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物理所出科普書《一分鐘物理》,把科普做成網紅

2021-01-12 澎湃新聞

2020年新冠疫情蔓延,線下實體經濟受到重創,各行各業試圖通過「線上直播」自救。從文化界雲沙龍到各大科技產品的線上發布會不一而足,至此,直播也徹底「破圈」,並承載了娛樂之外更豐富的文化和社會功能。

4月22日19點,中科院物理所科普系列書《1分鐘物理》(第2輯)在嗶哩嗶哩線上直播首發。此次直播是由主創團隊中科院物理所和圖書策劃公司「未讀」聯合發起的。

比擬數碼產品發布會的新書發布會

《1分鐘物理》是由中科院物理所和「未讀」聯合推出的暢銷科普書,脫胎於中科院物理所微信公眾號的「問答」專欄,書的內容以問答的形式構成,因每個問答簡潔明了,故名《1分鐘物理》。第1輯一經上市就十分熱銷,此次發布的正是「2.0版」新書《1分鐘物理》第1輯。

在這場線上發布會中,別出心裁地將紙質書與科技產品的性能做對比,「視網膜級的印刷」「無劉海全面屏」成為了該書的形容詞。中科院物理所綜合處副處長、《1分鐘物理》副主編成蒙將書的優點與數碼產品的特點相對照,用「超強CPU極致處理器」形容主創一分鐘講明白一個物理知識點的極速科普;用「5G速度」形容讀者從書中獲取知識點的效率;將《1分鐘物理》比作持久續航的「大腦充電寶」,稱其可以「充電1分鐘,回味兩小時」。在這一環節中,物理所將其多年的科普網紅經驗和網感展現出來,不到1小時,收穫了嗶哩嗶哩平臺上近4萬的流量。

主辦方補充說,我們用這樣一個數碼產品發布會的形式發布這本新書,不是為了惡搞和吸引人的眼球。很多人也許會覺得圖書和手機沒有可比性,但其實除去手機的通訊功能,手機與書在娛樂層面上屬於「競品」,因為它們同時在競爭大眾的有限時間。在沒有手機的年代,閱讀就是很大眾的娛樂方式,但是如今我國的人均閱讀量非常低,我們做這樣一場活動,也是希望能夠呼籲大家「少玩手機,多看書。」

好問題才是好科普的切入點

「一本不正經」的新品宣講環節之後,活動進入「一本正經」的對談環節,對談嘉賓除中科院物理所黨委書記、《1分鐘物理》主編文亞,中科院物理所所長助理、《1分鐘物理》副主編魏紅祥,中科院物理所副研究員、「中二所大師兄」李治林之外,還請到了北京交通大學教師、「科普中國」2019年度科學傳播人物陳徵以及bilibili知名科普UP主「媽咪說Mommy Talk」兩位科普名人。幾位嘉賓圍繞著國內科普的發展現狀、科研人員做科普的優勢和阻礙以及什麼樣的科普才是 「好科普」幾點展開討論,並和網友在線上進行了科普問答的彈幕互動。

自2014年創辦微信公眾號之後,中科院物理所打破了大眾對權威科研機構的刻板印象,成為活躍於微信、抖音和b站等多個社交媒體平臺的科普網紅,總粉絲量達500萬以上。2019年,其作品《1分鐘物理》(第1輯)的出版和近10萬冊的銷量,讓物理所又化身為暢銷書作者。

談及暢銷科普書《1分鐘物理》的出版,魏紅祥表示,「問答」欄目創辦的用意正是從人們感興趣的問題這一切入點,進行更有效的科學傳播。面向中學生的科普教育非常重要,但是他們看手機的時間很有限,因此把問答欄目的內容精選出來集結成這本書,可以供這一群體觀看。

「人是一臺計算性能很差的計算器,如果把知識點用集郵的方式收集,是永遠也學不完的,所以物理學人追求的就是找到事物背後的道理。」關於這本書的意義,陳徵說,「《1分鐘物理》中的問題才是真正的精華所在,大家打開書可以先看問題,它們才是我們認識世界的視角。」

