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風雲之聲
提升思維層次
導讀
我們應該及早考慮中國空間站的科學價值,多想想在裡面能做些什麼實驗,而不是等到發上去以後再想辦法去填空。
最近,我看到了 「科研圈」的一篇文章《國際空間站20年花掉超千億美金,一些人開始覺得它「沒啥用」了》。裡面討論了一個尖銳的問題:空間站在科學上是否物有所值?
文章摘錄如下:
空間站的組裝開始於1998年,要求美國派遣30艘太空飛船,俄羅斯發射40多座火箭,將組件和模塊送入空間站,到了2011年,空間站正式完工。多年來太空人們都忙著建造空間站,直到最近幾年,他們才能夠集中展開嚴謹的科學研究,包括和地球上數千名科學家一起合作進行3000多項實驗。
建造國際空間站的最終費用超過了10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700億元)。每年用於空間站維護和服務性飛行的成本更是飆升至4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68億元)。美國支付了其中大部分款項。問題來了:如此巨額的支出,真的值得嗎?
倫敦大學伯克貝克學院(Birkbeck, Universtiy of London)的行星科學專家伊恩·克勞福德(Ian Crawford)教授認為值得:「空間站是一個高水平國際合作的典範,誕生於全世界急切需要能夠凝聚人類和國家的活動之際。並且,學會如何在太空中生活工作讓我們處於有利形勢,因為我們準備重返月球,可能還會送人類上火星。」
然而,其他科學家的觀點則不盡相同。「你沒法證明,花費巨額數目用來建造國際空間站合情合理。」英國皇家學會天文學家馬丁·裡斯爵士(Sir Martin Rees)說,「首先,它的科學回報目前看來微不足道。我們對於長時間生活在太空中身體會有何種反應有了一些了解,我們在零重力條件下生長了一些晶體,但這絕不能和給空間站投入的上百億美元相提並論。事實上,空間站只會製造花邊新聞,比如廁所堵了,或者太空人飄在空中彈著吉他唱歌。」
從今年開始,中國將啟動空間站的建設,所以我們很快也會面臨同樣的問題。我的一些看法是:中國現在建空間站總是有價值的,因為以前沒建過。不過當我們有經驗之後,要不要建個更大的,就值得認真考慮了。本文的反對意見也許是值得參考的,從來沒聽說空間站做出過什麼重要的科學發現。這也說明,我們應該及早考慮中國空間站的科學價值,多想想在裡面能做些什麼實驗,而不是等到發上去以後再想辦法去填空。
對空間站的科學研究,大家有什麼建議?
擴展閱讀:
2025年匯率GDP超美路線圖 | 袁嵐峰
數學海溝,你下潛到了哪個深度?| 袁嵐峰
從學習蘇聯到追趕美國,中國科技的進步,離不開這些人 | 袁嵐峰
讓中央集體學習的量子科技究竟是啥?這個科普我已經做了五年(三)量子糾纏 | 袁嵐峰
量子保密通信手機怎麼樣?這個是李逵,不是李鬼 | 袁嵐峰
背景簡介:袁嵐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博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會長,「科技袁人」節目主講人,安徽省科學技術協會常務委員,中國青少年新媒體協會常務理事,入選「典贊·2018科普中國」十大科學傳播人物,微博@中科大胡不歸,知乎@袁嵐峰(https://www.zhihu.com/people/yuan-lan-feng-8)。
責任編輯:楊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