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心病」怎麼治 多位心理學家支招

2020-12-05 輿情頻道

原標題:疫情「心病」怎麼治 多位心理學家支招

  連日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成了全網熱議的話題,在鋪天蓋地疫情信息的「轟炸」下,有的人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緊張、焦慮、恐懼、失眠、抑鬱等心理問題,影響情緒,進而影響人的免疫力。因此,疫情「心病」的問題備受關注。

  在抗擊疫情的同時,這種「心病」要怎麼治?中國科協調研宣傳部、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中國心理學會今天聯合組織線上採訪,多位心理學家對疫情「心病」進行解讀並開出「藥方」。

  焦慮擔憂是正常反應,但有些反應則要注意

  「首先要說,大多數(新冠肺炎)患者情緒可控。」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註冊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副教授鍾傑在接受採訪時說,目前重症患者沒有能力與機會撥打熱線接受諮詢,主要矛盾是搶救生命。輕症患者一般由醫院的醫務工作者負責心理幹預,主要是焦慮恐懼和抑鬱,家屬有一些存在焦慮、恐懼(多數被隔離)、煩躁,有部分有憤怒情緒。

  隨著疫情形勢的發展,不少人也表現出焦慮、擔憂甚至恐慌的情緒。鍾傑說,這些是正常的反應,與非典期間一樣,大多數人第一周對醫學問題非常關心,擔心、恐懼被感染,焦躁不安查詢各種信息。不過,第一周過後,一般開始緩解。

  中國心理學會心理諮詢師工作委員會委員、南京醫科大學教授、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鄭愛明說,疫情對公眾產生的心理影響一般表現為恐慌、焦慮、抑鬱以及心理導致行為異常表現等。

  以焦慮為例,他表示,主要表現為緊張和擔憂,有的人感覺忐忑不安、心神不寧,導致飯吃不香、覺睡不好,不斷關注疫情新聞,擔心未來會有一天自己和家人會被「肺炎」感染,情緒變得不穩定,容易發脾氣,怨天尤人,甚至出現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出汗、口乾等神經功能紊亂的表現,「這些現象相對來說發生率最高」。

  有的人則表現為行為異常——行為過度或不足。鄭愛明告訴記者,有的人為了預防「肺炎」的嚴重後果,不斷關注手機,不斷刷屏,害怕錯過任何一個「肺炎」消息,哪怕吃飯和睡覺時也不放棄;反覆洗手,哪怕手洗破了;不敢出門,即便家裡食物短缺。在家裡,不敢講話,也不希望家人講話,擔心飛沫傳播「肺炎」,為此感到痛苦。

  那麼,公眾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幹預?

  鍾傑說,疫情期間,少數因過去存在基礎心理疾患或問題被此次事件加劇,可能出現比較嚴重的焦慮症狀、興奮性過度、或睡眠問題——失眠、早醒、噩夢等,因煩躁而與親朋的關係出現衝突,「如果因此嚴重幹擾正常的人際交流和生活並帶來『痛苦感』——這十分重要,此時需要尋求精神科和其他心理健康服務專業人員的幫助。」

  心病還需心藥醫,關注疫情「定時」而非「時時」

  鍾傑開出的一個「藥方」是,重新評價目前的生活狀態。他說,人們在疫情期間面臨隔離居家的生活,可以考慮一下如何有效利用這段特殊的時間,利用這個「機會」做一些有意義的思考,做一些以前想做但沒時間去做的事情。

  中國心理學會心理諮詢師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姜長青和該院臨床心理中心心理治療師王鵬翀則從合理關注疫情入手,建議「定時」而非「時時」關注疫情。

  在他們看來,如果注意力一直在手機、電視不斷推送的信息上,情緒就會隨著信息起伏波動,即使有了暫時的「掌控感」,代價卻是「心累」和正常生活節奏的紊亂。

  「我們可以設定『信息鬧鐘』,在一天的時間中,每隔半天,用5分鐘來關注疫情信息,其他時間安排運動、工作、家務或者休閒娛樂等日常活動,在掌握疫情的同時,獲得正常的休息和愉悅情緒。」姜長青說,在必要防護的情況下,豐富且規律的生活能讓人們的「心理免疫力」增強,更有力量和信心面對不斷變化且未知的風險。

  此外,允許並接納消極情緒在專家看來也很重要。姜長青和王鵬翀都認為,擔憂、恐懼及焦慮是面對威脅時最常出現的情緒反應。疫情當前,任何人都可能出現緊張焦慮不安的情況。「要理解和接納自己這樣的狀態,告訴自己這是面對不正常情境的正常的情緒反應,要允許它們存在;也要理解這種消極情緒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但程度會逐漸減輕的。」王鵬翀說,其實,適度的擔憂、恐懼及焦慮可以提高我們的警覺水平,提高人們的適應和應對能力,是一種保護性反應。

