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發現恆星形成與活動星系核活躍程度存在物理聯繫

2020-11-15 金臺資訊

央視新聞客戶端

11月15日,記者從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獲悉,科研人員近期在活動星系核宿主矮星系星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表明恆星形成與活動星系核活躍程度存在物理聯繫,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天體物理學雜誌》上。

活動星系核,是河外天體中一類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星系的核心。活動星系核的主要特徵為核活動,其能量產生的方式不同於恆星中的熱核反應。目前,天文學界對活動星系核與星系共同演化的本質仍然不太清楚,但大部分研究結果認為,活動星系核在大質量星系的演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在小質量星系中,它對星系的演化是否起到重要作用仍存在爭論。

△[O III]光度與年輕星族的光度貢獻以及光度權重下的平均年齡的關係( 紅色和紫色的實心點表示的是AGN宿主矮星系在每個光度區間內的中值)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博士研究生蔡偉、研究員趙應和與合作者一起,對活動星系核宿主矮星系的星族和恆星形成歷史做了統計研究,結果發現矮星系和正常的恆星形成星系有著類似的質量—金屬豐度關係,並且還發現當其宿主矮星系[O Ⅲ]λ5007發射線光度大於32萬倍太陽光度時,光度權重下的平均年齡,以及年輕星族在光度上的貢獻與其光度存在著相關性。研究人員對目前最大的、包含136個源的活動星系核宿主矮星系樣本做了研究,重建了它們的恆星形成歷史。經分析發現,光度權重下的平均年齡分布較廣,分布範圍為1000萬年到100億年。這意味著這些活動星系核宿主矮星系有著多樣化的恆星形成歷史。

此外,這些宿主矮星系的質量—金屬豐度關係,與正常的恆星形成星系相類似,這說明活動星系核不太可能對宿主星系的化學演化產生強烈影響。同時,這些宿主矮星系的星族年齡與[O Ⅲ]λ5007發射線光度的關係表明中心區域的恆星形成與活動星系核活動之間應該存在某種物理聯繫,如黑洞的吸積和恆星的形成,可以由相同的氣體供應。當存在更多的氣體時,活動星系核活動會更強,恆星形成活動也會更強。(總臺央視記者 陳堅)

