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帝」又顯靈。廈門颱風來襲前25小時,此前成功提前預測鹽城龍捲風的@中國氣象愛好者 ,就發文稱,颱風極有可能在15日早晨從廈漳泉沿海登陸,可達15級。
「應驗」被贊之外,他稱自己也是靠數據和經驗分析而來的。而準確的數據有賴於氣象觀測,對颱風最準確的探測,是飛機探測方法。美國從上世紀40年代起就經常性地探測颶風,而臺灣則擁有亞洲唯一的飛機探測計劃,但一次飛行基本成本就超過300萬新臺幣。此外,中國舟山將啟用無人機探測法。
(2013年8月,香港天文臺派出飛機,穿越尤特眼牆,飛抵它的颱風眼上空,拍下如下畫面,南海海面清晰可見。)
龍捲風「預測帝」提前一天預測颱風
9月14日2時許,@中國氣象愛好者 便指出,颱風登陸福建的概率增大,廈門和漳州沿海應進入最高防禦狀態。當天上午8點41分,他髮長文分析,莫蘭蒂最可能於15日早晨在廈、漳、泉沿海登陸,登陸時可能還有超強颱風下限到強颱風上限的實力(15-16級)。
「莫蘭蒂有可能是閩南歷史上最強的登陸颱風,廈漳泉的朋友,應以防範歷史紀錄級別颱風的標準防禦它。」他強調。
14日下午15時許,廈門史上首次發布防抗颱風動員令。15日凌晨3時05分許,颱風莫蘭蒂從廈門市翔安區沿海登陸,中心附近最大風力15級(48m/s),4點瞬時風速達54.9m/s,為建國以來歷史第二強風。
@中國氣象愛好者 向搜狐新聞分析,颱風的路徑相對穩定,登陸廈門是因為副熱帶高壓引導氣流正好指向廈門,風力這麼強是因為它在巴士海峽發展到了極限,在此基礎上,核心結構沒有被中央山脈破壞。
此次廈門颱風使用高空氣球探測法
「颱風預測難度大,颱風預測需要大量的、準確的數據,數據越多預測越準。」@中國氣象愛好者 告訴搜狐新聞,為了取得數據,國內常用衛星、雷達資料判斷颱風的狀態,此外也常用氣球探測法。
廈門氣象部門證實此次颱風中便使用了氣球探測法——每天早、晚7點15分,探測站都要各放飛一顆高空氣球,不能提前一秒,最多延遲5分59秒,一旦時間不對,或是氣球上不了天,就算事故。高空探測氣球直徑達2米,能探測溼度、氣壓和溫度,還能監測風向和風速——相當於為颱風做「體檢」,能夠為颱風預警提供重要的數據支持。
「氣球遇到強風直接炸了,不好測。」@中國氣象愛好者 指出,最有效最直接的颱風探測法,是派飛機飛到颱風裡面去測量數據。當前國際最尖端技術,是人工駕駛軍用改裝飛機,飛進颱風中心,甚至可探測極強颶風。「不是在外圍打轉,是要飛到颱風眼的,去年東太平洋出了一個風王,他們照飛不誤,也沒出問題。」
最有效也最燒錢:飛機衝進颱風裡探測
@中國氣象愛好者 稱,去年中國曾發射飛彈到彩虹颱風裡探測,目前香港、臺灣可派人工飛機飛進颱風外圍和不太強的颱風中心。
2013年8月,香港天文臺派出飛機,穿越尤特颱風眼牆,飛抵它的颱風眼上空,拍到南海海面清晰可見。探測後不久,香港天文臺將尤特從強颱風降格為颱風。
搜狐新聞注意到,亞洲唯一的應用飛機進行颱風觀測的科研計劃——「追風計劃」,已在臺灣實施了12年,完成74次飛行,追蹤觀測了58個颱風。每次飛行需5到6小時,基本成本超過300萬元新臺幣。而從十幾年來的觀測結果來看,這種方式對5天之內的颱風,平均可降低近20%的路徑誤差,對72小時之內的颱風,則能降低約6%的預報誤差。
它的基本做法就是利用飛機繞行颱風的關鍵區域,從13000米的高空逐一投放被稱為「投落送」的大氣探測儀。探測儀在20分鐘的降落時間內,以每分鐘120次的頻率,將溫度、溼度、氣壓和風速等數據,實時傳回後方計算機,作為模擬、預測颱風走向的依據。
2016年8月,浙江舟山打算建岱山無人飛機探測系統,以期到2020年,災害性天氣預報準確率達到80%,颱風路徑24小時預報誤差小於60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