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湘菜報·新湖南 疫情尚未結束,如何通過合理的膳食提高個人免疫力、降低感染風險,仍備受市民關注。在「吃什麼、怎麼吃」這個話題上,大湘菜報特邀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藥膳食療研究專業委員會會長譚興貴教授,專門針對疫情研究推薦《新冠肺炎藥膳食療調治方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分享部分藥膳的製作及功效。
一、急性發病期
1、風寒襲肺
主證:咳嗽聲重,氣急,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頭痛、肢體酸楚、惡寒發熱、無汗,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
治法: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杏蘇薑糖飲】
配方:杏仁 10g,蘇葉 12g,生薑 6g,半夏 10g, 橘皮 10g,紅糖 20g。
製作:先將諸藥水煎兩次,合併煎液約 300ml,加入紅糖熬化即成。
用法:當飲料飲用,每日 1 劑,分多次飲完。
2、風溫犯肺
主證:發熱惡寒,咳嗽,氣急,頭昏頭痛,全身不適,舌紅,苔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銀魚冰糖湯】
配方:金銀花 15g,魚腥草 30g,薄荷 10g,杏仁 12g,冰糖 20g.
製作:將諸藥水煎 2 次,薄荷每次均後下,去渣,取藥液合併,加入冰糖溶化即成。
用法:每日 1~2 劑;分多次當飲料飲用,連飲 5 天以上。
3、痰溼蘊肺
主證:咳嗽,咳聲重濁,咯痰量多,痰或稀或粘,色白或灰白,胸悶院脹,胃納不振, 神疲乏力,大便時溏,舌苔白膩,脈濡滑。
治法:健脾利溼,化痰止咳。
【苡米杏仁粥】
配方:苡米 50g,杏仁(去皮尖)10g。
製作:苡米洗淨,入鍋加水煮至半熟,放入杏仁煮成粥。
用法:粥成可加入少許白糖,以矯其味。功效:健脾祛溼,化痰止咳。
4、痰熱壅肺
主證:高熱,只發熱不惡寒,咳嗽,氣喘咳吐黃稠痰,或痰呈鐵鏽色,或痰中帶血, 胸痛,口渴,便秘,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化痰平喘。
【清熱止咳飲】
配方:霜桑葉、菊花、炙枇杷葉(包)各 6g,酒黃芩 3g,鮮蘆根 10g(幹品減半),陳皮 3g,焦枳殼 4.5g。
製作:上物共制粗末。
用法:每日 1 劑,水煎取汁,或沸水衝泡,代茶溫飲,連飲 3 天以上。
5、正虛欲脫
主證:身熱驟降,冷汗淋漓,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神志模糊,舌質紫黯,脈微欲絕。
治法:益氣固脫,回陽救逆。
【參麥萸肉飲】
配方:西洋參 6g,麥冬 15g,五味子 10g,山茱萸肉 20g,冰糖 50g。
製作:將諸藥水煎 2 次,去渣,取濾液合併,加冰糖溶化即成。
用法:每日 1~2 劑,頻飲或鼻飼。
二、臨床緩解期
1、肺脾氣虛
主證:輕度咳嗽、氣短,神疲肢倦,動則汗出,納呆食少,舌淡苔白潤,脈緩無力。
治法:補肺健脾。
【八仙白雲糕】
配方:薏苡仁、山藥、蓮子、茯苓、芡實各 120g,陳皮 60g,白朮 60g,砂仁 30g,白米粉 200g,糯米粉 150g。
製作:將上藥、食共為細末,與兩米粉拌和,再加白砂糖 100g 拌勻後上籠蒸熟,用模具壓成糕即成。