中科院物理所黨委書記文亞總結道:「對科普的進階是無窮無盡的,但是如果能讓讀者感興趣,就是最好的科普。許多科學家和企業家都是受一個很小的問題激發,最終帶來了巨大的產業改變。」

成為「網紅」沒什麼不好

針對網紅這一稱呼,幾位嘉賓坦言,網紅一詞的確會給科研人員帶來壓力。

「中二所大師兄」李治林說:「網」是一種技術手段,「紅」代表你是中心的結點。網際網路時代讓大家接受信息的成本降低,也更有益於科學傳播。

「媽咪說Mommy Talk」 將科普作為事業,與其說是「網紅」身份不如說是「做科普」這件事本身給他帶來壓力。科普內容若想同娛樂化內容搶奪受眾的注意力,需要將自己變成網紅。

魏紅祥說道:「物理所的科普氛圍很好,比如,年初開始進行的『雲裡·悟理』公開課,全所上下20多位研究員參與到其中。參與的人多了,也就不孤獨了。」

對於中科院物理所而言,流量的紅利不僅僅促進了其趣味科普的視頻,還輻射到了嚴肅科學的傳播。即使在嗶哩嗶哩這樣一個泛娛樂化的平臺上,物理所投稿的嚴肅科學講座也收穫了1萬以上的流量。用趣味內容吸引大眾,讓大眾對科學內容感興趣,從而實現「大眾科學化」,正如新書《1分鐘物理》,由一個個問題引發更多人們對科學的思考和興趣,使之關注到更廣闊的科學世界,也許這才是科普的真正意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科普「網紅」,科學養成
    在以娛樂為主要內容的視頻網站裡,科普類帳號的「吸粉」能力正在逐步顯現  科普「網紅」,科學養成  本報記者 曹玥  「話筒沒聲音,是不是還在調麥?」「時間到了,怎麼還沒開始?」為了讓位於木板一側的小鋼球在自由落體過程中準確彈入礦泉水瓶做成的漏鬥中,他和王夢凡試了一次又一次,以便找到最合適的角度。鏡頭後面,圍觀的博士生隨時出謀劃策;直播間裡,網友也通過彈幕討論著加速度、角速度等問題。  「當初,誰也沒想到在B站,科普節目也能大受歡迎。」科學傳播協會的創始人、中科大物理所綜合處副處長成蒙告訴記者。  一開始,協會的科普主要依靠微信公眾號。
  • 原創科普圖畫書「紅袋鼠物理千千問」向全球兒童播撒物理種子
    在原創科普圖畫書「紅袋鼠物理千千問」中,可愛的紅袋鼠與儒雅的克裡斯博士聯合出場,將專業的物理知識化解在生活場景中的有趣問答中,這種對話形式拉近了孩子與知識的距離。比如,為什麼感覺上樓梯比下樓梯累呢?飛機那麼大的東西為什麼能在天上不會掉下來呢?做家務的時候感覺時間過得好慢,玩的時候為什麼覺得時間過得飛快?「紅袋鼠物理千千問」書封。
  • 「網紅」科學家說量子力學 中科院「玩起」跨年科學演講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發起的「『新年悟理』跨年科學演講——什麼是量子力學」日前在北京舉行,由該所研究員、「網紅」科學家曹則賢擔任主講人。這是中科院科學家首次嘗試用跨年科學演講的方式進行科學傳播。中科院物理所所長助理魏紅祥告訴記者,這類以科學為主題的跨年活動在國內尚屬首創,傳統媒體的變革和新媒體的崛起,為科學傳播提供了形式多樣的方式與舞臺。作為科研機構,中科院物理所不僅要成為國家科技進步與發展的實力保障,也要做好科學普及工作,履行好社會責任。
  • 中科院物理所公眾科學日:液氮棉花糖你敢吃嗎?
    幾位小朋友、大朋友滿臉興奮而又略帶遲疑地將剛出鍋的液氮棉花糖放入口中,在品嘗到新奇食物的一瞬間,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繼而拿出手機掃碼了解原理。這是記者在19日舉行的中科院物理所第十五屆公眾科學日上看到的有趣一幕。 來自全國各地的上萬名觀眾共同參與了這場關於物理的科學狂歡。
  • 人大附中物理教師李永樂的網紅之路
