分母的關係。需要明確的是,支撐分子的分母代表著人類探討未知或突破未能的努力。許多「研究」純粹是為了挖出幾篇論文,而且做的時候就知道不可能帶來發現或突破,沒有嘗試解決任何問題。這樣的偽論文做分母非但不能支撐分子,不會增加分子的絕對量,反而通過大幅增加查找有用信息的難度,通過對科研資源的競爭,對分子作趨零的稀釋。
當「publish or perish」已經橫掃科學界時,作死的行為必定帶來反彈。美國NIH的科研基金中標率由20%以上驟降到10%以下,而且近十年徘徊,未必僅是施政者的好惡,未必不是社會的反饋。【全文】
葉春濃:【一個工程師眼裡的論文】
我這幾年來做過許多探索實驗,加深了對產品機理的認識,積累的數據和經驗(失敗和成功的)為開發新產品提供了基礎,深刻體會到廣泛的知識+理性思維+實幹的重要性。不與實驗對照的仿真、優化都是空對空,除了玩弄論文忽悠他人、評職稱、自娛自樂之外,實在沒多大的意義!不過在有些基礎研究者眼裡,忽悠他人、評職稱、自娛自樂本身就是有意義,而且還是大有意義。
論文是深思熟慮後的總結、提煉和升華,無論是科研人員還是企業的工程師,寫論文都是提升能力的好途徑,企業很多人一提到論文就與「垃圾」,「虛」等同,這是工程師固步自封的表現,是極不可取的。不學習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不做實驗探索,停留在感性認識的層次,視農民種地式起早摸黑日復一日的勞作為「實踐出真知」是國內眾多工程師工作狀態和心理狀態的真實寫照。【全文】
譚清:【談談論文無用論--兼談做事不易】
對於論文科研到底有用沒用的質疑,在企業也是存在的。其實這也正常。我們經常的一次實驗成本百萬,花錢如流水,而看不到效果,一些分廠就認為我們是在做無用功,每次面對這種質疑,也真是無力反駁。確實,你單看一次實驗,有用嗎?幾乎都沒用,但是你將我們近三年五年的工作串起來看,誰能說沒用,主要表現有三1.產品性能有較大改觀。2.積累了一些數據和經驗。3.培養和鍛鍊了一些人。但這個有用的成本有點高。我有時候也感慨,我一次實驗禍禍的錢,是我十幾年,甚至一輩子工資都掙不來的,卻不創造任何價值,真是罪過。
現在爭論論文科研有用無用,我覺得是沒有意義的。200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巨磁電阻,但是如果沒有IBM工程師的努力,巨磁電阻2007想得諾貝爾獎,怕是不可能。所以不要單純的說論文有用沒用,這是沒有意義的。【全文】
徐曉:【論文有無用處的背後】
由於哪些文章屬於有意或者潛在的無用文章,除了作者本人,其他人難於區分,所以,在管理體系上,我們除了嚴懲明顯的造假文章,並沒有一個有效的判斷和管理方式。而最為簡潔的辦法,則是放低對這些文章的急功近利的考核和獎勵。
「快發表,慢評價。」華羅庚所表述的最為靠譜。【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