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博物館設法自救—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因新冠疫情而關閉,其在空曠的大廳中舉辦了一場獻血活動。(圖片來源:SCOTT OLSON/GETTY IMAGES)

今年3月以來,由於新冠疫情的流行,許多博物館不得不關門。據《科學》報導,由於依賴門票銷售和活動收入,他們成為疫情以來最先受經濟衝擊的機構。

因為無法對外開放、接待參觀者以及提供活動場地,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收入暴跌了60%。5月,該機構已開始削減員工規模,另有250人被遣散。加州科學院則宣布將對40%的職工進行休假或裁員處理。一些博物館原本有望通過新開設施增加收yi入,現在計劃也已落空。

得益於來自政府的支持,一些博物館躲過了財政危機,比如華盛頓的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一直在政府的緊急支持下運作。菲爾德博物館得益於現金儲備和聯邦薪資保護計劃,目前為止還沒有裁員。

世界各地的博物館都在自救,比如開展線上生物多樣性競賽、通過辦公軟體Zoom進行公共討論、將展覽搬到線上等。博物館策展人也在擴大和完善數字館藏,以便公眾和研究人員居家使用。

因為疫情,加州科學院的科研人員無法在實驗室工作,但一年一度的珊瑚排卵期不容錯過,他們利用紅外攝像頭觀測並直播,收穫了160萬粉絲。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的許多職工在家辦公,他們忙著增加資料庫中的標本記錄,為數百萬個標本添加經緯度坐標。

