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網紅的科學辦法:科學家在B站開直播

2020-12-05 中國青年網

成蒙(左一)和博士生湯建在錄製科普視頻。受訪者供圖

博士生劉廣秀(右)和紀宇在B站直播。受訪者供圖

物理學博士李治林每天要思考的問題很多,包括如何「炸掉月球」。

和很多科研工作者一樣,李治林的生活很少有波瀾,每天早上八九點就到實驗室做實驗,一直到晚上10點才離開。只是,在食堂吃飯的時候,踩著月光回家的時候,他會思考一些不那麼嚴肅的問題。

在中科院物理所,有一群像李治林一樣的年輕人。他們思考的這些奇怪問題,有一些會最終成為科普文章,用中科院物理所的官方帳號發布在網絡上。這些平均年齡25歲,在中科院物理所攻讀碩博士學位的研究生是物理所科普團隊的主力。

對這些生活三點一線的博士生來說,科普是他們自願承擔的工作,是單調生活的調劑,也是一種抗爭。

很多人對科學家的印象是苦哈哈的,似乎從事科研工作,就意味著坐冷板凳、為科學事業奉獻一生。他們大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向親戚朋友介紹自己是物理學博士時,對方眼中會出現一種難以名狀的、既崇敬又同情的眼神。

「科學家為什麼不能搞怪?」李治林的師弟王科反問。他覺得,科學不僅是那些高大上的前沿技術,也藏在每一個奇思妙想裡,「如果不能讓更多人看到,科普就失去了意義。」

從微信公眾號寫起,他們進駐了很多新媒體平臺,做實驗、剪視頻、開直播、出書,到公園給老頭老太太講科學常識,把公眾請進自己每天埋首的實驗室……他們用上了所有能想到的辦法,試圖把人們從固有思維中敲醒。

3個月前,他們在B站開起了直播。在這個以二次元文化著稱、75%的用戶低於24歲的平臺上,他們做實驗、講段子,和彈幕互動、在線答題。直播人氣最高的一次,有144萬人同時在線觀看。因為「中科院物理所」的名字被搶註了,他們給自己的帳號取了個有B站特色的名字「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網友戲稱他們為「中二所」。

屏幕那頭,他們面對的是和前輩不同的時代。科普的場景不再局限於學校、科技館,只要有一部手機,人人都能接觸科學。科普的隊伍裡也有了更多年輕人,他們堅信,科學也可以很有趣,很性感。

當代《十萬個為什麼》

每周三晚上8點,這群年輕人都會聚集在中科院物理所的一間實驗室,向B站觀眾直播。相比其他精心準備的直播間,這個直播間寒磣極了。照明設備是最大一筆支出,黑板兩周前才到貨,直播間裡有時還能聽見隔壁實驗室裡壓縮機「動次打次」的聲音。

參與直播的人白天都埋首實驗室,有的穿著短褲、趿著拖鞋就上播了,和觀眾聊的話題往往是當天向粉絲徵集,甚至晚飯在食堂臨時想的。

「我們不會特別設計什麼,想到哪兒說到哪兒。」王科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一次直播恰逢森林火災頻發,他們給觀眾演示了一個反直覺的實驗——燒紙產生的煙沒有向上飄,而是像水流一樣順著紙筒向下流動。藉助這個實驗,他們解釋了火災中,死者往往不是被燒死的,而是窒息而死的,同時提醒觀眾,遇到火災時一定要用溼布捂住口鼻。

更多時候,引起他們注意的,是生活中那些習以為常的事情:雨滴從那麼高的地方落下來,為什麼不會砸傷人?都說兩點之間直線最短,閃電為什麼不走直線?——這些話題大多是出於物理人的本能,物理是一門探究事物基本規律的學科。

團隊裡的博士生王恩試圖在生活中徹底貫徹科學理性。因為曾在景區排隊上廁所等到崩潰,他寫了一篇長文研究上廁所時如何排隊用時最短。為了弄清怎麼挑西瓜,他又用科學研究的思路,給西瓜做物理建模,分析應該怎麼科學地拍西瓜,什麼頻率的聲音對應怎樣的成熟度。

