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發現恆星形成與活動星系核活躍程度存在物理聯繫
央視新聞客戶端11月15日,記者從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獲悉,科研人員近期在活動星系核宿主矮星系星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表明恆星形成與活動星系核活躍程度存在物理聯繫,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活動星系核,是河外天體中一類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星系的核心。活動星系核的主要特徵為核活動,其能量產生的方式不同於恆星中的熱核反應。目前,天文學界對活動星系核與星系共同演化的本質仍然不太清楚,但大部分研究結果認為,活動星系核在大質量星系的演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在小質量星系中,它對星系的演化是否起到重要作用仍存在爭論。
-
是什麼阻止了星系中恆星的形成?
我們現在知道,橢圓星系不會演變成螺旋星系,星系的演化也極其複雜。不過,哈勃序列確實標誌著人類開始試圖了解星系如何成長、生存和消亡。 哈勃在天文學界被尊稱為星系天文學之父,在他之後,天文學家取得的認識之一,便是星系的演變與形狀關係不大,反而更多地與恆星的產生有關。正在形成恆星的星系中,有一些區域存在著亮藍色的恆星。
-
類星體可以引發海嘯,撕裂星系,扼殺恆星的形成
此外,當粒子衝擊自己所在星系中的物質時,還會抑制新恆星的誕生。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納胡姆·阿拉夫說:「這些外流輻射對於了解星系的形成是至關重要的。它們每年都在推動數百個太陽質量重的物質。這些流出物所攜帶的機械能,比整個銀河系的光度還要高出數百倍。」
-
類星體可以觸發橫穿星系的海嘯並扼殺恆星形成
更重要的是,當它們轟炸星系中的物質時,它們會抑制新恆星的形成。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納胡姆·阿拉夫說:「這些信息對於了解星系的形成至關重要。」「他們每年推動著數百個太陽質量的物質。這些流出物攜帶的機械能比整個銀河系的光度高數百倍。」
-
新疆天文臺在近鄰星系M51-NGC5195的恆星形成區觀測研究中獲進展
星族年齡、金屬豐度和恆星形成率是星系的重要物理參數。金屬豐度是示蹤星系過去的恆星形成活動的重要指標。恆星形成率(SFR)對於理解星系的誕生和演化十分重要,其提供星系中氣體的含量以及恆星形成效率等信息。近鄰星系由於其視大小較大,可在更寬的波長範圍內進行高空間分辨的圖像和光譜觀測,因此,它是研究星系形成與演化的理想天體物理實驗室。
-
你不知道的黑洞,星系的中心?恆星形成的加速器?
如果這一點被證實,那麼這個新的結論可能證明黑洞能跨越多個星系影響恆星的形成這一首次觀測到的現象。 義大利國家天體物理研究所的天文學家伊莎貝拉.普蘭多尼參與了這項研究,她告訴吉茲莫多,在這項研究背後的研究人員更傾向於相反的情況,認為黑洞向星系注入足夠的能量以減緩恆星的形成。
-
大質量紅色漩渦星系形成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博士羅煜,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李宗男、教授李志遠,浙江大學-紫金山天文臺聯合中心教授康熙,以及德國萊布尼茨天體物理研究所博士王鵬,在SDSSDR7星表中證認了一類較為罕見的恆星形成活動停止的紅色漩渦星系,不同於此前的觀測發現,這類星系處在紅移0.1左右,是具有較大的質量(恆星質量大於千億太陽質量,暗物質暈質量大於十萬億太陽質量)的中央星系。
-
螺旋星系是怎樣形成的?
「我們已經了解了重力是如何影響星系的構型的,但對磁場的探究才剛剛開始。」哈勃望遠鏡拍攝的M77螺旋星雲。圖片中紅色和藍色的條紋突出了圍繞著旋臂的恆星形成的小塊區域,而黑色的塵埃帶則延伸到了布滿星星的星系中心。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磁場對像M77(NGC1680)這種螺旋狀星雲的形成影響非常的大。
-
螺旋星系是怎樣形成的?
簡介:科學家根據對M77星系的觀測,提出密度波理論來解釋螺旋星系是如何形成的。螺旋星系的旋臂上布滿恆星,磁力線延伸至兩臂之間,形成其螺旋狀的引力不斷壓縮磁場,利用FIR遠紅外偏正測量可推斷潛在磁場的形狀和方向。
-
超過10萬億倍太陽光度,已知最亮的活動星系核
大多數星系核心都有一個質量超過一百萬太陽倍質量的超大質量黑洞(SMBH)。當物質活躍地吸積到超大質量黑洞上時,相關過程可以產生具有熱環和由快速移動帶電粒子組成雙極射流的活動星系核(AGN)。已知最亮的活動星系核發射超過10萬億倍太陽光度。
-
大質量紅色漩渦星系形成研究獲進展
宇宙中星系的顏色和形態緊密相關,並呈現兩大類分布:大質量星系恆星形成停止導致顏色偏紅,並因為擁有較大核球而呈現為橢球形態;小質量星系顏色偏藍並擁有盤狀或者漩渦狀形態。
-
最小的星系中恆星如何形成
在整個宇宙過程中,小小的矮星系如何維持了新恆星的形成這個問題長期困擾著天文學家。由瑞典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發現,休眠的小星系可以在數十億年的時間裡緩慢積聚氣體。當這種氣體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突然坍塌時,就會產生新的恆星。
-
為什麼很多星系中心都有凸起?原來又是超大質量黑洞從中作祟!
