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愛因斯坦探針裝上「龍蝦眼」—新聞—科學網

2020-11-30 科學網

 

■本報記者 馬卓敏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完成了「愛因斯坦探針」(簡稱EP)衛星的寬視場聚焦X射線望遠鏡光學組件樣機的研製工作,並通過了專家評審。而這也是國內首次完成寬視場聚焦X射線望遠鏡光學組件樣機的研製。

EP是一顆面向時域天文學和高能天體物理的小型天文探測衛星,其功能是在軟X射線波段開展最高靈敏度的高能暫現天體巡天。如今,國家天文臺的科學家們已經完成了關鍵組件「龍蝦眼」的研製,正在著手開展整機的設計。

「我們的主要科學目標是探測引力波源的電磁波對應體,探測沉寂黑洞的爆發,並開展各類高能暫現天體的系統性巡天。」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天文臺空間科學部袁為民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EP結合了大的瞬時視場和X射線聚焦成像帶來的高靈敏度,代表了下一代的寬視場時域高能天體物理的發展趨勢,並在國際上受到了廣泛關注。專家們預期EP將為時域天文學帶來新的突破,尤其是在探測引力波源的電磁波對應體和沉寂黑洞的爆發方面。

據了解,在與引力波探測器協同觀測引力波事件對應的電磁輻射領域,EP是一個富有競爭力的、高靈敏度的望遠鏡。張臣表示,EP的視場非常大,通過協同觀測,可以給出引力波事件發生的精確的天空位置和伴隨的X射線輻射的信息,並引導地面和天空大型天文設備做後隨觀測。

「最開始接手這個技術的時候可以說國內還是空白,現在我們已經基本掌握了這個技術。」EP硬體團隊負責人張臣比喻,如果說EP是飛行在太空中的相機的話,「龍蝦眼」就是那個完美的鏡頭。「龍蝦的眼睛成像實際上和人的眼睛成像是很不同的,它是一種反射式的系統,我們這個原理和其有相似的地方,所以被命名為『龍蝦眼』。」

張臣告訴記者,由於「龍蝦眼」鏡片非常輕薄,作為望遠鏡的 「鏡頭」對精度和變形度要求非常高,必須採取高精度裝配措施,同時還要保證鏡片不變形。

作為航天的產品,「鏡頭」要求非常結實,其結構可以用粗壯形容,需要將鏡片牢牢固定住,但是高精度的裝配則極盡精巧,還不能讓固定結構破壞鏡片面型。面對這樣一個相互矛盾的要求,張臣團隊開始了嚴苛的科技攻關。

「由於前兩次中的工藝方法導致變形比較厲害,我們通過做力學分析、實驗驗證改進結構等措施,最終在第三次成功攻克難關,成就了今天的龍蝦眼。」張臣說。張臣告訴記者,作為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龍蝦眼」,就連部分鏡片也是由國內生產。

從最開始的設計,到結構,再到最後的測試,龍蝦眼全部由國家天文臺的科學家完成。

「X射線望遠鏡和普通光學望遠鏡的不同之處在於其都是獨特設計的,被用於特定的觀測,是一種定製,所以裝調方法也是獨特的。」袁為民介紹說,該研究是在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背景型號項目支持下完成的。

《中國科學報》 (2016-06-13 第5版 創新周刊)

