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稱能治好同性戀的心理學家,是個深櫃

2020-12-07 騰訊網

公元八一〇二年,想像一下下面這種場景:「全國戒網癮專家」楊永信教授每晚因打遊戲過分投入、音量太大以至激怒了鄰居,被拍下視頻後傳到了網上,瞬時上了熱搜,楊永信先不承認,後來開始認慫:「唉,看在我治好了那麼多網癮孩子的份上……」

以上並不是毫無來由地天馬行空,前陣子在美國,就有一件類似的的事情發生:一個聲稱能治好同性戀並以此為職業賺錢的美國心理學家,私底下卻被發現用同性交友網站交友尋歡......

這位來自佛羅裡達州的心理學家諾曼·戈德瓦瑟(Norman Goldwasser),一直支持所謂的「同性戀轉化療法」(conversion therapies),宣揚同性戀是一種強迫性精神障礙,通過治療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性取向。

46歲的諾曼·戈德瓦瑟

不料,他曾經的 「患者」在同性交友網站上刷到了他的帳號,並把這個信息透露給了韋恩·貝森(Wayne Besen),一位反對轉化療法的作者。貝森一查,在兩個同性交友平臺Manhunt和Gay Bear Nation上都看到了這個叫做「hotnhairy72」的帳號,裡頭有戈德瓦瑟的裸照,以及他的興趣:「約會」,「接吻」,「已婚男士」,「按摩」等等……

同性交友網站的截圖

為了驗證真假,貝森開始釣魚,創建了一個叫做「Brandon」的小號,填寫完虛假材料後就直接去撩戈德瓦瑟,直到戈德瓦瑟提出要線下見面,還約在了一個汽車旅館。到這一步,貝森問他:誒,你不是那個推廣同性戀轉化療法的諾曼·戈德瓦瑟嗎?

戈德瓦瑟矢口否認,馬上註銷了自己的帳戶。但是他的裸照曾經就在網站上掛著,貝森把保存下來的截圖發給他,「然後他打電話給我並供認不諱,乞求憐憫。」

當貝森把整件事發到網絡上後,NBC新聞發去郵件詢問戈德瓦瑟本人對「同性戀轉化療法」以及他在同性戀交友平臺活躍這條新聞的看法。隨後,他回復了一封電子郵件:

「這件事以及相關的內容已被公之於眾,我很痛苦,但它將成為催化劑,促使我為自己尋求正確幫助。」

「儘管多年來我已經幫助許多遭受兒童性虐待和性癮影響的人,但我顯然無法幫助自己。我的個人行為沒有任何理由。我為自己的個人生活帶來的痛苦深感遺憾。」

非常聰明。這樣一來,他的形象就從一個道貌岸然的(偽)心理學家轉化為僅僅是私人生活上有點瑕疵的軟弱的人類。貝森在網上留言回擊:

「當試圖'治癒'LGBT人群是他的事業,戈德瓦瑟不能聲稱他的個人生活不關我們的事。」

「這就是一個騙子,他誤導客戶、對客戶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影響,欺騙他的消費者購買(同性戀轉化療法)。」

同性戀可以「治癒」嗎?

戈德瓦瑟賴以為生的所謂的同性戀轉化療法(Conversion Therapy),也被稱為「去同性戀療法」(ex-gay therapy)或「修復療法」(reparativetherapy),它基於這樣一種認知:同性戀是一種病,可以通過治療改變一個人的性取向或性別認同。

最初出現的轉化療法非常殘暴,最早研究這個領域的醫生甚至做過睪丸移植的手術,因為無法控制。二十世紀初,同性戀被普遍認為是一種罪惡行為,遭到全面的排斥,當心理學迅速發展為醫學的分支之後,同性戀又被視為一種「精神疾病」,一些對應的治療方案被提出來並得以實施,其中包括化學閹割、腦葉白質切除術、電擊療法、厭惡療法等等。

