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星系是怎樣形成的?

2020-11-22 天文在線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簡介:科學家根據對M77星系的觀測,提出密度波理論來解釋螺旋星系是如何形成的。螺旋星系的旋臂上布滿恆星,磁力線延伸至兩臂之間,形成其螺旋狀的引力不斷壓縮磁場,利用FIR遠紅外偏正測量可推斷潛在磁場的形狀和方向。

螺旋狀星雲是一種標誌性的圖形,在商品的logo和一些其他地方都有用到。包括我們所生活的地方。螺旋狀星雲的這個形狀是怎麼出現的可能很明顯,旋轉嘛,但其實並不是這樣。

科學家們也不能完全理解螺旋狀星雲那優美的漩渦是怎麼形成的。天文學家在平流層紅外線天文觀測臺(SOFIA)通過觀察其它星系來研究磁場在螺旋星系中的作用。SOFIA的科學家發現M77號星系,也叫NGC1068,出現在他們的新研究中。

這個新研究叫「SOFIA/HAWC+追蹤在NGC1068星系的磁場並且其結果會在天體物理周刊上。主編是恩裡克·洛佩斯羅德裡格斯,美國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索非亞科學中心的大學空間研究協會科學家。

「磁場是看不見的,但是它影響著星系的演化」洛佩斯羅德裡格斯在一篇報導中談到。「我們已經了解了重力是如何影響星系的構型的,但對磁場的探究才剛剛開始。」

哈勃望遠鏡拍攝的M77螺旋星雲。圖片中紅色和藍色的條紋突出了圍繞著旋臂的恆星形成的小塊區域,而黑色的塵埃帶則延伸到了布滿星星的星系中心。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磁場對像M77(NGC1680)這種螺旋狀星雲的形成影響非常的大。圖片來源:NASA, ESA & A. van der Hoeven Public Domain.

M77螺旋星系距離我們有四千七百萬光年那麼遠。它是一條帶狀螺旋星系,儘管在可見光下看不出來。它有非常活躍的星系核,在可見光中也看不到,而且有一個巨型黑洞(SMBH),是Sgr A*的兩倍重,在銀河的中央。M77比銀河還要大:半徑為85000光年,而銀河只有53000光年。M77有3000億顆恆星,而銀河有2500億到4000億恆星。

M77是有明亮的活躍星系核(AGN)和圍繞核心的群星的宏觀螺旋星系。

M77的旋臂充滿了密集的恆星形成區域,稱為星群爆發。儘管我們看不到磁場線,但它仍然與螺旋臂是一致的。但是SOFIA可以觀測到磁場線,並且可以解釋一個廣為人知的理論,叫做「密度波理論」,解釋了這些星臂的形狀是如何形成的。

這是哈勃合成的M77的圖像,藍色為磁場線。

在1960年代中期,密度波理論發展起來之前,有些問題是能解釋星系中的螺旋臂的。根據「纏繞問題」,旋臂只繞幾圈軌道就會消失,與星系的其他部分難以區分。

這裡有一個可以解釋纏繞問題的視頻。

密度波理論認為星臂和穿過密度波的恆星,氣體,塵埃是分隔開的。星臂是密度波可見的一部分,恆星在密度波之間來回穿梭。所以這些旋臂並不是由恆星構成的永久結構,儘管它看起來是這樣的。

這裡有一個展示密度波是如何創造螺旋星臂的

螺旋星臂與我們看到的恆星不同。恆星在密度波之間來回穿梭。來源:物理與天文動畫(Animations for Physics and Astronomy.)

SOFIA的觀測結果展示了磁場線一直延伸到星臂上,距離為24000光年。根據這項研究,有助於形成星系螺旋形狀的引力正在壓縮磁場,這支持了密度波理論。

「這是我們第一次看到磁場以如此大的程度排列在當前的恆星誕生時的螺旋星臂上,」 洛佩斯羅德裡格斯說。「得到支持這一理論的證據非常激動人心。」

在星系裡的磁場線非常難發現,SOFIA的最新設備才使之成為可能。這個設備叫HAWC+,用遠程紅外線觀測與M77中磁場線垂直分布的塵埃顆粒。這使科學家可以推測出M77內在磁場線的形狀和方向。

總通量(色標)圖像在89°微米與疊加的流線的推斷的磁場形態。磁場的形態被推測出來因為它被認為與SOFIA觀測到的塵埃顆粒是平行的。圖片來源:Lopez-Rodriguez et al 2019

在m77中有很多潛在的幹涉,比如散射的可見光和高能粒子的輻射,但遠紅外不會被影響。SOFIA可以觀測到89微米的波長讓它能清楚的觀測到塵埃顆粒。HAWC+也是一個偏光計,一種測量和解釋極化電磁能量的裝置。

M77的總通量(色標)圖像與磁場和極化重疊。這張圖也展示了星系內部的條紋和星爆環。極化的向量已經旋轉了90°以此展示磁場線。圖片來源:Image Credit: Lopez-Rodriguez et al 2019.

