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附中物理老師李永樂:積累近千萬粉絲也想撕掉「網紅「標籤

2020-12-06 騰訊網

  人物簡介 李永樂,1983年生於遼寧瀋陽,科普視頻網紅博主,人大附中物理老師。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朝天開槍,子彈掉下來會打中自己嗎?」

  3月28日午後,敲完標題,按下「Enter」鍵,李永樂將最新視頻上傳到個人的視頻訂閱平臺……看著上傳進度條一點點向前推進,他在椅子上伸了個懶腰。

  不久後,這條講「角動量守恆」的腦洞視頻,將送抵至少300萬視頻訂閱用戶。李永樂預計會有不錯的閱讀量。做科普視頻的一年半裡,他已經知道如何拿捏受眾的喜好。「涉及熱點,或者開腦洞的話題都很受關注。」

  自帶流量的話題背後,是鮮有人知的科學知識。因為內容深入淺出,時常被網友調侃:當年聽起來昏昏欲睡的知識點,現在熬夜看得津津有味。

  做科普視頻以來,李永樂已積累了近千萬粉絲,成為泛文化領域現象級的網紅代表。一個名校傳統教師在網際網路時代能做什麼?李永樂的走紅拋出了一種可能——掀起一場硬核科普風。

  如今,面對虛擬世界中呈幾何級數增長的「學生」,以及來自網絡世界各種各樣的聲音,李永樂的焦慮感、責任感、使命感也被無限放大。名校老師和網紅老師間,李永樂希望能夠尋找到作為「教師」的平衡,「只想為我的「學生」多做一點事兒。」

  「個人價值被網際網路放大」

  「這波孩子估計又來玩三腳架了。」李永樂邊嘟囔邊調整三腳架的角度,為錄製做準備。

  視頻錄製間是人大附中用來給學生做競賽培訓的教室。因為使用頻率不高,李永樂會趁著沒人時過來錄課。當學生走出校園,李永樂就開始了「小作坊」式的生產——從前期策劃、錄製到後期剪輯、上傳都是他一個人。3月26日這一天,李永樂準備談一個腦洞有點大的話題——朝天開槍,子彈掉下來會打中自己嗎?

  除非必要的試驗展示,李永樂的視頻只有板書,跟上課沒什麼兩樣。截至採訪當日,在這間不足20平米的「小作坊」裡,誕生的視頻共有276條。

  「工作太忙了,視頻簡單點,後期剪輯也不費什麼功夫。」今年,是李永樂來人大附中的第十年。談到與視頻結緣,李永樂不好意思地笑了。「最開始錄視頻就是為了』偷懶』,給自己省點時間。」

  2014年,教學逐漸熟練起來,李永樂被學校安排上兩個年級的競賽課。「那段時間真的把我累慘了。我就在想,能不能把一些重點知識點用視頻錄下來,這樣沒來上課的學生也能看,我也不用一遍遍去講。」

  剛開始,錄製設備十分簡陋。「我在紙上寫字,高拍儀從上面往下面投影。因為是自動變焦,一擋住字馬上就拍的不清楚了,錄製效果很不好。」思索再三,李永樂又換成手寫板,內容也從講題的模式變成講解知識點、做歷屆競賽題解析、系統的競賽課。

  李永樂講《流浪地球》中的洛希極限。視頻截圖

  一次偶然,李永樂被推向大眾視野,這也冥冥之中成為他的重要轉折點。2017年4月的一個周末午後,李永樂的手機炸開了鍋。一條十年前錄製的「閏年」視頻被傳到網上。視頻中,他用集合的思維計算了從公元1年到10000年之間究竟有多少個閏年,並且以回歸年的知識解釋了閏年的設置規則,視頻當天的播放量過千萬。

  那是他在清華讀研期間,在一家培訓機構做兼職時錄的視頻課。後來,他的課程被放到學習機上賣到了三四線城市還有一些農村。因為視頻裡無意透露的QQ號,李永樂經常收到好友申請,大都是來求教或者感謝我的初高中生。

  「網際網路是一個很好的契機,能夠讓學生以最低的代價獲得最優質的教育資源。我感到自己的價值被網際網路最大限度的放大了。」

  閏年的走紅也讓他意識到,原來很多人對中學的知識點並沒有完全搞清楚。「大家願意看,我也喜歡琢磨」,很快,一條談論「天空為什麼是藍色的?」的科普視頻上線了。這條視頻也為李永樂的風格定調——清一色的板書講解,從最貼近生活的小事兒說起,時不時開個腦洞,解密背後的科學知識。

