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阿基米德到霍金,從莎士比亞到柯南·道爾,從牛頓到賈伯斯……我們對這些人類先賢的認識往往是從一則故事,一個人物小傳開始,譬如阿基米德與支點,抑或是牛頓與蘋果。
3月30日,由科普作家尹傳紅編寫的《青少年創新思維培養叢書》在上海書城召開了新聞發布會,該套叢書精心收錄編寫了75位人類長河中湧現的創新者,從各個人物的人生、事業發展的關鍵場景或重要時刻切入,講述了他們不同尋常的人生故事,將著墨點置於他們如何突破常規思維的界限,以超常規甚至反常規的方法、視角去思考問題,從而提出創新性的解決方法。
尹傳紅(左)和著名科普作家卞毓麟(右)在新書發布會上
尹傳紅是個會講故事的人,現任《科普時報》總編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常務副秘書長,著有《幻想:探索未知世界的奇妙旅程》《該死的粒子:理趣閱讀司南》等15部作品,曾獲評「2017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此次作品是從尹傳紅多年來創作的100多個人物傳記中精選而出,並重新編排撰寫。
「我希望這個作品呈現給讀者後,對他的觸動是他開始思考一些問題,而不僅是說掌握了某種知識。」尹傳紅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專訪時說道。
《青少年創新思維培養叢書》
科學小品是科學普及的輕騎兵
尹傳紅對科普作品的創作熱情緣起於年少時大量閱讀的科普、科幻作品。
「我生於1968年。在我小學階段的時候國家開始重視科學技術,要向四個「現代化」進軍。伴隨而來的是大量的科普雜誌、報紙,還有科普圖書的出版。」尹傳紅回憶道,「我就在那個時候看了大量的科普和科幻作品,對科普、科幻和寫作都產生了很大的興趣。」1990年代大學畢業的尹傳紅,幾經周折調到了《科技日報》,從此便與科普工作結緣至今。
十四年前,尹傳紅在《科技日報》上開闢了名為「科學隨想」的專欄。專欄作品以科學隨筆和科技評論來解讀科技事件或科技話題,重視思想性。他認為這是一種進行科普和科技傳播十分便捷、高效的方式。如今在《科普時報》上,尹傳紅依舊每周寫一篇科學隨筆,以鍛鍊自身的思想和筆頭,從而保持自身的寫作狀態。
說起「科學隨筆」,尹傳紅認為這與民國時期流行的「科學小品」在寫作體裁和風格上有著一定的承襲。1943年9月20日,由陳望道主編的《太白》雜誌在上海出版。《太白》的創刊號上首次提出了「科學小品」的名字,並開闢了「科學小品」專欄以小品文的形式普及科學知識。
「有人把科學小品概括為科普領域的輕騎兵。」尹傳紅說,「這樣的文體短小精悍,多半圍繞科學話題去談,讓人看完之後會有一些感悟。這類作品從適應面和可讀性來說,比較適合於小讀者。」
「有心插柳柳成蔭」
2009年春的一天,時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陳芳烈約尹傳紅到家中談事。見面時,陳芳烈對尹傳紅先前發表的人物傳記故事表示讚賞並邀請他為「愛問科學」系列撰寫科學家小傳,然而尹傳紅只當是前輩對晚輩抬愛的客氣話,不成想陳芳烈直言:「不是什麼人都能把這件事做好的,我覺得你行,做得很好!你應該繼續做下去,要不真的就可惜了。」
自此以後,尹傳紅結合自身對科技史的偏好,更專注於人物傳記故事的創作,並潛心探索寫作技巧,積累了許多作品。從科學隨筆到人物傳記故事,尹傳紅的科普寫作多了一個發力點。
隨著此次新書的出版,陳芳烈也在新書的序言中感慨道:「得悉上海科學教育出版社『以青少年創新思維培養叢書』立項,精選傳紅近年來創作的人物傳記作品集結出版,我真為自己多年來的等待終於有了回應而高興。」
這套書中選取的75位人物不僅是傳統意義上的科學家,還有諸多影響歷史進程的思想家、文學家等。在人物選擇和寫作風格上都體現了科學與人文的交融。「我覺得這套書也可以稱為一種『科學人文』讀物。」尹傳紅說。
由於受到茨威格《人類群星閃耀時》一書的影響,尹傳紅在寫作時往往也從人物的關鍵時刻切入,以敘事性的風格展開,有著較強的畫面感,講述了他們不同尋常的人生故事。同時也沒有特意迴避或曲飾人物的汙點與過失,力圖真實地講故事。另外在目錄的編排上也進行了新的嘗試,以預言者、思想者、探索者、發現者、開拓者、創造者六種做精細分類。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科普不是簡單地傳遞、講授和普及知識。如果我們能夠把科學思想、科學方法,還有理性思維進行傳播和普及,效果就會好得多,意義也更為深遠。」尹傳紅說。
知識是重要的,也是一個基礎性的東西,但在一定程度上它又不是最重要的,因為很多知識人們可以查到、買到、問詢到。「但思維方式是潛移默化的。我們經常談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其實思維方式對於指導一個人的成長和工作是最重要的。」尹傳紅解釋道,「我希望整個作品呈現給讀者後,對他的觸動是使他開始思考一些問題,而不僅僅說掌握了某種知識。」
書中關於美國物理學家費曼的一個小故事,也正體現了這一觀點。在費曼小的時候,他的父親特別注意培養他仔細觀察的習慣和思考問題的方法。有一回,費曼的一個玩伴嘲笑費曼不知道一種鳥的名字。費曼的父親則對他說,你可以知道這隻鳥的名稱,但你知道了名稱之後還是對這隻鳥本身一無所知,我們不妨來仔細觀察這隻鳥,看看它在做什麼,這才是最重要的。
那麼身為父母,該如何帶領孩子去培養這種思維方式,而不是灌輸給他某種知識呢?
「其中一種傳播這種科學思維的方式就是讓他閱讀,找一些比較適合他閱讀的好的科普作品,就類似我剛才講的科學人文類的作品,它比較跨界,但它主要是從思維方面的薰陶而不僅僅限於知識的堆砌,這樣對孩子比較有幫助。」尹傳紅接著說道,「除此之外,我們認識世界也有多種手段多種渠道,比如帶孩子去參觀科技館、博物館,去大自然裡認識事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