進駐B站3個月後,這個帳號已經積累了超過30萬粉絲。很多鐵粉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這個帳號的高仿版,比如「二次元的中科院物埋所」「二次元的中科院課代表」。

這屆粉絲積極捧哏、互動,還把李治林捧成了網紅。在搜尋引擎中輸入「中二所」,聯想詞第一位就是「大師兄」,這是粉絲對李治林的愛稱。在中科院物理所提到「中二所」,指路的學生會直接告訴你,「大師兄在M樓」。

除了B站,這個團隊科普的平臺還包括微信、知乎、抖音等。他們的科普文章在「中科院物理所」微信公眾號發布後,不少閱讀量都超過了10萬。微信後臺的粉絲留言幾乎成為了當代《十萬個為什麼》。

他們平均每周能收到超過200個提問,有人問,往颱風眼裡扔一顆原子彈會怎樣?太陽為什麼沒有蒸發掉?火的本質是什麼?有人問,該怎麼說服長輩電磁輻射無害?還有人把不會做的物理題拍下來發到後臺。

在各個平臺,常有粉絲在「不科學」的問題下召喚他們「鑑定一下」,問「中科院物理所怎麼看?」後來,他們乾脆把有科學含量的問題集結成每周更新的問答專欄。

「真正的知識不是書本上一個個孤立的知識點,而是彼此緊密聯繫的,生活中處處是科學。」李治林說。他在直播時不會避諱複雜的原理和公式,「這樣人們才會對科學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

在B站,每次李治林出場,總有彈幕問,「為什麼他的頭髮這麼多」「他是不是沒洗頭」——人們對一個物理學博士的刻板印象總是脫髮,邋遢,木訥。被問得多了,李治林乾脆將一期直播的主題定為頭髮,從頭髮的微觀結構講到光的偏振,順帶解釋,為什麼自己的頭髮在攝像機下看起來不自然。

李治林總能從生活中最常見的現象講起,然後一直聯繫到當代最前沿的科學技術。一次,他從一杯水講到了「天眼」FAST的原理,所用的知識不超過高中物理。很多人留言「過去18年的物理白學了」「原來物理可以這麼簡單有趣」。

「誰會想在B站看科普?」

在B站直播的點子一開始並不被看好。科普團隊成員也都是B站用戶,但這些年輕人上B站大多是看鬼畜視頻,「就是個娛樂搞笑的地方,誰會想在B站看科普?」

此前,他們已經有一次不太成功的嘗試。這個團隊曾在另一個以遊戲為主的平臺直播。他們從彈幕就能感覺到,觀眾對科普類的直播內容不太關注。這個直播間人氣最高的時候,是一名物理博士生做高考題時「翻車」,解答與參考答案不同,直播間一下子湧入了幾萬個看熱鬧的觀眾。後來,他們減少了在這個平臺的更新,轉而開始尋找受眾年齡與自身定位更匹配的平臺。

他們一開始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在B站上傳了幾個視頻,直播做了一些趣味小實驗。第一個視頻上線不久,就收穫了30多萬的觀看量,那時他們的粉絲數還不足10萬。有一次,李治林在直播間詢問觀眾的年齡,發現絕大多數都是初高中生和大學本科生。

這群習慣了和規律打交道的人,也說不清楚什麼東西會火。他們曾經設計幾個趣味實驗,精心拍攝和剪輯,反響很一般,最火的卻是一個隨手拍攝、很多科普帳號發過的陀螺儀實驗。這種不確定的感覺像極了他的研究領域:實驗儀器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幹擾,隔壁同學跺個腳、房間裡的女同學噴點香水塗個口紅,都可能影響測量結果。