    ……李永樂在公眾號「李永樂老師」上發布的科普視頻包羅萬象。直到2019年4月,人大附中物理老師李永樂在西瓜視頻上擁有了295萬粉絲,被大眾稱為「科普網紅」。3月,他參加了央視《sk極智少年強》節目錄製,在一塊黑板前講解知識點。但李永樂知道自己並非網友所說的「無所不知」。前後畢業於北大和清華,本科時的李永樂卻是一個「不務正業」的學生。
  • 河南物理教師成「網紅」不是偶然 實地探訪這位「科普達人」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李巖文圖  微博熱搜第二、2億網友關注、社交平臺主動聯繫開帳戶認證……連日來,因測算建築工地地下水流失數量而警示節約用水、測算酷走團路過公園橋梁時的共振而提示安全隱患、發明防噴泉觸電燈獲國際大賽金獎等諸多「網紅」事件引發關注的焦作十一中物理教師張懷華火得一塌糊塗。  張懷華老師被廣為點讚的背後,到底有哪些特有的努力和支撐?
  • 中科院物理博士教你表白 | 「中二所」在B站正經玩物理
    「一說到物理,他眼裡就有光。」不僅妻子這樣說,看直播的觀眾說,連第一次見他的人也這麼說。這是所裡科普團隊一直在努力的。   井蓋塗鴉備受歡迎:所裡徵集志願者的通知剛發布,就有上百人報名認領。   公眾號的「問答」專欄,有讀者提問「網傳冰糖的摩擦螢光是真的嗎」,他們回答:理論上可以,因為冰糖晶體受壓以至斷裂時,電荷不平衡,部分能量可以光的形式釋放出來。   這個實驗新鮮有趣、現象直觀,負責「正經玩」欄目的師妹劉廣秀和紀宇想驗證。她們發現摔、砸、磨的瞬間有藍光產生,但太微弱,圖像不易呈現。   成蒙搗鼓了一個多小時,只拍出兩張有光的。
  • 黃磊朗讀《七堂極簡物理課》 明星跨界科普靠譜嗎
    原標題:明星跨界科普靠譜嗎 黃磊主演的《小別離》正在熱播,引發觀眾對家庭教育的思考。而在網絡上,他則用聲音觸及科普的領域———「以無法抗拒的優美,引領你了解我們所棲居的世界的真相。」
  • 把科普做成了爆款 B站大師兄李治林:專治科學「小白」提出的「十萬...
    2019年3月,「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在B站上線,在這個二次元文化「大本營」、7成以上用戶年齡低於24歲的平臺上,一群物理博士生、碩士生做實驗,發彈幕——一次2小時的直播,從用一杯水、一張畫向物理「小白」網友們解釋什麼是「斯涅爾定律」,到回答「米飯煮熟之後米粒為什麼會變透明」這樣的問題——最火的一次,有144萬人次同時在線觀看。
  • 一套書讓寶寶讀懂量子物理
    量子計算也是量子信息技術的一種,除了使用「量子糾纏」原理外,還使用了「量子疊加」原理,主要根據這兩種原理製造出的量子計算機 不過,量子物理作為一門前沿的科學, 普通的家長,特別是文科出身的家長,自己都完全不懂,又該如何給孩子講呢?
  • 最大的科普=理論物理=《宇宙物理體系》
    最大的科普=理論物理=《宇宙物理體系》:在網上經常碰到「科普」這個詞,那科普什麼呢?是科普經典力學,相對論,量子力學,還是《宇宙物理體系》呢?相對論量子力學有效成分=0,是經典力學之後的理論物理嚴重倒退至玄學巫術。那就科普正確的理論物理吧,正確的理論物理已備好,它就是《宇宙物理體系》。《宇宙物理體系》它揭開了宇宙奧秘,找出了宇宙大自然萬物運行機理的統一解釋即物性(物質基本性質)。
  • 一套國內策劃的科普圖畫書緣何能佔據美國亞馬遜榜首?
    近日,記者從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少總社」)了解到,由出版社自主策劃的原創科普圖畫書「紅袋鼠物理千千問」系列之《宇宙中的時間:狹義相對論》在美國亞馬遜2020年7月6-8歲榜單中名列榜首。
  • 「科普網紅」是如何煉成的?
