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科普才是好的科普?科普作品,應該如何書寫

2021-01-11 中華網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初,有網友指出,武漢某出版社出版的《動物小百科》對野生動物有不當表述:「果子狸全身都是寶,它們的肉可以吃,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山珍』。」這本寫給孩子看的百科圖書,不介紹動物的習性特徵、棲息地等知識,卻著重筆墨於野生動物「肉可吃,皮可用」,甚至將果子狸的配圖錯放成了浣熊。在被各界批評後,出版社對其進行了下架處理。

一本書可以迅速下架,但其折射出的落後觀念卻不會立即消失。事實上,科普文字不科學的現象並不少見。科普關係到大眾的科學文化素養,更關係到下一代的教育,如何介紹我們的動物朋友,如何在書籍裡展開大自然的圖景,影響著人們對世界的認知。書寫自然時,當於何處落筆?近日,記者採訪了多位科普作家,他們的回答中,有著諸多共識。

1.今天仍然需要大科學家來做專業的科普

蘭州大學80後動物研究者趙序茅被稱為「動物翻譯官」,在從事科研工作的十多年中,他一直熱心科普寫作,出版過十餘本科普圖書。今年年初,在看到《動物小百科》將果子狸的配圖錯放為浣熊時,他一點都不意外,就他觀察,許多書寫自然的作品都存在違背科學常識的錯誤。

「科普的基礎是科學。」趙序茅說,他的科普寫作始終以傳播準確的科學知識為底線。他認為書寫大自然,虛構寫作與非虛構寫作也應有明確區分。2018年,趙序茅與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博士生導師李明合著的《紅嘴美猴傳奇》,就是一本像新聞報導一樣的非虛構科普作品。該書基於研究團隊對滇金絲猴十餘年的追蹤觀察,用「全事件記錄法」對滇金絲猴群在一年四季裡的行為進行了詳盡記錄。滇金絲猴,這個在地球上延續了44萬年的族群,這群活躍在雲南白馬雪山原始森林裡的生靈,僅是對它們進行白描記錄,就足以寫就一個傳奇的故事。生動的語言加上科學可靠的知識,讓這本《紅嘴美猴傳奇》獲評2018年度「中國好書」。

「我創作的第一標準,是力爭符合動物行為學。」兒童文學作家劉虎創作過多部以野生動物為主角的小說,「我是一名地質工程師,研究地球發展史是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古生物是我的常用專業之一。由於工作關係,我經常和野生動物親密接觸,所以主要在寫與生態人文主題相關的動物小說。」對於劉虎來說,普及科學知識是他重要的創作動機,即使寫虛構的小說,他也會儘量了解筆下野生動物的習性。

「《十萬個為什麼》對我的影響非常大,它是我的科學啟蒙讀物,那時候真的是大科學家做科普!」趙序茅的閱讀記憶裡,標記著中國科普出版史上的一段奇蹟——1961年到1965年間出版的《十萬個為什麼》,凝聚了眾多老一輩科學家的心血,李四光、竺可楨等大科學家專門為該書撰寫手稿。《十萬個為什麼》總計2480個問題,那時,科普的春雨潤物無聲,引領著一代青少年建立起了正確的科學觀。趙序茅說,今天,我們仍然需要大科學家做專業的科普。

2.從普及科學知識到傳遞萬物平等的自然觀

「它們的脂肪是化妝品生產中難得的高級原料,也可以醫治燙傷;它們的皮毛可做皮手套;它們的尾毛和針毛可以做成毛刷和畫筆。」在《動物小百科》的描述中,果子狸這種野生動物肉可吃、皮可用。採訪中,每位作家都提到了將野生動物功利化的觀念,他們認為,這樣的觀念既是落後的,也是不科學的。

「這一表述最大的問題是,生態觀念沒有與時俱進。」國家動物博物館研究館員張勁碩對記者說。多年來,張勁碩翻譯編著了眾多暢銷科普圖書,審校各類科普讀物200餘冊。「把動物當成一種資源,這種觀念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的出版物裡十分普遍。」張勁碩說,1989年《野生動物保護法》施行後,我們開始大量宣傳保護野生動物,將「保護」放在了「利用」之前,我們的生態觀念開始轉變,進入21世紀之後,中國人保護野生動物的觀念日益強化。

