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雲南天文臺國內首次實現月球雷射測距—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應用天文研究團組長期從事月球雷射測距技術研究,經過對若干關鍵技術攻關後取得重大突破。2018年1月22日晚,團組利用1.2m望遠鏡雷射測距系統,多次成功探測到月面反射器Apollo15返回的雷射脈衝信號,在國內首次成功實現月球雷射測距。

 

月球雷射測距是通過精確測定雷射脈衝從地面觀測站到月面反射器的往返時間,從而計算地月距離。地月間雷射測距是一項綜合技術,它涵蓋雷射、光電探測、自動控制、空間軌道等多個學科領域,是目前地月距離測量精度最高的技術手段,其觀測資料對天文地球動力學、地月系動力學、月球物理學以及引力理論驗證等諸多學科的研究有著重要的價值。國際上成功實現月球雷射測距的國家僅有美國、法國和義大利。此次雲南天文臺成功實現月球雷射測距填補了我國在月球雷射測距領域的空白。

 

1.2m望遠鏡雷射測距系統採取共光路工作方式,雷射波長532nm,脈衝寬度為10ns,頻率10Hz,試驗時單脈衝脈衝能量為3.3J。地月平均距離為384403.9km,2018年1月22日晚21:25~22:31,實測數據段顯示Apollo15反射器到測站的距離為385823.433km~387119.600km,測距精度優於1m。   

 

 

 

1.2m望遠鏡月球雷射測距

 

 

 

 

月球雷射測距觀測截圖

 

 

 

 

Apollo15測距數據

 

