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我國首次獲得月球上全部雷射反射鏡的回波信號

2020-12-06 環球網

12月8日,記者從華中科技大學和中山大學聯合在武漢舉行的第六屆天琴空間科學任務研討會上獲悉,自今年6月以來,「天琴計劃」科研團隊已經多次成功實現了地月距離的雷射測量,並在國內首次得到月球上全部五個雷射反射鏡的回波信號。

目前,包括我國在內,全世界僅有五個國家具備雷射精準測量地月距離的技術能力,而「天琴計劃」珠海雷射測距臺站又是少數幾個能夠實現對部署在月球上全部五個雷射反射鏡實現測量的臺站之一。

阿波羅11反射器陣列

「天琴計劃」珠海雷射測距臺站

上世紀60年代,在實施登月計劃之前,美國和蘇聯開始進行雷射測月試驗,但當時只能測量月面漫反射回波,測量精度十分有限。1969年7月21日,美國「阿波羅11號」登月成功,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表面,登月太空人帶了一個雷射後向反射器陣列Apollo11,並將其放置在月面預定位置上。成功登月僅數日後,美國人即測到了來自該反射器的雷射測距回波信號。

此後,美國利用阿波羅登月任務相 繼在月面不同位置放置了Apollo14、Apollo15角反射器陣列,蘇聯先後利用月球車Luna17與Luna21,在月面安置了Lunakhod17和Lunakhod21反射器陣列,於是月面上共有五個可供進行雷射測月的角反射器陣列。從此,月球雷射測距成為最精準的地月距離測量手段。

之後幾十年裡,陸續有法國、義大利、德國等的多家測站進行過雷射測月相關研究。但由於各種原因,能夠成功的只有極少數測站。近幾年,能夠進行常規雷射測月的只有法國格拉斯測站、義大利馬泰拉測站以及美國阿波羅測站。

據專家介紹,一座完整的月球雷射測距地面站主要包括望遠鏡系統、光路系統、光子探測系統以及其他輔助系統,這是一項涉及多學科領域的複雜的精密技術。其觀測資料對天文地球動力學、地月系動力學、月球物理學以及引力理論驗證等諸多學科的研究有著重要價值。

地月雷射測距示意圖

2018年1月22日晚,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應用天文研究團組的研究人員成功接收到了月球雷射測距的回波信號,這是中國人首次成功利用雷射精確地測量地球距月球的距離。

位於中山大學珠海校區的「天琴計劃」雷射測距臺站,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完成臺站建設,今年6月8日晚首次測到Apollo15的信號,8月14日凌晨首次測到Apollo14信號,11月7日晚,首次同時獲得月球上的五個目標(A15、A14、A11、L17、L21),並實現高精度地月距離測量,目前科研團隊對地月距離的測量精度正在評估中。

地月雷射測距試驗是開展「天琴計劃」空間引力波探測必須攻克的關鍵技術。這是「天琴計劃」「0123」路線圖中的「0」步驟。與此同時,記者獲悉,「天琴計劃」「0123」路線圖中的「1」步驟,即國家立項的首顆面向未來引力波空間探測技術試驗衛星,預計將於今年年底進行發射。

天琴計劃「0123」路線圖

「天琴計劃」是中國科學院羅俊院士於2014年3月在華中科技大學的一次國際會議上提出、以中國為主導的國際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據悉,自1994年開始,羅俊在華中科技大學引力中心開始布局空間引力波探測研究,二十多年來積累了若干關鍵技術,儲備了一批優秀的人才。此次天琴空間科學任務研討會,吸引了國內外42個高校和科研單位的近300位學者積極參加。