「我總是試圖用文學的方式表達這樣一個生態觀念:萬物平等。無論大型生物還是微生物,無論益蟲還是害蟲,都是大自然的子孫。」劉虎說,僅僅從人類的利益出發看待動物,反而不利於人類的生存發展。例如,我們曾試圖消滅麻雀,因為麻雀吃人類的糧食。結果,麻雀數量銳減,蟲害泛濫,很多農田絕收。這是因為物種滅絕會造成生態失衡,人類自然會飽受其害。劉虎認為,愛護自然,就是愛護我們自己,遵循自然規律,才是人類謀求發展的正途。

什麼樣的科普才是好的科普?趙序茅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在一次講座中,一位生物老師問趙序茅:「趙博士,你們研究金雕、雪豹有什麼用呢?」趙序茅恍然發現,在知識爆炸的時代,以知識為導向的書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個體的人不可能窮盡所有知識,如果停留在科普知識的層面,就永遠無法走出小眾的圈子。趙序茅開始嘗試「升級」自己的寫作。他認為,好的科普要由知識導向轉向思維導向,要建立科學的思維、傳遞科學的觀念。比如,《寂靜的春天》一書,通過描述一個美麗鄉村的突變,揭示了環境破壞的嚴重性。這本書影響非常大,被譽為「現代環境保護運動肇始之作」。

從普及科學準確的知識到傳遞萬物平等的自然觀,這不只是科普作家的一次「寫作升級」,更是現代化進程中,人們向自然規律靠近的重要一步。

3.要有科學知識,更要懂得審美

「中國一定要有自己的科普。」在張勁碩的思考中,書寫自然已不僅是一個科學問題,更是一個人文議題和哲學命題。

科普的目的是什麼?張勁碩說,我們的科普作品不是要告訴孩子們果子狸肉可吃、皮可用,而是要讓他們在看到果子狸後,寫出一首詩,畫出一幅畫,引發人們思考「我們與動物有哪些相同與不同」。同時,我們的科普文字水平也要提升,不應有太多翻譯語言。有好的文字功底,寫出的就是科學小品、科學文藝。張勁碩認為,科普關乎人們的精神層次。書寫自然,要有科學知識,更要懂得審美。

「推開窗,是一行白鷺上青天;打開門,是兩隻黃鸝鳴翠柳。這是古代詩人的生活。」作為理工男的張勁碩格外喜歡中國古典文學中的自然美以及那些與自然有關的興發感動。他說,漢字造字有許多與動植物有關,全唐詩中詠鳥的詩作達數千首。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就曾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普,表達著中國人對自然美的嚮往。

2017年,趙序茅曾寫過一本名為《動物知道人性的答案》的科學小品,他希望通過自己的觀察告訴人們,人類的許多問題都能在動物身上找到答案,同時他也看到了自己在寫作中的不足,希望通過更多探索,寫好科普文章。與趙序茅一樣,劉虎也認為,無論故事的主人公是白鹿還是幼獅,他既是在書寫野生動物,同時也在書寫人類。

「小子何莫學夫詩?」對於先賢兩千多年前的發問,張勁碩的解讀是,「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就是認識自然之後,讓自然美影響我們的語言、影響我們的修辭,用杜鵑啼血來形容人的痛苦,用燕舞鶯啼來表達春天的喜悅;「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不只在於積累知識,更關乎涵養性情,不認識果子狸沒有關係,但我們卻不能不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從這個角度來看,如何書寫自然是一個多層次的問題,因為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本報記者 陳雪)

