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呼籲關注疫情「颱風眼效應」—新聞—科學網

2021-01-07 科學網

       近日,多地監獄爆出集體感染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調查顯示,已感染監獄均系獄警在外感染後回到監獄工作時傳染給其他獄警和看押對象。

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近日來確診病例逐漸呈現下降趨勢,治癒病例逐漸呈現上升趨勢。不過別忘了,此時疫情尚未結束,溫州大學溫州模式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社會與組織行為研究中心主任時勘特別提示,要關注疫情中的「颱風眼」效應。

《中國科學報》:近日,湖北、浙江等疫情較為嚴重地區發生了民眾放鬆警惕、 舉家外出購物,導致公共場所出現集體感染新冠肺炎的新事件,對此您有什麼看法?

時勘:我認為,在全國新增病例持續下降的情況下,再次出現感染新冠病毒肺炎事件,除了與管理有關外,還提示我們關注在疫情嚴重地區出現的「颱風眼效應」,這是中科院心理所李紓、謝曉非教授等人首先提出的學術觀點。不過,這不僅是一個學術問題,而且是一個抗擊疫情中務必高度關注的管理實踐問題。如果不注意克除,則可能使前期抗擊疫情的努力功虧一簣。

《中國科學報》:您對於這一心理現象作何理解?

時勘:人們在風險認知的過程中,從物理空間來看,處於風險事件中心地帶(「颱風眼」)的人,由於反覆受到負性信息的刺激,在面對災難時容易出現麻木、習以為常的心態。

我們在2003年應對SARS的調查中就發現了這一心理現象。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我們在湖北、廣東、北京、重慶、浙江等30個省市進行了17685人的心理調查,也發現了這一心理現象。具體表現是,由於民眾長時間面對疫情,從而產生了鬆懈行為,進而導致一些地區出現疫情反彈情況。這種心理現象就是「颱風眼效應」。

《中國科學報》:「颱風眼」效應在全國各地有什麼不同表現?

時勘:我們的調查發現,從總體趨勢上來看,疫情消退區(如甘肅)對於各類信息的風險評估最低,然後,從疫情輕微區(如西藏)、疫情中度區(如四川)、疫情較重區(如浙江)到疫情高發區(如武漢),各類信息對於民眾的影響呈上升趨勢。

這裡特別要說一下湖北省的情況,對於出院治癒信息較之其他疫情輕微地區而言,是風險評估最高的地區;而對於自身關係密切的信息也是評價較高的地區,這正說明湖北民眾的樂觀心態。

同時,這種樂觀心態也最易帶來「颱風眼效應」。還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干預信息在各地區民眾的風險評估中均顯著低於其他疫情信息,這說明政府干預措施也得到了廣大民眾的認同。

《中國科學報》:目前面對已經出現的「颱風眼效應」,我們還應採取哪些舉措?

時勘:可以採用的舉措是:針對目前湖北省及其類似城市、地區,要及時開展針對性的宣傳工作,告知民眾「颱風眼效應」的道理,使大家懂得,身居危機之中時,人們完全可能出現習以為常的麻木心理,這會給疫情反彈以可趁之機。

另一方面,各級政府、社區要有具體的克除民眾麻痺大意的具體管理措施,而且要持之以恆地堅持把這些舉措落實到管理實踐中。此外,在火車、飛機等人群高密集場所和交通要塞,建議增設疫情宣傳監控人員,以提醒和幫助民眾做好旅途中個人的防範工作。

《中國科學報》:目前有預測稱,以后冠狀病毒可能會常伴我們左右,如果真的如此,會對民眾心理造成什麼影響?我們要如何應對?

時勘:我們要加強對病毒防範的長久性認識,培養民眾成熟的應對心態。應該實事求是地讓民眾了解科學發現的長久性和艱辛性。既要相信科學、避免盲目悲觀;也要正確面對,認識到這是一個需要時間來解決的問題。