用法:代早點食用或作加餐之點心吃,連吃半年以上。
2、肺腎陰傷
主證:乾咳少痰,痰黏難出,咯血鮮紅,血多痰少,五心煩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養肺腎,涼血止血。
【百合阿膠粥】
配方:百合 30g,生地 30g,沙參 20g,旱蓮草 30g.阿膠 10g,糯米 50g,冰糖 30g。
製作:先將生地、沙參、旱蓮草水煎 2 次,去渣取藥液;百合撕成瓣,與藥液、糯米煮成粥,放入冰糖溶化。阿膠另烊化,臨吃時倒入粥中攪勻即成。
用法:每日早、晚各 1 劑,代餐食用,連吃半月以上。
【秋梨川貝膏】
配方:雪花梨 1000g,款冬花、百合、麥冬、川貝各 30g,冰糖 50g,蜂蜜 200g。
製作:將諸藥切碎,加水煎取濃汁,去渣,將梨、冰糖、蜂蜜兌入,文火煎成膏。
用法:每次食膏 15g,日 2 次,溫開水衝服。
功效:潤肺養陰、止咳化痰。
3、氣陰兩虧
主證:低熱不退,乾咳少痰,口咽乾燥,自汗,神疲,氣短,手足心熱,或手指蠕動, 唇焦,舌幹紅少津,脈虛數。
治法:滋肺胃,養腎陰。
【四仙膏】
配方:生曬參 30g,蜂蜜 120g,牛乳 200g,梨汁 300g。
製作:先水煎人參 2 次,合併藥液,去渣,加入牛乳、梨汁,加熱濃縮,煉蜜收膏。
用法:每次 20ml,每日 3 次,白開水衝服。
功效:氣陰雙補,適宜於肺炎後期氣陰兩虛之神疲、自汗、乾咳、短氣等症。
【川貝雪梨豬肺湯】
配方:川貝母 10g,雪梨兩個,豬肺 250g,冰糖少許。
製作:將雪梨去皮,核切片,豬肺洗淨切塊,加清水適量煮沸後,去血沫,納入川貝、雪梨,同燉至豬肺爛熟後,調入冰糖,溶化即可服食。
用法:每日 1 劑,頻飲。
三、病後康復期
1、肺虛邪戀
主證:咳嗽氣短,神疲食少,自汗惡風或低熱不退,痰多清稀,舌淡苔白,脈弱。
治法:補肺祛邪。
【黃芪橘蜜飲】
配方:黃芪 20g,橘皮 12g,防風 10g,紫苑 128g,半夏 10g,生薑 9g,蜂蜜 30g。
製作:將諸藥及生薑水煎 2 次,去渣,取濾液合併,調入煉蜜即成。
用法:每日 1 劑,分 3 次飲用。視餘邪和痰的多少,配藥可以加減。
2、脾虛痰滯
主證:咳嗽痰多,痰白而稀,氣短神疲,四肢睏倦,食少腹脹,或有便溏,舌淡苔白滑,脈緩乏力。
治法:健脾化痰。
【玉糝羹】
配方:白蘿蔔 150g,粳米 50g。
製作:將蘿蔔搗爛與粳米煮成稀粥如羹即成。
用法:早、晚代餐食用。
3、腎氣虧虛
主證:平素氣短,動則喘促,頭昏耳鳴,腰膝酸軟,舌淡苔白滑或舌紅少苔少津液, 脈沉弱或沉細數。
治法:補腎納氣,平喘。
【參桃蛤蚧湯】
配方:紅參 5g,蛤蚧 1 只,核桃肉 10g。
製作:加水煮成湯。
用法:一日分 2~3 次吃完。功效補腎納氣定喘。
專家名片:
譚興貴 1946年生,湖南郴州安仁人,湖南中醫藥大學教授,美國加州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世界中聯藥膳食療研究專業委員會會長,世界藥膳與養生產業聯盟主席,湖南省藥膳食療研究會會長,國家藥用植物功能開發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東方食療與保健》雜誌社長,《東方藥膳》雜誌主編。
業界稱其為「國際藥膳大師」。由大湘菜報全程策劃執行的「中國·安仁2017首屆神樂 懸壺藥膳美食文化節暨品神農養生湯·知大美安仁味」活動中,所用的藥膳配方便是由譚興貴把關,他與藥膳有著不解情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