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農影響幾何?—新聞—科學網

2021-01-15 科學網

 

今年以來,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已嚴重影響世界公共衛生和全球經濟。那麼,其對農業生產、食物購買行為、農產品與食品市場和國際貿易、農村貧困與政策應對等方面的影響如何?

近日,《農業科學學報》(英文簡稱JIA)組織策劃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對農業與農村貧困的影響」專題於2020年第12期正式出版,全球公開發行。

以期提供實踐參考價值

由北京大學中國農業政策研究中心教授、JIA農經欄目執行主編黃季焜擔任組長,經過嚴格的同行評審,該專題最終刊發了來自北京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知名研究團隊共計9篇研究論文。

專題研究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對中國農民、消費者與貿易商的影響,總結了中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發展農業生產、保障民生的實踐經驗,並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以期為中國乃至全世界應對疫情、穩定農業生產和消除農村貧困貢獻智慧。

「我們要求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所有論文必須是有調查、有依據的實證研究,而不是通過假設的模型模擬出來的。」黃季焜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說。

例如,對中國蔬菜生產的衝擊分析是基於3省526份調查數據,對中國家庭農場生產經營的短期和長期影響研究是基於2324家種植類家庭農場數據,對中國消費者食品安全知識和行為的影響研究是基於1373名居民的網絡調查數據。

當下,儘管中國已進入「後疫情」時代,經濟逐步復甦,但研究此次疫情對農業、農村與農民的影響,以及中國政府在疫情期間採取的政策及農民的應對措施,仍有其積極意義。

「我們希望本專題的研究成果有助於讀者更好地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農民、消費者和貿易商的影響,為疫情防控期間保障民生提出高效、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為中國乃至全世界現在和未來農業生產和消除農村貧困提供經驗借鑑。」黃季焜表示。

在他看來,中國是較早發現且對疫情實現控制的國家。專題研究成果的發布與傳播,不僅有利於人們總結經驗教訓,從容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類似健康危機,同時對於其他許多仍因疫情遭受經濟損失的國家同樣具有重要的實踐參考價值。

疫情衝擊下的農業生產

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教授周潔紅等在其文中表示,由於供應鏈中斷而造成的銷量下降和價格下跌,是新冠疫情期間蔬菜種植戶的主要損失來源。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顧海英建議,為降低疫情對蔬菜生產的影響,穩定城市「菜籃子」供應和農民收入,應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特別是發揮農業保險在應對農產品市場風險中的作用。

疫情衝擊下生豬養殖戶恢復生產的意願如何?研究發現養殖戶的風險感知、在疫情衝擊期間飼料能夠保持供應的時間、養殖戶是否為合作社成員、養殖戶對旨在鼓勵生豬生產的政府政策的了解,以及受教育水平和養殖經驗是決定養殖戶恢復養殖意願的關鍵因素。

乳業方面的研究建議,乳業相關主體和政府部門需要合作構建長期性的戰略與政策體系,以平衡產業效率與靈活性、產品專業化與多元化、供應鏈一體化與食物系統本地化以及市場機制與政府干預等各方面關係。

家庭農場是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杜志雄等的研究表明,疫情嚴重程度、「封村」行動以及農場主對疫情的了解程度只對農場產生短期影響,而對農場的長期影響並不顯著;農場主性別、年齡和教育水平等個人特徵與農場受疫情的短期影響無關,但男性或教育程度為高中及以下的農場主所在的家庭農場在疫情後更傾向於向多元化和規模化方向調整;農場經營年限長短、是否購買保險對農場所受的短期和長期影響均有影響。

該文建議,要加快形成有利於家庭農場進行長期穩定經營的政策和市場環境,持續推進家庭農場主的職業培訓,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市場,以促進家庭農場穩定高效發展。

對脫貧影響幾何?

為了研判疫情對脫貧的影響,北京大學中國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基於其「農業與農村發展追蹤調查點」於2月12-13日和2月15日分別開展了電話調研和電話補充調研,涉及8省48縣233行政村的1733農戶。

「儘管調查是在疫情流行最嚴重時期進行的,但我們不認為這會對相關結論形成實際影響。」黃季焜解釋說,2月份中旬調查時,很多農戶就預期3月底4月初疫情將結束,自己便可以外去打工了。事實也基本如此,因此並不影響分析和結果。

描述性分析和多元回歸分析的結果一致表明,此次疫情造成的非農就業中斷是農戶自評有可能因疫返貧或致貧的最主要因素。從所有樣本上看,調研數據也顯示農村勞動力務工對農民增收和脫貧極為重要。

