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姚永強:站在離星空最近的地方—新聞—科學網

2021-01-09 科學網

 

對於他在當地所做的工作,西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孔繁森式的人物,新時期援藏幹部的楷模。姚永強堅持認為「過譽了」。

■本報記者 彭麗

姚永強(左二)向美國合作團隊介紹阿里站建設望遠鏡的臺址條件。

去年底,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首席研究員姚永強因表現突出,作為第15批博士服務團成員繼續留在了西藏阿里。這是他到阿里地區行署掛職副專員的第三個年頭。「回北京還有些不適應呢。」姚永強笑言,早把自己當阿里人了。對於他在當地所做的工作,西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孔繁森式的人物,新時期援藏幹部的楷模。姚永強堅持認為「過譽了」。

十年選址路漫漫

到阿里掛職,研究紅外天文的姚永強帶著一個非常明確的目標:推進西藏阿里天文臺的建設。自2003年起,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組織啟動了中國西部天文選址計劃,在西藏與新疆展開長期的選址工作。選中西藏阿里,姚永強和他的團隊已在野外踏勘監測了十年。

「我們只想選出一處最好的觀測地點,可以安置我國下一代大型地面光學紅外望遠鏡,以躋身世界天文與空間科學強國之列。」姚永強告訴記者,目前國際上公認的世界級最佳天文臺分別位於美國夏威夷島的莫納凱亞山、智利安第斯山和大西洋加那利島的山頂,而亞洲地區則長期缺乏優秀天文臺址。

優秀的天文臺址對於天文觀測與空間目標監測至關重要,臺址條件決定了大口徑望遠鏡的性能和效率的發揮。為此,姚永強帶著團隊跑遍了青海、西藏和新疆大部分地區進行臺址調查,只為尋找大氣透明度高、風速穩定且視寧條件好的觀測地點。

調研前,姚永強帶著對西藏的神秘而美好的想像。湖泊、草原、藍天、白雲,一幅世外桃源的模樣。可一路顛簸的路況,使他心裡產生了很大的落差。「第一次從拉薩到阿里,來回3500公裡,耗費了26天。」姚永強避重就輕地回憶著十多年的野外場景,先後翻了好幾次車,車子順路打滾,坐在車上一手拿相機一手拿測繪儀的姿勢竟然沒改變。說完他呵呵笑起來。

令姚永強記憶猶新的還有從喀什前往阿里途中遭遇的暴雪襲擊。道路因風雪阻斷,進退兩難。團隊成員緊靠著相互取暖,掙扎著堅持前進,才倖免於被埋在暴雪中。這些經歷在他看來已全部成為積累的財富。「高原野外選址本來就是一項艱苦的工作,既要有超常的體格,更需要頑強的精神毅力。」

作為西部選址項目組的負責人,他更多是擔心團隊的安全問題。每次外出選址,副駕駛的位置永遠被他搶佔,一路他會不斷變換話題同司駕人員聊天,以減緩其困頓,同時他會讓同事們在後排養精蓄銳。高原踏勘途中,他會命令身體吃不消的同事趕快撤離,自己卻一直堅守到最後。

前期選址的給養條件極度困難。團隊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一是不準吸氧;二是不準洗澡;三是必須吃飯。「的確有點兒殘酷,但為保障整體出行任務的順利,必須學會堅忍克服。」姚永強說,野外條件差,對吸氧產生依賴不僅會影響工作,嚴重時還會要命。而高原洗澡極易感冒,造成肺、腦水腫,同樣會帶來生命危險。令他不習慣的是在高原吃飯,因高原反應會食之無味。他會強迫自己和同事吃得下飯,而且是經常吃了上頓沒有下頓。

經過幾年艱辛的實地調查巡測,項目組鎖定新疆帕米爾高原的卡拉蘇,西藏阿里地區的物瑪和獅泉河為三個候選區域,並實施定點監測。2010年,項目組優先選定在阿里獅泉河點啟動阿里觀測站建設。

2014年,國家天文臺與阿里地區行署籤訂了戰略合作協議,成立國家天文臺阿里觀測站、阿里天文臺,同時組建阿里天文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委員會,共同推進阿里暗夜保護區和暗夜公園建設。

在阿里仰望星空

「像阿里這種高海拔天文臺址的優質空天觀測資源全球稀缺,需要得到精心保護。」姚永強說,這是他推動建立暗夜保護區的根本動因。「光汙染是威脅天文觀測的重要因素。阿里天文觀測站一定要在預防光汙染方面提早有所準備。」