他們像做實驗一樣一點點摸索規律。在知乎,他們會選擇更「硬核」的內容,放很多專業名詞和公式在文章中,但在微信裡,他們走的路線截然相反,用一種很「皮」的方式談論科學:用物理公式推出有情人終將分手,分析最時興的影視作品裡的科學知識或疏漏錯誤……

就連井蓋都沒有逃出他們的視線。2018年,他們把一些物理學最基礎的公式定律畫在中科院物理所的100多個井蓋上。

這樣的風格讓很多人不適應。有人提出反對意見,「物理公式應該是掛在牆上的,怎麼能踩在腳底下?」有讀者在後臺質疑,「你們中科院怎麼能這麼皮?」

「科普得讓更多人看到才有意義。研究所不應該把自己框住,不能總拿舊思維對待新事物。」這個科普團隊的負責人,中科院物理所綜合處副處長成蒙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開始做科普的時候,剛博士畢業留所工作的成蒙和時任物理所綜合處處長魏紅祥調研了「中科院」打頭的約100個微信公眾號,發現它們多數是作為政務號存在的,內容多是領導講話或是活動紀要,文章閱讀量普遍較少,與讀者的互動也不多。有院所的老師提出質疑,認為網絡平臺上碎片化的內容與物理所嚴肅、嚴謹的形象不符。

但他們還是決定把註冊於2014年11月的「中科院物理所」微信公眾號定位成以科普為主的帳號。如今,有人統計,在國內的物理學術會議上,多數同行都關注了這個帳號,很多學術機構和科普自媒體也開始學習他們的定位和風格。

這個微信公眾號是他們日後在新媒體平臺開疆拓土的起點。在公眾號的第一篇文章裡,成蒙寫下,他們的服務對象是「喜歡或痛恨物理、嚮往或害怕物理的所有人」。

科普不只是講授科學知識,更要培養科學思維

2017年5月,業餘科學愛好者凡偉宣稱電荷不存在,並稱自己的論文通過了某位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的評審,將改寫教科書。那一天,中科院物理所的微信後臺有很多讀者的相關提問。同樣的盛況在每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的時候也會出現,很多人在後臺請他們講解獲獎的研究到底有什麼用——最新、最熱的科學熱點都能在這裡見到。

2017年5月的那天晚上,還在讀博士一年級的王科找到了專門研究理論物理的葛自勇,讓他「無論如何也要熬夜『肝』一篇文章出來」「把電荷的本質說清楚」。這篇文章涉及的知識,連很多低年級物理學博士生都不曾學過,仍然獲得了近10萬閱讀。很多人轉發的時候說,雖然看不懂,但相信中科院物理所的意見。

貼近熱點的文章往往能收穫很高的閱讀,但這個團隊覺得,作為在物理領域站得更高的人,應該有自己的科普計劃。

在每周更新的「線上科學日」欄目中,他們試圖讓讀者發現物理的美。在這裡,聲音是可以「看」見的,光線可以被「掰彎」,電場和磁場是「摸」得著的,世界的本質其實是「彈簧」……「我們負責讓科普有趣。讀者看每一篇都能很輕鬆,看完這些,其實就系統地學習了一遍力熱聲光電——物理學最基礎的幾個領域。」魏紅祥說。

讓魏紅祥感到遺憾的是,他發現現在很多聰明的小孩都不學物理了,很多理科生在高考時甚至不選考物理。因此他們決定「從娃娃抓起」,開設「正經玩」專欄,每周演示一個原理簡單,器材在超市就能買到的實驗。吸管、紙杯、火柴、膠帶是使用率最高的幾樣東西。

這個點子來自一次聚餐。成蒙看到,同事吃完飯後,用餐具做了一個簡易的連通器,能將水從水杯中自動吸出來,在場的幾個小朋友玩得不亦樂乎。「不是每個家庭都有條件薰陶自己的孩子,在藝術方面,家長們可以給孩子報音樂或者美術班,選擇很多,但在科學方面,很多家長沒有這個意識,也接觸不到相關的資源。」