相關焦點

  • 國內首次完成月球雷射測距,怎麼做到的?
    文/魯暘筱懿   行星物理博士,國家遙感中心副研究員   審稿/苟利軍,國家天文臺研究員   近日,中科院雲南天文臺利用阿波羅15號任務中置於月面的哈德利峽谷處的反射鏡陣列完成了我國首次月球雷射測距實驗,填補了我國在月球雷射測距領域的空白。
  • 我國超導單光子雷射雷達系統實現對數百公裡外小目標跟蹤探測
    從中國電科十四所某試驗外場傳來消息,超導單光子雷射雷達系統,實現了對低空大氣層中數百公裡外目標的實時跟蹤探測,展現了超導單光子探測器的強大應用潛力。 由於光子是光的最小能量單元,具備單光子靈敏度的雷達系統可將雷射雷達系統的性能發揮到極致。在單光子雷射雷達系統的研究上,團隊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攜手合作多年。
  • 「天琴計劃」雷射測距實現大突破,地月雷射測距的原理和歷史如何?
    經過近半年的努力,中山大學「天琴計劃」團隊已經多次成功實現了地月距離的雷射測量,並在國內首次得到月球表面全部五個雷射後向反射器陣列(以下簡稱「雷射反射器」)的回波信號。 高精度的雷射幹涉測距技術將被用來記錄由引力波引起的、不同衛星上檢驗質量之間的細微距離變化,從而獲得有關引力波的信息。
  • 【文匯報】我國首次實現雷射地月測距
    1月22日晚,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應用天文研究團組的研究人員成功接收到了月球雷射測距的回波信號,這是中國人首次成功利用雷射精確地測量地球距月球的距離。  在現代測量技術誕生前,最常用的測量地月距離的方法是視差法。最早有記錄的測量地月距離的,是公元前四世紀時古希臘的天文學家,通過觀測月蝕的幾何位置,結合三角法計算出地月距離大約是59至67倍地球半徑。
  • 又一個世界第一,國產新型雷射雷達可探測數百公裡外目標
    所謂量子雷達,是對發射雷達信號返回的信號,進行單個光子(量子化)的處理和分析,從而獲得目標信息的技術。雷達探測,最重要的就是如何準確解讀出回波中含有的目標信息,信號處理就是解讀信息的手段,手段越先進,信號解讀越準,雷達探測能力自然就會越高。通過量子雷達創新信號處理方式,該雷達的探測能力相比傳統體制雷達,有了本質的提升。
  • 探訪中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雷射測距臺站 (1/2)
    探訪中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雷射測距臺站2) "← →"翻頁 5月25日,位於廣東省珠海市的中山大學天琴計劃雷射測距臺站
  • 幾十年來,人類為什麼要從地球向月球不停的發射雷射?
    有史以來第一次,科學家在將雷射束從地球發送到月球周圍的NASA月球偵察軌道飛行器的反射器後收到信號。在過去的十年中,經過多次嘗試,都收到了成功的信號,研究結果可以補充未來用於研究太空的雷射實驗。法國格拉斯的一個雷射站向約24萬英裡外的NASA軌道器發出了雷射束。光束必須經過該距離才能撞擊到軌道飛行器上的反射器,該反射器的大小僅是平裝小說的大小。
  • 雷射反射不僅打破了美國登月陰謀論,還能研究微隕石對月球的撞擊
    2009年,當美國宇航局的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LRO)到達繞月軌道時,科學家們立即開始向其發射雷射。更具體地說,他們向一個小反射器陣列發射雷射,並試圖讓光反射回地球。這個小反射器陣列的大小大約相當於一本平裝書,由此可見,這項實驗的難度非常大。經過近10年的努力,他們終於成功了。
  • 雷射反射鏡原理及應用
    反射鏡應用於光纖雷射系統內作為尾鏡或折返鏡,以及外光路系統中的轉折鏡,其基材通常為鉬、 融石英、無氧銅、單晶矽等;無氧銅材料由於其高熱導性通常應用於高功率雷射系統中;由於單晶矽是高性價比的基底材料,所以最常用的的基材是「矽」。銅材料由於其高熱導性通常應用於高功率雷射系統中。鉬相當耐磨的表面適用於很多特定需要的物理環境,鉬反射鏡一般是不鍍膜的。
  • 重磅發布!2020中國光學領域十大社會影響力事件(Light10)—新聞...
    在科學與大眾、科學發明與社會文明、科學技術與人類進步之間,架起橋梁,人類社會和我們的生活,科學從未缺席,但易被人們忽略。」 經過三輪的評選,最終根據第三輪終選的投票結果,現由《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與科學網聯合發布:「2020 中國光學領域十大社會影響力事件(Light10)」入圍榜單。
  •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國內首次實現月球雷射測距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應用天文研究團組長期從事月球雷射測距技術研究,經過對若干關鍵技術攻關後取得重大突破,2018年1月22日晚,團組利用1.2m望遠鏡雷射測距系統,多次成功探測到月面反射器Apollo15返回的雷射脈衝信號,在國內首次成功實現月球雷射測距。
  • 地球和月球之間的平均距離是38萬公裡?這是如何測量出來的?
    但這也需要月球上能有一面鏡子或者接收裝置。實際上,科學家確實是這麼去做的。具體來說是這樣的。當年美蘇爭霸時,就開啟了一輪軍備競賽,其中就比拼過航天技術。雙方都在比拼誰最先登月。後來,阿姆斯特朗所搭乘的」阿波羅11號「就登上了月球,這也是人類第一次實現載人登月技術。
  • 邊長17萬公裡,我國衛星將在太空畫等邊三角形,這次要超越美國
    美國的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聞名全世界,2015年9月,LIGO探測到首個引力波信號,2015年12月再次探測到引力波信號。2017年10月,三名美國科學家因為確定了引力波真實存在而獲得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我國衛星將在太空畫等邊三角形,邊長17萬公裡,這次要超越美國
    美國的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聞名全世界,2015年9月,LIGO探測到首個引力波信號,2015年12月再次探測到引力波信號。2017年10月,三名美國科學家因為確定了引力波真實存在而獲得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月球表面或將建造菲涅爾反射鏡大型電站發電
    ,但在月球上建造一個核反應堆造價不菲,行星際的空間資源開發應該傾向於就地取材。其中熱能資源的一方面就是來自太陽的光照,月球表面只有極為微量的稀有氣體,近似於真空環境,如果在月球表面建造太陽能發電站,就可以獲得大量的太陽能,然而來自加泰隆尼亞理工大學的科學家還提出了一種方案,使用大型反射鏡和斯特拉發動機打造成一個大型月球發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