  緊接著,李永樂又開通了微信公號「李永樂老師」。每次在做完視頻之後,李永樂會把視頻的內容整理成文字稿,加上反思發出來。

  從《流浪地球》,講引力彈弓效應;由C羅進球,引出其背後的物理學原理;用概率知識計算考清華北大和中500萬彩票哪個概率更大……李永樂已積累了近千萬粉絲,熱點視頻在單個平臺播放量超過百萬,成為泛文化領域現象級的網紅代表。

  「愛琢磨」的物理老師

  談起李永樂的走紅,人大附中畢業生張揚(化名)覺得是情理之中。「做科普的人有很多,但大多數聽起來有點晦澀難懂。李老師平易近人的風格,加上極強的辯論演講功底,使得他的課堂講授極具魅力。」

  一個月前,看完兩期李永樂講解比特幣的視頻後,張揚大呼過癮。「這就是李老師一如既往的授課風格。他的知識點是活的,能信手拈來。經常從一個話題自然地談到另一個話題,善於將一個生疏的知識點與另一個學科的看似無關的知識點聯繫起來,知識歸納與授課表達能力了得。」

  去年5月,「鵲橋號」上天,發射到地月軌道的拉格朗日點L2上。課堂上,李永樂靈機一動,問學生「L2在哪,怎麼計算?」 在他看來,這是用高中所學的萬有引力知識就能解釋的,但是沒人提他們不知道。大部分學生覺得高科技離我們很遠,但他們發現原來可以用學到的知識解釋它,就覺得很有意思。

  2018年10月,李永樂帶學生參加第35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決賽,兩位學生均獲一等獎。受訪者供圖

  李永樂是學生眼裡「崇拜的對象」。

  人大附中演講社有個傳統,每年定期組織TED×RDFZ,邀請社會各界人士參與演講。去年9月,人大附中高二學生黃亦宸邀請了李永樂作為演講嘉賓,為活動增加更多人氣。

  演講的最後,李永樂拋出了一個問題: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麼?「是擁有為自己理想奮鬥的機會。你們每個人都處於這樣一種幸福中。」回首往事,李永樂希望每個人都能珍惜中學這段最美好的時光。

  物理老師之外,李永樂很願意在課堂內外與學生分享自己的世界觀。「老師不僅僅是傳播知識。因為學生還小,世界觀還沒有完全形成,所以會極易受到你的影響。 」

  那天的演講也讓黃亦宸思考良久,「樂樂的話總能讓人有點收穫。」樂樂是李永樂的微信暱稱,也是學生們私下對李永樂的稱呼,大家覺得這麼叫顯得親切。

  2009年,從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後,李永樂來到人大附中應聘物理老師。當時,人大附中物理教研組組長劉永進跟其他老師一同參與面試,一眼就看中了這個年輕人。「授課風格非常成熟,對重難點拿捏很準、知識面廣、善於旁徵博引。「最終,李永樂獲得全票通過。

  同事眼裡的樂樂,大多時候在辦公室很安靜,常常自己琢磨些事兒。

  「我覺得好玩的東西也希望我的學生們能看到。」樂樂每天琢磨的事兒,成為李永樂老師源源不斷的創作養料。

  李永樂用顯微鏡拍到的蝴蝶角和酵母菌。

  前陣子,網上流傳了一個關於克羅埃西亞的版圖把波赫擠得只有 24 公裡的出海口的冷知識。許多人最直接的感嘆便是,啊,真列文虎克……「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就去搜。原來列文虎克是最早發明顯微鏡的人,這個詞代指一個人觀察的特別細緻。」覺得有意思,李永樂就去網購了顯微鏡,去看酵母菌、蝴蝶角……因此做了一個講細胞是誰發現的視頻。

  想先影響家長

  成為網紅的這一年裡,鮮花和掌聲外,因為公辦教師的特殊身份,李永樂也遭受過網友質疑,最多的聲音便是「不務正業」。

  今年3月初,李永樂受邀參加觀學院演講時給出回應,「科普讓我成為網紅,而我的初衷是為普通人的教育做點貢獻」。

  讓他萌生這個想法的,是一位來自貴州畢節的交換生。

  當時,講到電磁波這一章節。為了讓學生弄明白電磁波的原理,李永樂買了一百多個收音機的零部件,帶著兩個班的學生去學校實驗室焊收音機。「80多號人,要麼就是收不到聲音,要麼就是雜音太多,只有一位來自畢節的學生做出來了。」

