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普做成了爆款 B站大師兄李治林:專治科學「小白」提出的「十萬...

2020-12-05 封面新聞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封面新聞記者 滕晗 柳青

如果說生活中存在一些機緣巧合,那十幾年前,一個被物理學前沿科普雜誌所吸引的小男孩,或許不會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會在科普的角色上,向百萬網友直播物理實驗,並因此讓他所在的國內一流科研院所——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擺脫「高冷」,平添「萌趣」,而當年那個小男孩就是如今被網友喚作「大師兄」的李治林。

2019年3月,「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在B站上線,在這個二次元文化「大本營」、7成以上用戶年齡低於24歲的平臺上,一群物理博士生、碩士生做實驗,發彈幕——一次2小時的直播,從用一杯水、一張畫向物理「小白」網友們解釋什麼是「斯涅爾定律」,到回答「米飯煮熟之後米粒為什麼會變透明」這樣的問題——最火的一次,有144萬人次同時在線觀看。

直播開通之後,中科院物理所這家「準百年老店」華麗轉身,成了網友們的「中二所」,李治林這個「正經物理學博士」,也成了網友心目中「做實驗永不翻車」的「大師兄」。

2019年8月,封面新聞記者來到位於北京中關村的中科院物理所,暑假即將收尾,大院裡十分安靜,看上去與一般的科研單位沒有太大不同,然而主樓M樓裡的院史展會提醒你,這所科研機構在中國科學發展歷程中佔據重要地位。

中科院物理所前身是成立於1928年的國立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和成立於1929年的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1950年在兩所合併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科學院應用物理研究所,1958年9月30日啟用現名。

在M樓的「院士牆」上,嚴濟慈、錢三強以及物理「女皇」吳健雄、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等上百名科學家的照片展示著我國物理學界的發展與傳承,而M口大廳入口處的「惟才 同德 窮理 有容」八字院訓,則是這所機構的氣質總結。

但不要以為這就是物理所的全部,M樓門口不過10米的園內道路上,彩繪著物理定理的「網紅井蓋」還曾經上過熱搜。

在M樓大廳,李治林在採訪約定的時間準時出現。「中二所」的直播間與物理所院史展同處一層,在帶領記者去直播間的路上,李治林先帶著記者看了一圈展覽,「可以先簡單了解一下,當然我們物理所的歷史要細講起來就太多了。」

從「不上五萬不下播「到「不下五萬不下播」

直播走紅始於偶然。「我們做科普很久了,當時在微信公眾號有一個專欄叫』正經玩兒』,提前就得做實驗,後來說要麼給準備過程做個直播。」李治林介紹,「當時只作為一個自娛自樂記錄的形式,第一次做遠出乎意料,好幾萬粉絲,在線的快兩萬,然後覺得大家這麼關注,我們是不是也要好好做一做。」

讓李治林印象深刻的一次直播發生在2019年的「五一」,「在那之前,我們一場直播的人氣差不多兩萬左右,那天我們決定不上五萬不下播。」他回憶道,當時做了很多有趣的實驗,觀看直播的人數到了5萬後仍在漲,「凌晨12點已有8萬……人氣太高的時候,不好意思下,然後又定了一個小目標,不下5萬不下播。」

那場直播一直持續到凌晨2點,在近6個小時的直播裡,團隊「像小叮噹一樣」把實驗向魔術一般展現給觀眾。對此,「中二所」另一位成員,凝聚態物理專業博士研究生李軒熠告訴記者,「『大師兄』很耐心,在線解答網友問題,別人一直問他就一直答,就錯過了(回家的)末班車。」

直播面向的大部分觀眾是科學「小白」,因此並不是那種帶著護目鏡,向試管裡滴試劑的「典型實驗」。有點像中學時在教室裡的操作——一張實驗桌,一面亞克力畫板,負責直播的同學就像當年的物理老師一樣,用最簡單的「道具」,儘可能通俗易懂地解釋清楚物理學中最基礎、也是最深奧的道理。

採訪現場,李治林打開手機,和記者分享網友提問。「這個問題好!」他發出一聲感嘆,「為什麼米煮熟了會變透明?」是否在這個問題裡,他看見了小時候一樣好奇的自己,「涉及到好幾個物理現象,幹的粉條裡面不均勻,光在裡面變化,有散射、有折射、有反射,所以整體看來是白色。煮熟了以後成為膠體,整體相對均勻,就透明了。」