史密森尼國家歷史博物館藏有大量植物標本的高清圖像,研究人員可在線仔細查閱這些內容。該機構還將一個有關病原體如何傳播的展覽搬到了線上,並提供6種語言的數字版本。

「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意義是什麼?我們正在重新設計。博物館可以比以往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史密森尼國家歷史博物館館長柯克·詹森表示。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疫情之下的動物園世界|斯堪森|露天博物館|羅馬動物園|疫情
    今天在朋友圈裡無意間看到條消息,身在瑞典的朋友提到斯德哥爾摩斯堪森露天博物館內的動物園面臨了財政危機。當地居民通過新聞得知這一情況後,有超過一萬人次以購買年卡和捐贈的方式幫助動物們度過難關,大家的熱情使得該博物館的網上商店都差點兒崩潰。
  • 上海自然博物館舉行「與科學家面對面」科普活動—新聞—科學網
    今年活動以「科學與健康同行」為主題,邀請了13家單位共計34位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分別以線上微講座和線下科學集市的形式為大家解讀新冠疫情,傳播公共衛生知識,展示為健康生活保駕護航的最新科學技術和科研成果,探討後疫情時代大眾生活方式的轉變。
  • 疫情之下 美國私人博物館賣藏品求生
    參考消息網10月29日報導 西班牙《世界報》網站10月24日發表題為《當博物館割捨藏品以求生存》的報導稱,疫情導致政府債臺高築,博物館也未能倖免,一些私人經營的美術館甚至採取了一種合法但令人不解的做法:處理藏品以確保生存。
  • 同程推出「任我飛」,疫情之下,航空旅行企業如何自救?
    航空旅行企業如何自救?這對於航空企業來說,是一場自救;對於消費者而言,則是薅機票羊毛的最佳時機。除了航空業,旅行預訂app也遭遇百年一遇大危機。原本的春節、清明節、五一小長假出現的旅遊高峰消失,打亂了原本的市場節奏。
  • 疫情對農影響幾何?—新聞—科學網
    專題研究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對中國農民、消費者與貿易商的影響,總結了中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發展農業生產、保障民生的實踐經驗,並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以期為中國乃至全世界應對疫情、穩定農業生產和消除農村貧困貢獻智慧。 「我們要求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所有論文必須是有調查、有依據的實證研究,而不是通過假設的模型模擬出來的。」黃季焜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說。
  • 上海自然博物館「新問題沙龍」開講 共話「疫情之下的野生動物保護...
    上海自然博物館「新問題沙龍」開講 共話「疫情之下的野生動物保護觀察」 2020-05-23 21:50:00來源:央廣網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孟津(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 我有幸見過一些早年辦《科學報》老人修改稿件的筆跡,也記得改革開放初期一些《科學報》報導內容。如今我在科學網博客寫博文,十年有餘。感謝科學網,讓我們有個科學界華人交流的平臺。希望報社越來越好,科學常新,文圖出彩,人氣爆棚。
  • 國際博物館人「雲上對話」:疫情下博物館的力量
    疫情之下博物館何去何從?開放、財政、人員有哪些困境?展覽、教育、研究會發生哪些轉向?當線上活動成為主流,博物館能否超越線上?新冠病毒影響著全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也包括我們所熱愛的博物館行業。國際博協5月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在疫情的衝擊下,全球83%的博物館將大幅消減活動項目,30%的博物館將裁員,13%的博物館可能會永久關閉。疫情之下博物館何去何從?開放、財政、人員有哪些困境?展覽、教育、研究會發生哪些轉向?當線上活動成為主流,博物館能否超越線上?
  • 心理學家呼籲關注疫情「颱風眼效應」—新聞—科學網
    不過別忘了,此時疫情尚未結束,溫州大學溫州模式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社會與組織行為研究中心主任時勘特別提示,要關注疫情中的「颱風眼」效應。 《中國科學報》:近日,湖北、浙江等疫情較為嚴重地區發生了民眾放鬆警惕、 舉家外出購物,導致公共場所出現集體感染新冠肺炎的新事件,對此您有什麼看法?
  • 疫情是教育信息化成果的試金石—新聞—科學網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正在進行的超大規模的在線教育集中實踐,體現了政府、學校、教師、企業以及社會各界參與者的責任擔當,同時也充分發揮了全社會的信息化創造力,湧現出眾多實踐創新成果,對於我國未來教育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
  • 李大潛院士:數學建模是開啟數學大門的金鑰匙—新聞—科學網
    數學要走向應用,真正顯示出它在各個領域、各種層次應用中的關鍵性、決定性作用,顯示出它的強大生命力,必須設法在實際問題與數學之間架設一個橋梁。這個全過程,特別是其中的第一步,就稱為數學建模,即為所考察的實際問題建立數學模型。
  • 疫情之下,近期全球藝術事件回顧
    經過近3個月的全民抗疫,中國的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但很不幸的境外疫情卻不斷在快速的擴散蔓延。這種態勢之下,藝術圈面臨著一個比之前更加龐大的嚴峻的考驗,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近期國際上發生的一些藝術事件。
  • 中國工程院全力迎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新聞—科學網
    中國工程院全力迎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按照院黨組要求,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王辰牽頭組成專項工作組,動員組織相關領域院士立即對當地疫情發展動態、管理部門防控措施、一線醫護人員診治、「肺炎」病人現狀、有關科研進展等進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同時重點聯繫傳染病防控領域的10餘位院士,動態徵集院士們對當前疫情防控的意見建議。
  • 知微事見開放疫情數據專題,助力各界高效感知疫情進展
    2020年,全球籠罩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中,相關話題持續霸屏輿論場。在這海量的真假信息之下,「信息過載」成為公眾面臨的重要問題。面對這一需求,知微從國內疫情爆發之際,至海外疫情蔓延期間,陸續發布七大疫情信息整合工具,基於各大新聞網站、官方機構數據,對疫情相關信息進行抓取、梳理、篩選、呈現。
  • 疫情之下,美國紐約快破產了
    「紐約深陷預算危機瀕臨破產」的消息,瞬間登上了本市和全美的新聞頭條。 紐約為何如此「困頓」美國參議院曾在2020年3月的經濟刺激大禮包中撥出了14億美元給紐約市「應急」,但顯然那只是杯水車薪。《福布斯》雜誌資深撰稿人傑克·凱利認為,紐約瀕臨「破產」最重要的原因,是疫情持續不散和集體遠程辦公導致人氣渙散,進一步引發「財氣」渙散。他分析說,紐約市嚴重依賴繁榮的商業、娛樂業和社會活動來聚集並留住人流。曠日持久的疫情期間,餐廳關門、博物館歇業、音樂會和體育賽事停擺。
  • 後疫情時代,五問留學教育—新聞—科學網
    如今,雖然新冠肺炎疫情依然在全球肆虐,但至少在國內,疫情的態勢已經趨於平穩,這也就給了我們更多的時間,思考此次疫情究竟給我們的當下和未來帶來什麼。
  • 【防災減災安全知識】地震時如何自救?
    【防災減災安全知識】地震時如何自救? 2020-05-08 12: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試試水牛糞—新聞—科學網
    當負責警衛的東方蜜蜂發現大黃蜂后,它們還會發出警告,閃爍翅膀迷惑捕食者,其他蜜蜂撤退到蜂巢內,如果大黃蜂設法進入,東方蜜蜂就會一擁而上,用嗡嗡作響的翅膀升高體溫,形成一個可以燙死大黃蜂的「熱球」。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42668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杭州鼎億網絡傳媒有限公司:疫情之下的契機
    原標題:杭州鼎億網絡傳媒有限公司:疫情之下的契機2020年,受新冠肺炎的影響,許多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衝擊,我們聽到許多大型企業選擇大規模裁員以自救,大量連鎖品牌被迫關店。
  • 空姐超市打工,機長送外賣,疫情中他們自救,我心疼,兒子說拉風
    因為疫情,紐西蘭航空一位25歲的空姐下崗了,為了生存,應聘到超市處理貨物訂單。她錄了一段抖音跳舞視頻,一邊是現在的自己,一邊是她在空中的最後一天。沒想到這段視頻觸動了很多人心裡的痛楚,大家紛紛留言,說出了自己在疫情下失去工作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