  他們還建議,要「隔空」保持社會聯繫,彼此給予支持,維持穩定健康的生活方式,學會用認知來緩解消極情緒等。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出現的消極情緒,要具體化,比如,關注自己腦內出現的想法,是否存在我們誇大了感染病毒的風險,或者是誇大了該種疾病的嚴重後果,如病死率、後遺症等。」王鵬翀說,「實際上我們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機率有多大呢?即使感染,大多數也是輕中度患者,那我們怎麼看待這件事?多問自己這樣的問題。」

  本報北京2月2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邱越、袁勃)

相關焦點

  • 應對疫情影響心情 專家提醒心病還需心藥醫
    (抗擊新型肺炎)應對疫情影響心情 專家提醒心病還需心藥醫  中新網北京2月2日電 (記者 孫自法)因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感染肺炎疫情蔓延,一段時間以來,魚龍混雜的各類疫情相關信息,通過各種渠道「狂轟濫炸」,讓社會和民眾情緒深受影響而「洶湧澎湃」。
  • 紅螞蟻組團進屋怎麼治市民討教 專家支招
    原標題:紅螞蟻組團進屋怎麼治市民討教 專家支招   天津北方網訊:「給暖氣後屋裡是暖和了,可紅螞蟻莫名其妙多了起來,真是煩人。」昨天,河西區體院東年德裡居民楊先生向本報新聞熱線反映紅螞蟻侵入家中,生活備受困擾。  記者昨日中午在楊先生家看到,臥室、客廳與承重牆接縫處爬了不少螞蟻。
  • 過度焦慮擔心整夜睡不著 專家支招應對「疫情應激症候群」
    案例1:過度焦慮擔心30多歲女高管整夜睡不著30多歲的企業高管張女士,前陣子因受涼引起腹瀉,自己吃了止瀉藥後腹瀉好轉了,然而卻一直感到腹脹、胸悶心慌,氣喘,臉上發麻,整夜睡不著覺。案例3:懷疑自己患了「不治之症」見到醫生就痛哭35歲的趙女士,因宅在家裡沒事幹,一次孩子站在她肚子上跳,可能跳得重了些,之後一直感到上腹部刺痛。
  • 身病還是心病?——身病還要心藥醫
    我的觀點是,因為這些疾病雖然病位在身體上,從根本來說卻是心病。若不治心而單純治身,是治標不治本,甚至是南轅北轍。(一)心的作用不論在古代還是現代,疾病對人類健康的困擾始終沒有停止。疾病既有身病,亦有心病,甚至身心俱病。何謂心?
  • 8位醫生走訪甘孜德格縣26個鄉鎮,義務為孩子們篩查先心病
    從5月11日開始,來自成都市第一人民醫院心外科、心內科、心功能室等的8位醫生,來到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走訪26個鄉鎮,分成數個小組,為孩子們進行免費的先心病篩查。截止到5月15日義診結束,已篩查出57位先心病患兒。據了解,義診結束後,所有患兒將得到免費救治。
  • 香山遍地「臭大姐」 專家支招如何治防
    香山遍地「臭大姐」 專家支招如何治防  成大爺還說,臭大姐多了點,其實也沒什麼,就是有點噁心,最多回家洗洗澡。許多市民都有這種看法,但這是大錯特錯的。臭大姐不僅讓人掃興,還是京城花木的大敵。  據市林業局提供的資料顯示,椿象是一類翅膀變化異常的昆蟲的通稱,約有3萬多種,其中90%以上是害蟲。它們的共同特點是身體扁平,體形有大型的也有微小的,口器長成喙狀,適合刺吸。
  • 專家支招:疫情期間怎麼吃?譚興貴教授為您推薦食譜
    大湘菜報·新湖南 疫情尚未結束在「吃什麼、怎麼吃」這個話題上,大湘菜報特邀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藥膳食療研究專業委員會會長譚興貴教授,專門針對疫情研究推薦《新冠肺炎藥膳食療調治方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分享部分藥膳的製作及功效。
  • 人病了有藥可醫,心病了無藥可治
    心病了,無藥可治。網絡不是法外之地,這句話每天都在說,但總有人不信。孟某某以尋釁滋事被處以行政拘留15日的頂格處理,正應了那四個字「咎由自取」。網上造謠的成本低、收益高、風險小,有人為獲取名利、尋求刺激,不斷挑戰道德底線。不少自媒體為博取關注在未經核實的情況下轉發,讓謠言成了「板上釘釘」的事實,客觀上為網絡謠言提供了土壤。
  • 聲稱能治好同性戀的心理學家,是個深櫃
