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監獄爆出集體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調查顯示,已感染監獄均系獄警在外感染後回到監獄工作時傳染給其他獄警和看押對象。
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近日來確診病例逐漸呈現下降趨勢,治癒病例逐漸呈現上升趨勢。不過別忘了,此時疫情尚未結束,溫州大學溫州模式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社會與組織行為研究中心主任時勘特別提示,要關注疫情中的「颱風眼」效應。
《中國科學報》:近日,湖北、浙江等疫情較為嚴重地區發生了民眾放鬆警惕、 舉家外出購物,導致公共場所出現集體感染新冠肺炎的新事件,對此您有什麼看法?
時勘:我認為,在全國新增病例持續下降的情況下,再次出現感染新冠病毒肺炎事件,除了與管理有關外,還提示我們關注在疫情嚴重地區出現的「颱風眼效應」,這是中科院心理所李紓、謝曉非教授等人首先提出的學術觀點。不過,這不僅是一個學術問題,而且是一個抗擊疫情中務必高度關注的管理實踐問題。如果不注意克除,則可能使前期抗擊疫情的努力功虧一簣。
《中國科學報》:您對於這一心理現象作何理解?
時勘:人們在風險認知的過程中,從物理空間來看,處於風險事件中心地帶(「颱風眼」)的人,由於反覆受到負性信息的刺激,在面對災難時容易出現麻木、習以為常的心態。
我們在2003年應對SARS的調查中就發現了這一心理現象。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我們在湖北、廣東、北京、重慶、浙江等30個省市進行了17685人的心理調查,也發現了這一心理現象。具體表現是,由於民眾長時間面對疫情,從而產生了鬆懈行為,進而導致一些地區出現疫情反彈情況。這種心理現象就是「颱風眼效應」。
《中國科學報》:「颱風眼」效應在全國各地有什麼不同表現?
時勘:我們的調查發現,從總體趨勢上來看,疫情消退區(如甘肅)對於各類信息的風險評估最低,然後,從疫情輕微區(如西藏)、疫情中度區(如四川)、疫情較重區(如浙江)到疫情高發區(如武漢),各類信息對於民眾的影響呈上升趨勢。
這裡特別要說一下湖北省的情況,對於出院治癒信息較之其他疫情輕微地區而言,是風險評估最高的地區;而對於自身關係密切的信息也是評價較高的地區,這正說明湖北民眾的樂觀心態。
同時,這種樂觀心態也最易帶來「颱風眼效應」。還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干預信息在各地區民眾的風險評估中均顯著低於其他疫情信息,這說明政府干預措施也得到了廣大民眾的認同。
《中國科學報》:目前面對已經出現的「颱風眼效應」,我們還應採取哪些舉措?
時勘:可以採用的舉措是:針對目前湖北省及其類似城市、地區,要及時開展針對性的宣傳工作,告知民眾「颱風眼效應」的道理,使大家懂得,身居危機之中時,人們完全可能出現習以為常的麻木心理,這會給疫情反彈以可趁之機。
另一方面,各級政府、社區要有具體的克除民眾麻痺大意的具體管理措施,而且要持之以恆地堅持把這些舉措落實到管理實踐中。此外,在火車、飛機等人群高密集場所和交通要塞,建議增設疫情宣傳監控人員,以提醒和幫助民眾做好旅途中個人的防範工作。
《中國科學報》:目前有預測稱,以后冠狀病毒可能會常伴我們左右,如果真的如此,會對民眾心理造成什麼影響?我們要如何應對?
時勘:我們要加強對病毒防範的長久性認識,培養民眾成熟的應對心態。應該實事求是地讓民眾了解科學發現的長久性和艱辛性。既要相信科學、避免盲目悲觀;也要正確面對,認識到這是一個需要時間來解決的問題。
此外,今後最為關鍵的工作,還是各級政府部門要加大對於公共衛生體系基礎設施的投入,這是未來應對公共衛生疫情事件更為重要的舉措。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