化學閹割最著名的受害者之一,便是計算機科學之父、人工智慧之父圖靈。1952年,圖靈偶遇了一名19歲的男孩,二人回家過夜。這個男孩夥同另外一位同伴進入圖靈的房子盜竊後,圖靈報了警,卻給自己招來了大麻煩。相比盜竊罪,圖靈違反的是英國1885年刑法修正案第11條「嚴重猥褻罪」,此罪針對男性之間的身體接觸,不論年齡和經濟關係,也不論是公共場合還是私人場合。為了免受牢獄之災,圖靈接受了長達一年當時政府力推的雌激素注射,即化學閹割療法,由於巨大的副作用,也被視為一種變相「肉刑」。1954年6月8日,圖靈離世,床頭是放著一隻咬了一小口的蘋果,沾滿劇毒氰化物。

2015年曝光圖靈信件,「也許是藥物的作用,我甚至夢見自己變成了異性戀。但無論是現實還是夢中,這個念頭都讓我痛不欲生。」

腦葉白質切除術(lobotomy)是一種神經外科手術,主要在1930年到1950年間被應用於解決精神疾病,其中就包括同性戀。在標準腦葉白質切除術中,「醫生撐開額頭上的皮膚,在顱骨上打出兩個洞,然後插入一個迴轉刀具或壓舌板一樣的手術刀,切斷額頭背後的額葉前部與大腦其他部分之間的通路。」發明這個手術的葡萄牙醫師安東尼奧·埃加斯·莫尼斯(Anto nio Egas Moniz)因此1949年的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但很快這種粗糙簡陋、後患無窮的手術就遭到了抵制。

推廣這項手術的美國神經科醫生沃爾特·弗裡曼還率先使用了一種爭議性更大的技術:他將碎冰錐敲入上眼瞼,穿過薄弱的眼眶骨進入大腦,通過旋轉錐子來打孔的。據稱,在弗裡曼實施的數千起手術中,40%的受治者是同性戀。

在實施腦葉白質切除術的美國神經科醫生沃爾特·弗裡曼

厭惡療法和電擊療法可以放在一起說,厭惡療法曾經在電影《發條橙》中出現過,而電擊療法,在我國的網癮「治療」中頻頻提及。厭惡療法就是一種強行戒斷,試圖在同性戀「患者」和同性相關的行為之間建立新的負面的聯繫,通過電擊或其他痛苦的刺激方式,使「患者」今後一旦接觸甚至聯想到同性關係,便不由自主產生厭惡反應。

《發條橙》截圖

同性戀是否能夠「治癒」,至今仍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但同性戀是否應該接受「治療」呢?醫學界普遍否認目前的「轉化療法」。

同性戀不會摧毀一個人,轉化同性戀的手段導致的壓抑、抑鬱、焦慮卻會加劇痛苦,帶來更長久的傷害。當同性戀從精神疾病的類目裡划去以後,轉化療法便只在一些宗教群體中採用,而接受這種治療的,往往都是由父母說了算的未成年人。

被迫接受「治療」的,

大部分是未成年人

戈德瓦瑟醫生在求情私信中說他的轉化療法「幫助許多遭受兒童性虐待和性癮影響的人」,但從醫生處接受過轉化療法一年半的Chaim Levin並不認同,早在醫生私下在同性網站交友的新聞被爆出的前一年,2017年,Chaim Levin在博客裡質疑戈德瓦瑟醫生和他所在的Jewish Community Watch:

很多人都知道,我在十八歲的時候接受過轉化治療,因為我曾是兒童性虐待的倖存者,2014年,我發郵件給JCW,表示對僱用戈德瓦瑟醫生的擔憂,主要是因為他仍然主張將轉化療法作為受過虐待的倖存者的合法治療方法。

更多的年輕人選擇將自己的遭遇說出來,推動教育和立法,讓轉化療法徹底成為禁止項目,於是有了#生來完美(Born Perfect )運動。

薩姆·布林頓(Sam Brinton)說,他的父親首先嘗試體罰,讓他的小兒子擺脫「同性戀情緒」。當這些不起作用時,布林頓的父母轉向了一種叫做轉化療法的東西。有些記憶在十多年後朦朧,但布林頓確實記得他們使用的策略。有談話療法和厭惡療法,當他在看男男接觸的照片時伴隨著高熱或冰涼的外在刺激。「這實際上是精神折磨,直到今天,當我與另一名男性握手時,我仍然感到輕微疼痛。」經過一年半的治療和多次自殺未遂,布林頓終於撒謊稱自己已經沒有了同性戀的想法。

