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網紅」,科學養成

2020-11-30 中國新聞網

  在以娛樂為主要內容的視頻網站裡,科普類帳號的「吸粉」能力正在逐步顯現

  科普「網紅」,科學養成

  本報記者 曹玥

  「話筒沒聲音,是不是還在調麥?」「時間到了,怎麼還沒開始?」……10月16日晚上8點,在視頻網站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的一間直播室裡,如約而至的網友開始「催播」了。

  屏幕的另一端,中科院物理所科學傳播協會的成員夏一鳴正在做最後的準備。今天,他要在直播中分享剛體力學、超音波等知識。

  自科學傳播協會開設「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帳號後,博士生夏一鳴和自己的師兄師妹們就常常出現在以「娛樂性」著稱的B站上。他們通過視頻或直播的形式,解答當下熱門話題中的物理問題,用通俗的語言和現場實驗講解前沿的物理學研究。半年時間,該帳號的粉絲量突破50萬人,網友還戲稱其為「中二所」。

  因為科普,這群平均年齡25歲、生活大多三點一線的博士生成了「網紅」。

  人氣旺了再做實驗

  面對鏡頭,王夢凡顯得有些緊張,這是她第一次參與每周三晚上的直播。

  「我們該做什麼?」她問夏一鳴。

  「一般來說,先『尬聊』一通,等直播間人氣夠旺,再開始做實驗。」夏一鳴的回答,已很有網絡主播的「範兒」。

  輕鬆、頑皮也正是「中二所」直播時一直保持的風格。直播通常在一間像倉庫一樣的實驗室裡進行,屋子裡堆滿了實驗器材、道具,只在一小塊地方掛上一塊黑布、擺上一張桌子,就算是直播的主陣地了。照明燈光、小黑板、麥克風這些設備都是開播一段時間後才慢慢購置的。

  捲紙紙筒、礦泉水瓶、小鋼球和木板構成了夏一鳴當天直播的大部分實驗道具。為了讓位於木板一側的小鋼球在自由落體過程中準確彈入礦泉水瓶做成的漏鬥中,他和王夢凡試了一次又一次,以便找到最合適的角度。鏡頭後面,圍觀的博士生隨時出謀劃策;直播間裡,網友也通過彈幕討論著加速度、角速度等問題。

  「當初,誰也沒想到在B站,科普節目也能大受歡迎。」科學傳播協會的創始人、中科大物理所綜合處副處長成蒙告訴記者。

  一開始,協會的科普主要依靠微信公眾號。漸漸地,圖文和短視頻已經無法承載更多的科普知識,開直播成了博士們的新目標。

  在今年3月的一次例會上,有人第一次提出在B站做科普直播。「那時候我心裡很沒底,」協會成員李軒熠自己就是一名B站用戶,過去在他看來,大家上B站都是為了看動漫、看電影、看搞笑視頻,「誰會在那裡費腦筋看科普呢?」

  在一片「試試看」的聲音中,「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誕生了。3月15日,該帳號發布的第一條視頻就收穫了30多萬的觀看量。4月10日,「中二所」做了一場見證首張黑洞照片公開的直播,峰值人氣接近150萬人。

  「原來物理學和物理學博士也能這麼有趣。」在75%的用戶低於24歲的B站上,「中二所」站穩了腳。

  科學最真實的樣子

  夏一鳴又「翻車」了,小鋼球依然沒能如他所願落入一旁的漏鬥中。很快,網友幸災樂禍的心情通過彈幕上不斷出現的「哈哈哈」直抵現場。

  夏一鳴倒是一點不惱,反而很樂意一邊念出網友的惡評,一邊繼續改變角度重複實驗。

  「這就是『中二所』有趣的地方,」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生孟楠是「中二所」的粉絲,每周守候直播是她繁忙的科研生活中的小甜品,「他們給觀眾展示了科學最真實的樣子,並且能夠容納各種評價與質疑。」

  與直播一起走紅的,是科學傳播協會的成員。「現在在外開會或吃飯,會有人來問我是不是『大師兄』。」李治林一邊看著夏一鳴直播,一邊對記者說。

  被稱為「大師兄」的李治林是最早參與B站直播的協會成員之一。由於他總能從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一路講到科學技術,因此受到眾多網友的追捧。在B站,搜索「中二所」,關聯度最高的詞彙就是「大師兄」;每次直播開始前,也總有網友會問:「今天大師兄來嗎?」