他理解的科普不只是講授科學知識,更要培養科學思維。到中小學上課時,他很少講具體的知識點,總是讓學生提出問題,然後自己設計實驗證明。

即使在傳統的科普領域,他們也想方設法玩出新花樣。去科技館講座或是錄製科學視頻時,他們會推翻原來一板一眼講課式的流程,讓內容儘可能貼近生活。他們給科技館設計科普展品,比如利用記憶金屬製作成「花朵」,一遇到光照就會「開花」。

他們想把科普帶到更多的地方——把科學實驗搬到公園裡,或是舉辦面向所有公眾的開放日。「線上的內容往往只能被年輕人看到,但科普的對象應該是全年齡段的,這樣『水變油』的騙局將失去土壤,老人也不會輕易上當受騙。」

只是這樣的努力常常落空。李治林發現,科學素養好的人,往往更願意接受科普。他有時到公園面向公眾做科普,在北京中關村附近的雙榆樹公園,散步的老人很樂意聽他講,甚至能指出他的疏漏之處——他們年輕時就在周邊的科研機構工作;在頤和園,很多遊客會被他演示的新奇實驗吸引,但大多拍拍照就走了;而在有些地方,很少有人搭理他。

相信我們這些搞科研的人就對了

對科普的內容,李治林有自己的原則,儘量不講太玄乎的東西,而是儘可能地落地。比如避免把相對論、量子力學、宇宙學神秘化,而更多地說說其中的數學基礎或實際應用。

他很清楚這些內容是最吸引人的,但他覺得,在沒有一定物理學基礎的情況下接觸它們時只有害處,「基礎不好就練功是會走火入魔的。」李治林反感某些書商過度吹捧和營銷這類書籍,「讓人張口閉口都是那些玄乎的東西,對背後的思想和知識知之甚少並不重視。」

他在中西部地區的一個小縣城長大,小時候讀的一本《十萬個為什麼》是母親手抄來的,消遣讀物是在中學教物理的父親的物理學書籍。因為好奇,他把家裡的電器拆了個遍,也常常自己探索和推導數學物理公式。「那種自幼培養的興趣感、成就感和滿足感,讓我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加堅定。」李治林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他覺得,多數科普往往是知識點的灌輸,哪怕是做實驗,也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冊,「沒有突出科學的美」。

他們變換著各種姿態去展示這些「美」。但面對這些愛科普的年輕人,魏紅祥和成蒙的工作是「潑冷水」:看到誰投入的時間過多,就往回拉一拉。「他們的主業是科研,對科普只能喜歡,不能痴迷。」

王科堅持不實名出現在科普文章和報導中,因為擔心導師覺得自己不務正業。「其實科普沒有影響我的科研,可能相比其他同學,我的研究能力就是要弱一些。但如果導師發現我在別的事情上投入時間,難免會產生誤會。」

值得慶幸的是,科普工作開始被認可。李治林找工作或申請教職時,發現科普工作的經歷也起到了積極作用,有的導師因此更樂意給他寫推薦信。「這在過去是無法想像的。放以前,做科普肯定是扣分項。」

魏紅祥說,其實科學家大多都有一顆做科普的心,但往往沒有合適的平臺給他們施展拳腳。他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一些專家曾經在微信、微博等平臺上解釋社會熱點問題,但他們的發言常常被認為是中科院物理所的官方意見,甚至有媒體以此寫報導稱「中科院物理所表示……」。因此,他們現在很少解讀引發熱議的社會問題。

但如今的這個年輕科普團隊,聽過各種各樣的聲音後,反而沒什麼心理負擔。「這年頭在網上混,誰沒遇到過槓精,誰沒被批評過?」王科覺得,他們存在的意義就是獲得公眾的信任,「遇到絕大多數人不懂但又真正重要的問題的時候,相信我們這些搞科研的人就對了。」

「中科院物理所」微信公眾號目前有近90萬人關注,是科普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帳號之一。2017年研究生入學時,成蒙統計發現,這屆學生有超過20%的學生知道中科院物理所是通過微信公眾號。