    公元八一〇二年,想像一下下面這種場景:「全國戒網癮專家」楊永信教授每晚因打遊戲過分投入、音量太大以至激怒了鄰居,被拍下視頻後傳到了網上,瞬時上了熱搜,楊永信先不承認,後來開始認慫:「唉,看在我治好了那麼多網癮孩子的份上……」 以上並不是毫無來由地天馬行空,前陣子在美國,就有一件類似的的事情發生
  • 心病還須心藥醫,31種心藥總有一款能讓你去除心病
    因此,一般說來,兒童病比成年人病好治,年輕人病比中年人病好治,中年人病比老年人病好治。   心藥的妙用     人體內藥中的心藥,是妙用無窮、起決定作用的。中醫以「心」為人體中的「皇帝」,是人體「最高統治者」。中醫講「心」,不是單指心臟這個器官,而是一個系統,認為心主神志,也就是大腦的主管。
  • 農村老人常念叨的「心病終須心藥醫」,這「心藥」到底是什麼藥?
    就如這句「心病終須心藥醫」,直到現在,也還是我們時常念叨並認同的一句話。「心病終須心藥醫」,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心有鬱結,靠醫院、藥店裡的尋常藥物是醫治不了的,一定要找到讓自己心傷難過的癥結所在,並對症下藥,才能治好心病。
  • 應對疫情和恐慌,社會科學不應缺席
    讓信息公開透明充滿希望,可以體現傳播學者的作用;如何幫助消除恐慌心理以及有效進行社會管理,可以體現社會學家、心理學家、管理學家的作用;如何看待「封城」禁令後「出逃者」的法律責任和隱私被公開問題,可以體現法學家的作用;用充滿智慧和幽默的段子來化解恐懼,排解鬱悶,可以體現文學家和藝術家的作用。既然恐慌是一種心理,那就心病還須心藥醫。
  • 心病還須心藥醫,西洋參與三七總相宜!
    當人們聽到「心病還須心藥醫」的時候,往往會認為是因傷心事導致鬱證時需要心理開導。事實上,人體的心臟也會有功能性及器質性的病變,這種病變難道就不是「心病」嗎?我們也知道,人體的心臟每天都在辛勤的工作著,而心臟在人體的重要性又是不言而喻的。
  • 不無自我中醫心理療法:心病還需心藥醫
    但治好心理疾病,必須先解決如下幾個問題。1.必須承認自己是心理疾病,願意接受心理治療 。還有人認為承認自己是心理疾病就不需要治療,沒有病還治要治嗎?其實心理疾病也是病,其痛苦和危害甚至超過軀體疾病,不治療怎麼能好。比如我經常害怕髒病,雖沒有查到心臟病的證據,但經常心慌胸悶,呼吸困難,大汗淋漓,發作欲死,不治怎能消除症狀?3.心病還需心來醫,解鈴還須繫鈴人 ,心理疾病需要治療,但需要的是心理治療,若用軀體方法治療是徒勞的。
  • 結節性痒疹源於「心病」
    陶承軍建議,當不慎患上了這類疾病時,「心病還須心藥治」,除了接受藥物治療外,自我心理治療也至關重要。要保持良好的心態,慢慢調控自己的情緒。蔣富斌強調,科學的飲食習慣對疾病的治療有促進的作用,胡亂飲食有可能導致結節性痒疹的病情加重,因此平時飲食最好以清淡為主。
  • 稱喝尿治癌、拍手防新冠,收智商稅讓人家...
    隨著他鋃鐺入獄,其「神棍」的真面目也逐漸被揭開:唾沫作藥、喝尿治癌、拍手防新冠肺炎……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不敢忽悠的。 李然之死 因為高考發揮不理想,李然一直有「心病」。後來這個「心病」愈發嚴重,已經造成了他情緒失常、自言自語。
  • 老年人「心病」如何醫?
    老年人「心病」如何醫?  新華社北京11月5日電 題:老年人「心病」如何醫?  新華社記者俠克、田曉航  近年來,隨著老齡人口不斷增多,其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的不僅是基本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也正成為一項重要因素。
  • 俄心理學家:居家隔離要少上網刷疫情
    對此,俄託木斯克國立大學心理學家奈曼編寫了一份隔離指南,稱隔離期間重要的不僅是監測身體情況,還要關注情緒問題。不要頻繁上網查看疫情信息,因為有些信息是虛假的,不僅對防疫毫無幫助,還會讓一些人感到沮喪、甚至精神崩潰。居家隔離應該從事一些讓心情愉快的事情。(大鵬)
  • 治「心病」要小心這些套路
    疫情突然來襲不知所措?求職升學失利壓力山大?職場商場不順自信受挫?婚戀家庭紛爭焦頭爛額?……天津市安定醫院副院長徐廣明說,近年來精神衛生與心理健康備受社會關注,網絡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