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神童袁嵐峰,現因簡單科普上熱搜,回應:科普和科研一樣重要

2020-08-04 量子位

楊淨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一個14歲就上中科大,23歲博士畢業的「少年天才」,現在在做「簡單科普」的工作。

或許連袁嵐峰自己也沒有想到,自己會以這樣的問題出現在知乎熱議的討論中。


天才神童袁嵐峰,現因簡單科普上熱搜,回應:科普和科研一樣重要

袁嵐峰,兩年完成小學和初一的課程,14歲就入學中科大讀「化學物理系」,23歲獲得化學博士學位。

當時的畢業論文就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其導師正是現在的南方科技大學創校校長——朱清時。

在康奈爾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完成博士後研究以後,回到了中科大,在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工作任副研究員

除此之外,他還有一個身份——科技袁人,一個坐擁粉絲百萬的網紅科普博主。

天才神童袁嵐峰,現因簡單科普上熱搜,回應:科普和科研一樣重要

2018年,袁嵐峰當選「典贊·2018科普中國」年度十大科學傳播人物。

知乎熱議過後,他又有了一個新的稱號——簡單科普袁嵐峰。

那麼,問題來了。

一個中科大的副研究員,但同時還在做科普,他究竟是怎麼想的?

「簡單科普」袁嵐峰

一切要從三年前的夏天說起,在上海崇明,首屆中國研究院思想者論壇的第二天。

這個論壇是由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主辦,邀請來自政治、經濟、科技各界30餘位思想者匯聚一起。

天才神童袁嵐峰,現因簡單科普上熱搜,回應:科普和科研一樣重要

圖源: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官網

他們思考著同一個問題:

在「裂變」與「重構」的世界裡,中國到底處在什麼位置?

袁嵐峰也在其中。只不過他沒有想到,正是因為這次論壇,自己也經歷了「裂變」與「重構」。

這一天,科技分論壇結束後,袁嵐峰與南京郵電大學副教授方承志展開了一段有趣的會談——如何移民外星球?

時至今日,袁嵐峰還記得當時的場景,其中一個話題讓他印象深刻。

如果有一項技術你希望快速實現,你最希望是什麼技術?

當時,袁嵐峰笑著說,希望是可控核聚變

可控核聚變才是人類文明的終極「黑科技」,是最有希望實現「移民外星球」的一門技術,但目前能不能實現尚不清楚,所以希望能夠實現。

天才神童袁嵐峰,現因簡單科普上熱搜,回應:科普和科研一樣重要

而推動此次會談的,正是之後促成他科普之路的——觀視頻工作室

觀視頻工作室是依託於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的視頻團隊,以視頻節目讓各界資深專家學者解讀時事熱點。

當天論壇結束之後,「觀視頻」便邀請一眾學者,兩人一組,共同拍攝一段視頻,並提供一些問題供他們回答。

只是沒想到,兩人完全沒按套路出牌,整個氛圍非常好,這也就促成了與觀視頻之後的合作,「科技袁人」由此應運而生。

「無中生友」做科普

這樣一個「副研究員」轉戰「科普博主」,跟我們平日裡見到的「科普博主」有什麼樣的不同呢?

最大的不同,想必應該就是「無中生友」了。

相信很多袁嵐峰的粉絲都知道這個梗。視頻裡每次想要引用論證的時候,袁嵐峰都會搬出這樣一位朋友。

「我有一個朋友……」

不過,這個「友」卻是真實存在的,而且在他的科普工作中佔據著重要的位置。

記得他第一次試水科普時,寫了一篇文章《科普量子瞬間傳輸技術,包你懂!》,立刻在微博上引起了不小的水花,轉發和評論潮水般湧來。

當時,正是袁嵐峰請教了中科大潘建偉量子信息研究組的同事,請他們共同探討,審稿好幾次才出來這樣一篇文章。

在此次知乎熱議中,也有不少他的「無中生友」們發聲力挺。

比如這位「雲舞空城」的朋友回答道:

袁老師每次在轉載我寫的科普文章之前,他一定會逐字逐句把文章弄懂讀順。

哪怕有時候都半夜三更了,也要明白是什麼回事。

天才神童袁嵐峰,現因簡單科普上熱搜,回應:科普和科研一樣重要

所以對於「無中生友」們,袁嵐峰表示:

