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雲南天文臺

2021-01-13 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應用天文研究團組長期從事月球雷射測距技術研究,經過對若干關鍵技術攻關後取得重大突破。2018年1月22日晚,團組利用1.2m望遠鏡雷射測距系統,多次成功探測到月面反射器Apollo15返回的雷射脈衝信號,在國內首次成功實現月球雷射測距。

 

月球雷射測距是通過精確測定雷射脈衝從地面觀測站到月面反射器的往返時間,從而計算地月距離。地月間雷射測距是一項綜合技術,它涵蓋雷射、光電探測、自動控制、空間軌道等多個學科領域,是目前地月距離測量精度最高的技術手段,其觀測資料對天文地球動力學、地月系動力學、月球物理學以及引力理論驗證等諸多學科的研究有著重要的價值。國際上成功實現月球雷射測距的國家僅有美國、法國和義大利。此次雲南天文臺成功實現月球雷射測距填補了我國在月球雷射測距領域的空白。

 

1.2m望遠鏡雷射測距系統採取共光路工作方式,雷射波長532nm,脈衝寬度為10ns,頻率10Hz,試驗時單脈衝脈衝能量為3.3J。地月平均距離為384403.9km,2018年1月22日晚21:25~22:31,實測數據段顯示Apollo15反射器到測站的距離為385823.433km~387119.600km,測距精度優於1m。   

 

 

 

1.2m望遠鏡月球雷射測距

 

 

 

 

月球雷射測距觀測截圖

 

 

 

 

Apollo15測距數據

 