一會兒功夫,他已經回答了四、五個問題,如果不是採訪打斷,只怕還會一直回答下去,放下手機,李治林還意猶未盡,「每天都有上百個提問,現在最新的序號已經是31147了。」

「中二所」直播火爆的背後,是公眾對科普的關注和渴望。FAST球面射電望遠鏡建成後,團隊就用水旋轉後的液面形狀做了一次科普,講解為什麼這口直徑500米的「大鍋」能夠探究宇宙的奧秘,「你看,這就是小科學知識也可以有大的應用。」李治林說道。

做實驗是一種娛樂愛好

截止到目前,中科院物理所科普團隊發表科普文章超過800篇,直播超過200小時,回答網友的腦洞問題「不計其數」,有人稱他們為當代版的「十萬個為什麼」。

在自稱「沒有什麼特別愛好」的李治林眼中,做物理實驗就是一種娛樂,「娛樂過程中還能幫助到別人,那不是很有意義嗎?」

也許是志同道合,5年前,本著「先把公眾號做得更豐富」簡單心態的幾個年輕人「一起玩玩」,做起了科普,「一玩」就是五年。「一步步走了五、六年,遇到機會後一點一點再弄。」李治林回憶著。

隨著學業的變動,學生的畢業,這支團隊人員也會變化,而人員的銜接問題,是李治林目前最為擔心的,「現在人數不定,但肯定不到十個人,上直播、露臉的大概四五個……有些同學學業重了,就顧不上了,最好是各個(年級)層次都有。」不過,好在總有一些人懷著一樣的想法,「今天就會有(新人加入),晚上會有一個見面討論會。」這個簡單的團隊裡,招募新人似乎也不會特別繁瑣,「有熱情、動手能力還可以,就夠了。」

對於未來,李治林和團隊人員的期望也很簡單,「把內容質量做得更高一點。」同時,如何把科普「做得更有物理所特色」,也是目標之一。

關於新時代新青年,他這麼說

專業過硬、不能太高冷、善於合作,是李治林對新時代新青年應具素質的理解。從小學霸,中科院物理所博士畢業的他,在「直播網紅」以外,更是一名科研工作者,目前在從事光電功能材料晶體生長與物性研究。同時,在學弟學妹們目前,他是專業上「無所不能」的前輩,對此,李軒熠總是樂道師兄對其專業知識的「點撥」。

至於「不高冷」的態度,或許「中二所」就是例證,「儘量通過一些合適的語言,把科普講清楚。」李治林說。

「『大師兄』常告訴我們科普是零食,不能當飯吃。」材料工程專業碩士三年級學生紀宇笑著告訴記者,「但他自己還是很耐心地給別人科普。」

這種科普的精神,李治林把它歸結為物理所的「傳承」,「科研單位除了把本業務科研做得比較好以外,也應該對我們民眾更負責,算是對社會的一種回饋。」這種理念轉化為對「中二所」的支持,除了物質設施的保障,「很大程度上給你比較多的自主權……你能探索更靈活、更新鮮的科普方式。」李治林說到。

科普工作上有沒有榜樣和目標?李治林笑著打了一個比喻,逛公園時有人喜歡有目的地把景點快速逛完,但自己更喜歡閒逛,「除了景點還能看到很多不一樣的……當然這或許是缺點,做事情目標性會弱一點,但是我覺得生活也好、工作也好,還是一個過程,經歷更重要一點。」

讓青春力量激蕩,讓青春正氣昂揚。

封面新聞長期面向全社會,公開徵集「你心中的新青年」人選。

哪些向前奔跑的身影曾感動過你?

快來給我們推薦吧!