這遠遠不是我一個人單打獨鬥,是由整個科學界的很多熱心的朋友們,他們在提供各種各樣的信息,以及他們的智慧,來共同完成科普工作的。

有「好友」背書,再加上他本人嚴謹認真的態度,這位博主做的科普一點也不簡單。

天才神童袁嵐峰,現因簡單科普上熱搜,回應:科普和科研一樣重要

當然,作為一個科普博主,自然會遭受到很多博主都會遇到的事情,那就是網友的惡意評論。

不過關於這件事,袁嵐峰本人似乎很淡然。

因為科普它一個天生的性質,就是一種傳播。你需要了解傳播對象的反饋,所以我會經常去看他們的評論。

不過看到一些故意找茬的也會很生氣,但後來就習慣了。只要看到你的工作發揮了一些價值就夠了,能夠把科學的理念價值觀傳遞給一些人,這就已經很好了。

在網友的評論中也不乏一些建設性意見,就比如,袁老師的語音語調略顯單調,像詩朗誦一樣。

沒想到,袁嵐峰在接受採訪時笑稱,「那是因為我在念稿子。」

其實他也希望能夠念的更加自然一點,比如像達到「歐巴馬」的水準,但還是要多鍛鍊才行。

對於這種意見,如果行得通,他就儘量採納。尤其遇到一些專業性意見時,袁嵐峰就十分歡迎。

有一些積極的討論,他也會參與其中。然後,這樣的人最後一般都會變成他的朋友,或者已經是他的朋友了。

天才神童袁嵐峰,現因簡單科普上熱搜,回應:科普和科研一樣重要

科普是科學家的應該做的事

對於科普這件事,就像袁嵐峰自己說的那樣,

整個科學事業,科研和科普兩件事情都重要。有的人去向前推進,獲取新的知識,那麼就有人去把新的知識傳播開來,把科學的價值觀傳播開來,然後吸引更多人來支持並投身到科學事業當中。

無論哪一件事,都是科學家應該做的事情。

就比如,伽莫夫,被科普界奉為「一代宗師」。

天才神童袁嵐峰,現因簡單科普上熱搜,回應:科普和科研一樣重要

在他一生正式出版的25部著作中,有18篇是科普作品,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物理世界奇遇記》》《從一到無窮大》,以詼諧、幽默、生動的語言將自然科學的奧秘介紹給讀者。

1956年,伽莫夫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卡林伽科普獎。

還有這位——馬丁·加德納。

天才神童袁嵐峰,現因簡單科普上熱搜,回應:科普和科研一樣重要

有人評價他是,雖然沒有數學博士學位,但他的作品讓數學家都為之著迷。

他在《科學美國人》開設「數學遊戲」專欄,整整持續了25年之久。

在他的筆下讓一個個抽象的數學問題變得趣味十足,很多青少年正是因為加德納的趣味數學題才對數學產生了興趣。

比如,就像這道經典的「失蹤的正方形」問題。

天才神童袁嵐峰,現因簡單科普上熱搜,回應:科普和科研一樣重要

回到國內,就要提到這麼一個人——李政道先生,與楊振寧一起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天才神童袁嵐峰,現因簡單科普上熱搜,回應:科普和科研一樣重要

正如這位知乎網友「詩與星空」提到的,李政道先生在《中國國家天文》有一個專欄,也在做著「簡單科普」的工作,專欄的名字叫做「科學與藝術的重逢」,正是由李政道先生題寫。

天才神童袁嵐峰,現因簡單科普上熱搜,回應:科普和科研一樣重要

在欣然接受《中國國家天文》邀請時,李政道先生曾說,

天文研究一向是我的興趣所在。

而我也一向認為天文知識的普及,是件十分重要的工作,相信《中國國家天文》一定能夠肩負起天文學普及的任務,辦得越來越好。

當然除了這些,影響袁嵐峰最大的還是Roald Hoffmann教授莫屬了。

Roald Hoffmann正是康奈爾大學博士後研究的導師,同時,他還是1981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求學期間,袁嵐峰聽Hoffmann講科學,最顯著的感受就是:所有的科學道理都是可以理解的。這就是袁嵐峰之後從事科普工作的基本信念。

就像《生活大爆炸》裡的質子教授,選擇了給青少年科普,影響了謝爾頓的一生。


天才神童袁嵐峰,現因簡單科普上熱搜,回應:科普和科研一樣重要

在被問到現在的科普現狀時,袁嵐峰這樣說道,至少比以前好了,但是這個影響還是比較遠的,需要長時間來衡量。

其實,包括袁嵐峰在內的每個科普工作者,心裡都藏著一個希冀:

讀者當中能有那麼一兩個少年,看到了自己的作品,然後投身於科學事業中。

當然,如果你想看這位「簡單科普袁嵐峰」的科普視頻,可以前往西瓜視頻、b站搜索「科技袁人」即可觀看。

參考連結: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6350219
https://mp.weixin.qq.com/s/kzTKf8bnZbz9VcPrTr10kw

— 完 —

量子位 QbitAI · 頭條號籤約

關注我們,第一時間獲知前沿科技動態

相關焦點

  • 曾經的天才少年從事「簡單科普」,虧嗎?
    14歲上中科大化學物理系,23歲化學博士畢業,天才少年袁嵐峰,曾經一度是媒體爭先報導的小名人。可進入中年的他再次回到輿論關注的舞臺,竟是有人提出質疑,認為他現在從事「簡單科普」的工作,在科研領域沒有什麼太大成就,是否又是一個「傷仲永」的故事?
  • 14歲進中科大,23歲獲得博士學位的袁嵐峰如今怎麼樣了?
    有部分網友認為,他兩年學完小學和初一的課程,14歲進入中國科技大學化學物理系,23歲獲得化學博士學位,這算是開掛的人生吧?但這麼多年過去,似乎在科研領域沒有太大成就,只能是做做簡單的科普,這算不算又是一個方仲永的悲劇?
  • 14歲上大學,23歲拿博士,一位「昔日神童」的迷茫與歸來
    ,點開一看是這麼一個問題——「如何看待曾經的「天才神童」袁嵐峰,現在也只是做簡單的科普工作?」問題說明是:「看他的資料,兩年學完小學和初一的課程,14歲進入中國科技大學化學物理系,23歲獲得化學博士學位,這算是開掛的人生吧?但這麼多年過去,似乎在科研領域沒有太大成就,只能是做做簡單的科普,這算不算又是一個方仲永的悲劇?」
  • 「科普網紅」是如何煉成的?
    ,發表在自己的微博上,當時他的粉絲數不到8000,但意想不到的是轉發和評論像潮水一樣湧來。  不過真正促成他科普形式更加立體多元的,是在一次名為「思想者論壇」的學術會議上與「觀視頻工作室」擦出的火花。  「觀視頻」是依託於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的視頻團隊,以視頻節目讓各界資深專家學者解讀時事熱點。
  • 顏成鋼:學生科研上熱搜我最開心
    顏成鋼:學生科研上熱搜我最開心 央視網消息:「對我而言,32歲已經評上了教授、博導,這都算不了什麼,我最在乎的還是我培養了多少學生,我培養了多少有潛力的人才。」說這話的,是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的顏成鋼教授。
  • 空間站在科學上是否物有所值?|袁嵐峰
    最近,我看到了 「科研圈」的一篇文章《國際空間站20年花掉超千億美金,一些人開始覺得它「沒啥用」了》。裡面討論了一個尖銳的問題:空間站在科學上是否物有所值? 文章摘錄如下: 空間站的組裝開始於1998年,要求美國派遣30艘太空飛船,俄羅斯發射40多座火箭,將組件和模塊送入空間站,到了2011年,空間站正式完工。多年來太空人們都忙著建造空間站,直到最近幾年,他們才能夠集中展開嚴謹的科學研究,包括和地球上數千名科學家一起合作進行3000多項實驗。
  • 新晉諾貝爾獎得主和申公豹的共同點是什麼?| 袁嵐峰
    諾貝爾獎網站上Andrea有人說,這飄逸的長髮,說明搞好物理也是可以有頭髮的……還有耳環……我的回應是在此之前,僅有3名女性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除瑪麗·居裡外,另兩人分別是1963年因原子核研究獲獎的瑪麗亞·格佩特—梅耶,以及2018年因在雷射物理學領域作出突破性貢獻而獲獎的唐娜·斯特裡克蘭(http://www.chinanews.com/gj/2020/10-06/9307340.shtml)。因此,Andrea Ghez成為了第四位女性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 東莞驚現「龍吸水」,衝上熱搜!
    東莞驚現「龍吸水」,衝上熱搜!東莞疑現「龍吸水」景象6月1日中午1點左右不少東莞市民經過沙田時看到獅子洋出海口出現「龍吸水」奇觀巨大的水柱連接著海天不停旋轉,猶如科幻大片!
  • 在科學上,根本沒有爭議 | 袁嵐峰
    Bennett Award in Quantum Computing),表彰他「在光學量子信息科學,特別是在固態量子光源、量子隱形傳態和光量子計算方面的重要貢獻(For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optical quantum information sciences, especially on solid-state quantum light sources,
