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因新冠疫情而關閉,其在空曠的大廳中舉辦了一場獻血活動。(圖片來源:SCOTT OLSON/GETTY IMAGES)
今年3月以來,由於新冠疫情的流行,許多博物館不得不關門。據《科學》報導,由於依賴門票銷售和活動收入,他們成為疫情以來最先受經濟衝擊的機構。
因為無法對外開放、接待參觀者以及提供活動場地,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收入暴跌了60%。5月,該機構已開始削減員工規模,另有250人被遣散。加州科學院則宣布將對40%的職工進行休假或裁員處理。一些博物館原本有望通過新開設施增加收yi入,現在計劃也已落空。
得益於來自政府的支持,一些博物館躲過了財政危機,比如華盛頓的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一直在政府的緊急支持下運作。菲爾德博物館得益於現金儲備和聯邦薪資保護計劃,目前為止還沒有裁員。
世界各地的博物館都在自救,比如開展線上生物多樣性競賽、通過辦公軟體Zoom進行公共討論、將展覽搬到線上等。博物館策展人也在擴大和完善數字館藏,以便公眾和研究人員居家使用。
因為疫情,加州科學院的科研人員無法在實驗室工作,但一年一度的珊瑚排卵期不容錯過,他們利用紅外攝像頭觀測並直播,收穫了160萬粉絲。哈佛大學比較動物學博物館的許多職工在家辦公,他們忙著增加資料庫中的標本記錄,為數百萬個標本添加經緯度坐標。
史密森尼國家歷史博物館藏有大量植物標本的高清圖像,研究人員可在線仔細查閱這些內容。該機構還將一個有關病原體如何傳播的展覽搬到了線上,並提供6種語言的數字版本。
「自然歷史博物館的意義是什麼?我們正在重新設計。博物館可以比以往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史密森尼國家歷史博物館館長柯克·詹森表示。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