致謝:本次雷射測月試驗成功,除了感謝團隊馮和生老師、熊耀恆老師的指導以及團隊所有成員的付出,還要感謝中科院條財局對1.2m望遠鏡設備升級改造方面給予的支持,感謝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11655001、U1431116、U1631134、U1731112、11403102、10778705)給予的大力支持,感謝中山大學天琴中心給予的支持,感謝中科院青促會支持,同時感謝國家天文臺、上海天文臺、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光電研究院、長春光機所,成都光電所的支持。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看穿穹頂之上的奧秘—新聞—科學網
    當然,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的40米射電望遠鏡,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們居住在一個地球上,但總是對銀河系乃至河外星繫心存嚮往。因為在浩瀚的太空之中,或許蘊藏著人類起源的奧秘。了解它們,也是在了解人類自身。近年來,憑藉著這座40米射電望遠鏡,中外科學家們發現了太多的奧秘。同時,它也是嫦娥探月計劃中的寶貴一環,為嫦娥系列衛星提供著強有力的保障。
  •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國內首次實現月球雷射測距—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應用天文研究團組長期從事月球雷射測距技術研究,經過對若干關鍵技術攻關後取得重大突破。
  •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國內首次發現類新星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
    △圖片來源:中科院雲南天文臺10月14日,記者從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近期研究人員在國內首次發現類新星的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圖片來源: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研究人員通過對獲得的掩食極小時刻分析發現其軌道周期可能存在周期變化,該現象揭示了六分儀座SW存在
  • 雲南天文臺迎來首批天文迷 - 滇臺連線
    新華社發  今天上午8時許,雲南將迎來天文盛況——日偏食。在昆明轄區內的鳳凰山上,中科院雲南天文臺在21日下午就迎來了第一批前來觀看日偏食的市民。來自雲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20名同學,還有8個家庭組成的20多名市民,總共40多人駐紮在了中科院雲南天文臺。
  •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發現新型恆星爆發
    近日,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的研究成果,發表在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 5月18日來雲南天文臺仰望星空
    雲南天文臺 雲南天文臺科普中心 供圖  雲南網訊 (記者 龍彥) 給你一個機會,仰望星空,探索宇宙,來不來?5月18日(星期六),上午10點到晚上10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將舉行「中國科學院第十五屆公眾科學日」活動,全天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全部科普天文場館。
  •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發現恆星形成與活動星系核活躍程度存在物理聯繫
    央視新聞客戶端11月15日,記者從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獲悉,科研人員近期在活動星系核宿主矮星系星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表明恆星形成與活動星系核活躍程度存在物理聯繫,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O III]光度與年輕星族的光度貢獻以及光度權重下的平均年齡的關係( 紅色和紫色的實心點表示的是AGN宿主矮星系在每個光度區間內的中值)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博士研究生蔡偉
  • 【招聘】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2020年公開招聘公告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2020年招聘公告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應用天文研究團組致力於衛星雷射測距、月球雷射測距及其科學應用。現因工作需要,公開招聘以下科研人員1名。歡迎滿足條件者應聘,應聘成功後提供相應待遇。
  • 7月起雲南天文臺周末將對公眾開放
    原標題:7月起雲南天文臺周末將對公眾開放   與星星近距離接觸,探索宇宙奧秘,這樣的「高上大」周末,將進入昆明人的新日程。聽起來是不是比逛街逛公園有意義,比讀書做作業更有趣?  記者從中科院雲南省天文臺獲悉,從下個月開始,雲南天文臺科普場館每逢周末將對社會公眾常規開放。
  •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2020年舉辦「七彩雲南天文之旅」大學生暑期夏令營通知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是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培養點之一,「七彩雲南天文之旅」大學生暑期夏令營暫定於2020年7月28日-8月3日舉辦。
  • 雲南天文臺40米射電望遠鏡觀測脈衝星
    我曾多次訪問雲南天文臺,最使我難忘的是2008年10月的那次。汪敏研究員邀請我訪問,參與他領導的脈衝星觀測組的一些工作。在這次訪問中,我看到的是一個朝氣蓬勃的研究團組,經驗不多,但勤奮好學;沒有專用的脈衝星接收設備,就想辦法採用VLBI的部分接收設備。不斷地實驗,不斷地改進,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成功地把脈衝星觀測開展起來了。
  • 雲南天文臺2.4米望遠鏡明年正式對國內外天文學家開放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麗江2.4米望遠鏡是目前東亞最大口徑的光學天文通用望遠鏡。2008年4月驗收後,對國內天文學家小範圍開放。在一年多的試觀測工作中,通過具體的研究課題檢驗瞭望遠鏡和臺址的性能;積累瞭望遠鏡運行維護和管理方面的經驗;同時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 雲南天文臺發現罕見天象,宇宙中出現「洛希瓣」現象,其意義重大
    在中國科學院之下,有五座天文臺,其中位於南方的最大天文實測基地,雲南天文臺,其位於中國雲南的省會「昆明」,1972年,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正式成立,是首批進入我國中科院知識創新工程的綜合性研究所,為我國在天文觀測領域中提供不少助力。
  •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用新方法算出射電核光度函數—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訊 (記者趙漢斌)國際期刊《天體物理雜誌》增刊近日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與中外合作者的一項成果,他們用統計學的方法,可靠地估算了活動星系核中射電核的光度函數
  • 雲南天文臺發現剛剛完成快速物質交流的oEA型脈動食雙星
    原標題:雲南天文臺發現剛剛完成快速物質交流的oEA型脈動食雙星近期,國際天體物理學雜誌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博士陳興浩和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張孝斌等人的一項研究成果。他們利用星震學方法認證了一個剛剛經過快速物質交流階段的oEA型脈動食雙星系統。
  • 雲南大學今天正式成立天文學系
    原標題:雲南大學今天正式成立天文學系   光明網昆明12月27日電(記者任維東)乘著嫦娥三號成功飛天探月的東風,在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上海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雲南天文臺、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清華大學等知名國內天文學家的一片祝福聲中,雲南大學天文學系今天上午正式宣告成立。
  • 雲南天文臺十二時辰
    小編希望通過這篇《雲南天文臺十二時辰》向大家展示雲南天文臺各主要望遠鏡和它們的觀測助手,在某個天氣晴好的日子裡,12時辰(24小時)的工作狀態。對本文內容做出貢獻的有董燕、王德清、宋騰飛、次仁汪堆、黃玉祥、和麗娟、何超、魏巍、常鑫、王建坤。
  • 中科院天文臺跨界賣貓窩?
    澎湃新聞記者 呂新文 實習生 劉迎香 汪萌菲6月19日,有消息稱中科院天文臺跨界賣貓窩
  • 雲南天文臺 牽你的手去看星星(組圖)
    站在雲南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北回歸線標誌園的廣場中央,面色偏黑、微微發福的老鮑習慣地被人群簇擁著。他扶扶眼鏡,開始挨個對不同方位豎立的石柱講解起來。  「99.99%的中國人都搞混了一個概念,認為農曆就是陰曆。其實農曆是陰陽合曆。這裡被北回歸線穿過,到夏至這一天,這些柱子都會『立竿不見影』。」  60歲的鮑夢賢研究員是雲南天文臺搞科普的一員老將和幹將。
  • 雲南天文臺等解碼II型超新星多樣性
    近期,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副研究員張居甲及其合作者關於II型超新星多樣性起源的研究成果在《英國皇家天文學會學報》(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