  「有時候,你很難想像如果給孩子一個空間,他們會爆發怎樣的創造力,這挺讓人觸動的。畢節的孩子就比北京的學生差嗎?不見得,只是你沒有給他提供那些好的資源。」

  並不是所有的學校都有這樣的條件。「農村地區和城市之間,大城市和小城市之間,擁有的教育資源分配相差懸殊。這種差異不僅僅是資金和設備,更重要的是教師和學生群體的差別。」

  最近一段時間,李永樂開始琢磨著,利用網際網路聯動更多老師做一些事情。「人大附中又有很多有想法的老師,希望能夠跟他們做一些公益的微課分享,不針對考試,而是類似於可汗學院,向公眾傳播知識。」

  2015年,李永樂曾私下聯繫了幾位人大附中的老師,通過微信群定期發布一些微課。群很快裂變到了三個,越來越多家長被拉進群裡。「最開始,搞得紅紅火火,後來漸漸的又淡化了,因為大家都忙也沒有那麼多時間來做。」李永樂有些無奈,「這個群還在,只是很少有人發言了。」

  今年,李永樂想重拾這個想法,召集更多優秀的老師,藉助網際網路的平臺,分享知識。「現在有了教師資源,資金方面可能還會聯繫下公益基金會。」

  他希望有一天,教育資源能夠獲得極大的豐富,每個人不再為了擠獨木橋深埋題海,而是把精力放在探索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結合實際條件,獲得充分的發展。

  李永樂至今都記得在小學時期,老師在課上講,銀河離我們非常遙遠,可能有幾十萬光年。李永樂舉手問,」光需要幾十萬光年才到,為什麼我一睜眼就看到了呢?」老師搪塞他, 「這就是一種探測,坐下吧!坐下吧!」 不死心的李永樂又去問了父親,最終才得到了滿意的答案。

  「我希望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少。小朋友天生會對各種奇怪的物理現象有好奇心的,只是可能沒有一個人去幫他解開謎團,我希望有人能引導他們去多思考一點。」

  一個專注知識類短視頻研究的平臺曾對李永樂的受眾範圍進行過測算,他的粉絲主要以25-30歲的年輕人為主,男性粉絲居多。

  李永樂坦言,現在做的視頻,小學生估計也看不太懂,主要是大人看。「如果我的視頻能讓家長們覺得科學是有意義的,他就會把這種想法傳遞給孩子。實際上我現在是在影響家長。「

  「不想要人設」

  年初,《流浪地球》大熱。一些粉絲便找到李永樂,想聽他談談電影裡的科學。一條「《流浪地球》最大硬傷,洛希極限竟然錯的!」又一次讓李永樂被更多人注意到。

  洛希極限跟引力有關,即跟兩個星球的密度和大星球的半徑有關。如果把有關公式帶進去,木星-地球的剛體洛希極限、流體洛希極限值為5.5萬公裡和10.5萬公裡……而李永樂發現,電影裡一掃而過的鏡頭,MOSS計算的兩個洛希極限分別是89萬公裡和171萬公裡,與實際值差別很大。

  為什麼會這樣?李永樂仔細去查找了數據來源,「可能是影片製作時把關不嚴,錯把太陽-木星的洛希極限值當作了木星—地球的洛希極限值。也許MOSS算錯了,他就是想叛逃。」

  新加坡留學生劉一鳴很佩服李永樂這一點,「對於學術方面,他相當的』較勁』,每一個細節都會查詢考證。」

  出生於1998年的劉一鳴,也是一位科普博主。2015年,因為一條「如何證明地球自轉」的視頻認識李永樂。機緣巧合做了李永樂的「跟班小弟」,參與一些話題的材料收集、實驗準備工作。

  沒想到第一次與李永樂的合作視頻,就遭到網友的diss。劉一鳴回憶,為了感謝他的素材支持,李永樂特地@了他。有網友立馬酸了起來:「即便後面跟著一個百科全書的團隊,也不是啥話題都能做啊……」劉一鳴氣不過,立馬回過去:有團隊的支持可以提供準確的內容,再通過李老師本人的影響力講出來,一舉兩得豈不美哉?