  • 袁嵐峰講解量子計算
    該量子計算機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帶領的科研團隊構建。據媒體報導,在「玻色子取樣」計算能力方面,「九章」超越現有超級計算機百萬億倍。該項成果意味著我國首次實現了量子優越性,成為第二個實現這一裡程碑的國家。量子計算機為何如此之快?目前的量子計算進展到了何種程度?
  • 流水線上的中國人造神童夢
    圖片:視覺中國 中國從來不缺神童,只缺乏對神童的想像。今年夏天一對「神童CP」 橫掃熱搜,讓中國神童又有了新模樣。 16歲「AI作詩少女」岑怡諾「一日三作」:日作詩2000首、詞牌300首、15000字小說一篇,擊敗窮其一生作詩42613首的乾隆,成全球詩歌產量第一人。
  • 專家認為沒這麼簡單 | 袁嵐峰
    他們宣稱,如果項目能夠如期在2025年完成,這將成為世界上首個輸出能量大於輸入能量的可控核聚變反應堆,將人類關於可控核聚變反應的研究進展大幅提前至少十年。從材料到磁體,沒有那麼簡單。MIT有個搞等離子體物理的團隊PFSC(Plamsa Science and Fusion Center),為了生存,利用MIT自身在超導技術和等離子體物理模擬上的優勢,搞出來這個裝置。目前磁體還沒建成,主要成果都是模擬與仿真。
  • 袁老師回答提問——少年班 | 袁嵐峰
    2020年9月25日是全國科普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央視頻和字節跳動聯合推出了《好奇心請回答》活動,袁老師受邀參加,以座談會的形式同少年班唐寧老師一起向公眾介紹少年班、少年大學生與科技人才培養等問題。相關背景參見:《關於少年班你想問什麼?儘管來問吧 | 袁嵐峰》。
  • 袁嵐峰對話諾獎得主安德烈·蓋姆(上)
    因此我和一位中國學生開始了博士研究,他叫Jiang Da,Jiang Da現在是一名上海的教授。我們一起開始了這個研究項目,最終我們製備了石墨的薄膜,最終我們獲得了單層的物質,現在被稱為石墨烯,這就是簡單的故事。袁嵐峰:這是個精彩的故事。
  • 炮彈果上熱搜了~
    讓這條新聞上了熱搜的點是,該媒體在報導中將炮彈果稱為「世界上最危險的水果」,因其「受到一定外力衝擊時就會發生爆炸,足以殺傷殺死周圍生物。」還有人專門@了知名科普博主博物雜誌。當日晚,@博物雜誌 在微博回應稱,根本就「爆不了」,水果名字的來源也並非源於其功能本身,而是因為「長得像古代的炮彈」。
  • 氣象局回應上海上空並非現海市蜃樓,系「物影上投」,網友:科幻變科普
    @上海市天氣 回應稱:此現象比較少見但並不是海市蜃樓,系「物影上投」現象。實際上形成的原理有些像雲隙光,主要是強烈的日光將建築物的影子投射到了雲層或層結較為穩定的空氣層上,是建築物的影子。科普來了!這種魔幻的物影上投現象是怎麼產生的呢?
  • 直播:張文宏談新冠疫情科普是一套組合拳 科普持續跟進
    所以,對這一抗疫思想進行科普,我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1月16日,我們團隊連夜把世衛組織的指南翻譯成中文,在1月17日零點22分發在了微信公眾號上。這個時間,我把它視為我們在新冠疫情中科普的第一個時間節點。這篇題為《最新指南!WHO 2019 新型冠狀病毒指南(中文首譯版)新鮮出爐!》的文章發布8小時後,閱讀量突破了300萬。
  • 衝出太陽系的第一步 | 袁嵐峰
    ,是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是人類可控熱核聚變研究走向實用的關鍵一步,對於從根本上解決人類共同面臨的能源問題、環境問題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具有重大意義。但地球上沒有這麼高的壓強,要讓原子核克服斥力發生聚變,就需要把溫度提高到上億攝氏度。有什麼辦法能達到這麼苛刻的條件呢(用日星的能量上升到神的高度——科普核聚變 | 袁嵐峰)?一個方便的答案是核裂變。
  • 科研vs科普「分分合合」幾百年,科研人員該做科普高手嗎?
    應該說,報告、消遣活動和展覽在塑造科學家和即將成為科學家的人的職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從科普雜誌的發展歷史來看,雜誌市場的繁榮和公眾需求的增加都要求科研人員積極撰寫科普文章。在19世紀晚期,美國的一些科普雜誌,如《科學美國人》和《大眾科學月刊》發表了很多科研人員撰寫的科普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