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精確驗證愛因斯坦弱等效原理—新聞—科學網

2021-02-08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沈春蕾)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吳雪峰和助理研究員魏俊傑、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高鶴以及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授皮特·梅扎羅斯等人合作,利用快速射電暴不同頻率光子到達地球的時間差,精確驗證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中的弱等效原理假設。相關成果12月23日以主編推薦形式,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

愛因斯坦等效原理預言,無靜止質量(如光子)或靜止質量可忽略(如極端相對論運動的中微子)的中性粒子在引力場中傳播,穿越的時間和沒有引力場情況是不同的。這種效應也被稱為引力時間延遲效應(即有、無引力場兩種情況下的穿越時間之差),通常在脈衝雙星中較容易觀測到。該原理可通過對比宇宙學暫現源同時釋放的不同能量光子,在通過同一個引力場所用的時間差來檢驗,即比較不同能量光子在銀河系引力場中傳播對應的後牛頓參數γ值的差別是否為零。

最近一類持續時標為毫秒量級的射電爆發事件——快速射電暴,引起了廣泛關注。目前其物理起源尚不清楚。快速射電暴的光變曲線一般呈現簡單的單脈衝特徵,人們很容易得到不同射電頻率光子的觀測時間延遲。

吳雪峰等人由此提出河外或宇宙學起源的快速射電暴可以被用來精確檢驗愛因斯坦等效原理。該研究利用一個快速射電暴和兩個可能的快速射電暴與伽瑪暴成協事件為例,計算發現以不同頻率的射電光子為檢驗粒子時,後牛頓參數γ的差值上限被限制到10-8量級。這一結果是迄今為止的最好限制結果,比之前相關限制至少要提高了1~2個量級,並且把對愛因斯坦等效原理的檢驗擴展到了射電波段,從而進一步證明了愛因斯坦等效原理假設的正確性。