相關焦點

  • 恆星形成與活動星系核活躍程度存在物理聯繫
    近日,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在活動星系核宿主矮星系星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國際權威期刊《天體物理學雜誌》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活動星系核的主要特徵為核活動,其能量產生的方式不同於恆星中的熱核反應。目前,天文學界對活動星系核與星系共同演化的本質仍然不甚清楚,但大部分研究結果認為,活動星系核在大質量星系的演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在小質量星系中,它對星系的演化是否起到重要作用仍存在爭論。
  •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發現新型恆星爆發
    該工作對一顆奇特的密近雙星J162117進行觀測分析研究,發現了一種新型的恆星爆發,這類爆發由白矮星的突髮式吸積引起,這種突髮式的吸積又與伴星的磁活動相關聯。   J162117是由國際巡天發現的短周期密近雙星系統,兩顆子星相互繞轉一周的時間約為5小時。由於較短的軌道周期以及EW型的光變行為,該系統最初被認為是一顆位於短周期截止附近的相接雙星。
  • 雲南天文臺發現SPB中心對流核外存在奇異的混合效應
    湍對流運動現象廣泛存在於各種天體中,是引起物質輸運(混合)以及能量傳輸的主要物理過程之一,在恆星結構演化理論中佔據至關重要的位置。湍流元在對流區受浮力作用而運動,到邊界處浮力為零,但仍有速度。因此,湍流元將繼續運動,延伸對流對物質和能量的輸運效果,直至湍流元停止。這會導致實際混合區域要比對流區大。當前研究對流超射引發「額外」元素混合有全部混合和部分混合兩種主流描述。
  • 新疆天文臺在近鄰星系M51-NGC5195的恆星形成區觀測研究中獲進展
    星族年齡、金屬豐度和恆星形成率是星系的重要物理參數。金屬豐度是示蹤星系過去的恆星形成活動的重要指標。恆星形成率(SFR)對於理解星系的誕生和演化十分重要,其提供星系中氣體的含量以及恆星形成效率等信息。近鄰星系由於其視大小較大,可在更寬的波長範圍內進行高空間分辨的圖像和光譜觀測,因此,它是研究星系形成與演化的理想天體物理實驗室。
  • 大質量紅色漩渦星系形成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博士羅煜,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李宗男、教授李志遠,浙江大學-紫金山天文臺聯合中心教授康熙,以及德國萊布尼茨天體物理研究所博士王鵬,在SDSSDR7星表中證認了一類較為罕見的恆星形成活動停止的紅色漩渦星系,不同於此前的觀測發現,這類星系處在紅移0.1左右,是具有較大的質量(恆星質量大於千億太陽質量,暗物質暈質量大於十萬億太陽質量)的中央星系。
  •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看穿穹頂之上的奧秘—新聞—科學網
    當然,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的40米射電望遠鏡,更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們居住在一個地球上,但總是對銀河系乃至河外星繫心存嚮往。因為在浩瀚的太空之中,或許蘊藏著人類起源的奧秘。了解它們,也是在了解人類自身。近年來,憑藉著這座40米射電望遠鏡,中外科學家們發現了太多的奧秘。同時,它也是嫦娥探月計劃中的寶貴一環,為嫦娥系列衛星提供著強有力的保障。
  • 南大再添一名「天文臺臺長」!
    白金明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臺長、黨委書記白金明,1988~1991年在南京大學就讀,獲理學碩士學位。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臺長、黨委書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高能天體物理。曾被評為雲南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業技術人才,「活動星系核及伽瑪暴的觀測與理論研究」獲省級一等獎。
  •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國內首次發現類新星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
    △圖片來源:中科院雲南天文臺10月14日,記者從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近期研究人員在國內首次發現類新星的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類新星是一類長周期、高吸積率的激變雙星,白矮星主星從充滿洛希瓣的晚型紅矮星次星吸積物質而在自己的周圍形成高溫的吸積盤。這類激變雙星具有與新星類似的物理特徵但卻沒有觀測到新星爆發,是研究新星爆發、吸積物理過程和探討激變雙星演化等的天然實驗室。
  •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用新方法算出射電核光度函數—新聞—科學網
    科技日報訊 (記者趙漢斌)國際期刊《天體物理雜誌》增刊近日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與中外合作者的一項成果,他們用統計學的方法,可靠地估算了活動星系核中射電核的光度函數