相關焦點

  • 中科院無人艇成功穿越颱風眼—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氣所供圖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8月4日發布消息稱,由中科院研發的半潛式太陽能氣象探測無人艇於8月1日上午成功穿過2020年三號颱風「森拉克」中心,成為颱風監測的「哨兵」。 無人艇實現颱風探測,穿越颱風眼,能夠為颱風、熱帶低壓和大霧等洋面天氣的監測、預報和預警提供實時數據;同時可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豐富海上氣象探測資料,為全球氣象海洋數值模式提供寶貴的實測資料。
  •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看穿穹頂之上的奧秘—新聞—科學網
    當然,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的40米射電望遠鏡,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們居住在一個地球上,但總是對銀河系乃至河外星繫心存嚮往。因為在浩瀚的太空之中,或許蘊藏著人類起源的奧秘。了解它們,也是在了解人類自身。近年來,憑藉著這座40米射電望遠鏡,中外科學家們發現了太多的奧秘。同時,它也是嫦娥探月計劃中的寶貴一環,為嫦娥系列衛星提供著強有力的保障。
  • 「龍蝦眼」成像儀可探測軟X射線輻射—新聞—科學網
    這個名叫「龍蝦眼」的光學器件是一種聚焦軟X射線的光學元件,由英國萊斯特大學和法國光電有限公司共同研發,其靈感來源於生物界中龍蝦眼睛獨特的結構形式。 該光學元件是由「一系列邊長為20微米的方型玻璃孔彎曲排布成半徑為75釐米的部分球面而形成」,美國宇航局Goddard太空飛行中心天體物理學家、論文第一作者Michael R.
  • 我國天文學家當選國際虛擬天文臺聯盟主席—新聞—科學網
    10月11日,從荷蘭格羅寧根市傳來消息,正在此舉行的國際虛擬天文臺聯盟(IVOA)秋季年會上,中國虛擬天文臺計劃負責人、國家天文臺崔辰州博士當選為聯盟主席
  • 空天院三亞站順利完成愛因斯坦探針衛星星地數傳鏈路對接試驗
    愛因斯坦探針衛星是中國研製的科學衛星,計劃採用國際先進的大視場龍蝦眼望遠鏡技術,在軟X射線波段開展超快速、高靈敏度、高空間解析度的全天巡天,並能實時警報其它天文設備以開展聯合觀測,衛星將通過潮汐瓦解事件和其它X射線瞬變現象來揭示作為宇宙黑洞主體的、各種尺度上的寧靜「潛伏」黑洞,將探測各類已知或未知的X射線暫現源和瞬變源、並建立它們的樣本,甚至有望為下一代引力波探測器捕獲到引力波暴源的電磁對應體
  • 第二屆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召開—新聞—科學網
    第二屆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召開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供圖 10月20日,由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中共盱眙縣委員會和盱眙縣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在江蘇盱眙召開。IAU前任主席、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羅伯特·威廉士以國際合作為題,探討了國際科學合作如何推動人類社會邁向進步。中科院院士景益鵬以「宇宙起源」為主題,讓聽眾了解了目前主要的巡天計劃和全球最先進的各類大型巡天觀測設備。
  •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國內首次實現月球雷射測距—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應用天文研究團組長期從事月球雷射測距技術研究,經過對若干關鍵技術攻關後取得重大突破。
  •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中國天文界正為SKA做充分科學準備
    SKA第一階段的望遠鏡示意圖,包括由近200面碟型天線組成的中頻陣,以及由13萬個低頻天線組成的低頻陣(圖源:國際SKA組織)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供圖中新網北京3月14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14日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為迎接天文領域SKA
  •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發現超大質量黑洞—新聞—科學網
    本報10月16日訊(記者黃辛)今天,記者從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獲悉,中歐射電天文學家近日在巨型旋渦星系NGC 5252的星系盤附近發現了另一顆伴有顯著射電噴流的超大質量黑洞
  • 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苟利軍—新聞—科學網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何毓琦(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自2007年起,作為科學網的一名博主,我已經深深感受到了世界舞臺上中國科學技術時代的到來。在《中國科學報》創刊六十年之際,我願送上我最美好的祝福。 ◆薛隨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 及時的新聞報導、權威的專家解讀、深度的熱點追蹤,關注科技工作者的喜怒哀樂,搭建跨學科交流的橋梁。 ◆吳季(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國科學報》是中國的科學事業和公眾的橋梁。
