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已嚴重影響世界公共衛生和全球經濟。那麼,其對農業生產、食物購買行為、農產品與食品市場和國際貿易、農村貧困與政策應對等方面的影響如何?
近日,《農業科學學報》(英文簡稱JIA)組織策劃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對農業與農村貧困的影響」專題於2020年第12期正式出版,全球公開發行。
以期提供實踐參考價值
由北京大學中國農業政策研究中心教授、JIA農經欄目執行主編黃季焜擔任組長,經過嚴格的同行評審,該專題最終刊發了來自北京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知名研究團隊共計9篇研究論文。
專題研究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對中國農民、消費者與貿易商的影響,總結了中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發展農業生產、保障民生的實踐經驗,並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以期為中國乃至全世界應對疫情、穩定農業生產和消除農村貧困貢獻智慧。
「我們要求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所有論文必須是有調查、有依據的實證研究,而不是通過假設的模型模擬出來的。」黃季焜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說。
例如,對中國蔬菜生產的衝擊分析是基於3省526份調查數據,對中國家庭農場生產經營的短期和長期影響研究是基於2324家種植類家庭農場數據,對中國消費者食品安全知識和行為的影響研究是基於1373名居民的網絡調查數據。
當下,儘管中國已進入「後疫情」時代,經濟逐步復甦,但研究此次疫情對農業、農村與農民的影響,以及中國政府在疫情期間採取的政策及農民的應對措施,仍有其積極意義。
「我們希望本專題的研究成果有助於讀者更好地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農民、消費者和貿易商的影響,為疫情防控期間保障民生提出高效、切實可行的政策建議,為中國乃至全世界現在和未來農業生產和消除農村貧困提供經驗借鑑。」黃季焜表示。
在他看來,中國是較早發現且對疫情實現控制的國家。專題研究成果的發布與傳播,不僅有利於人們總結經驗教訓,從容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類似健康危機,同時對於其他許多仍因疫情遭受經濟損失的國家同樣具有重要的實踐參考價值。
疫情衝擊下的農業生產
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教授周潔紅等在其文中表示,由於供應鏈中斷而造成的銷量下降和價格下跌,是新冠疫情期間蔬菜種植戶的主要損失來源。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顧海英建議,為降低疫情對蔬菜生產的影響,穩定城市「菜籃子」供應和農民收入,應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特別是發揮農業保險在應對農產品市場風險中的作用。
疫情衝擊下生豬養殖戶恢復生產的意願如何?研究發現養殖戶的風險感知、在疫情衝擊期間飼料能夠保持供應的時間、養殖戶是否為合作社成員、養殖戶對旨在鼓勵生豬生產的政府政策的了解,以及受教育水平和養殖經驗是決定養殖戶恢復養殖意願的關鍵因素。
乳業方面的研究建議,乳業相關主體和政府部門需要合作構建長期性的戰略與政策體系,以平衡產業效率與靈活性、產品專業化與多元化、供應鏈一體化與食物系統本地化以及市場機制與政府干預等各方面關係。
家庭農場是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杜志雄等的研究表明,疫情嚴重程度、「封村」行動以及農場主對疫情的了解程度只對農場產生短期影響,而對農場的長期影響並不顯著;農場主性別、年齡和教育水平等個人特徵與農場受疫情的短期影響無關,但男性或教育程度為高中及以下的農場主所在的家庭農場在疫情後更傾向於向多元化和規模化方向調整;農場經營年限長短、是否購買保險對農場所受的短期和長期影響均有影響。
該文建議,要加快形成有利於家庭農場進行長期穩定經營的政策和市場環境,持續推進家庭農場主的職業培訓,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市場,以促進家庭農場穩定高效發展。
對脫貧影響幾何?
為了研判疫情對脫貧的影響,北京大學中國農業政策研究中心基於其「農業與農村發展追蹤調查點」於2月12-13日和2月15日分別開展了電話調研和電話補充調研,涉及8省48縣233行政村的1733農戶。
「儘管調查是在疫情流行最嚴重時期進行的,但我們不認為這會對相關結論形成實際影響。」黃季焜解釋說,2月份中旬調查時,很多農戶就預期3月底4月初疫情將結束,自己便可以外去打工了。事實也基本如此,因此並不影響分析和結果。
描述性分析和多元回歸分析的結果一致表明,此次疫情造成的非農就業中斷是農戶自評有可能因疫返貧或致貧的最主要因素。從所有樣本上看,調研數據也顯示農村勞動力務工對農民增收和脫貧極為重要。
文章建議,對現有貧困戶,加大脫貧攻堅力度;對潛在的返貧戶,重點做好疫情前後務工人員的復工幫扶、解決農產品出售困難、加大春耕春播的支持和政策宣傳等工作,消除返貧風險;對於非貧困戶中可能新增的貧困戶,建立動態監測和跟蹤體系,實時發現和及時幫扶。
「我們希望在明年春天也就是疫情結束一年後再進行一次調研,以便更好地反映現實狀況,驗證相關結論。」黃季焜說。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