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新冠疫情蔓延,線下實體經濟受到重創,各行各業試圖通過「線上直播」自救。從文化界雲沙龍到各大科技產品的線上發布會不一而足,至此,直播也徹底「破圈」,並承載了娛樂之外更豐富的文化和社會功能。
4月22日19點,中科院物理所科普系列書《1分鐘物理》(第2輯)在嗶哩嗶哩線上直播首發。此次直播是由主創團隊中科院物理所和圖書策劃公司「未讀」聯合發起的。
比擬數碼產品發布會的新書發布會
《1分鐘物理》是由中科院物理所和「未讀」聯合推出的暢銷科普書,脫胎於中科院物理所微信公眾號的「問答」專欄,書的內容以問答的形式構成,因每個問答簡潔明了,故名《1分鐘物理》。第1輯一經上市就十分熱銷,此次發布的正是「2.0版」新書《1分鐘物理》第1輯。
在這場線上發布會中,別出心裁地將紙質書與科技產品的性能做對比,「視網膜級的印刷」「無劉海全面屏」成為了該書的形容詞。中科院物理所綜合處副處長、《1分鐘物理》副主編成蒙將書的優點與數碼產品的特點相對照,用「超強CPU極致處理器」形容主創一分鐘講明白一個物理知識點的極速科普;用「5G速度」形容讀者從書中獲取知識點的效率;將《1分鐘物理》比作持久續航的「大腦充電寶」,稱其可以「充電1分鐘,回味兩小時」。在這一環節中,物理所將其多年的科普網紅經驗和網感展現出來,不到1小時,收穫了嗶哩嗶哩平臺上近4萬的流量。
主辦方補充說,我們用這樣一個數碼產品發布會的形式發布這本新書,不是為了惡搞和吸引人的眼球。很多人也許會覺得圖書和手機沒有可比性,但其實除去手機的通訊功能,手機與書在娛樂層面上屬於「競品」,因為它們同時在競爭大眾的有限時間。在沒有手機的年代,閱讀就是很大眾的娛樂方式,但是如今我國的人均閱讀量非常低,我們做這樣一場活動,也是希望能夠呼籲大家「少玩手機,多看書。」
好問題才是好科普的切入點
「一本不正經」的新品宣講環節之後,活動進入「一本正經」的對談環節,對談嘉賓除中科院物理所黨委書記、《1分鐘物理》主編文亞,中科院物理所所長助理、《1分鐘物理》副主編魏紅祥,中科院物理所副研究員、「中二所大師兄」李治林之外,還請到了北京交通大學教師、「科普中國」2019年度科學傳播人物陳徵以及bilibili知名科普UP主「媽咪說Mommy Talk」兩位科普名人。幾位嘉賓圍繞著國內科普的發展現狀、科研人員做科普的優勢和阻礙以及什麼樣的科普才是 「好科普」幾點展開討論,並和網友在線上進行了科普問答的彈幕互動。
自2014年創辦微信公眾號之後,中科院物理所打破了大眾對權威科研機構的刻板印象,成為活躍於微信、抖音和b站等多個社交媒體平臺的科普網紅,總粉絲量達500萬以上。2019年,其作品《1分鐘物理》(第1輯)的出版和近10萬冊的銷量,讓物理所又化身為暢銷書作者。
談及暢銷科普書《1分鐘物理》的出版,魏紅祥表示,「問答」欄目創辦的用意正是從人們感興趣的問題這一切入點,進行更有效的科學傳播。面向中學生的科普教育非常重要,但是他們看手機的時間很有限,因此把問答欄目的內容精選出來集結成這本書,可以供這一群體觀看。
「人是一臺計算性能很差的計算器,如果把知識點用集郵的方式收集,是永遠也學不完的,所以物理學人追求的就是找到事物背後的道理。」關於這本書的意義,陳徵說,「《1分鐘物理》中的問題才是真正的精華所在,大家打開書可以先看問題,它們才是我們認識世界的視角。」
中科院物理所黨委書記文亞總結道:「對科普的進階是無窮無盡的,但是如果能讓讀者感興趣,就是最好的科普。許多科學家和企業家都是受一個很小的問題激發,最終帶來了巨大的產業改變。」
成為「網紅」沒什麼不好
針對網紅這一稱呼,幾位嘉賓坦言,網紅一詞的確會給科研人員帶來壓力。
「中二所大師兄」李治林說:「網」是一種技術手段,「紅」代表你是中心的結點。網際網路時代讓大家接受信息的成本降低,也更有益於科學傳播。
「媽咪說Mommy Talk」 將科普作為事業,與其說是「網紅」身份不如說是「做科普」這件事本身給他帶來壓力。科普內容若想同娛樂化內容搶奪受眾的注意力,需要將自己變成網紅。
魏紅祥說道:「物理所的科普氛圍很好,比如,年初開始進行的『雲裡·悟理』公開課,全所上下20多位研究員參與到其中。參與的人多了,也就不孤獨了。」
對於中科院物理所而言,流量的紅利不僅僅促進了其趣味科普的視頻,還輻射到了嚴肅科學的傳播。即使在嗶哩嗶哩這樣一個泛娛樂化的平臺上,物理所投稿的嚴肅科學講座也收穫了1萬以上的流量。用趣味內容吸引大眾,讓大眾對科學內容感興趣,從而實現「大眾科學化」,正如新書《1分鐘物理》,由一個個問題引發更多人們對科學的思考和興趣,使之關注到更廣闊的科學世界,也許這才是科普的真正意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