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網際網路是一個很好的契機,能夠讓學生以最低的代價獲得最優質的教育資源。我感到自己的價值被網際網路最大限度的放大了,這是我的初衷,我希望我能繼續堅持這一初衷。
——李永樂
2019年2月23日,中國人大附中物理教師李永樂在觀學院做「科普與生活」主題演講,圍繞流浪地球中的bug、自己成為科普網紅的經歷等話題,李永樂表示,科學是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自己做的科普視頻可以使一些原本不怎麼了解科學的網友產生「原來我也可以了解科學」的自豪。
以下為觀學院整理的導讀要點。
一.為什麼大家畢業了愛聽我講課? 1'29
我想,也許原因就在於:我願意把深奧的數學和科學內容,通過新的方式進行編排,讓大家能夠更容易理解。同時,我把科學與生活緊密的聯繫在一起,讓大家覺得科學是有用的,讓大家明白基礎研究與實際應用之間的聯繫。通過幾分鐘的視頻,說清楚一個原理,讓大家理解生活中的一種工具、一種現象,使一些原本不怎麼了解科學的網友產生原來我也可以了解科學的自豪。
二.流浪地球裡的科學知識
2.1流浪地球裡,太陽即將衰老是真的嗎?2'29
太陽的壽命有100億年,現在只過了46億年,還有50億年太陽才會發生氦閃,而在電影中把這個時間提前到了2074年。我告訴觀眾,這部電影既有科學基礎,也有幻想的成分。
2.2為什麼地球在流浪的旅途中要離木星那麼近?5'02
地球要靠近木星,是因為要利用木星的引力彈弓效應。如果要讓地球逃離太陽系,必須要讓地球具有足夠大的速度,而木星恰好可以為我們提供這樣的加速跳板。
我們可以把引力彈弓的原理簡單類比成小球的碰撞。
同樣,在地球靠近木星的過程中,木星的質量遠遠大於地球質量,相當於剛才的火車。地球被木星引力捕獲,再依靠速度脫離木星的過程,就像是小球和火車碰撞的過程。只要我們調整好角度,地球就能從木星處偷到一些能量,從而實現加速。這個加速效果是非常可觀的,足以幫助地球脫離太陽的引力。
2.3引力彈弓效應已被人類掌握7'21
1961年,UCLA的年輕學者麥可·米諾維奇發現:在1970年代末期,太陽系會提供一次絕佳的引力彈弓的機會: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都位於太陽的同一側,如果發射一顆人造衛星,依次利用這四顆星球的引力彈弓加速,就可以在12年內,用很少的燃料探訪這四顆星球。如果錯過了這個時機,下次就要再等上176年。
在他的遊說下,1977年NASA先後發射了旅行者二號和旅行者一號衛星。
除了旅行者號,伽利略號、卡西尼號、信使號、尤裡西斯號等空間探測器都用到了引力彈弓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