責任編輯:kj005

文章投訴熱線:156 0057 2229 投訴郵箱:29132 36@qq.com

相關焦點

  • 科普作品,應該如何書寫
    事實上,科普文字不科學的現象並不少見。科普關係到大眾的科學文化素養,更關係到下一代的教育,如何介紹我們的動物朋友,如何在書籍裡展開大自然的圖景,影響著人們對世界的認知。書寫自然時,當於何處落筆?近日,記者採訪了多位科普作家,他們的回答中,有著諸多共識。
  • 什麼樣的科普書才是值得孩子反覆閱讀的好書?
    什麼樣的科普書才是值得孩子反覆閱讀的好書?未來孩子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如何培養孩子的科學思維,提升孩子的綜合實力?童書媽媽小麗採訪了文津獎得主、著名科普作家汪詰老師,我們一起來看看汪老師怎麼說。汪詰,著名科普作家,科普自媒體人,「科學聲音」聯盟執行秘書。
  • 如何做好科普
    首先,科普的核心是要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中國科學院劉嘉麒院士認為,科學性是科普作品的靈魂。普及科學知識是科普活動的根本目的。但科普應該有多種形式。目前許多科技工作者還是只習慣科普講座、報告、演講,在創作科普圖書、製作科普視頻、指導公眾科學實驗等方面乏善可陳。
  • 我國科普為什麼進行艱難?國外科普環境如何?科普怎麼做才好?
    小標題:有人問:我國科普(基因)為什麼進行艱難?國外科普環境是怎麼樣的?科普怎麼做才好?第一個問題:我認為科普在我國進行艱難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因為現在的一些專家所謂的科普——功利心太強了!——簡直是不加掩飾赤裸裸。
  •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科普讀物?英國兒童科普作家這樣說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科普、數學等門類「進駐」低幼段讀者書單,與此同時,科普、宇宙科學、科幻、中國歷史等門類均受到中小學生追捧。顯然,雖然文學閱讀熱情不減,但科普書正在成為越來越多孩子們的選擇。如何選擇合適的科普書?如何判斷課後閱讀材料是否適合小學生?又是否適合帶入到小學的科學課當中?事實上,對於科學閱讀,我們的問題還不止於此。那麼,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科普讀物呢?
  • 如何寫好科普類的文章?
    一、什麼是科普文章科普文章是面向大眾的,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專業現象和問題,把已有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通過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而使之為讀者所能理解的文章。許多人認為一般人寫不出科普,實際上,許許多多的人不僅能寫,而且能寫出非常好的科普文章。科普文章是人們了解科學的一個重要手段,其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二、科普文章怎麼寫首先,定好主題很重要,你選的主題是你感興趣的,這也決定了這篇文章的受眾面。想要原創,選擇那些沒人寫過的。
  • 今年高考時間推遲,分享一下高考科普類的文章應該怎麼書寫
    如果寫科普類的文章,我們首先一定要認識到什麼是科普類文章,其次應該如何正確的選題以及如何有效地避免一些重複性的問題;(1)、什麼是科普文章科普文章就是把已有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以及融於其中的科學思想和精神,通過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而使之為讀者所能理解的文章.科普文章往往有著宏觀敘事的風格
  • 天津十佳優秀科普作品揭曉
    由天津市科技局主辦、天津科技翻譯出版有限公司承辦的2020年天津市優秀科普圖書評選日前揭曉,《1分鐘物理》等10部圖書榮獲2020年天津市十佳優秀科普作品。  本次評選活動共徵集我市各出版社及個人推薦的優秀科普作品41種,涉及天文、歷史、物理、博物館、動植物、地震災害、醫藥衛生、傳統文化等多個領域,內容豐富、圖文並茂、製作精良,具有較強的科學性、知識性、藝術性和趣味性。
  • 如何唱響科普戰疫好聲音?
    如果說實實在在的科技產品是抗疫的有形武器,那麼科普倡導的科學理性則是提升精神免疫力的無形武器。唱響科普戰疫好聲音,不僅可以減少恐慌,避免謠言肆虐,節省防控成本,還可以有效引導群眾做好防範、保護自己,避免疫情大規模傳播。◆ 集結力量權威發聲1.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和諸多未知,專業科普如小溪匯聚入海,為疫情防控注入了科學的力量。
  • 科普作家尹傳紅:科普最重要的是傳播科學思維方式