推動暗夜公園的建設則是為了充分發揮阿里地區天文科普教育和發展專業旅遊的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據姚永強介紹,暗夜公園既為天文愛好者提供了星空攝影專用平臺,又會為後續天文臺運行培養地方支撐骨幹隊伍。 「暗夜公園加強了阿里天文臺的造血功能,能取得社會和經濟層面雙贏。」姚永強說,掛職的初衷是為了助推我國空天探測前沿的平臺建設,為提升阿里科技教育及經濟社會發展作點貢獻。「這十來年,我是看著阿里一點一點發展變化的。」談及此話題,他嘴角掛滿笑意。

「我們做的都是最基礎的工作。」姚永強將自己比作鋪路者。他最大的心願就是腳踏實地、盡職盡責地做好本職工作,為逐步建立國家空天觀測基地和推進阿里科技文化教育發展打好基礎。

在行署掛職的姚永強總是馬不停蹄地往返於北京和阿里之間。「西部天文選址工作遠未結束,阿里天文臺建設至少還要持續10年。」他期待著,阿里觀測平臺能為國家空天戰略布局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為我國未來大型天文設備建設創造出更好的基礎條件。

《中國科學報》 (2015-06-01 第7版 學人)

相關焦點

  • 離黑洞最近的噴流,慧眼找到了!—新聞—科學網
    9月22日《自然-天文學》上線的文章中,來自中科院高能物理所、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德國圖賓根大學、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等單位的研究團隊指出,這可能與黑洞附近向外高速運動的等離子體噴流有關。 以往觀測到的噴流距離黑洞較遠,大多位於黑洞視界半徑百萬倍以上的地方,這導致研究者無法確認噴流究竟如何產生、速度為何如此之高。但本次發表的研究中,噴流源頭首次被定位到黑洞視界半徑幾倍的區域,約距黑洞數百公裡,這是人類迄今為止觀測到的、離黑洞最近的相對論噴流。
  • 第二屆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召開—新聞—科學網
    第二屆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召開IAU前任主席、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羅伯特·威廉士以國際合作為題,探討了國際科學合作如何推動人類社會邁向進步。中科院院士景益鵬以「宇宙起源」為主題,讓聽眾了解了目前主要的巡天計劃和全球最先進的各類大型巡天觀測設備。
  • 首屆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與星空對話—新聞—科學網
    9月15日,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中共盱眙縣委員會和盱眙縣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首屆中國
  • 天之涯、海之角,星空相伴過春節--來自國家天文臺6個臺站的守望故事
    新華社北京1月28日電 題:天之涯、海之角,星空相伴過春節——來自國家天文臺6個臺站的守望故事  董瑞豐、萬昊宜、朱蘭  有一群人,一直在仰望星空。從南極冰穹到西藏雪山,從阿塔卡馬沙漠到德令哈,星在變,心不變。在春節團圓的日子裡,他們仍地處天南地北,與璀璨星空相伴隨。
  •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愛因斯坦探針裝上「龍蝦眼」—新聞—科學網
    ■本報記者 馬卓敏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完成了「愛因斯坦探針」(簡稱EP)衛星的寬視場聚焦
  •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看穿穹頂之上的奧秘—新聞—科學網
    展望未來,在中科院雲南天文臺副臺長汪敏看來,這座40米射電望遠鏡,必將在中國乃至全人類的深空探測過程中,發揮更加重大的作用。 三大主體結構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以地面天文觀測和天體物理研究為主,在恆星演化理論、活動星系核、地面高精度天體定位等領域的科研成果達世界水平。
  •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國內首次實現月球雷射測距—新聞—科學網
    月球雷射測距是通過精確測定雷射脈衝從地面觀測站到月面反射器的往返時間,從而計算地月距離。地月間雷射測距是一項綜合技術,它涵蓋雷射、光電探測、自動控制、空間軌道等多個學科領域,是目前地月距離測量精度最高的技術手段,其觀測資料對天文地球動力學、地月系動力學、月球物理學以及引力理論驗證等諸多學科的研究有著重要的價值。
  • 探尋星空奧秘 兩岸媒體人共同探訪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
    海外網7月22日電東經117°34′38″,北緯40°23′45″,河北省興隆縣燕山山脈深處,每個晴朗的夜晚,9臺「觀天之眼」都會在此默默地守望星空。這裡就是目前東亞大陸地區規模最大的光學天文觀測基地——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
  • 兩岸網絡媒體人參觀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共同探索星空奧秘
    華夏經緯網7月19日訊,由華夏經緯網聯合國家天文臺、河北省臺辦、內蒙古自治區臺辦共同舉辦的「2019兩岸網絡媒體人『感受塞北風情•探索星空奧秘』」活動,於2019年7月18日啟動,來自兩岸十餘家主流媒體記者和島內自媒體人士參加了此次採訪活動