  •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姚永強:站在離星空最近的地方—新聞—科學網
    去年底,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首席研究員姚永強因表現突出,作為第15批博士服務團成員繼續留在了西藏阿里。這是他到阿里地區行署掛職副專員的第三個年頭。「回北京還有些不適應呢。」姚永強笑言,早把自己當阿里人了。對於他在當地所做的工作,西藏自治區黨委組織部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孔繁森式的人物,新時期援藏幹部的楷模。姚永強堅持認為「過譽了」。
  • 中科院天文臺跨界賣貓窩?
    澎湃新聞記者 呂新文 實習生 劉迎香 汪萌菲6月19日,有消息稱中科院天文臺跨界賣貓窩
  • 南大再添一名「天文臺臺長」!
    此前,已有嚴俊、趙剛等多位校友擔任中國天文機構的重要領導人南京大學天文系校友們表現亮眼當然離不開南京大學天文學超強的實力2020軟科中國最好學科排名中南京大學天文學排名全國第一2020年7月25日由南京大學自主研發的「龍蝦眼X射線探測衛星」搭載長徵四號乙運載火箭
  •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FAST射電望遠鏡數據中心落戶貴州
    新華社貴陽5月25日電(記者王麗、楊洪濤)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與貴州貴安新區24日籤訂《貴州射電天文臺及FAST數據處理中心建設協議》,標誌著中科院國家天文臺FAST射電望遠鏡數據中心正式落戶貴州。  記者從24日在貴州舉辦的「2017貴安國際數字經濟論壇」上了解到,FAST射電望遠鏡數據中心規劃佔地面積約60畝,總投資約1.6億元,主要建設貴州射電天文臺、FAST科學數學數據存儲與處理中心、FAST自主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綜合實驗平臺。  據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鄭曉年透露,在貴安新區建設FAST數據中心是國家天文臺今年的重要工作之一。
  •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跨界賣貓窩「一鍵吸貓」功能引熱議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澎湃新聞」(ID:thepapernews)】 6月19日,有消息稱中科院天文臺跨界賣貓窩,貓窩以中國天眼FAST射電望遠鏡為原型,不僅外形酷似天眼,還開發了能一鍵吸貓的MiaoPods,可以尋找自己的貓,還能吸引別人的貓。 消息一經發出就引發網友熱議。
  • 心理學家呼籲關注疫情「颱風眼效應」—新聞—科學網
    不過別忘了,此時疫情尚未結束,溫州大學溫州模式發展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社會與組織行為研究中心主任時勘特別提示,要關注疫情中的「颱風眼」效應。 《中國科學報》:近日,湖北、浙江等疫情較為嚴重地區發生了民眾放鬆警惕、 舉家外出購物,導致公共場所出現集體感染新冠肺炎的新事件,對此您有什麼看法?
  • 天文臺拍攝到形似「龍蝦」的恆星照片(圖)
    天文臺拍攝到形似「龍蝦」的恆星照片(圖)  【科技訊】12月19日消息,歐洲南方天文臺VISTA紅外巡天望遠鏡拍攝到了炙熱氣體雲和卷鬚般塵埃圍繞熾熱年輕恆星的壯觀景象。這張紅外線圖顯示了被稱為NGC6357的恆星託兒所令人驚訝的一面。
  • 科學家精確驗證愛因斯坦弱等效原理—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沈春蕾)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吳雪峰和助理研究員魏俊傑、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高鶴以及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授皮特
  • 中科院廣州分院赴海南昌江、三亞考察交流—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科技促進發展局、中科院國家科創中心建設工作小組辦公室、中科院北京分院、中科院深海所、中科院南海海洋所、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所、中科院廣州健康院以及中科院駐瓊單位代表有關負責人參加了考察活動   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謝昌龍一行先後到中科院海南種子創新研究院、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所科考碼頭實地了解建設情況,並與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管理局黨委委員、副局長鄭曉雙等人進行座談交流。謝昌龍對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建設工作所取得的成績表示讚賞,對三亞市大力支持中科院駐瓊單位的表示衷心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