  可李治林並無意成為「網紅」,參與科普工作是因為他「臨近畢業科研完成,有時間有精力」。他在直播時,還會有意穿插一些有深度的、「不那麼好懂」的知識,「簡單熱鬧的內容固然好玩、吸粉,但我希望通過直播讓網友多了解一些物理學的系統理論。」

  意外走紅也給「大師兄」帶來了意外的收穫。科普成了他重複的科研生活中的調劑品;網友五花八門的提問,也讓李治林逐漸明白了怎樣用清晰簡潔的方式講解艱深的知識。

  在「中二所」的直播間,擺著一塊「三次元辦事處」的牌子,「這是應粉絲要求成立的。」博士生劉廣秀笑著說。她是「中二所」的第一位主播,當時因為太緊張,面對鏡頭講解實驗原理時她和搭檔頻頻卡殼,不到半小時就匆忙下播。

  「現在就不一樣了。」劉廣秀說,做直播讓她變得更從容自信,而且因為與網友的互動,她還會仔細觀察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做更多思考。

  粉絲越多 越要嚴謹

  「講講量子波動速讀吧。」「真的能5分鐘讀完10萬字嗎?」夏一鳴和王夢凡直播當天,近期刷屏的「量子波動閱讀培訓班」成了網友關注的熱點。「科普的意義,就是讓類似的『偽科學』越來越難有容身之地。」負責直播後臺工作的宋嘉對記者說。

  近年來,不少與「中二所」類似的科普主播相繼出現。2017年起,中科大副研究員袁嵐峰開始製作《科技袁人》短視頻;人大附中老師李永樂在一間閒置的教室裡錄下幾百條科普視頻,積累近千萬的粉絲;中科院古脊柱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盧靜因為用骨頭傳播古生物研究成為新晉「網紅」……

  「時間長了,會產生一種沒來由的責任感。」宋嘉說,不少網友留言希望「中二所」多去中國科技館、北京展覽館等地做直播,「這些優質的教育和科技資源通過我們傳遞到外地甚至偏遠地區,知識也隨之進行了傳播。」

  在李治林看來,科普更重要的意義是培養科學思維,加深人們對科學的認知。「『中二所』在B站的粉絲都很年輕,其中很大比例還是中學生。如果我們的直播能讓他們感受到科學的樂趣,到他們上大學時,就會更願意選擇做科研。」

  16日下午,中科院物理所微信公眾號粉絲量突破百萬,喜悅之餘,「中二所」的成員很清楚,在被娛樂、搞怪佔據大半江山的網際網路裡,科普依然是很小眾的領域。

  「有一次與B站知名up主一起直播,滿屏都是別人的粉絲刷的彈幕。」李治林表示,「中二所」不會為了漲粉刻意迎合什麼,反而粉絲越多,他們越要嚴謹,保證科普內容的科學性和真實性。

  晚上11點,夏一鳴和王夢凡結束了直播。據統計,當天有1萬餘名網友前來「圍觀」。「科普不能替代教育,但科普是教育的播種。我們期待有更多的科普同行出現。」成蒙說,在「中二所」的帶動下,中科院裡其他院所也在嘗試開播,「用優質的內容去爭奪粉絲,是讓科普變得大眾的最科學的辦法。」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宋嘉為化名)