TC,一名19歲的同性戀男子,匿名接受赫芬頓郵報的採訪時自稱是接受過轉化療法的倖存者。被父母發現是同性戀後,他15歲就開始了轉化療法,「第一步驟通常持續六個月,他們說要解構人的定義,很煩人。厭惡療法,休克療法,伴隨著騷擾和偶爾的身體虐待,他們的目標是讓我們討厭成為LGBTQ的一員,第二步,叫做重建我們的形象。他們想把我們之所以是一個人的特質取走,只留下一個會行走、說話的上帝的機器人。」

根據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法學院威廉士研究所的統計,大約有700,000名LGBTQ接受過轉化治療,其中大約有5萬名青少年。他們還估計,目前2萬名年齡在13至17歲之間的LGBTQ青年會在18歲之前接受轉化治療,而大約57,000名會在宗教人士的影響下遭受有爭議的性向轉化實踐。

未成年人在面臨轉化療法時,尤其需要保護,他們幾乎都是被迫參與進去,而從業者經常濫用監護人的善良和愚昧。2012年以來,美國已有十多個州通過了禁止未成年人接受轉化療法的法律。

時間倒回到1973年,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將同性戀一詞從《精神病診斷和統計手冊(DSM)》中正式刪除,在中國,2001年4月20日,《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出版,同性戀不再被劃為精神疾病。如今,幾乎沒有可靠的證據表明性取向可以改變,醫療機構警告轉換療法是無效且可能有害的,但改變的過程依舊很漫長。

需要改變的

又何止是對性少數群體的「歧視」呢?

撰文:kylin

編輯:holly

圖片來自網絡

我這麼好看,你不點一個嗎?