研究小組首次測量了從中心到外圍凸起中恆星的年齡變化,並確定了這種年齡差異與其他星系屬性的關係,如活動星系核(AGN)的存在和星系中恆星的總質量。這項研究顯示,質量最大的螺旋星系中心恆星群比凸起邊緣的恆星年齡更大,而在低質量星系中,情況正好相反,最年輕的恆星聚集在凸起中心,年齡較大的恆星在外圍。這一結果與研究團隊之前的一項研究一致,研究團隊已經找到了形成螺旋星系統一場景的有力證據。
-
中國南大天文學家在兩個星系中發現伽馬射線,且仍在不斷形成恆星
3月17日,發表在arXiv.org上的一篇論文詳細介紹了這一發現,這項發現可能有助於科學家們更好地了解星系高能輻射的起源。人們一直認為,星系中的伽馬射線是宇宙射線與星際氣體相互作用的結果。形成恆星的星系儲藏著大量的宇宙射線,因此對於研究銀河系外伽馬射線來說至關重要。然而,在伽馬射線中發現已知會形成恆星的星系仍然相對較少,因此發現新星系並對新星系進行詳細研究對天文學家來說非常重要。
-
宇宙大爆炸後,最初期形成的黑洞還是恆星?
大爆炸後3億年,宇宙在「黑暗時代」裡形成了第一代恆星、星系、黑洞。計算機模擬可以向我們展示宇宙在這一時期中充滿疑問和遐想的波瀾壯闊的過程。我們的宇宙始於130多億年前的「大爆炸」。大爆炸之後的數億年裡,恆星、星系等發光的天體尚不存在,這個時期被稱為宇宙的「黑暗時代」。
-
宇宙中有多少個類似銀河系的星系?有多少顆類似太陽的恆星?
天文學家保守估計在可觀測的宇宙範圍內大約有兩千億個如銀河系一樣的星系,每個星系含有數千億顆類似太陽一樣的恆星。其實在這裡數字已經完全沒有意義了!星系分類最早對星系開始分類的是哈勃,天文學家延續哈勃的星系分類法把星系分為三大類:旋渦星系、橢圓星系和不規則星系。旋渦星系的主要結構就是旋臂和中央核球。旋臂上大多是年輕恆星較活躍呈現藍白色,而中心核球處大多數是老年恆星呈現黃紅色。
-
星系的「主宰」—恆星的今生今世
恆星是最眾所周知的天體,並且代表著最基礎的星系構成。星系中的恆星的年齡,分布和組成描繪了這一星系的歷史,動力和演變過程。除此之外,恆星是產生例如碳,氮,氧等重元素的原因,他們的特徵和那些聚結於他們周圍的行星系的特點一脈相通。因此,有關恆星的起源,壽命和死亡的研究是天文學領域的中心。
-
類星體引發的海嘯足以撕裂星系、阻止恆星誕生
眾所周知,黑洞活動會產生強大的風,吹向其周圍的空間。宇宙中的冷氣體是形成恆星的物質。一旦黑洞的風將其吹散,那麼恆星的形成也就被破壞了。這與我們在更古老的星系中觀察到的情況相一致,這些星系比那些擁有類星體的星系來得更平靜。事實上,長期以來,天文學家一直試圖找出恆星的形成究竟是如何終止的原因。因為如果恆星的形成不會終止,那麼宇宙則可能會和我們現在看到的不太相同,會有更大的星系和更多的恆星。有多種方式可以解釋這個謎題。
-
宇宙未解之謎:螺旋星系是怎樣形成的?
但是這種看似普遍的現象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科學家對這種螺旋星系尤為好奇,它們優雅的手臂上布滿了恆星,這是一個完美的點綴藝術。近日與索菲亞(SOFIA)(平流層紅外天文觀測站)合作的天文學家們正在研究磁場在觀測螺旋星系時所起的作用。最近,索菲亞的科學家們觀測了M77星系,也被稱為NGC 1068,並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展示了他們的結果。
-
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超大質量黑洞在大多數時間都處於休眠狀態,或者不活躍,因此,就像銀河系這種黑洞一樣,很難被探測到。(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觀測M87星系的黑洞,因為M87黑洞有66億個太陽質量,異常活躍!)要理解這些超級黑洞是怎樣產生的,我們就需要回到宇宙的早期階段:在我們的太陽系存在之前,在大星系團合併和形成之前,在幾代恆星生存和死亡之前,甚至在最初的氣體雲和塵埃坍縮形成恆星之前。那麼這是什麼時候?對!就是俗稱的黑暗時期!這時的宇宙相對均勻、密度最大的區域開始收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