此外,今後最為關鍵的工作,還是各級政府部門要加大對於公共衛生體系基礎設施的投入,這是未來應對公共衛生疫情事件更為重要的舉措。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解讀疫情引發三大心態 呼籲預防「颱風眼效應」
    (抗擊新冠肺炎)心理學家解讀疫情引發三大心態 呼籲預防「颱風眼效應」  中新網北京2月18日電 (記者 孫自法)「疫情期間,民眾的典型心態包括恐慌心態、麻木心態以及特殊的『組織汙名』心態。」中國科學院大學社會與組織行為研究中心主任、溫州大學溫州模式發展研究院院長時勘教授通過網絡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指出,在麻木心態當中,要特別關注並警惕疫情重災區出現「颱風眼效應」,防止疫情反彈。  時勘教授2003年就率團隊承擔關於SARS對民眾風險認知心理的調研項目,2008年又對汶川地震心理疏導方法展開研究,在危機突發事件心理應對方面積累有豐富經驗。
  • 中科院無人艇成功穿越颱風眼—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氣所供圖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8月4日發布消息稱,由中科院研發的半潛式太陽能氣象探測無人艇於8月1日上午成功穿過2020年三號颱風「森拉克」中心,成為颱風監測的「哨兵」。 這艘名為「海洋氣象觀測者-3(MWO-3)」的無人艇,獲取了颱風發展過程中高時間解析度洋面氣象及海洋要素的詳細數據,為颱風預報、預警和研究提供了傳統觀測手段無法提供的數據支撐,是國際上首次利用太陽能無人艇主動接近探測到颱風中心。
  • 颱風「玉兔」被除名,新颱風由你來取名—新聞—科學網
    為做好颱風命名工作,積極推廣普及防災減災知識,提升公眾對颱風的認知和預防能力,9月21日,中央氣象臺開展「我給颱風起名字」活動,邀請公眾來給颱風取名字。最終選定的颱風名將於2021年2月颱風委員會第53次屆會上公布。中央氣象臺將給最終選定名字的公眾頒發颱風命名專屬證書。 颱風為何被除名?
  • 氣候變化或讓颱風範圍越來越「北」—新聞—科學網
    強度預測是難題 此次「利奇馬」的登陸過程也受到外界關注,浙江省氣象臺早在8月5日就發布了「利奇馬」的登陸信息,日本、菲律賓等周邊國家也預測到「利奇馬」的形成,但均未能預測到其強度如此之大。 丁一匯介紹,預測颱風「來不來」,在哪登陸,移動路徑如何已經不是重要的難題,預測颱風的登陸強度日益成為世界難題。
  • 強颱風登陸日本致人員傷亡 太空人拍到震撼颱風眼(組圖)
    原標題:強颱風登陸日本致人員傷亡 太空人拍到震撼颱風眼(高清組圖)   受「浣熊」颱風影響,日本衝繩街區樹木被大風颳斷(網頁截圖)   據日本《朝日新聞》7月10日報導,第8號颱風「浣熊」於10日上午7時許在日本鹿兒島縣阿久根市附近登陸。
  • 疫情之下,博物館設法自救—新聞—科學網
    菲爾德自然歷史博物館因新冠疫情而關閉,其在空曠的大廳中舉辦了一場獻血活動。
  • 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問世—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與國內外多家單位合作,首次演示了可陣列化、垂直單原子層溝道的鰭式場效應電晶體,相關成果於3月5日在《自然—通訊》
  • 「追風記者」捨命報導颱風 感受颱風眼可怕溫柔
    追風小組捕捉「颱風眼」  所有的人都匍匐著前進,所有的手都死死抓著欄杆。沒有人能抗拒颱風的襲擊,別說是生靈,就是重型的卡車也會被它掀翻。  「17級!這是風力表能測的最大風力。」段京蕾趴在地上,感嘆著「桑美」的威力。  這是8月10日下午,颱風「桑美」正撲向溫州。
  • 鄰近效應影響熱紅外遙感數據獲解析—新聞—科學網
    非目標像元對目標像元的輻射貢獻示意圖         中國農科院供圖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簡稱資劃所)農業遙感團隊解析了鄰近效應對高空間解析度熱紅外遙感數據的影響他們從輻射傳輸模擬和地表溫度反演兩方面定量分析了鄰近效應的大小,為熱紅外譜段的高精度輻射傳輸模擬與地表溫度反演提供了新方法。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環境遙感》。 論文第一作者、資劃所副研究員段四波介紹,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國內外學者就開展了高空間解析度可見光遙感數據的鄰近效應影響分析。鄰近效應是指經過大氣的散射,非目標像元對目標像元的輻射貢獻。
  • 疫情對農影響幾何?—新聞—科學網
    專題研究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對中國農民、消費者與貿易商的影響,總結了中國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發展農業生產、保障民生的實踐經驗,並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以期為中國乃至全世界應對疫情、穩定農業生產和消除農村貧困貢獻智慧。 「我們要求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的所有論文必須是有調查、有依據的實證研究,而不是通過假設的模型模擬出來的。」黃季焜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說。