相關焦點

  • 讓「科普網紅」更多些
    近年來,全國各地紛紛加快科普基地的建設,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點燃了青少年探索科學奧秘的好奇心。但是,科技展館的數量、規模仍然不足。 就自然博物館來說,我國除了北京自然博物館、國家動物博物館、上海自然博物館等屈指可數的幾家大型博物館外,全國各地自然博物館的數量嚴重不足,展品的科學性、豐富性、趣味性參差不齊。
  • 「科普網紅」是如何煉成的?
    《科技袁人》是一檔網絡視頻科普節目,2018年誕生至今全網已超過1.5億次播放量,成為中國網際網路科普類內容領域前1%的頭部IP。從科學家到「科普大V」,這位「網紅」是如何煉成的?  當科學家「走紅」二次元平臺  雖然14歲就進了科大,但袁嵐峰並非少年班的成員。
  • 中科院物理所出科普書《一分鐘物理》,把科普做成網紅
    中科院物理所綜合處副處長、《1分鐘物理》副主編成蒙將書的優點與數碼產品的特點相對照,用「超強CPU極致處理器」形容主創一分鐘講明白一個物理知識點的極速科普;用「5G速度」形容讀者從書中獲取知識點的效率;將《1分鐘物理》比作持久續航的「大腦充電寶」,稱其可以「充電1分鐘,回味兩小時」。在這一環節中,物理所將其多年的科普網紅經驗和網感展現出來,不到1小時,收穫了嗶哩嗶哩平臺上近4萬的流量。
  • 成為網紅的科學辦法
    科普的場景不再局限於學校、科技館,只要有一部手機,人人都能接觸科學。科普的隊伍裡也有了更多年輕人,他們堅信,科學也可以很有趣,很性感。當代《十萬個為什麼》每周三晚上8點,這群年輕人都會聚集在中科院物理所的一間實驗室,向B站觀眾直播。相比其他精心準備的直播間,這個直播間寒磣極了。
  • 「網紅」科學家說量子力學 中科院「玩起」跨年科學演講
    新華社北京1月1日電(記者董瑞豐)辭舊迎新之際,一場跨年科學演講在十餘家直播平臺上線,與一些跨年晚會、演唱會「同臺競技」,引發超百萬網友在線收看,被點讚為「跨年之際一股來自科學界的清流」。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發起的「『新年悟理』跨年科學演講——什麼是量子力學」日前在北京舉行,由該所研究員、「網紅」科學家曹則賢擔任主講人。這是中科院科學家首次嘗試用跨年科學演講的方式進行科學傳播。
  • 直播化學實驗吸粉300萬,「網紅」洋教授來寧「玩」科普
    12月21日上午,牛津大學博士、「網紅」戴偉(David G.Evans)教授在江蘇科技館為南京的中小學生上了一堂生動的化學實驗課。作為擁有幾百萬粉絲的科普大V,很多人是通過短視頻了解到「戴博士」,並因此打開了一扇化學的大門。
  • 成為網紅的科學辦法:科學家在B站開直播
    科普的場景不再局限於學校、科技館,只要有一部手機,人人都能接觸科學。科普的隊伍裡也有了更多年輕人,他們堅信,科學也可以很有趣,很性感。當代《十萬個為什麼》每周三晚上8點,這群年輕人都會聚集在中科院物理所的一間實驗室,向B站觀眾直播。相比其他精心準備的直播間,這個直播間寒磣極了。
  • 浙大教授莊表中:用魔術「包裝」力學的科普網紅
    作為一名科研和教育工作者,他用一生踐行著以教為本、快樂拼搏浙大教授莊表中:用魔術「包裝」力學的科普網紅  作為一名科研和教育工作者,他用一生踐行著以教為本、快樂拼搏  浙大教授莊表中:  用魔術「包裝」力學的科普網紅  從莊表中教授家裡出來的時候,錢報記者拿回來一疊學術資料和一袋子魔術道具,老先生關照:「回去好好練練。」  今年85歲的莊表中教授,是浙江大學力學系的退休教師。他出生在日寇侵華的戰爭年代,親眼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
  • 網紅松鼠下線,網紅老鷹上線:投食的遊客必須背鍋!
    網紅松鼠下線,網紅老鷹上線:投食的遊客必須背鍋!科普熊貓俗話說人怕出名鼠怕壯這不元旦假期最後一天西湖兩隻動物火了網紅松鼠因為被吃成為了超級網紅老鷹因為吃了超級網紅成為了網紅慘劇是這樣發生的
  • 科普大集市,一起去探尋神秘有趣的科學快車吧!第六彈
    當當網您可以在當當網童書館輪播圖找到北京人大附中「網紅」教師李永樂此外還有關於神奇動物、史前巨獸、蔚藍海洋、食物王國、人體探秘、科學實驗、學科知識共7個主題,2000餘本圖書供大家選擇!在嘉年華期間,我們將每天推薦一個主題中的6本圖書。小夥伴們是不是已經迫不及待了?話不多說,那就來一起看看今天的主題科學實驗中都有哪些有趣好玩的科普圖書吧!
  • 復旦郭威博士「手撕」網紅老師李永樂:蹭熱度?沒那麼簡單!