    《科技袁人》是一檔網絡視頻科普節目,2018年誕生至今全網已超過1.5億次播放量,成為中國網際網路科普類內容領域前1%的頭部IP。從科學家到「科普大V」,這位「網紅」是如何煉成的?  當科學家「走紅」二次元平臺  雖然14歲就進了科大,但袁嵐峰並非少年班的成員。
  • 物理老師李永樂,從西瓜紅出圈
    鏡頭裡的李永樂穿著樸素,除了有時必要的實驗用具外,大多數時候只有一個人,一支粉筆,一塊黑板而已,分分鐘讓人夢回高中。而在視頻中李永樂也總是改不了口,把自己的所有觀眾稱為「同學」。做科普,不簡單李永樂出圈,大概是從他對「閏年」的科普開始的。在這個視頻中,李永樂問學生們什麼叫閏年,結果發現不少學生已經上到高中了還說不清閏年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到底為什麼閏年是四的倍數,不是 100 的倍數,卻又要是 400 的倍數呢?
  • 成為網紅的科學辦法
    在中科院物理所,有一群像李治林一樣的年輕人。他們思考的這些奇怪問題,有一些會最終成為科普文章,用中科院物理所的官方帳號發布在網絡上。這些平均年齡25歲,在中科院物理所攻讀碩博士學位的研究生是物理所科普團隊的主力。對這些生活三點一線的博士生來說,科普是他們自願承擔的工作,是單調生活的調劑,也是一種抗爭。
  • 中科院多個人物和作品入選典贊·2020科普中國年度評選
    其中,年度基層科普人物共10名,中科院入選2名;年度科研科普人物共10名,中科院入選1名;年度科普特別人物共7名,中科院入選2名;年度科普圖書圖文共10部,中科院入選5部;年度科普影音視頻共10部,中科院入選2部;年度科普展覽展品共10件,中科院入選2件。
  • 讓「科普網紅」更多些
    近年來,全國各地紛紛加快科普基地的建設,豐富多彩的科普活動點燃了青少年探索科學奧秘的好奇心。但是,科技展館的數量、規模仍然不足。 就自然博物館來說,我國除了北京自然博物館、國家動物博物館、上海自然博物館等屈指可數的幾家大型博物館外,全國各地自然博物館的數量嚴重不足,展品的科學性、豐富性、趣味性參差不齊。
  • 人大附中「網紅」物理老師李永樂的理想與現實
    李永樂利用公式,推導出找到真命天子的方法:把前36.8%的人作為樣本進行考察,但拒絕他們的追求,在後面遇到的人中進行選擇,只要好感度超過樣本,就接受他的追求。爬滿一黑板的數字和表格,將在視頻發布後擁有十幾萬的點擊量。
  • 自學物理科普書籍,有這10本就夠了!
    導讀:這10本物理科普書籍,足以回答你的N多問題!足以帶你走向宇宙最神秘的地帶!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最一般規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學科。2、《變化》《變化》為宇宙物理科普基礎讀物,內容豐富、敘述生動、插圖精彩。更關鍵的是該書在現有物理基礎上,有非常大的啟發性拓展。對於最基本的問題,引力,慣性,相對論,光速,時空都有獨到的看法。可供具有初中,高中,理工科大學初年級文化程度的讀者閱讀。
  • 點評:在扎克伯格手上紅起來的《寶寶的量子物理》是一本怎樣的書
    而這本給小朋友看的書竟然是量子物理!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少專家出來說這套書構思十分巧妙,能讓小朋友領會到量子物理的神奇世界。更多的年輕父母則一邊轉發一邊感嘆,看人家老美中的精英教育孩子就是跟咱們不一樣。奶爸我作為一個理科生,看到這個新聞,一方面對於如何才能把量子物理設計成童書十分好奇,一方面也覺得教小朋友學量子物理是一件十分酷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