但科普終歸是小眾的事情。今年6月1日,「中二所」和B站的兩個知名up主一起舉辦直播活動,滿屏的彈幕都是來自兩名up主的粉絲。主持過144萬人同時觀看的直播的王科才意識到,什麼是真正的人氣。B站設置了一個粉絲合力完成指定任務才能觸發的抽獎福利。兩名網紅的直播間已經抽獎數次,「中二所」才在直播結束前剛剛達標,送出第一份福利。

他們給自己定了個「小目標」:爭取早日加入B站的「鬼畜全明星」。「這樣能讓更多人接觸科普。」李治林畫風突然嚴肅,「我們培養的,可能是中國物理的未來。」

(應採訪對象要求,王科為化名)

相關焦點

  • 成為網紅的科學辦法
    他們思考的這些奇怪問題,有一些會最終成為科普文章,用中科院物理所的官方帳號發布在網絡上。這些平均年齡25歲,在中科院物理所攻讀碩博士學位的研究生是物理所科普團隊的主力。對這些生活三點一線的博士生來說,科普是他們自願承擔的工作,是單調生活的調劑,也是一種抗爭。很多人對科學家的印象是苦哈哈的,似乎從事科研工作,就意味著坐冷板凳、為科學事業奉獻一生。
  • MCN是網紅們身上的吸血蟲?B站UP主的遭遇讓人深思!
    4.13日,b站up林晨同學投稿視頻《親身經歷,曝光某些公司有多麼黑暗》。該視頻仿佛是一塊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面,剎那間掀起了了軒然大波。1.mcn是什麼?MCN模式源於國外成熟的網紅經濟運作,其本質是一個多頻道網絡的產品形態,將PGC(專業內容生產)內容聯合起來,在資本的有力支持下,保障內容的持續輸出,從而最終實現商業的穩定變現。簡單的說,類似於明星和經紀人的關係,網紅只管出作品(直播、做視頻……),而MCN公司幫忙運營。
  • 科普「網紅」,科學養成
    在以娛樂為主要內容的視頻網站裡,科普類帳號的「吸粉」能力正在逐步顯現  科普「網紅」,科學養成  本報記者 曹玥  「話筒沒聲音,是不是還在調麥?」「時間到了,怎麼還沒開始?」  因為科普,這群平均年齡25歲、生活大多三點一線的博士生成了「網紅」。  人氣旺了再做實驗  面對鏡頭,王夢凡顯得有些緊張,這是她第一次參與每周三晚上的直播。  「我們該做什麼?」她問夏一鳴。  「一般來說,先『尬聊』一通,等直播間人氣夠旺,再開始做實驗。」夏一鳴的回答,已很有網絡主播的「範兒」。
  • 和網紅科學家曹則賢一起,科學跨年!
    和網紅科學家曹則賢一起,科學跨年!2020 年的歲末,我們邀請網紅科學家,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曹則賢,帶大家滿載知識地跨年~在學習強國、人民日報客戶端、新華網客戶端、央視新聞、央視頻、光明網、中國青年報、科學網、嗶哩嗶哩、今日頭條、西瓜視頻、抖音、好看視頻、微信視頻號、騰訊新聞、騰訊看點、知乎、微博、新浪科技、蔻享學術、荔直播、湖南廣播電視臺、返樸、中國科學院大學官方帳號、中科院物理所學術服務部
  • 「網紅」科學家說量子力學 中科院「玩起」跨年科學演講
    新華社北京1月1日電(記者董瑞豐)辭舊迎新之際,一場跨年科學演講在十餘家直播平臺上線,與一些跨年晚會、演唱會「同臺競技」,引發超百萬網友在線收看,被點讚為「跨年之際一股來自科學界的清流」。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發起的「『新年悟理』跨年科學演講——什麼是量子力學」日前在北京舉行,由該所研究員、「網紅」科學家曹則賢擔任主講人。這是中科院科學家首次嘗試用跨年科學演講的方式進行科學傳播。