文章建議,對現有貧困戶,加大脫貧攻堅力度;對潛在的返貧戶,重點做好疫情前後務工人員的復工幫扶、解決農產品出售困難、加大春耕春播的支持和政策宣傳等工作,消除返貧風險;對於非貧困戶中可能新增的貧困戶,建立動態監測和跟蹤體系,實時發現和及時幫扶。

「我們希望在明年春天也就是疫情結束一年後再進行一次調研,以便更好地反映現實狀況,驗證相關結論。」黃季焜說。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顧險峰(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計算機科學系、哈佛大學數學科學與應用中心教授 ) 在科學網,我撰寫了一系列的文章來解釋代數拓撲、微分幾何、共形幾何在計算機圖形學、視覺、幾何造型和醫學圖像領域的直接應用,特別是用最優傳輸理論的幾何觀點來解釋深度學習。科學網為我提供了優越的平臺,在這裡結識了人才,切磋了技藝,傳播了思想,找到了知音。
  • 疫情之下,博物館設法自救—新聞—科學網
    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因新冠疫情而關閉,其在空曠的大廳中舉辦了一場獻血活動。
  • 心理學家呼籲關注疫情「颱風眼效應」—新聞—科學網
    不過別忘了,此時疫情尚未結束,溫州大學溫州模式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社會與組織行為研究中心主任時勘特別提示,要關注疫情中的「颱風眼」效應。 《中國科學報》:近日,湖北、浙江等疫情較為嚴重地區發生了民眾放鬆警惕、 舉家外出購物,導致公共場所出現集體感染新冠肺炎的新事件,對此您有什麼看法?
  • 後疫情時代,五問留學教育—新聞—科學網
    如今,雖然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在全球肆虐,但至少在國內,疫情的態勢已經趨於平穩,這也就給了我們更多的時間,思考此次疫情究竟給我們的當下和未來帶來什麼。
  • 疫情是教育信息化成果的試金石—新聞—科學網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正在進行的超大規模的在線教育集中實踐,體現了政府、學校、教師、企業以及社會各界參與者的責任擔當,同時也充分發揮了全社會的信息化創造力,湧現出眾多實踐創新成果,對於我國未來教育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
  • 中國工程院全力迎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新聞—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全力迎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按照院黨組要求,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王辰牽頭組成專項工作組,動員組織相關領域院士立即對當地疫情發展動態、管理部門防控措施、一線醫護人員診治、「肺炎」病人現狀、有關科研進展等進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同時重點聯繫傳染病防控領域的10餘位院士,動態徵集院士們對當前疫情防控的意見建議。
  • 研究揭示厄爾尼諾多樣性對北赤道流分叉點的影響—新聞—科學網
    據悉,該研究成果被《地球與空間科學新聞》Editors』Highlights編輯精選欄目報導。 北赤道流分叉點(North Equatorial Current Bifurcation)影響著西太平洋大尺度海洋環流,如黑潮(Kuroshio Current)、棉蘭老流(Mindanao Current),以及印度洋與太平洋間的印尼貫穿流(Indonesian Throughflow),進而影響著全球海洋以及氣候系統。
  • 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新聞—科學網
    孫波供圖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孫波團隊在《自然—通訊》上發表了土壤生物體型影響群落構建的研究成果。 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產生和維持的微生物群落構建機制是微生物生態學的基本問題。控制微生物種內遺傳多樣性的進化過程包括突變、選擇、基因流動以及遺傳漂變,與之對應,控制微生物種間多樣性的生態過程包括物種形成、選擇、擴散和生態漂變。
  • 汽車也「壓不死」甲蟲的秘密—新聞—科學網
    作者發現,這些關節的幾何結構以及它們的層狀微結構讓鐵定甲蟲的外骨骼實現了極其出色的機械聯鎖和堅韌性。 為了測試這種幾何結構作為強硬機械緊固件、連接不同材質(如塑料和金屬)的潛力——類似航空航天業對渦輪固件的需求,研究人員利用模擬這種結構的金屬複合材料製作了一系列接頭。他們發現,與常用的工程接頭相比,新接頭強度更大、韌度也顯著增強。
  • 研究揭示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全球格局—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助理研究員梁星雲和博士生張統等在葉清研究員的指導下,揭示氮添加對植物光合性狀影響的全球格局。