【推薦方式】

歡迎通過封面新聞APP的爆料平臺,推薦你心目中能夠代表中國力量的新青年;與此同時,也可以在封面新聞微博、微信等平臺的相關稿件下方留言,歡迎向我們推薦。

【推薦標準】

①年輕:14-40周歲②正能量: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社會主義③責任感:遵紀守法,品德高尚,甘於奉獻④創新力:勤於學習,善於創造⑤引領風潮:在本職崗位上取得突出成績,具有良好的社會影響。

相關焦點

  • 科普「網紅」,科學養成
    為了讓位於木板一側的小鋼球在自由落體過程中準確彈入礦泉水瓶做成的漏鬥中,他和王夢凡試了一次又一次,以便找到最合適的角度。鏡頭後面,圍觀的博士生隨時出謀劃策;直播間裡,網友也通過彈幕討論著加速度、角速度等問題。  「當初,誰也沒想到在B站,科普節目也能大受歡迎。」科學傳播協會的創始人、中科大物理所綜合處副處長成蒙告訴記者。  一開始,協會的科普主要依靠微信公眾號。
  • 中科院物理所出科普書《一分鐘物理》,把科普做成網紅
    從文化界雲沙龍到各大科技產品的線上發布會不一而足,至此,直播也徹底「破圈」,並承載了娛樂之外更豐富的文化和社會功能。4月22日19點,中科院物理所科普系列書《1分鐘物理》(第2輯)在嗶哩嗶哩線上直播首發。此次直播是由主創團隊中科院物理所和圖書策劃公司「未讀」聯合發起的。
  • 成為網紅的科學辦法:科學家在B站開直播
    李治林的師弟王科反問。他覺得,科學不僅是那些高大上的前沿技術,也藏在每一個奇思妙想裡,「如果不能讓更多人看到,科普就失去了意義。」從微信公眾號寫起,他們進駐了很多新媒體平臺,做實驗、剪視頻、開直播、出書,到公園給老頭老太太講科學常識,把公眾請進自己每天埋首的實驗室……他們用上了所有能想到的辦法,試圖把人們從固有思維中敲醒。
  • 中科院物理博士教你表白 | 「中二所」在B站正經玩物理
    90後物理博士李治林,在bilibili(B站)視頻直播中,常被彈幕喚作「大師兄」。物理這根金箍棒,在大師兄手裡指哪打哪,從初中生都懂的力熱聲光電,自由遷移到前沿科學和頂尖裝備。   不過,能回答各式問題的李治林沒想通,「我們做了這麼久科普,這次怎麼突然這麼火?」同樣以科普為主的微信公眾號「中科院物理所」已存在近5年,坐擁80萬粉絲。
  • 成為網紅的科學辦法
    科普的場景不再局限於學校、科技館,只要有一部手機,人人都能接觸科學。科普的隊伍裡也有了更多年輕人,他們堅信,科學也可以很有趣,很性感。當代《十萬個為什麼》每周三晚上8點,這群年輕人都會聚集在中科院物理所的一間實驗室,向B站觀眾直播。相比其他精心準備的直播間,這個直播間寒磣極了。
  • 科學從未如此歡樂:北京昌平科技周舉辦科學綜藝秀
    本次科學綜藝秀分為「能源大比拼、小實驗大挑戰、生命奧妙多、抗疫真給力 」四部分內容。擔任本次綜藝秀的觀察員是科普大V,科普中國十大科學傳播人物、北交大博士陳徵,他也是一位樂於實驗的「短視頻科普達人」,同時還是《科普時報》「物理雅集」的專欄作者。
  • 我師兄實在太穩健了:洪荒流復興,鐵甲依舊在
    但——正所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洪荒流的老樹,也在2019年開出了一支新花——沒錯,這本爆款就是去年爆紅的《我師兄實在太穩健了》。先來看一組數據。《我師兄實在太穩健了》於去年十月份開書,十二月上架,首訂2.77萬,均訂2.44萬。到月底年終總結,小說均訂已經在衝擊3.6萬。
  • 李佳琦也在用的爆款純露,被稱為「水王」,網友:專治毛孔粗大
    李佳琦也在用的爆款純露,被稱為「水王」,網友:專治毛孔粗大。李佳琦親測好用的這款純露就是洛神詩Rosense玫瑰純露啦!這個牌子是來自土耳其Gulbirlik"玫瑰公會"的旗下品牌,這個公會是全球最大的大馬士革玫瑰精油生產商和出口商,已經有至少65年的歷史了,據說這款純露在全球銷量是排前列的哦!雖然有的人覺得玫瑰俗氣,但是沒辦法我就是喜歡玫瑰。