相關焦點

  • 【電影】「男女同性戀支持礦工」?!這是個什麼奇怪的組織?
    原標題:【電影】「男女同性戀支持礦工」?!這是個什麼奇怪的組織? 摘要:生而為人,不必抱歉,還是為之驕傲吧! 前一陣子,英國一年一度的同志驕傲大遊行在倫敦盛大展開,通過各媒體的鏡頭,我們可以看出倫敦正沉浸在一片色彩斑斕的喜悅之中。
  • PLoS ONE:「同性戀基因」能提高女性生育力
    近日,美國加州和挪威相繼宣布同性婚姻合法,而科學家對同性戀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進展。研究表明,同性戀至少部分是遺傳的。雖然同性戀者生育的孩子數要遠少於異性戀者,但事實表明,所謂的「同性戀基因」(gay  genes)能在人群中倖存下去。新研究對此提出了一個令人感興趣的觀點——這些基因能夠增加女性的生育力。
  • 同性戀婚姻合法化:為什麼我國騙婚的男同性戀那麼多?該不該結婚
    關於同性戀的形成原因,有很多相關理論,目前絕大多數心理學家、醫學專家和科學家認為一個人的性取向是先天決定的。同性戀者通常會對同性的人感興趣,對同性產生愛慕,對異性卻表現出淡漠甚至是厭惡;同性戀者對異性沒有性趣,不會主動和異性談情說愛,會用自己的行動來表示自己的性取向,比如會不自覺地對同性表示出強烈的好感,或者對同性表露出「欲望」。
  • 母親親手刺死同性戀兒子 同性戀產生的原因
    她花錢僱了兩個殺手一同埋伏在家,並假裝對兒子示好,引誘他回到家中,意圖對其實施殺害。事後,佩雷拉又委託丈夫,也就是被害人的繼父,拋屍野外並焚燒屍體。直到被害人祖母向警方求助,希望警方幫她尋找失蹤的孫子後,警方才開始展開搜尋,在附近的一片甘蔗地發現了洛薩諾燒焦的屍體。
  • 「同性戀檢測儀」誕生
    首頁 > 外聞 > 關鍵詞 > 檢測最新資訊 > 正文 「同性戀檢測儀」誕生
  • 解密同性戀:是什麼決定了你的性取向?
    這表示同性戀可能是由基因決定的。對同卵雙胞胎的研究表示,如果其中一個雙胞胎是同性戀者,則另一個是同性戀者的比率增加50%。科學對同性戀的研究還很初步,而每一個新的發現都改變著科學觀察同性戀的方式。性取向,是指一個人在情感、浪漫、與性上對男性及女性有何種型態的耐久吸引。最近幾十年的研究表明,性傾向是個程度漸進的連續概念,好比膚色。
  • 匪夷所思的「同性戀檢測儀」出現了
    如果說測謊儀得到了世人的認可,那麼科威特最近研發的「同性戀」檢測儀顯然就引起了爭議。在歐美的不少國家,同性戀已逐漸被認同,有些地區甚至允許同性戀結婚。但在在相對保守的中東部分國家和地區,同性戀被列為違法。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近日,科威特聲稱已經研發出可以偵測「同性戀」的醫學檢測儀器,倘若有人被測出「同性戀」,將不允許進入科威特與其他波斯灣五國境內。
  • 世界各國對同性戀的態度 荷蘭通過同性戀婚姻法
    各國關於同性戀的記載  無論是中國和外國,自有文字的歷史以來,就有關於同性戀的記載。  古希臘盛行同性戀,尤其是師生、兄弟之間的同性戀。直到1967年,英國法律才使彼此同意的成年人之間的同性戀關係合法化。  同性戀是一種性文化現象,對待同性戀的態度更是一種性文化現象,因為它涉及觀念、風俗、科學知識和法律等許多問題。從歷史上看,人們對同性戀的態度大致經歷了從正常→罪惡→病態→正常的過程,其中從第三個階段向第四個階段的轉變,是在20世紀後期開始的。
  • 輪迴存在的十二個鐵證,同性戀是因為前世記憶殘留?
    有人說釋迦牟尼可能是在騙人,這個話很可笑,就像你說李嘉誠馬雲會騙你的一塊錢一樣,你有什麼好騙的?2.關於輪迴存在的研究,美國應該是走得最遠的國家之一,如果你說輪迴是迷信,是神棍,像美國這麼文明先進的國家為什麼要研究它,難道是他們的科學家太蠢了,在裝神弄鬼?美國有一個叫伊恩史蒂文森的精神病學家,他利用長達五十年的時間,在世界各地收集了3000份兒童有關前世記憶的資料。
  • 國際不再恐同日 同性戀形成的原因
    同性戀形成的原因  1、遺傳因素  攜帶有同性戀基因的個體細胞,在適宜的條件下,易於發展成同性戀細胞。這就說明,同性戀的性取向有70%是遺傳基因所產生的結果。  2、與同性父母的關係疏遠  伊莉沙白。莫白莉博士(Dr.Elizabeth Moberly)未發表她的專論之前,很多心理學家及精神病醫生都相信同性戀的產生在於同性戀者與異性父母的關係過於親密,導致他們與異性父母而非同性父 母認同。
  • 不是疾病,卻遭遇野蠻「矯正」:同性戀「治療」黑歷史
    包裹特氟隆(聚四氟乙烯)塗層的不鏽鋼電極植入到他的九個大腦區域,並連接到一個供其操控的設備上。上面有著三個按鈕,每按一下,電極就在他的大腦深處產生一秒鐘的刺激。這項「治療」實驗由美國精神病學家羅伯特•希斯(Robert Heath)進行,它的目標只有一個:讓B-19從同性戀轉變為異性戀。同性戀不是病,但在20世紀初至70年代,很多人都曾堅信它應該被「治療」。