    網紅李永樂老師現教高中數學/物理的,清華大學物理與經濟學雙學士(本科),清華大學電子系碩士(研究生),數學和物理領域可能不是拔尖的,但是基礎還是比較紮實的,李永樂老師以通俗易懂,有趣的視頻方式讓我們了解科學,從而愛上科學,他科普的知識點也是非常通俗易懂的,即使沒有很專業方面的知識儲備,當然他對科普方面的貢獻非常大的,讓全國上千萬人了解科學
  • 李永樂觀學院2019年演講:科普讓我成為網紅,而我的初衷是為普通人...
    ——李永樂 2019年2月23日,中國人大附中物理教師李永樂在觀學院做「科普與生活」主題演講,圍繞流浪地球中的bug、自己成為科普網紅的經歷等話題,李永樂表示,科學是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自己做的科普視頻可以使一些原本不怎麼了解科學的網友產生「原來我也可以了解科學
  • 河南物理教師成「網紅」不是偶然 實地探訪這位「科普達人」
    焦作十一中物理老師張懷華記者李巖通訊員王書分攝影張懷華講解行人過橋時產生的振動信號  焦作這位物理老師帶咱走近科學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巖文圖  微博熱搜第二、2億網友關注、社交平臺主動聯繫開帳戶認證……連日來,因測算建築工地地下水流失數量而警示節約用水、測算酷走團路過公園橋梁時的共振而提示安全隱患、發明防噴泉觸電燈獲國際大賽金獎等諸多「網紅」事件引發關注的焦作十一中物理教師張懷華火得一塌糊塗。  張懷華老師被廣為點讚的背後,到底有哪些特有的努力和支撐?
  • 北鬥女神徐穎:32歲成中科院最年輕博導,靠科普成為新進網紅
    她是一位80後軍工女學霸,也是中科院的研究員,還是不少人眼中的網紅。早前,她因為向網友科普北鬥導航系統而走紅網絡,因為姣好的面容,她被稱為北鬥女神。視頻的走紅,讓徐穎從一位研究院變成了備受大家追捧的網紅
  • 養貓養狗請靠邊站,男子把大白鴨養成了網紅,還出了養鴨寶典!
    導語:養貓養狗請靠邊站,男子把大白鴨養成了網紅,還出了養鴨寶典!有的人喜歡養狗,有的人喜歡養貓。這都沒什麼好稀奇的。但是你知道嗎?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小波人喜歡養冷門的動物,比如說蛇啊,蜥蜴之類的。但是出了農村裡,養鴨是為了賣的。
  • 科普生活 | 意想不到!網紅「植物奶」竟然不是奶,其實是……
    科普生活 | 意想不到!網紅「植物奶」竟然不是奶,其實是…… 2020-11-30 1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圖書推薦丨科普大集市,一起去探尋神秘有趣的科學快車!第三彈
    「科普大集市」滿足你關於科普圖書的一切想像!總有一本書會讓你愛上科學!本次「科普大集市」活動我們聯合了當當網您可以在當當網童書館輪播圖找到「科普大集市」點擊進入北京人大附中「網紅此外還有關於神奇動物、史前巨獸、蔚藍海洋、食物王國、人體探秘、科學實驗、學科知識共7個主題,2000餘本圖書供大家選擇!在嘉年華期間,我們將每天推薦一個主題中的6本圖書。小夥伴們是不是已經迫不及待了?話不多說,那就來一起看看今天的主題人體探秘中都有哪些有趣好玩的科普圖書吧!
  • 現在的網紅草,粉黛亂子草養成記
    最近要說是什麼花最紅,最吸引眼球,曝光率最高,絕對就是粉黛亂子草了,紅紅的花苞,絕對是今年最火的網紅草了,我也趁熱鬧養了好幾盆,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養殖經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第一,土壤粉黛亂子草的生長力極強,和一般的小草生命力一樣頑強,所以土壤沒有什麼講究的
  • 國家天文臺:科普網紅這塊拿捏的死死的,專教仰望星空正確姿勢
    對於已經熟練掌握傳統科普視頻模式的國家天文臺來說,抖音平臺特有的短視頻創作,可以說是一種挑戰。採訪中,萬昊宜老師就坦言,天文學知識通常需要更強的邏輯推導以及知識內容支撐,才能更好的講述清楚知識點及其脈絡。這就要求科普時間不能太短,而對於最多不超過5分鐘的短視頻來說,如何用更短的時間,講清楚講明白一個天文知識點,比想像的還要有挑戰。
  • 「網紅」老師李永樂:「足球有很多科學」
    受訪者供圖用物理知識分析C羅進球走紅,人大附中物理教師李永樂錄製科普視頻「想把社會科普氛圍做起來」6月25日,人大附中教師李永樂上傳了一條講解C羅任意球物理原理的視頻引發關注。視頻中,李永樂分析了C羅發出任意球的特點:速度快,上升後突然下墜,具有電梯球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