  李永樂自己在錄製視頻節目。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像這類的評論李永樂已經記不清有多少。「以前會有一些不好的言論,也會適當的懟過去。現在留言看得比較少了,對於一些言論很少回應。」

  比起一些負面評價,讓李永樂更怕的是「過度的讚譽」,比如,教育家、最博學的人、超級學霸、比專家教授更厲害的人……這些標籤。

  「這其實挺可怕的。你給我貼一個學霸的標籤,有一天你發現我並沒有那麼厲害,就叫人設坍塌,這有什麼意思呢。在網絡上,我不想要人設,這是一件挺可怕的事情。」在他看來,私下網際網路標籤,人終究是活在現實生活中的。

  3月26日,時隔「閏年」視頻走紅已有兩年。在網紅教師和名校教師之間,李永樂似乎找到了更好的身份平衡——教師。只不過,他的「學生」從幾個班,增長到了千萬人甚至更多。

  再次談到當初做教師的想法,李永樂說,希望把知識傳播出去,為別人的教育多做一些事兒。

  同題問答

  新京報:過去一年,你最大的改變是什麼?

  李永樂:一個普通教師變成了網紅教師,這可能也是我18年最大的一個改變。最開始,只是想做點科普,玩一玩就行了。沒想到這一年積累了接近1000萬粉絲,這是我沒想到的。

  既然有那麼多人認識你、接受你,「被迫」著你要多想一些、多做一些。在科普這條路上,從最初嘗試做科普,變成了一個有計劃、有想法,並且會朝著這個目標繼續往前推進的一個過程。

  新京報:你心中「新青年」的標準是什麼?

  李永樂:朝氣蓬勃、有創新精神、敢於對惡現象說不、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現在的青年和100年前的青年一樣朝氣蓬勃。現在的青年人有更多的資源、更好的環境,你應該能在崗位上做出更好的事業,這就比100年前大部分青年沒什麼辦法,只能上戰場要強得多。

  如今獲得信息的方式更加多元。這個時代的青年更應該懂得明辨是非。五四運動中,也有一些青年做出了一些過激的行為,跟現在的「鍵盤俠」是一類行為,這個不是青年該做的。青年不該只有一腔熱血,憤青不應該成為青年的主流。

  新青年要勇於創新,知道自己能做哪些對別人和社會有貢獻的事,能去幫助別人,在過程中能夠提高自己,讓自己和別人都變得很快樂。不應該把錢看得太重,這個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個青年人整天就想著我怎麼掙點錢,就枉費了社會對青年的期待。

  新京報:未來,你對自己所處的行業有什麼期待?

  李永樂:首先,重視科學和數學。在推進教育改革過程中,不忽視對科學和數學人才的培養。

  比如,近段時間受到熱議的學科競賽。我覺得學科競賽是有它的積極意義的,尤其是由科協主辦五大學科競賽。雖然這過程出現了一些拔苗助長的現象,但我們不應因此就全面否定競賽在發現和選拔拔尖人才方面的積極作用。

  教育不能忽視兩點。一是精英教育,發掘部分有學科特長的人才,允許因材施教;二是,普及性教育,通過網際網路讓偏遠地區的學生享受到跟大城市一樣的教育資源。這件事不是你派一個好老師去支教就能解決的問題,而是需要更好的制度保障,這個過程會面臨很多需要解決的細節問題。

  新京報:未來,你對國家社會有怎樣的期待?

  李永樂:國家繼續推進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化。希望有一天,中國各個地方的教育資源能夠極大豐富,學生不再為了擠高考擠獨木橋,而去耗費時間刷一些無聊的題。可以把精力放在探索自己的興趣上。