  • 漲姿勢「同性戀雷達」根本不存在
    然而這項新研究發現,那些實驗結果可以輕易地通過照片質量來解釋,而非人們的性取向。當研究人員對照片質量加以控制時,參與者便辨別不出他們是彎是直了。換句話說,「同性戀雷達」這個概念從一開始便沒有任何堅實的科學證據支撐。研究團隊還證明了,縱容「同性戀雷達」概念的合法化將進一步傳播具有危害性的刻板印象。
  • 號稱能檢測同性戀基因,這款App為何遭抵制?
    用戶只要花上5.5美元,上傳自己的基因數據,app就可以計算出同性戀傾向有多大。開發者聲稱,軟體原理是基於一篇發表在 Science 雜誌的同性戀遺傳學論文(見《知識分子》文章:「同性戀基因」是否存在?50萬人新研究給出回答),然而這一說法卻引發了巨大爭議。原論文作者表示,這個app其實曲解了他的研究成果。
  • 你的寶寶是同性戀嗎?
    像她的大多數朋友一樣,這位女士,雖然信仰宗教,卻自認為是個思想開放的都市人,對於同性戀的態度是:「我不認為那有什麼錯!」                        至少她對其他人的同性戀孩子是這麼看的。可是,這是她自己的孩子,她的第一個,也許是唯一的一個。無論她和丈夫多麼努力地想適應這個新情況,他們知道這個世界對於喜歡其他男孩的男孩而言,將永遠是個困難的地方。
  • 研究公羊侮辱了同性戀?
    美國科學家研究改變同性戀公羊性取向,引起全球同性戀組織的抗議  根據美國科學家的研究,大約8%的公羊是「同性戀」。由於同性戀公羊不能繁育後代,這些科學家還在研究改變同性戀公羊性取向的方法。不過,科學家的這一研究近來在歐美國家引起軒然大波,同性戀組織和動物保護組織都站出來抗議這種改變動物性取向的研究,更擔心這種研究的成果會被用在人類身上。  研究:公羊為啥同性戀  查爾斯·羅塞利博士是這項研究的負責人,研究已經進行了5年,目的是從生理學的角度研究公羊同性戀行為的產生原因。
  • 23年後發現自己是同性戀,為了和女友分手,強力甩鍋給止痛藥! 網友驚嘆這波騷操作...
    說到同性戀有的人是
  • 看看心理學家是怎麼做的
    摧毀一個人有多簡單,在研究人類心理的心理學家面前,這似乎是一個很好回答的問題,他們能有能有無數種方法,摧毀一個人的心理。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歷史上,心理學家是怎麼輕而易舉的摧毀人類心理的。1.恐懼實驗實驗對象是一個叫阿爾伯特的小男孩,當他還只有9個月大的時候,研究者把一隻白色的老鼠放在他身邊,起初他一點都不害怕。於是實驗人員就在其腦後製造巨響,來使其恐懼。此後,又進行了幾次同樣的試驗後,阿爾伯特對老鼠形成恐懼的條件反射,心理學家華生的實驗報告中寫道: 「老鼠一出現,嬰兒就開始哭,並試圖逃離」同時,阿爾伯特對其它毛乎乎的東西也產生了恐懼:兔子,皮大衣。
  • 猴子同性戀挑戰進化論 性交不單單為繁殖[圖文]
    雌性的日本短尾猴似乎更加喜歡同性戀 加拿大亞伯達Lethbridge大學的心理學家保羅·瓦西發現,雌性的日本短尾猴似乎更加喜歡同性戀。瓦西研究了日本京都附近的嵐山的猴群。昨天,他在美國先進科學協會年會上公布了自己的研究結果。瓦西發現,雌性短尾猴通常與同性猴子結伴————一同覓食、睡覺、洗澡。它們爬到同伴的背上假裝做愛。企圖向它們求愛的雄性猴子十有九隻都會碰一鼻子灰。這種同性戀的傾向是如何形成的仍然是個謎。
  • 關於同性戀:你可以不支持,但別惡意傷人
    當今絕大多數科學家、心理學家、醫學專家都認為,性取向是先天決定的,而且,美國心理學協會發表的一篇科學文獻也表明:長期的實驗記錄證明,同性戀是無法被「矯正」的,性取向無法改變。同性戀和異性戀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由先天決定的,既然異性戀被普遍認為正常,同性戀怎麼能被認為是一種病呢?感情不應該受性別的限制,更不應該被戴著有色眼鏡對待。
  • 猴子同性戀挑戰進化論 性交不僅為繁殖後代(圖)
    猴子同性戀挑戰進化論 性交不僅為繁殖後代> 雌性的日本短尾猴似乎更加喜歡同性戀  加拿大亞伯達Lethbridge大學的心理學家保羅·瓦西發現,雌性的日本短尾猴似乎更加喜歡同性戀。瓦西研究了日本京都附近的嵐山的猴群。昨天,他在美國先進科學協會年會上公布了自己的研究結果。  瓦西發現,雌性短尾猴通常與同性猴子結伴————一同覓食、睡覺、洗澡。它們爬到同伴的背上假裝做愛。企圖向它們求愛的雄性猴子十有九隻都會碰一鼻子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