  • 中科院物理所出科普書《一分鐘物理》,把科普做成網紅
    2020年新冠疫情蔓延,線下實體經濟受到重創,各行各業試圖通過「線上直播」自救。從文化界雲沙龍到各大科技產品的線上發布會不一而足,至此,直播也徹底「破圈」,並承載了娛樂之外更豐富的文化和社會功能。4月22日19點,中科院物理所科普系列書《1分鐘物理》(第2輯)在嗶哩嗶哩線上直播首發。此次直播是由主創團隊中科院物理所和圖書策劃公司「未讀」聯合發起的。
  • 一個「網紅村」的誕生:一群老闆開「檢討會」,一場直播帶貨千萬
    就在當晚,淘寶主播薇婭也來到十八洞村,和當地的網紅一起直播帶貨。短短一個小時的直播,賣出了超 1050 萬元的農產品,還帶來了 960 萬人次的關注。三天後,一年一度的獼猴桃採摘節開幕,十八洞村又籤訂了 105 萬箱的訂單。
  • 網紅何去何從?「環星互娛」正在打造網紅直播生活圈
    近幾年來,隨著網絡直播、短視頻的火熱,網紅、主播成為人盡皆知的群體。唱歌跳舞聊聊天,輕輕鬆鬆月入數萬甚至十幾萬,頭部網紅主播籤約費用甚至高達千萬級別,這樣的生活與收入讓許多女孩對這個行業充滿想像。網紅、主播成為許多女孩嚮往的職業。
  • 網紅為刷人氣不擇手段,直播約架竟是自導自演
    譁眾取寵雲南會澤有3個「網紅」為漲粉竟直播打架還稱現在的人喜歡看這些?直播打架可以漲粉?8月12日,雲南省曲靖市會澤縣有人直播打架被網友舉報。接到舉報後,民警迅速將3名涉案人員抓獲。據直播打架的網紅稱,開直播約架是為了賺取粉絲流量。他們之所以想起這個直播主意,是因為他們認為觀眾現在喜歡看這類的直播內容。其中一個當事人則表示,直播約架會有禮物收入,一晚上能達到一千到兩千元左右。目前,因該事件未造成人員損傷和較大的社會影響,所以辦案民警對相關人員只進行了批評教育。
  • 4月30日抖音千萬粉絲網紅夫婦被曝賣假貨,開直播回應粉絲
    #曾經那個少年#抖音千萬粉絲網紅夫婦被曝賣假貨: 開直播回應粉絲回應 : 賣假貨不是退一賠三麼?鳳凰網科技訊 4月30日晚間消息,抖音網紅大狼狗鄭建鵬&言真夫婦推薦洋碼頭海淘平臺貨品被曝商品問題,這對「夫妻網紅」也在第一時間開直播回應,「給粉絲造成困擾表示抱歉,第一時間聯繫平臺給粉絲滿意答覆」。
  • 網紅女神直播翻車了…
    網紅女神直播翻車了… 又有網紅直播翻車! ▼ 不過最近她突然開直播帶貨了
  • 「籤到·直播」遠?近?我們離科學的距離 | 我是科學家演講即將開始
    10月24日(周六)14:00,「我是科學家」第27期演講「遠?近?我們離科學的距離」將與大家見面啦!為了大家能有個完美愉快的活動體驗,我們給大家介紹活動當天的注意事項。沒關係我們貼心為大家準備了精彩直播掃描二維碼進入「我是科學家「在一直播、網易、騰訊、嗶哩嗶哩官方主頁 ↓↓↓我是科學家
  • 大鵝文化3位創始人加盟B站背後:直播正在拉動B站收入快速增長
    目前直播和增值服務業務收入已經是b站的第二大收入,B站副董事長兼COO李旎在財報電話會中表示:「從歷史上看,B站在轉化用戶(即轉化為相關業務)方面一直非常強大。我們已經看到了許多消費方面非常強勁的轉換,包括我們的遊戲、直播和廣告業務。」
  • 網紅主播培訓總教頭所志國:企業自主培養網紅員工 是網紅經濟下的...