  高考這麼累,其背後不僅僅折射了評價標準的問題,實際上也反映了教育資源的匱乏。如果上大學就跟買手機一樣,可能也不會出現這類問題。

  如果有點私心,我還希望網絡環境更加潔淨,網友之間並沒有那麼多罵聲,但這個也是不受我控制的。

  新京報記者 方怡君 編輯 潘燦 校對 吳興發

相關焦點

  • 物理老師李永樂:不想要人設,想撕掉「網紅「標籤
    ,1983年生於遼寧瀋陽,科普視頻網紅博主,人大附中物理老師。   做科普視頻以來,李永樂已積累了近千萬粉絲,成為泛文化領域現象級的網紅代表。一個名校傳統教師在網際網路時代能做什麼?李永樂的走紅拋出了一種可能——掀起一場硬核科普風。   如今,面對虛擬世界中呈幾何級數增長的「學生」,以及來自網絡世界各種各樣的聲音,李永樂的焦慮感、責任感、使命感也被無限放大。
  • 李永樂 想要撕掉「網紅」標籤
    李永樂 1983年生於吉林,科普視頻網紅博主,人大附中物理老師。3月26日,「網紅」物理老師李永樂在錄製視頻節目。一個名校傳統教師,在網際網路時代能做什麼?李永樂的走紅拋出了一種可能:掀起一場硬核科普風。做科普視頻一年半時間,粉絲已近千萬,李永樂成為泛文化領域現象級的「網紅」代表。
  • 人大附中物理教師李永樂的網紅之路
    ……李永樂在公眾號「李永樂老師」上發布的科普視頻包羅萬象。直到2019年4月,人大附中物理老師李永樂在西瓜視頻上擁有了295萬粉絲,被大眾稱為「科普網紅」。3月,他參加了央視《sk極智少年強》節目錄製,在一塊黑板前講解知識點。但李永樂知道自己並非網友所說的「無所不知」。前後畢業於北大和清華,本科時的李永樂卻是一個「不務正業」的學生。
  • 人大附中「網紅」物理老師李永樂的理想與現實
    過去的一年裡,他發布了將近200個短視頻,它們大多以生活常識和社會熱點為由頭講授科學知識,10分鐘分析雷射原理,7分鐘講明白量子力學,這些視頻為他帶來了500多萬網絡粉絲。現實生活中,生於1983年的李永樂是人大附中的物理老師,循規蹈矩地上課、下課,為學生構建物理世界,和學生一起「開黑」,還因為遊戲玩得不錯被稱為「人大附中第一蔡文姬」。
  • 做知識的「搬運工」 物理老師李永樂火了
    做知識的「搬運工」 讓大家愛上科學物理老師李永樂火了《我不是藥神》裡的格列衛為什麼這麼貴?星際旅行可能嗎?世界盃上韓國隊為什麼能戰勝德國隊?考清華和中500萬哪個更難?李永樂火了,這位人大附中的物理老師如今成為網絡上不折不扣的科普紅人。網友們紛紛感慨,「當年聽起來昏昏欲睡的知識點,現在熬夜看得津津有味。從某個方面也說明了,並不是我們不好學,只是少了一位這樣的好老師。」
  • 物理老師李永樂,從西瓜紅出圈
    李永樂老師火出圈了。白天的李永樂是人大附中的一名物理老師,35 歲的他已經從教 11 年,處理課本知識熟門熟路,教學生也早就得心應手,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備課教書的功課「早就在剛當老師那會兒做完了」。而到了夜裡,處理完教學任務的李永樂老師就會走進一間人少的教室,對著一臺錄像機開始自己身為科普視頻創作人的「第二人生」。
  • 「網紅」老師李永樂:「足球有很多科學」
    李永樂 北京大學物理系物理學學士,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光電子學碩士,現任北京人大附中物理教師。受訪者供圖用物理知識分析C羅進球走紅,人大附中物理教師李永樂錄製科普視頻「想把社會科普氛圍做起來」6月25日,人大附中教師李永樂上傳了一條講解C羅任意球物理原理的視頻引發關注。視頻中,李永樂分析了C羅發出任意球的特點:速度快,上升後突然下墜,具有電梯球的特點。
  • 「網紅」老師:用實用主義實現理想
    過去的一年裡,他發布了將近200個短視頻,它們大多以生活常識和社會熱點為由頭講授科學知識,10分鐘分析雷射原理,7分鐘講明白量子力學,這些視頻為他帶來了500多萬網絡粉絲。現實生活中,生於1983年的李永樂是人大附中的物理老師,循規蹈矩地上課、下課,為學生構建物理世界,和學生一起「開黑」,還因為遊戲玩得不錯被稱為「人大附中第一蔡文姬」。
  • 人大附中李永樂老師最害怕哪一個學科?網友:這不是你擅長的嗎?
    因為他經常給我們講一些物理和數學上面的原理,同時我們也非常好奇,李永樂老師在上學的時候每一個學科都非常優秀嗎?在一次節目當中,李永樂老師也坦誠地告訴了大家,他非常喜歡的學科和自己最害怕的學科,接下來咱們就一起來聊一下。大家都知道,李永樂老師是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的一名物理老師,在物理方面有很多的理解和認識。