    3月30日,由科普作家尹傳紅編寫的《青少年創新思維培養叢書》在上海書城召開了新聞發布會,該套叢書精心收錄編寫了75位人類長河中湧現的創新者,從各個人物的人生、事業發展的關鍵場景或重要時刻切入,講述了他們不同尋常的人生故事,將著墨點置於他們如何突破常規思維的界限,以超常規甚至反常規的方法、視角去思考問題,從而提出創新性的解決方法。
  • 中國氣象報社「聊天兒」獲科普中國十大科普作品獎
    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2月4日,「科普中國—2020年度科普推選活動揭曉盛典」特別節目在CCTV10播出,隆重揭曉2020年度十大科學傳播人物、十大科普作品、十大科學傳播事件和十大科學闢謠榜。
  • 中外科普環境有什麼異同,目前還有哪些問題,應該如何解決
    到底誰才是真理,過程重要,結果更重要,而在過程與結果之間,就是一個互相學習的過程,也就是科普彼此的過程。,因為有的科研項目可能還處於保密階段,科學家本身也要受各種保密條款的制約,即使想要做一些已經不在保密範圍的科普,在沒有認證身份的前提之下,也是不會被承認和發布的,甚至會被平臺直接判定為散播謠言,或者是信息來源渠道無法判斷,而不可能讓科普作品面世。
  • 語文教改難覓科普範文
    尤其是高三上冊的「文明進步與人類未來」單元,入選的幾篇科普作品並未達到他和同事的最初設想。想找幾篇替換,卻不是那麼容易。    科普範文成稀缺資源    「這兩年編教材,最讓人頭疼的就是找不到優秀的科普文章,我們的工作多少有點兒『矮子裡頭拔長子』的味道。」說起這幾年語文課本的編寫經歷,儲國偉有些無奈。
  • 科普時代來了!醫生寫科普文章可參評高級職稱
    山西的規定是一個好的開始,終於讓健康科普由「下裡巴人」變成了「陽春白雪」。其實,一個優秀的醫生,應該是看得好病,開得好刀,做得好科研,寫得好科普。二、科普是科研工作的推廣:有人說,我是做臨床科研的,不需要科普,這樣的觀點也是不正確的,任何一項有價值的科研項目,都存在著推廣的問題,如何把深奧而嚴謹的科研,讓普通百姓都能夠看懂,這就需要用通俗的語言將課題介紹給大家。
  • 請科學家做科普——寫在科普名著《寂靜的春天》出版四十周年
    今年5月30日是美國女科學家蕾切爾·卡森撰寫的科普名著《寂靜的春天》出版發行40周年。這部作品不到20萬字的中譯本,難稱鴻篇巨著,卻具有裡程碑的意義。該書出版之前,環境汙染並危及人類的問題還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此書向世人敲起警鐘:人們自己使自己受害,春天之音在寂靜下來。國外不少人評價,卡森的書開啟了新的「生態學時代」。
  • 「和院士一起做科普」2020年科普創客大賽正式啟動
    「和院士一起做科普」2020年科普創客大賽將開啟「科學•逐夢」 年度主題徵集;同時,今年增設「垃圾分類」和「我的自然筆記」兩個品牌主題徵集。徵集作品類型包括科普文章、科普視頻、科普平面設計等類型,一等獎獲得者可獲得1萬元的創作基金獎勵,同時「十佳科普創客」「年度科普創客50強」「科普人氣王」等將獲得由主辦單位頒發的榮譽證書。
  • 天才神童袁嵐峰,現因簡單科普上熱搜,回應:科普和科研一樣重要
    只是沒想到,兩人完全沒按套路出牌,整個氛圍非常好,這也就促成了與觀視頻之後的合作,「科技袁人」由此應運而生。「無中生友」做科普這樣一個「副研究員」轉戰「科普博主」,跟我們平日裡見到的「科普博主」有什麼樣的不同呢?最大的不同,想必應該就是「無中生友」了。
  •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最新評選的30種優秀科普圖書類作品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每兩年評選一次)是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所設立的國內科普創作領域的最高榮譽獎。本屆評選出科普圖書類金獎作品10種、銀獎作品20種;科普影視動畫類金獎作品5種,銀獎作品10種;青年短篇科普佳作類金獎作品10篇,銀獎作品19篇。
  • 從科學到科普,從科普到科幻
    這本書獲得了第六屆「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優秀科普作品獎」。作品推薦表這樣介紹這本書:「與大多數科幻小說通常描寫距今幾百年後的虛幻世界不同,本書通過20至25年後前往月球旅店的構思設計與融資過程兩條故事線,展現了前往月球旅遊對遊客的獨特吸引力和實現這個願景接近真實的技術途徑和可行性」「書中展現了月球旅遊的詳細過程,可以說是一部現實版的月球載人飛行工程手冊,大量真實嚴謹的技術細節令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由自主地將自己帶入到遊客和設計師的角色中,親身體驗月球旅遊和設計這個宏大工程的真實與震撼
  • 貴州省第二屆科普作品創作大賽獲獎作品揭曉
    由貴州省科技廳牽頭,與貴州省委宣傳部、貴州省教育廳、貴州省科協、當代貴州傳媒集團共同舉辦,大眾科學雜誌社承辦的「貴州省第二屆科普作品創作大賽」獲獎作品12月28日在貴陽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