《中國科學報》 (2015-12-29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顯微鏡」衛星將驗證愛因斯坦等效原理
    「顯微鏡」衛星效果圖  據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報導,法國科學家最近發射了一顆衛星——「顯微鏡」(Microscope),將直接驗證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等效原理。CNES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太空中,旋轉衛星上的這兩個物體將在長達數月內處於幾乎完美且持久的自由落體運動中,沒有在地球上可能受到的擾動影響,因此,我們能很精確地對它們的相對運動進行研究。」  如果愛因斯坦是正確的,那麼不管其組成如何,兩者的運動將會一樣。CNES稱:「如果兩者加速度不同,那麼等效原理將被推翻,這將撼動物理學的基礎。」
  • "顯微鏡"衛星將驗證愛因斯坦等效原理
    原標題:"顯微鏡"衛星將驗證愛因斯坦等效原理 或開啟新物理學領域   [導讀] 據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報導,法國科學家最近發射了一顆衛星——「顯微鏡」(Microscope),將直接驗證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等效原理。
  • 等效原理被證實,廣義相對論的基礎再一次被加固
    等效原理等效原理在現代物理學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是1916年愛因斯坦建立的廣義相對論的兩個基本假設之一,另一個基本假設是廣義相對性原理。等效原理又分為弱等效原理、強等效原理和甚強等效原理。強等效原理是對弱等效原理的擴展,這是愛因斯坦在提出
  • 精確測量弱力的物理哲學依據
    美國維吉尼亞州的託馬斯·傑弗遜加速器實驗室的物理學家5月9日在《自然》雜誌發表了最新的「Q—實驗」成果,他們測量到迄今為止最精確的「弱力」數據,世界各國的科技媒體紛紛報導了精確測量「弱力」的成果、實驗的意義和對粒子物理學的影響。
  • 愛因斯坦的科學拼圖碎片——等效性原理
    並且回顧了以厄缶為代表的科學家們的艱苦努力,用不斷改進實驗精度的扭擺實驗去嚴格驗證引力質量與慣性質量之間的關係。在此,再次給這些偉大的科學家們獻上我的膝蓋。今天我們要繼續討論的是,在引力質量等於慣性質量這個前提下,引力場與慣性場等效,這被後來的科學家稱為等效原理。需要注意的是,等效原理的原意是引力場與慣性場等效,而不是指引力質量與慣性質量相等。
  • 愛因斯坦的等效原理也適用於量子對象
    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的核心思想是等效原理。也就是說,物體在引力的作用下就會以同樣的速度下落,無論它們的質量或組成如何。
  • 等效原理:引力是幻覺嗎?
    這就是等效原理的雛形。後來他失敗了,沒有把這些東西煉成金子,但是至少證明了這些東西在一定程度上和金子是等效的——在慣性質量等於引力質量的程度上,和金子是等效的。 雖然說愛因斯坦並沒有發明這個原理,但是他看到了等效原理背後所蘊含的深刻的物理意義。首先,等效原理告訴我們,引力的效果可以由一個反向的加速度的效果完全的模擬出來。
  •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基本原理是否適用於所有類型物質中?
    如果WIMP實際存在,他們將把他們的名字稱為「弱相互作用」的粒子。誰能想到:從十米高的地方,石頭完全相互下降一段時間以來,科學家一直試圖從尋找暗物質粒子以外的方向接近這個難題:他們想知道這種無形物質是否存在與其他物質完全相同的引力。普通的,可見的物質。到目前為止,大多數研究人員認為它是如此。
  • 「高溫」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研究獲突破性進展—新聞—科學網
    理論上講,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轉變溫度主要由粒子的質量決定。質量越輕的粒子,就可能在越高的溫度下實現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激子等離激元是一種半光子半物質的複合粒子,質量僅為原子質量的千萬分之一至一億之一,是在「高溫」下實現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潛在好體系。2006年,來自法國的科學家J.
  • 伽利略自由落體理論通過太空驗證
    原標題:伽利略自由落體理論通過太空驗證   等效原理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基本假設之一,400多年前,伽利略提出自由落體理論並在義大利比薩斜塔對等效原理進行了當時最精確的實驗測試。現在,這種自由落體理論首次在太空獲得驗證。
  •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提出始末,有沒有實驗的驗證?
    愛因斯坦的狹義與廣義相對論是否得到了實驗的驗證?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絕對是現代物理學的頂梁柱,它從誕生到如今,一直都是當代物理學研究的熱點,而且近半個多世紀以來的重大科學成果都與相對論有關係。那麼,愛因斯坦是如何創立這兩個理論的呢?
  • 《科學》:在零重力下獲得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
    《科學》:在零重力下獲得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該成果可用於原子幹涉儀等精密測量儀器的研製  近日,一個以德國科學家為主的歐洲研究團隊在微重力下的量子氣體(QUANTUS
  • 等效原理認為引力和加速度等效,那地球兩端的人會相互遠離嗎?
    這個思想實驗被稱為「愛因斯坦電梯」假設小明站在一個電梯內,出於某些原因,電梯突然豎直的往下掉落,從地面看來,電梯的下落加速度等於重力加速度,也就是說:小明在電梯內是處於完全失重狀態,此時他鬆開手中的電筒,發現這個電筒並沒有往電梯底部運動,當然了,這一點很好理解,因為電梯內部的一切物體都是處於失重狀態。
  • 等效原理是廣義相對論的基礎,與狹義相對論衝突嗎
    地球與月亮根據愛因斯坦的等效原理,大質量物體使周圍時空彎曲,光線會在大質量周圍偏折,雖然有人在發生日食時曾經實際觀測過,並得到了驗證,但我高度懷疑是太陽周圍的大氣層幹的,碰巧讓愛因斯坦歪打正著了。等效原理加速電梯
  • 美國物理學家精確實驗 證實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
    新華網洛杉磯12月22日電(記者陳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說,他們通過迄今最直接、最精確的實驗證明了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中著名的質能公式。  質能公式(E=MC2)指出,物質的總能量相當於其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它表明能量和質量可以互相轉換,而光速是恆定不變的常數。
  • 科學家是如何用6個例子檢驗出,愛因斯坦相對論是無間可摧的!
    這一發現成了世界各地的頭條新聞,1919年11月7日的《倫敦時報》用《科學的革命,宇宙的新理論,牛頓理論被推翻》作為文章的題目報導了愛因斯坦和他的理論。作為一個重量級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開始家喻戶曉。光線穿過彎曲時空產生的引力透鏡現象今天已成為探索宇宙的重要工具。
  • 國際空間站發現奇異物質—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報告了在國際空間站上產生的第五種物質狀態——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太空中的微重力環境讓科學家得以在這種奇異物質狀態中探索基礎物理學。6月11日,相關論文刊登於《自然》。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是玻色子原子在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時呈現的一種物質狀態。在這樣的低溫下,原子成為具有量子特性的單一實體。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橫跨量子力學支配的微觀世界和經典物理支配的宏觀世界,因此有望提供關於量子力學的基本洞察。然而受重力作用影響,人們難以對其進行精準測量。
  • 愛因斯坦又對啦!科學家證明:相對論「自由落體普適性」正確!
    來自一項國際科學家合作研究記錄了迄今為止對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基石之一「自由落體普適性」的最準確確認。這項新的研究表明,該理論適用於中子星等強大引力天體。使用射電望遠鏡,科學家可以非常準確地觀測到脈衝星(一種中子星)產生的信號,並測試愛因斯坦引力理論對這些極端天體的有效性。
  • Nature:新原子鐘計時更精確—新聞—科學網
    Nature:新原子鐘計時更精確 時鐘和抽象背景 圖片來源:stock image 原子鐘是世界上最精確的計時儀器,可使用雷射測量以恆定頻率振動的原子,就像許多微小的同步擺動的鐘擺一樣。研究人員在12月16日發表於《自然》的一項報告中說,他們已經建造了一個原子鐘,其測量的不是現在最先進的設計測量的隨機振動的原子云,而是被量子糾纏的原子。原子以一種不可能根據經典物理定律的方式相互關聯,這使得科學家能夠更精確地測量原子的振動。 這種新裝置在沒有糾纏的情況下,能以比時鐘快4倍的速度達到同樣的精度。
  • 質子弱力最精確測量結果與標準模型幾乎一致—新聞—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