致謝:本次雷射測月試驗成功,除了感謝團隊馮和生老師、熊耀恆老師的指導以及團隊所有成員的付出,還要感謝中科院條財局對1.2m望遠鏡設備升級改造方面給予的支持,感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11655001、U1431116、U1631134、U1731112、11403102、10778705)給予的大力支持,感謝中山大學天琴中心給予的支持,感謝中科院青促會支持,同時感謝國家天文臺、上海天文臺、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光電研究院、長春光機所,成都光電所的支持。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國內首次實現月球雷射測距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應用天文研究團組長期從事月球雷射測距技術研究,經過對若干關鍵技術攻關後取得重大突破,2018年1月22日晚,團組利用1.2m望遠鏡雷射測距系統,多次成功探測到月面反射器Apollo15返回的雷射脈衝信號,在國內首次成功實現月球雷射測距。
  • 雲南天文臺成功實現月球雷射測距
    記者 楊質高實習生 阿倩 盧希穎雲南網訊前晚,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用雷射測量了地球與月球間的距離,這是國內首次成功實現月球雷射測距。20世紀50年代以來,雷達測月和雷射測月技術逐漸發展。雷達測月在1957年獲得成功,測得月地距離為384403千米,誤差在1千米之內。1969年,美國用「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把兩名太空人送上月球,他們在月面上安裝了供雷射測距用的月面反射器組件。這個組件反射的雷射脈衝嚴格按原路返回,供地面接收。目前,國際上成功實現月球雷射測距的國家僅有美國、法國和義大利。
  •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應用天文研究團組長期從事月球雷射測距技術研究,經過對若干關鍵技術攻關後取得重大突破。
  • 國內首次完成月球雷射測距,怎麼做到的?
    文/魯暘筱懿   行星物理博士,國家遙感中心副研究員   審稿/苟利軍,國家天文臺研究員   近日,中科院雲南天文臺利用阿波羅15號任務中置於月面的哈德利峽谷處的反射鏡陣列完成了我國首次月球雷射測距實驗,填補了我國在月球雷射測距領域的空白。
  • 雷射測距讓「嫦娥」遙而可及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1月22日晚在月球雷射測距技術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研究團隊利用1.2米望遠鏡雷射測距系統,多次成功探測到阿波羅15號月面反射器返回的雷射脈衝信號,在國內首次成功實現月球雷射測距。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應用天文研究團組長期從事月球雷射測距技術研究。據研究團組副組長、副研究員李語強介紹,此次測距是在提高了指向精度和跟蹤精度,改善了探測效率和光學傳輸效率,並進行多項關鍵技術攻關後實現的。
  • 【文匯報】我國首次實現雷射地月測距
    1月22日晚,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應用天文研究團組的研究人員成功接收到了月球雷射測距的回波信號,這是中國人首次成功利用雷射精確地測量地球距月球的距離。  在現代測量技術誕生前,最常用的測量地月距離的方法是視差法。最早有記錄的測量地月距離的,是公元前四世紀時古希臘的天文學家,通過觀測月蝕的幾何位置,結合三角法計算出地月距離大約是59至67倍地球半徑。
  • —新聞—科學網
    利用1.2米望遠鏡雷射測距系統,多次成功探測到月面反射器Apollo15返回的雷射脈衝信號。 前不久,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應用天文研究團組在國內首次成功實現月球雷射測距,距離精度優於1米,為385823.433千米~387119.600千米。那麼,地球離月亮到底有多遠?雷射測月又是怎麼回事?
  • 我國首次獲得月球上全部雷射反射鏡的回波信號
    12月8日,記者從華中科技大學和中山大學聯合在武漢舉行的第六屆天琴空間科學任務研討會上獲悉,自今年6月以來,「天琴計劃」科研團隊已經多次成功實現了地月距離的雷射測量,並在國內首次得到月球上全部五個雷射反射鏡的回波信號。
  • 國內首次將雷射測距原理應用於雪深測量—新聞—科學網
    項目研製的WUSH-SD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雷射雪深測量傳感器於2013年4月通過中國氣象局業務定型,並在氣象等部門的觀測業務中得到應用。項目研製了雷射器溫度控制技術,解決了雷射測距單元冬季雪深測量的低溫適應性問題,可使雷射器工作環境溫度保持在零下10℃以上。
  • 雷射測距:只為更精準地找到你
    隨著1969年阿波羅11號登陸月球,地面雷射測距站就通過阿波羅11號安置在月球表面的後向反射鏡測量精確的地月距離。中國SLR網有5個固定站和2個流動站,1971-1972年華北光電所(與北京天文臺合作)和上海天文臺(與上海光機所合作)在國內最早開始SLR試驗。第一代系統採用紅寶石調Q雷射器,單次測距精度1-2米。
  • 中科院上海分院助力嫦娥五號探月
    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探月工程三期副總設計師、嫦娥五號任務新聞發言人裴照宇表示,嫦娥五號任務有望創造5個「中國首次」,一是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二是地外天體的起飛,三是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四是攜帶樣品高速地球再入,五是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
  • 【招聘】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2020年公開招聘公告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2020年招聘公告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應用天文研究團組致力於衛星雷射測距、月球雷射測距及其科學應用。現因工作需要,公開招聘以下科研人員1名。歡迎滿足條件者應聘,應聘成功後提供相應待遇。
  •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看穿穹頂之上的奧秘—新聞—科學網
    展望未來,在中科院雲南天文臺副臺長汪敏看來,這座40米射電望遠鏡,必將在中國乃至全人類的深空探測過程中,發揮更加重大的作用。 三大主體結構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以地面天文觀測和天體物理研究為主,在恆星演化理論、活動星系核、地面高精度天體定位等領域的科研成果達世界水平。
  • 中科院上海分院五家研究所助力嫦娥四號探月工程—新聞—科學網
  • 月球到地球的距離竟然是...
    來自雲臺青促會公眾號的消息,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應用天文研究團組長期從事月球雷射測距技術研究,經過對若干關鍵技術攻關後取得重大突破。2018年1月22日晚,團組利用1.2m望遠鏡雷射測距系統,多次成功探測到月面反射器Apollo15返回的雷射脈衝信號,在國內首次成功實現月球雷射測距。
  • 「天琴計劃」雷射測距實現大突破,地月雷射測距的原理和歷史如何?
    經過近半年的努力,中山大學「天琴計劃」團隊已經多次成功實現了地月距離的雷射測量,並在國內首次得到月球表面全部五個雷射後向反射器陣列(以下簡稱「雷射反射器」)的回波信號。   地月雷射測距示意圖(畫者布丁提供)   那麼引起廣泛關注的地月雷射測距與「天琴計劃」之間有何聯繫?地月雷射測距的原理和歷史如何?
  •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國內首次發現類新星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
    △圖片來源:中科院雲南天文臺10月14日,記者從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近期研究人員在國內首次發現類新星的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研究人員用國內中小口徑望遠鏡對六分儀座SW進行10年左右的監測,並結合歷史上的觀測資料(包括哈佛底板的數據和美國變星觀測者協會的長期測光數據),發現其亮度在大概9.7年的持續增亮之後快速下降,下降時標不到1年,光變振幅大約為0.6個星等。這種約10年的光度準周期性振蕩是首次在類新星中被發現,可能是由於白矮星磁場與內吸積盤物質的相互作用所導致,這種磁控吸積模式值得進一步的研究和討論。
  • 助力嫦娥五號奔月採樣返回 中科院承擔突破系列關鍵技術
    記者當天從中國科學院(中科院)獲悉,作為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的發起者、參與者、實施者,中科院所屬14家科研機構承擔嫦娥五號相關任務,突破月球樣品長期儲存條件的維持、月球軌道交會對接雷射雷達等多項關鍵技術。中科院國家天文臺、國家空間科學中心、上海天文臺、雲南天文臺、新疆天文臺、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光電技術研究所、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金屬研究所、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等14家單位承擔嫦娥五號相關任務,突破月球樣品長期儲存條件的維持
  • 國內首個「月球樣品實驗室」建成,嫦娥五號挖的「土」放這裡研究
    原標題:中科院14家單位承擔嫦娥五號探月任務 國內首個「月球樣品實驗室」建成目前嫦娥五號探測器正在繼續飛向月球。記者昨天從中國科學院獲悉,此次嫦娥五號探月任務,中科院14家單位承擔了地面應用系統、有效載荷分系統以及多項工程關鍵產品的研製。
  • 國內首次將雷射測距原理應用於雪深測量
    項目研製的WUSH-SD型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雷射雪深測量傳感器於2013年4月通過中國氣象局業務定型,並在氣象等部門的觀測業務中得到應用。項目研製了雷射器溫度控制技術,解決了雷射測距單元冬季雪深測量的低溫適應性問題,可使雷射器工作環境溫度保持在零下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