  • 末日時鐘逼近午夜—新聞—科學網
    該組織成員在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核緊張局勢和氣候變化也影響了他們將時鐘從去年的位置提前20秒的決定。而網絡信息戰增加了新的風險。這家雜誌於1947年設立末日時鐘,由包括諾貝爾獎得主在內的科學家和政策專家負責調整,指針越靠近午夜,表明人類文明所面臨的威脅越大,旨在呼籲人們關注威脅人類文明的諸多重大問題。
  • 中國工程院全力迎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新聞—科學網
    按照院黨組要求,中國工程院副院長王辰牽頭組成專項工作組,動員組織相關領域院士立即對當地疫情發展動態、管理部門防控措施、一線醫護人員診治、「肺炎」病人現狀、有關科研進展等進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同時重點聯繫傳染病防控領域的10餘位院士,動態徵集院士們對當前疫情防控的意見建議。
  • 颱風「預測帝」:最有效探測法是飛機飛進颱風眼
    (2013年8月,香港天文臺派出飛機,穿越尤特眼牆,飛抵它的颱風眼上空,拍下如下畫面,南海海面清晰可見。)  龍捲風「預測帝」提前一天預測颱風  9月14日2時許,@中國氣象愛好者 便指出,颱風登陸福建的概率增大,廈門和漳州沿海應進入最高防禦狀態。
  • 記者解讀颱風:為何處於「颱風眼」反而風平浪靜
    雖然颱風對於我們浙江來說,屬於常客。但是關於颱風,你究竟了解多少?●颱風登陸區是否受災最重?浙江省氣象臺預計,颱風「燦鴻」最大可能將於今天後半夜到明天中午在瑞安到象山一帶沿海登陸。颱風登陸點如何確定?浙江省氣象臺副臺長樓茂園表示,「這需要技術結合衛星、雷達、自動氣象站等,通過衛星雲圖、大氣環流分析,再根據附近颱風資料的變化,如氣壓、風速等,來確定颱風具體的登陸點。」每當颱風發生,其登陸點總會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大夥潛意識裡總覺得,受創最重的一定是颱風登陸區。氣象專家表示,其實颱風在某處登陸並不意味著這裡受災最嚴重。
  • 南海冷皮效應及其對潛熱通量計算影響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鑫團隊聯合俄羅斯科學院希爾紹夫海洋研究所和中山大學的科學家在南海冷皮效應及其對潛熱通量計算的影響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 疫情是教育信息化成果的試金石—新聞—科學網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正在進行的超大規模的在線教育集中實踐,體現了政府、學校、教師、企業以及社會各界參與者的責任擔當,同時也充分發揮了全社會的信息化創造力,湧現出眾多實踐創新成果,對於我國未來教育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
  • 疫情「心病」怎麼治 多位心理學家支招
    原標題:疫情「心病」怎麼治 多位心理學家支招   連日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成了全網熱議的話題,在鋪天蓋地疫情信息的「轟炸」下,有的人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緊張、焦慮、恐懼、失眠、抑鬱等心理問題,影響情緒,進而影響人的免疫力。因此,疫情「心病」的問題備受關注。
  • 颱風眼——溫柔的陷阱
  • 「南海東北部—呂宋海峽科學考察」完成—新聞—科學網
    此次任務作業海域範圍廣、水深跨度大,且頻受颱風等影響,全體船隊員凝心聚力 、攻堅克難,順利完成了各項任務。   航次嚴格執行臨時黨支部領導下的領隊和首席科學家分工負責制,不斷促進黨建與業務工作的有機融合,始終堅持「安全第一,以人為本」的船舶管理宗旨,從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防控、安全操作和文化建設等多個方面保障了航次的順利實施,充分、有效地發揮了科考平臺在服務海洋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 "麥德姆"颱風中心路過煙臺 市民或可見"颱風眼"
    一天發布兩次颱風黃色預警    在氣象臺的大廳裡,每一個預報員都在密切關注著天氣的走向,大廳中央的大屏幕一直連線著山東省氣象臺,省內各個城市的氣象部門都進入高度戒備狀態。「目前來看,颱風的前進速度並不快,上午8時颱風中心位於福建省北部,現在是15時的颱風訊息,颱風中心位於江西上饒,預計明天中午前後,颱風中心將進入山東省範圍,傍晚前後颱風中心應該在咱煙臺和威海之間,對我市影響較大。」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姜俊玲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