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30日,《科技袁人》主講人袁嵐峰與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美國國家隊總教練羅博深,在錄製完節目後同上海延安初級中學的學生合影。(資料圖片)
兩年學完小學和初一的課程,14歲進入中國科技大學化學物理系,23歲獲得化學博士學位……袁嵐峰這在外人看來如同「開掛」的人生,在不惑之年有了新的插曲。這一年開始,他更廣為人知的名字是「科技袁人」。
《科技袁人》是一檔網絡視頻科普節目,2018年誕生至今全網已超過1.5億次播放量,成為中國網際網路科普類內容領域前1%的頭部IP。從科學家到「科普大V」,這位「網紅」是如何煉成的?
當科學家「走紅」二次元平臺
雖然14歲就進了科大,但袁嵐峰並非少年班的成員。「我是屬於『少年班之外的少年大學生』,這樣的人在科大也是很多的。 」袁嵐峰說。
1997年袁嵐峰在他的實驗室,第一次接觸到網際網路。他登錄科大的瀚海星雲BBS,註冊了帳號「胡不歸」——「歸去來兮,田園將蕪兮胡不歸」,鍾情於古典文學的袁嵐峰,網名來自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
通過網絡做科普,是一連串的機緣巧合。 2015年3月,一條「量子瞬間傳輸技術重大突破」的消息引爆輿論,配圖是《星際迷航》裡的瞬間傳送裝置。科幻變成了現實?這讓公眾興奮又不解。
「我剛好學過一些背景知識,知道這在學術上叫作『多個自由度的量子隱形傳態』,屬於量子信息領域。記者並不理解其中的科學原理,報導不得要領,無怪乎讀者看不懂,以己之昏昏,怎麼可能使人昭昭呢? 」袁嵐峰說。
於是袁嵐峰聯繫中科大潘建偉量子信息研究組的同事,寫了第一篇有意為之的科普文章《科普量子瞬間傳輸技術,包你懂!》,發表在自己的微博上,當時他的粉絲數不到8000,但意想不到的是轉發和評論像潮水一樣湧來。
不過真正促成他科普形式更加立體多元的,是在一次名為「思想者論壇」的學術會議上與「觀視頻工作室」擦出的火花。
「觀視頻」是依託於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的視頻團隊,以視頻節目讓各界資深專家學者解讀時事熱點。「觀視頻」的導演朱偉希望在科技和科普節目上有所突破,儘管這並不被看好——在周圍人的眼中,科教片的收視率慘不忍睹。然而朱偉覺得,身邊對科技和科幻感興趣的人明明越來越多。
《科技袁人》由此應運而生,2018年元旦開始向各個視頻平臺推送。令朱偉意外的是,試播的3期節目竟然在B站(嗶哩嗶哩)這個主打動漫二次元的視頻網站反響很熱烈。不到一年半的時間,《科技袁人》已經出品超過100集,全網超過1.5億次播放。
2018年,袁嵐峰當選「年度十大科學傳播人物」。
公眾需要「既準確又生動」的科普
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是科技工作的一體兩翼,但在很多科普工作者眼中,這是極不平衡的兩翼:「一隻是雄鷹的翅膀,一隻是老母雞的翅膀。 」
科普顯然是較弱的那一隻。
袁嵐峰在網上流傳最廣的文章,是一篇分析中國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的文章,叫做《中國科技實力正以多快的加速度逼近美國》。 「縱向來看,中國歷史上科技水平的巔峰就是現在。橫向比較,中國目前的科技水平在世界上是第二集團的領頭羊位置,僅次於美國」,儘管徵引了大量的權威數據,但對於文章的這一核心觀點,網絡上的爭議和嘲諷依舊不斷。
「與其問科普對科學界有什麼好處,不如問科普的缺乏對科學界有什麼壞處。 」袁嵐峰說,科普對公眾無疑至關重要,但科普需要專業人士來做,科學界對於科普的重要意義也要有清醒的認識。中國科學界在社會上得到的承認遠低於應得的承認,要扭轉這種不公平的現狀就得靠科普。
接觸科普時間長了,袁嵐峰發現當下的科普往往有兩類毛病,一類是「有科沒普」,另一類是「有普沒科」。