  • 李永樂問好廣州日報讀者,他說:為小朋友們寫了一套書!
    今日上午,千萬粉絲教育博主李永樂老師向廣州日報問好。人送外號「全能型理科生」「永樂大典」「科普一哥」的李永樂老師以化繁就簡的講課方式、八核大腦反應能力以及無所不知的淵博迅速成為現象級的網紅。李永樂老師新浪微博粉絲430萬,B站粉絲277萬,西瓜視頻粉絲985萬,被稱為地球最強理科生,是當前科普領域影響力第一人,深受青少年及上班白領的喜愛。
  • 人物:李永樂老師宣布西瓜視頻成為其獨家內容發布平臺
    首頁 > 人物 > 關鍵詞 > 李永樂最新資訊 > 正文 人物:李永樂老師宣布西瓜視頻成為其獨家內容發布平臺
  • 復旦博士怒懟李永樂老師科普「不懂裝懂」!
    李永樂何許人也?人大附中物理老師,北京大學物理與經濟雙學士,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碩士,他是一名擁有者千萬級粉絲的網絡大V,他的科普視頻深受廣大網友們的喜愛。從專業角度來看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復旦大學物理一級學科被評為A學科,與清華大學等高校並列全國第三!
  • 復旦郭威博士「手撕」網紅老師李永樂:蹭熱度?沒那麼簡單!
    網紅李永樂老師現教高中數學/物理的,清華大學物理與經濟學雙學士(本科),清華大學電子系碩士(研究生),數學和物理領域可能不是拔尖的,但是基礎還是比較紮實的,李永樂老師以通俗易懂,有趣的視頻方式讓我們了解科學,從而愛上科學,他科普的知識點也是非常通俗易懂的,即使沒有很專業方面的知識儲備,當然他對科普方面的貢獻非常大的,讓全國上千萬人了解科學
  • 《十分鐘智商運動》(人大附中李永樂老師的首部趣味科普書)
    內容簡介  · · · · · ·人大附中李永樂老師的首部趣味科普書,大眾讀物。
  • 國民老師李永樂帶來的物理啟蒙課,讓孩子吃透每個知識點!
    於是,各路網友們紛紛以小朋友自居:「誰還不是李永樂老師的小朋友呢?」 其中,更不缺一些大齡粉絲留言:「我50多歲了,天天看您的視頻,好像還能聽懂,講得太好了。」(李永樂用顯微鏡拍到的蝴蝶角和酵母菌)與靠博眼球出位的「網紅」不同,李永樂老師的背景可是非常硬核的~他是北大數學與經濟學雙學士、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碩士,在國內頂級名校人大附中講授物理
  • 上西瓜視頻看李永樂老師,今夜我們一起熬夜追科普
    ▼與西瓜視頻合作3年李永樂老師話題頻出圈作為人大附中的一名物理老師,李永樂老師觸網走紅完全是個意外。2017年4月,一條十年前錄製的「閏年」視頻爆紅網絡,視頻當天的播放量過千萬。原來這條視頻是他清華讀研期間,在一家培訓機構做兼職時錄的視頻課。後來這些視頻課程被打包在鄉縣地區以很便宜的價格出售。
  • 復旦博士郭威PK清華碩士李永樂,這是最客觀的分析
    01這幾天,郭威怒懟李永樂的視頻在網上火了。李永樂我們都知道,他是一個擁有千萬級粉絲的網絡大V,其科普視頻受到網友的熱捧。雖然他現在只是人大附中的一名教師,但教育背景驚人:高中時他以物理奧賽全省第一名的成績被保送到北京大學物理系,本科畢業時獲得北大物理和經濟雙學士,然後放棄本校保研,考取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碩士。這份履歷,足以碾壓絕大多數國人。
  • 李永樂上過北大、清華,現人大附中老師,一句話說破家長焦慮
    李永樂老師很多網友都很熟悉,在網絡上看到過他的許多知識視頻,北大雙學士、清華碩士,現人大附中物理老師。昨晚看了李永樂老師和幾個老師的直播對話,講到教育孩子的問題,其中談到「雞娃」,家長為了讓孩子學得更好,將來有立足之地,不斷催促孩子的焦慮家長。家長為什麼焦慮孩子?
  • 大學博士怒懟李永樂老師,「不懂裝懂」,網友仍支持李老師
    千萬網紅李永樂老師最近被郭威博士痛批,相信每個人都看到了。究竟什麼原因引起了這場爭論?很多網友都覺得有「碰瓷」的跡象。相信大家對李永樂老師都很熟悉,他是北京大學物理與經濟雙學士,現為中國人民大學附中物理教師、物理競賽教練。
  • 清華才子李永樂做科普,復旦博士郭威怒批。網友:應探討而非攻擊
    其中,清華才子李永樂老師做的科普節目受熱捧,不過,最近復旦物理博士郭威怒批李永樂「不學無術」。 一、郭威和李永樂何許人物? 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是國內的頂尖學府,能考上清北,一定是學霸中的學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