  •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發現超大質量「雙黑洞」(圖)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發現超大質量「雙黑洞」(圖) 2015-09-01 09:00:45來源:北京青年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宋宇晟 近日,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人員陸由俊、閆昌碩和合作者發現在最近的類星體Markarian 231中隱藏著超大質量雙黑洞,此番首次用「連續譜」的特徵方法發現的證據確鑿的雙黑洞,為人類在宇宙中尋找雙黑洞系統指出了新方向。該項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期刊《天體物理雜誌》上。  在理論上,在標準冷暗物質宇宙模型中,星系合併就不可避免地產生超大質量雙黑洞。
  • 我國天文學家當選國際虛擬天文臺聯盟主席—新聞—科學網
    10月11日,從荷蘭格羅寧根市傳來消息,正在此舉行的國際虛擬天文臺聯盟(IVOA)秋季年會上,中國虛擬天文臺計劃負責人、國家天文臺崔辰州博士當選為聯盟主席
  • 天上多了一顆「吳汝康星」,10年前由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
    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 吳汝康星 " 的國際編號為 317452 號,是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在 2010 年發現的。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行星科學與深空探測研究部主任趙海斌介紹說,這顆小行星是在盱眙,用近地天體望遠鏡發現的。
  • 麥克霍爾茲彗星今離地球最近 上海市民將可看到
    中新網1月6日電 據上海《新聞晚報
  • 走進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兩岸媒體人回望LAMOST十載巡天路
    【環球網報導 記者 張麗媛】東經117°34′38″,北緯40°23′45″,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興隆觀測站隱匿在河北省興隆縣燕山山脈深處。在每個晴朗的夜晚,9臺「觀天之眼」默默守望星空。7月19日,由華夏經緯網聯合國家天文臺、河北省臺辦、內蒙古自治區臺辦共同舉辦的「2019兩岸網絡媒體人『感受塞北風情·探索星空奧秘』」活動首站就來到這裡。
  • 中科院無人艇成功穿越颱風眼—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氣所供圖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8月4日發布消息稱,由中科院研發的半潛式太陽能氣象探測無人艇於8月1日上午成功穿過2020年三號颱風「森拉克」中心,成為颱風監測的「哨兵」。 無人艇實現颱風探測,穿越颱風眼,能夠為颱風、熱帶低壓和大霧等洋面天氣的監測、預報和預警提供實時數據;同時可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豐富海上氣象探測資料,為全球氣象海洋數值模式提供寶貴的實測資料。
  • 抬頭看星空,看得最近的幾個地方,一定不要錯過了
    在我看來,如果去旅行的時候,能夠帶上自己的另一半,是最浪漫的一件事情,但是如果能帶上自己的另一半去看星空,去欣賞星星的美麗的話,這是一件非常非常浪漫的事情,那麼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講的就是,在中國有哪幾個地方,是距離天上星星最近的地方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第一個地方就是茶卡鹽湖。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薛隨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 及時的新聞報導、權威的專家解讀、深度的熱點追蹤,關注科技工作者的喜怒哀樂,搭建跨學科交流的橋梁。 ◆吳季(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國科學報》是中國的科學事業和公眾的橋梁。
  •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發現超大質量黑洞—新聞—科學網
    本報10月16日訊(記者黃辛)今天,記者從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獲悉,中歐射電天文學家近日在巨型旋渦星系NGC 5252的星系盤附近發現了另一顆伴有顯著射電噴流的超大質量黑洞
  • 努比亞Z18被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永久館藏?可惜時機不對
    為什麼努比亞Z18會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永久館藏?一方面原因努比亞一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是合作關係,另一個因素則是Z18的外觀設計以及能夠拍攝星星的攝像頭。努比亞的跨界合作確實讓這款手機在外觀上有所升級,至少星空典藏版的後殼會給人更加不同的感受,梵谷的抽象加上夢幻星空確實與眾不同,只可惜這款手機又要加價300元。很多人會說我為什麼不花幾十元買個後殼呢?
  • 比天還高的地方,追尋未來-天文夏令營第二站
    原計劃第二站到達雲南天文臺高美古觀測站如果氣象條件好的話,小夥伴們將留在觀星賞月。雖然天未遂人意,淅瀝的小雨伴隨了一路,但絲毫不影響我們探究科學的心情!「比天還高的地方」——我們來啦!         由上海新聞廣播《科學魔方》節目攜手中科院天文科普聯盟、中科院上海天文臺、上海天文學會舉辦的2017雲貴天文夏令營第二站到達雲南天文臺高美古觀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