「有科沒普」的作品多是業內專家寫的,但太專業化了,基本相當於論文摘要,完全沒考慮讀者的接受能力。
「有普沒科」就更加沒譜了。袁嵐峰印象最深的例子就是量子糾纏,有的文章說量子糾纏說明粒子有意識,有的說量子糾纏讓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崩塌了,甚至還有說可以量子禪修的……
看到親朋好友轉發來的各種文章,袁嵐峰哭笑不得:與其讓別人瞎寫,不如自己來寫一些介於「有科沒普」和「有普沒科」之間的東西。
袁嵐峰觀察發現,在面向專家的技術性文章和過於粗淺而往往不準確的文章之間,科普工作存在一個巨大的空檔,即面向那些值得科普的讀者,準確而生動地介紹科學原理和科學的思維方式。這也正是袁嵐峰做科普的初心。
說起來簡單,但真正要做到「既準確又生動」卻並非易事,這不僅要求有正確的原理和數據,還得以易於理解的方式表達出來,在許多時候,甚至需要發展出新的邏輯順序,突破教科書或者其他文章的常見框架。
長期的教學經驗對於袁嵐峰做科普工作很有幫助,而「既準確又生動」更是深受羅阿爾德·霍夫曼的影響。羅阿爾德·霍夫曼是1981年的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也是袁嵐峰在康奈爾大學的博士後導師。
羅阿爾德·霍夫曼認為,好的理論,就是儘可能簡單,你把它一減再減,直到再減你就什麼都不剩下為止,到這個時候,你就可以相信,剩下的每一條都是對研究對象的本質描述。
袁嵐峰聽霍夫曼講科學,最顯著的感受就是:所有的科學道理都是可以理解的。這讓他深信,只要是你真正理解的科學道理,你都能夠講得讓別人理解。
不試圖說服別人只傳遞科學精神
從社交網絡和網紅自拍,到各種計算公式,再到人類登月,一張張圖片迅速切換,最後終結於袁嵐峰的一個哈欠——這是《科技袁人》節目的片頭動畫,像極了美劇《生活大爆炸》。
在朱偉看來,上世紀美蘇爭霸期間,人類的徵途是星辰大海,也是科技最輝煌、最具野心的時候,然而新世紀網際網路蓬勃發展,科技反而變得內向和消沉了,人類越來越熱衷於IT、AI、VR、AR,不再具備向外探索的精神,所以他故意用倒敘的方式來展現科技發展,而袁嵐峰的那個哈欠更成了點睛之筆。
效果出人意料的好,網際網路上的觀眾非常買帳,甚至覺得這個哈欠很「提神」。「網際網路時代不需要權威來灌輸知識,這個哈欠也是我們拉近跟觀眾距離的嘗試。 」朱偉說。
從標題製作到話語方式,深諳網際網路傳播規律的朱偉在科普的生動性上動了不少腦筋,有時候甚至因為「追熱點」和袁嵐峰產生分歧。多年從事科學研究的嚴謹讓袁嵐峰堅信,「準確」和「生動」發生衝突的時候,應該優先選擇準確,這總比犯錯要好。
但儘管如此,節目播出後總少不了爭議和反駁的聲音。最無奈的是碰上「民科」或「槓精」,為了論證「民科」觀點中的問題,袁嵐峰曾經向專業人士請教,但把問題剖析清楚之後,發現沒有任何作用。
《科技袁人》在策劃之初的目標也就是傳播科學精神和科學的思維方式,袁嵐峰覺得,能夠影響一部分人就已經很成功了。今年5月,《科技袁人》從觀視頻工作室分離出來在B站獨立運營,1個月內關注粉絲數超過14萬。
培養這批鐵粉離不開節目組的堅持。一年多的時間節目每周不落,碰上熱點問題甚至一周兩期,內容涵蓋化學、物理、經濟、工業等多個領域,甚至為了回應抬槓的人,還從哲學角度分析了「槓精」的邏輯。袁嵐峰告訴記者,選題一般有幾個類型,有的是自己熟悉的領域拿來就講,有的時事熱點有一定積累的補補課也能談,但還有的問題確實是自己從未了解的,甚至要從頭去學。
如何讓更多的中國科學家參與到科普中來?袁嵐峰認為最可行的辦法,就是引導各方面的資源向科普聚集,給從事科學傳播的科學家更多的實際利益,不能口惠而實不至。
「這些利益可以由政府、企業或公眾來給予,形式可以是評審體系的變化、資金的支持等等,但最關鍵的是原則的確立。科學家對公眾進行科學傳播固然是一種公益活動,但是如果有回饋,大家參與的積極性肯定更高,才能夠形成正向的循環。 」袁嵐峰說。(楊丁淼 劉方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