  • 科學家探討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對肉品質影響—新聞—科學網
    基於該團隊已有研究基礎,近日其對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影響肉品質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了系統梳理,綜述了蛋白質磷酸化、乙醯化、亞硝基化和泛素化等蛋白質翻譯後修飾對肉品質的影響,重點討論了蛋白質磷酸化對肉品嫩度、色澤、持水性的影響以及影響蛋白質磷酸化功能的機制和因素。相關成果發表於《食品科學與食品安全綜合評論》。
  • 植物化學記憶影響後代存活機會—新聞—科學網
    這裡,研究人員發現,一些植物無法「忘記」不當信息,並會將其傳遞給後代,從而影響了它們的生存機會。 研究人員在擬南芥中發現了兩種蛋白質——以前只知道其控制植物開花的起始和時間,也負責通過組蛋白的化學修飾(去甲基化)控制「植物記憶」。他們發現,植物在有性繁殖過程中無法重置這些化學標記,從而將這種「記憶」傳遞給後代,導致生長發育出現缺陷。
  • 鄰近效應影響熱紅外遙感數據獲解析—新聞—科學網
    非目標像元對目標像元的輻射貢獻示意圖         中國農科院供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簡稱資劃所)農業遙感團隊解析了鄰近效應對高空間解析度熱紅外遙感數據的影響 論文第一作者、資劃所副研究員段四波介紹,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國內外學者就開展了高空間解析度可見光遙感數據的鄰近效應影響分析。鄰近效應是指經過大氣的散射,非目標像元對目標像元的輻射貢獻。鄰近效應使圖像中地物的邊緣變得模糊,從而導致圖像的鈍化和失真。為了獲取高精度的地表參數,需要消除鄰近效應影響。 在熱紅外譜段,前人的研究通常忽略鄰近效應影響。
  • 獨家丨暖企惠農的「仙遊農信樣本」!看仙遊農信聯社如何助力疫情...
    作 者丨中華合作時報記者 蔡靚通訊員丨顏慶涵106名金融助理,活躍在仙遊全縣320多個村居,為「三農」和小微企業送去第一手的信息、第一時間的信貸支持;春耕備耕關鍵期單月發放超過4億元貸款,為受疫情影響的農戶、涉農企業「雪中送炭」;為小微企業建立「一對一」專項金融服務通道,疫情以來發放小微企業貸款7.95億元,惠及企業211戶……
  • 文小剛:量子革命是最不可思議的物理革命—新聞—科學網
    7月23日,文小剛(文小剛科學網博客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u/xgwen)做客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帶來了一場題為《物理的新革命——量子信息:物質和相互作用的起源》科普報告。 世界絢麗多彩,物質性質各有不同,它們從何而來?我們如何認識它們?
  • 拉伸金剛石打造下一代微電子器件—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對樣品幾何結構進行了進一步優化,最大均勻拉伸應變達到9.7%,甚至超過了2018年研究的局部最大值,接近金剛石的理論彈性極限。更重要的是,為了演示應變金剛石裝置的概念,該團隊還實現了微晶金剛石陣列的彈性應變。 研究小組隨後進行了計算,以估計彈性應變從0到12%對鑽石電子特性的影響。
  • 2019年度阿貝爾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他補充道,早先,並沒有預見自己的想法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只是像任何一位數學家一樣,跟著『嗅覺』尋找那些看起來有趣的東西。」 Margulis也表示,獲得阿貝爾獎、得到數學界認可,他感到非常榮幸。 貫穿這兩位數學家研究的一條共同線索是,他們都使用了遍歷理論技術。 遍歷理論起源於研究諸如撞球或星系運動等物理問題的數學領域。
  • 中外學者揭示環境對人腸道菌群和耐藥基因組影響—新聞—科學網
    華南農業大學、嶺南現代農業科學與技術廣東省實驗室和國家獸醫微生物耐藥性風險評估實驗室劉雅紅教授團隊與中外合作者,發現人體和環境間存在廣泛的菌株和基因交換,而且環境對人腸道菌群的影響可能會持續
  • 南海冷皮效應及其對潛熱通量計算影響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鑫團隊聯合俄羅斯科學院希爾紹夫海洋研究所和中山大學的科學家在南海冷皮效應及其對潛熱通量計算的影響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科學考察」完成—新聞—科學網
    此次任務作業海域範圍廣、水深跨度大,且頻受颱風等影響,全體船隊員凝心聚力 、攻堅克難,順利完成了各項任務。   航次嚴格執行臨時黨支部領導下的領隊和首席科學家分工負責制,不斷促進黨建與業務工作的有機融合,始終堅持「安全第一,以人為本」的船舶管理宗旨,從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安全操作和文化建設等多個方面保障了航次的順利實施,充分、有效地發揮了科考平臺在服務海洋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