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都市報記者 景毅
太陽分幾層?月亮為什麼會發光?滿天星河,為什麼夜空卻漆黑一片?會眨眼的星星,為什麼看起來都是黑白的?黑洞又真的是個「無底洞」嗎?想必很多人都看過甚至認真思索過這些問題。
瀏覽國家天文臺的抖音官方主頁時,你會發現這裡好像並沒有很「高產」,黑洞、星雲、天眼……加起來也只有20部作品,可點讚、評論、轉發量卻十分的高。其中最為震撼的黑洞科普短視頻作品,直接創下了39.7萬點讚、10272條評論、3.8萬次分享的喜人數據,甚至評論區的回覆內容都蓋起了「樓中樓」。
全球首張黑洞照片的問世,縱然能引發全民的關注熱潮,可國臺抖音號上的部部作品的點讚、轉發、評論數據都十分出彩,並讓國家天文臺迅速在抖音俘獲了近40萬粉絲,一定在運營以及內容輸出上有著某些奧秘。國家天文臺抖音帳號負責人科普主管萬昊宜老師近兩個月辛勤的忙碌,也許能為大家解開國家天文臺「躥紅」的秘密。
抖音平臺帳號的運營模式是什麼?用戶都偏好什麼樣的內容?幾分鐘內的視頻更適合抖音用戶的瀏覽習慣?如何將「又專又精」的天文知識呈現的更通俗大眾……在國家天文臺準備入駐抖音時,萬昊宜老師在這些方面著實下了不少功夫,甚至初期發布的視頻,也抱有一絲嘗試摸索的心態。
對於已經熟練掌握傳統科普視頻模式的國家天文臺來說,抖音平臺特有的短視頻創作,可以說是一種挑戰。採訪中,萬昊宜老師就坦言,天文學知識通常需要更強的邏輯推導以及知識內容支撐,才能更好的講述清楚知識點及其脈絡。這就要求科普時間不能太短,而對於最多不超過5分鐘的短視頻來說,如何用更短的時間,講清楚講明白一個天文知識點,比想像的還要有挑戰。抖音特有的短視頻傳播,需要將關鍵信息更多的融入在一幀幀的畫面中,且還要充分考慮到用戶的觀看體驗,視覺效果、通俗性都要更好的兼顧,要在「打比喻」講科學這件事兒上下更大的功夫。在視頻創作和科學審核的過程中需要反覆的確認與調整。
入駐抖音後,國家天文臺上傳的第一個內容是介紹「觀天巨眼」的作品,初試牛刀,即獲得了2.1萬點讚,662條評論,536條轉發分享,對於一個抖音「新人」,如此成績可謂十分出色。
從第一部到如今的第二十部,萬昊宜老師笑稱,現在已經不像兩個月前,每天時刻關注抖音數據了,因為優質的內容是一定能受到大家的肯定和追捧的。國家天文臺特別設立的科學家科普輪值機制,為產出更多優質科普內容,推動抖音等的科普進程發揮了重大作用,一眾天文大咖紛紛成為輪值團隊成員,為大眾科普天文知識。這其中,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天體物理研究中心攻讀博士後,現在是國家天文臺恆星級黑洞爆發現象研究創新團組首席科學家的苟利軍研究員,就是典型的「學界大牛」。
有學術大咖的保駕護航,國家天文臺的內容極具「含金量」。在最新發布的作品,國家天文臺更是大有「玩轉」抖音的趨勢。銀河系合併矮星系,單聽名字就感覺略顯晦澀的內容,在視頻中卻成了「貪吃鬼」,銀河系在宇宙空間「大吃四方」吞併矮星系,畫風清奇的創意腦洞再配上節奏動感十足的背景音樂,視頻雖短卻讓觀看者一下子就get到了銀河系合併矮星系的知識點。
運營者的深入研究,天文大咖的群策群力,讓國家天文臺入駐抖音兩個月時間,發布20個作品,播放量超過4000萬,收穫39.2萬粉絲,獲贊超過157.6萬,成為了平臺熱門的「科普網紅」之一。在前不久,中國科學報社與字節跳動聯合發起的「DOU知短視頻科普知識大賽」中,國家天文臺抖音創作團隊更是憑藉著不俗的表現,贏得了一眾評委的讚譽,斬獲了優秀短視頻製作機構獎。
萬昊宜在講述國家天文臺入駐抖音的過程,用了「機緣巧合」這個詞,不過從成果以及現今取得的成效來看,抖音短視頻這種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卻實實在在的讓更多的人通過抖音、通過國家天文臺了解甚至愛上了天文學。而國家天文臺作為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國立天文研究機構,能夠入駐抖音,也是對短視頻科普的一種肯定、認可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