    2010年中國第一批網紅、清華北大EMBA導師、網際網路軟文聖手——所志國老師,應眾多培訓機構和企業的邀請,開發了全新的網紅主播培訓課程—《零基礎學會寫段子和直播話術 成月入十萬+的網紅主播大神》。所志國老師早在19年前一篇文章就為企業創造80萬銷售額,3年創造8個億銷售額。將親授自己的19年營銷實戰經歷,和作為中國第一批網紅的火爆經歷。
  • 科學真好玩 |「科普中國-我是科學家」第31期演講招募
    ……「科學知識只會增加你對花的興味、神秘感,甚至敬畏。這些不僅不會減損花的美,只會增進美。」如今,已有百餘位科學家登上過「我是科學家」演講舞臺。在溝通過程中,我們常問他們:是什麼驅動著你做「科學研究」這件事呢?他們的回答有一個最大公約數:我是科學家,在找尋大自然規律的快樂中,我已經得到了獎賞。科學家得到了他們的愉悅,願你也一樣。
  • 「直播」英語怎麼說?「直播帶貨,網紅……」這些又怎麼說呢?
    之前有小夥伴留言說想學習一些「直播」的英語是啊,現在是「人人直播」的時代,也許你會發現身邊的人也開始做起直播了,今天就帶著大家一起學習和「直播」相關的英語~~01.「直播」英語怎麼說?我今晚直播。主播live streamer/streamer02.「網紅」英語怎麼說?
  • 「網紅」女縣長直播被網友舉報:曾被說「賣風情」
    但是,唐翔不喜歡「網紅縣長」的稱呼。金寨縣副縣長蔡黎麗也不喜歡「網紅」的標籤。她覺得自己從未出名,「用抖音3年粉絲不到10萬,沒啥好顯擺的」。蔡黎麗喜歡短視頻,是想利用新媒體平臺推進日常工作,她在縣裡分管文化旅遊產業、科技商務和電商等工作。近日,唐翔報警了。
  • 在直播大潮中翻滾:底層網紅的夢想與現實
    雖然在做直播的工作,但朱不二不認為自己是網紅,「我不是一個網紅,網紅是要有一定知名度,能夠給他人帶來影響的。」看著掛在牆上的時鐘,秒針在滴答滴答的不停轉動,她突然轉頭說:「我希望能開一家淘寶店鋪,然後在30歲的時候退休,有更多的時間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去種樹、支教。」語氣比在直播的時候還要激動。
  • 祁連「網紅」直播推介本地特產
    青海新聞網·大美青海客戶端訊 日前,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舉辦「網紅是怎樣煉成的」直播技能培訓班,祁連縣副縣長王科親自掛帥推介祁連名優特色產品,來自祁連各行業的50多名學員感受了這場特殊的直播。王科介紹,此次培訓將通過網絡推廣運營做好祁連品牌,通過直播技能培訓打造祁連本土網紅,通過直播電商運營促進農牧民增收及解決就業崗位,敦促祁連各行業的精英學員通過技能培訓,掌握直播技巧,利用新渠道引導產業開闢線上增收的新路徑。此次培訓班的承辦方祁連壹度緣農牧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曹雪青告訴記者,在為期兩天的技能培訓中,他們帶領大家了解直播、參與直播、實操直播。
  • U比生活與廣州引力波網紅直播培訓基地達成戰略合作
    2020年,隨著新基建的大力投入,5G將得到快速發展,預計2020年底實現全國所有地級市覆蓋5G網絡,5G時代的來臨,帶來的將是巨大的商業變革,也將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強勁驅動力。U比生活-5G時代短視頻\直播細分領域的引導者2020年4月20日,U比生活與廣州引力波網紅直播基地正式開啟了戰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