  • "十萬個為什麼"作者葉永烈:用文學講述科學故事
    ■ 《十萬個為什麼》之所以半個多世紀以來經久不衰、走進千家萬戶,是因為這套科普讀物的文學性、科學性和趣味性融為一體,從故事切入,再講科學道理。  ■ 學文學的應當懂科學,學科學也應當有一定的文學修養。  中國科普讀物最具影響力的第一品牌、當屬半個多世紀以來影響了幾代人、家喻戶曉的《十萬個為什麼》,總發行量至今已超過1億冊。
  • B站流行語科普 十年小眾,終成主流什麼意思什麼梗?
    B站流行語科普 十年小眾,終成主流什麼意思什麼梗?時間:2021-01-03 18:4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B站流行語科普 十年小眾,終成主流什麼意思什麼梗?
  • 《十萬個為什麼》成絕響,科學素養普及仍然在路上
    ……知名科普作家葉永烈筆下的「十萬個為什麼」就像一座座燈塔,照亮了一代代青少年通向未來的成長求索之路。5月15日上午,與病魔抗爭多年的葉永烈先生在上海長海醫院與世長辭,享年80歲。消息傳出,不少科普工作者與科普愛好者對先生的離世表達了深切緬懷之情。葉老曾形容自己為「一輩子的碼字匠」,一生創作了超過3500萬字的作品。晚年他把多年的書信、文稿、檔案和創作筆記都捐給了上海圖書館。
  • 巫師財經出走B站 「用愛發電」的視頻創作者也要恰飯了?
    6月15日9點50分,巫師進行第二次回應 ,稱自己先向b站寄出了自己籤了名的合同,但在4月15號~5月19號B站一直沒有合作協議籤訂的進展,也沒有收到過B站蓋章的合同。於是5月19號提出了向B站發函撤回籤名,並進行公證。直到6月2號,b站發了蓋好章的合同,後續又打了款。巫師多次想退款,但B站不受理。
  • 科技讓科學「活起來」 《十萬個為什麼》AR版書展首發
    東方網實習記者陳玥8月20日報導:今日,經典科普讀物《十萬個為什麼》AR版本在2017上海書展上亮相。AR版本將科學知識更加生動的展現給讀者,用科技使科學「活起來」。  在許多人的童年,《十萬個為什麼》是陪伴在他們身邊重要的一套科普讀物。書中的內容豐富,涵蓋多個方面。
  • 改編自《十萬個為什麼》的這部科普舞臺劇來長寧首演了
    近日,天文系列科普舞臺劇《火星上的不速之客》天文系列科普舞臺劇《火星上的不速之客》改編自《十萬個為什麼》火星特輯,講述了中國地球科學家兼航天員大象敦敦在火星失聯,中國地球科學家兼航天員臭鼬呦哈偽造信號,引導基地指揮官東北虎猛猛和高級機修師獵豹閃閃共同趕赴火星救援的故事
  • B站視頻播放量61萬|今日爆款
    想知道每天都有哪些爆款內容出街嗎?我們幫你找! 歡迎來到「今日爆款」欄目,每周一至周五更新。我們將持續搜索微信、視頻號、抖音、快手、B站等平臺的最新爆款內容,供各位參考。 微信公眾號 微信爆款文章,主要篩選依據是新榜日常持續監測的百萬+公眾號樣本庫。
  • b站粉絲最多的up主是誰 嗶哩嗶哩粉絲前十的up主排行榜
    18183首頁 b站粉絲最多的up主是誰 嗶哩嗶哩粉絲前十的up主排行榜 b站粉絲最多的up主是誰 嗶哩嗶哩粉絲前十的up主排行榜
  • 什麼樣的科普才是好的科普?科普作品,應該如何書寫
    事實上,科普文字不科學的現象並不少見。科普關係到大眾的科學文化素養,更關係到下一代的教育,如何介紹我們的動物朋友,如何在書籍裡展開大自然的圖景,影響著人們對世界的認知。書寫自然時,當於何處落筆?近日,記者採訪了多位科普作家,他們的回答中,有著諸多共識。
  • | 新十萬個為什麼
    ▲點擊圖片了解「科學三分鐘」大賽詳情繼《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