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疫情「心病」怎麼治 多位心理學家支招
連日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成了全網熱議的話題,在鋪天蓋地疫情信息的「轟炸」下,有的人開始出現不同程度的緊張、焦慮、恐懼、失眠、抑鬱等心理問題,影響情緒,進而影響人的免疫力。因此,疫情「心病」的問題備受關注。
在抗擊疫情的同時,這種「心病」要怎麼治?中國科協調研宣傳部、中國科協科學技術傳播中心、中國心理學會今天聯合組織線上採訪,多位心理學家對疫情「心病」進行解讀並開出「藥方」。
焦慮擔憂是正常反應,但有些反應則要注意
「首先要說,大多數(新冠肺炎)患者情緒可控。」中國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註冊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大學副教授鍾傑在接受採訪時說,目前重症患者沒有能力與機會撥打熱線接受諮詢,主要矛盾是搶救生命。輕症患者一般由醫院的醫務工作者負責心理幹預,主要是焦慮恐懼和抑鬱,家屬有一些存在焦慮、恐懼(多數被隔離)、煩躁,有部分有憤怒情緒。
隨著疫情形勢的發展,不少人也表現出焦慮、擔憂甚至恐慌的情緒。鍾傑說,這些是正常的反應,與非典期間一樣,大多數人第一周對醫學問題非常關心,擔心、恐懼被感染,焦躁不安查詢各種信息。不過,第一周過後,一般開始緩解。
中國心理學會心理諮詢師工作委員會委員、南京醫科大學教授、南京醫科大學附屬逸夫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鄭愛明說,疫情對公眾產生的心理影響一般表現為恐慌、焦慮、抑鬱以及心理導致行為異常表現等。
以焦慮為例,他表示,主要表現為緊張和擔憂,有的人感覺忐忑不安、心神不寧,導致飯吃不香、覺睡不好,不斷關注疫情新聞,擔心未來會有一天自己和家人會被「肺炎」感染,情緒變得不穩定,容易發脾氣,怨天尤人,甚至出現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出汗、口乾等神經功能紊亂的表現,「這些現象相對來說發生率最高」。
有的人則表現為行為異常——行為過度或不足。鄭愛明告訴記者,有的人為了預防「肺炎」的嚴重後果,不斷關注手機,不斷刷屏,害怕錯過任何一個「肺炎」消息,哪怕吃飯和睡覺時也不放棄;反覆洗手,哪怕手洗破了;不敢出門,即便家裡食物短缺。在家裡,不敢講話,也不希望家人講話,擔心飛沫傳播「肺炎」,為此感到痛苦。
那麼,公眾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需要心理幹預?
鍾傑說,疫情期間,少數因過去存在基礎心理疾患或問題被此次事件加劇,可能出現比較嚴重的焦慮症狀、興奮性過度、或睡眠問題——失眠、早醒、噩夢等,因煩躁而與親朋的關係出現衝突,「如果因此嚴重幹擾正常的人際交流和生活並帶來『痛苦感』——這十分重要,此時需要尋求精神科和其他心理健康服務專業人員的幫助。」
心病還需心藥醫,關注疫情「定時」而非「時時」
鍾傑開出的一個「藥方」是,重新評價目前的生活狀態。他說,人們在疫情期間面臨隔離居家的生活,可以考慮一下如何有效利用這段特殊的時間,利用這個「機會」做一些有意義的思考,做一些以前想做但沒時間去做的事情。
中國心理學會心理諮詢師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姜長青和該院臨床心理中心心理治療師王鵬翀則從合理關注疫情入手,建議「定時」而非「時時」關注疫情。
在他們看來,如果注意力一直在手機、電視不斷推送的信息上,情緒就會隨著信息起伏波動,即使有了暫時的「掌控感」,代價卻是「心累」和正常生活節奏的紊亂。
「我們可以設定『信息鬧鐘』,在一天的時間中,每隔半天,用5分鐘來關注疫情信息,其他時間安排運動、工作、家務或者休閒娛樂等日常活動,在掌握疫情的同時,獲得正常的休息和愉悅情緒。」姜長青說,在必要防護的情況下,豐富且規律的生活能讓人們的「心理免疫力」增強,更有力量和信心面對不斷變化且未知的風險。
此外,允許並接納消極情緒在專家看來也很重要。姜長青和王鵬翀都認為,擔憂、恐懼及焦慮是面對威脅時最常出現的情緒反應。疫情當前,任何人都可能出現緊張焦慮不安的情況。「要理解和接納自己這樣的狀態,告訴自己這是面對不正常情境的正常的情緒反應,要允許它們存在;也要理解這種消極情緒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但程度會逐漸減輕的。」王鵬翀說,其實,適度的擔憂、恐懼及焦慮可以提高我們的警覺水平,提高人們的適應和應對能力,是一種保護性反應。
他們還建議,要「隔空」保持社會聯繫,彼此給予支持,維持穩定健康的生活方式,學會用認知來緩解消極情緒等。
「面對新型冠狀病毒出現的消極情緒,要具體化,比如,關注自己腦內出現的想法,是否存在我們誇大了感染病毒的風險,或者是誇大了該種疾病的嚴重後果,如病死率、後遺症等。」王鵬翀說,「實際上我們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機率有多大呢?即使感染,大多數也是輕中度患者,那我們怎麼看待這件事?多問自己這樣的問題。」
本報北京2月2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邱越、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