  • 國家天文臺揭示大質量恆星誕生中物質聚積過程
    作為宇宙空間中電離輻射和重金屬元素的主要貢獻者,大質量恆星在星際介質物理與化學演化、星團與星系形成和演化中扮演重要角色。數目少、距離遠、演化快且早期階段嵌埋深等特點,致使大質量恆星誕生過程謎團重重。其中關鍵問題是大質量恆星如何在形成過程中實現物質聚積。  主流大質量恆星形成模型提供了兩種不同的圖景。
  • 雲南天文臺發現小尺度磁活動加熱太陽色球的證據
    近日,《天體物理雜誌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基地的一項研究成果,研究發現太陽寧靜色球反而要比低層的光球轉得快(較差)自轉是太陽和其他恆星的重要特徵之一,它在理解發動機作用和磁場活動方面起重要作用。撫仙湖太陽觀測基地分析He I強度綜合圖,研究He I吸收線強度觀測到的太陽色球的較差旋轉。色球的自轉速度比它下面的光球層要快。色球和日冕的異常加熱是現代天文學中的重要問題。
  • 上海天文臺發現旋臂能導致氣體內流至星系中心餵食黑洞
    理論研究認為,星系中的各種恆星結構(如恆星棒、旋臂、核棒、核旋臂等)可以導致氣體向星系中心的內流,從而為低光度活動星系核中的核活動提供燃料。然而,由於缺乏空間分辨的數據,在研究工作中一直缺乏直接的觀測證據。
  • 大質量紅色漩渦星系形成研究獲進展
    宇宙中星系的顏色和形態緊密相關,並呈現兩大類分布:大質量星系恆星形成停止導致顏色偏紅,並因為擁有較大核球而呈現為橢球形態;小質量星系顏色偏藍並擁有盤狀或者漩渦狀形態。
  • 你不知道的黑洞,星系的中心?恆星形成的加速器?
    新的發現表明黑洞以一種驚人的方式能影響恆星的形成 圖解:一幅黑洞觸發恆星形成的合成圖像,跨越的距離有史以來最長 圖源:美國宇航局/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義大利國家天體物理研究所/羅伯特.吉利等人
  •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發現超大質量「雙黑洞」(圖)
    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發現超大質量「雙黑洞」(圖) 2015-09-01 09:00:45來源:北京青年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宋宇晟 近日,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研究人員陸由俊、閆昌碩和合作者發現在最近的類星體Markarian 231中隱藏著超大質量雙黑洞,此番首次用「連續譜」的特徵方法發現的證據確鑿的雙黑洞,為人類在宇宙中尋找雙黑洞系統指出了新方向。該項研究成果已發表在國際期刊《天體物理雜誌》上。  在理論上,在標準冷暗物質宇宙模型中,星系合併就不可避免地產生超大質量雙黑洞。
  • 是什麼阻止了星系中恆星的形成?
    我們現在知道,橢圓星系不會演變成螺旋星系,星系的演化也極其複雜。不過,哈勃序列確實標誌著人類開始試圖了解星系如何成長、生存和消亡。  哈勃在天文學界被尊稱為星系天文學之父,在他之後,天文學家取得的認識之一,便是星系的演變與形狀關係不大,反而更多地與恆星的產生有關。正在形成恆星的星系中,有一些區域存在著亮藍色的恆星。
  • 發現個奇怪黑洞,竟迫使科學家重新評估:黑洞對星系恆星的影響!
    天文學家通過搜索被稱為電離碳恆星加熱氣體的特徵,用來研究非常遙遠星系中的恆星是如何形成,但是發現活躍的黑洞也可以加熱這種氣體。這些結果與長期持有的理解相矛盾,即在遙遠星系中產生電離碳的能量僅來自恆星形成。這一發現迫使科學家們重新評估黑洞對星系及其內部恆星的影響。黑洞天生就很奇怪,引力如此之強,任何東西都無法逃脫,甚至光也不能逃脫。
  • 在2.78億光年外,發現塞弗特星系,竟是兩個星系合併的結果!
    據推測,該星系目前正處於這種相互作用的fiNAL階段,因此它經歷了一次極其強大的恆星形成和核活動爆發。對像MKN938這樣富含氣體星系合併的研究,可以提供關於星系形成演化的重要見解。天文學家特別感興趣的是,一個富含氣體的系統是如何「去除」氣體的,以及這個過程是如何受到中心恆星形成爆發和活動星系核存在的影響(ff)。
  • 《自然·通訊》:河外星系中發現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
    這是天體物理學家迄今為止在正常星系中發現的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該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主要合作者包括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廣州大學、上海天文臺、中山大學以及北京大學的科研人員。
  • 紫臺專家發現原恆星質量外流中高速旋轉「子彈」 解開恆星形成「角...
    記者5日獲悉,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專家聯手國際合作團隊,發現了原恆星質量外流中高速旋轉的「子彈」,這有助於解決困擾科學家已久的「角動量難題」,並印證質量外流在恆星形成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該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國際核心天文刊物《天體物理雜誌》上。  恆星形成於緻密寒冷的分子雲核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