這項研究只解決了單一星臂的螺旋星系,所以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們不清楚磁場線是否會在其它不規則星系的形成中發揮作用,但我們的研究團隊似乎找到了研究不規則星系的方法。

就像他們在論文的結論處所說,「結果就與我們之前對M82和NGC253的研究一起展示在這裡,提供了遠程紅外(FIR)偏光計在研究外部星系的磁場結構中非常有用,尤其是在high optical depth的地方。

作者: Evan Gough

FY: 張顥葶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螺旋星系是怎樣形成的?
    簡介:科學家根據對M77星系的觀測,提出密度波理論來解釋螺旋星系是如何形成的。螺旋星系的旋臂上布滿恆星,磁力線延伸至兩臂之間,形成其螺旋狀的引力不斷壓縮磁場,利用FIR遠紅外偏正測量可推斷潛在磁場的形狀和方向。
  • 宇宙未解之謎:螺旋星系是怎樣形成的?
    「螺旋」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從微觀到宏觀,從納米級的DNA到數十萬光年的星系,它們都有一種共同點,那就是螺旋。
  • 迄今為止最古老的螺旋星系或揭示銀河系的形成之謎
    星系之間存在暗物質纖維,這些纖維組成了網狀的超結構,將星系連接在一起。星系的大小與形狀千差萬別,雖然根據NASA的說法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因素都能影響星系的形狀,但研究者們認為很多螺旋星系是通過合併較小的橢圓星系形成的,。
  • 科學家們對螺旋星系的形成有了新的見解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想知道螺旋星系,就像我們的銀河系,是如何得到它們的形狀的。對一個遙遠星系的新觀察正在揭示這一問題。來自平流層天文臺的研究人員說,磁場在這些螺旋星系的形成中起著很大的作用。研究小組說,磁場是看不見的,但可能影響星系的演化。研究小組指出,雖然科學家們對重力如何影響星繫結構有「相當好的理解」,但他們剛剛開始學習磁場所扮演的角色。
  • 螺旋星系磁場催生恆星
    M33螺旋星系磁場可形成恆星。(圖片來源:Thomas V.Davis) 一個螺旋星系的磁場是球形的,但它很可能正在那裡進行著裝配巨大氣體和塵埃雲團的工作,進而孵化出一顆顆恆星。 這是對M33——位於三角星座中的一個距離地球約280萬光年的螺旋星系——進行的一項新研究的重要結果。
  • 那麼螺旋星系的旋臂是如何形成的呢?
    橢圓星系和旋渦星系是兩種非常不同的星系,我們通過觀察它們的形狀所看到的差異會反映在其他的屬性中,例如它們的年齡(橢圓形更老),顏色(橢圓形中的舊星使其更紅),並且形成了許多新星(絕大多數情況下,在旋渦星系中發現了新星)。
  • 星系中螺旋結構的起源是什麼?
    問:螺旋星系中的螺旋引力波來源於哪裡呢?我了解到,接近螺旋星系的正中核心,恆星的密度是如此之大以至於它們的軌道運動在某種程度上被共同的引力所支配。這導致了內部恆星的減速與外部恆星的加速,是違背克卜勒定律的。所以這種螺旋引力波是不是這樣一種違背運動作用得到的結果呢?
  • 螺旋星系之美 光芒璀璨
    這張由哈勃望遠鏡拍攝的圖片,顯示了棒旋星系NGC4394,這是螺旋星系的一種,其旋臂由橫跨星系中央的「短棒」中湧出。
  • 為什麼說銀河系是一個螺旋星系?
    螺旋星系(Spiral Galaxy)是由大量氣體、塵埃和又熱又亮的恆星所形成,有旋臂結構的扁平狀星系。
  • 哈勃望遠鏡發現迄今最古老螺旋星系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7月18日報導,天文學家18日宣布,他們用哈勃望遠鏡首次探測到一個宇宙早期形成的螺旋星系,距今約107億年,比其他許多螺旋星系早了幾十億年。研究人員表示,這一發現促使人們重新思考大爆炸之後星系是如何形成的。該發現發表在7月19日的《自然》雜誌上。
  • 哈勃發現了一個完美對稱的螺旋星系
    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星系NGC 2985,它距離地球大約7000萬光年螺旋星系
  • 信息、熵、螺旋星系
    看看所有的螺旋星系你就會知道,這些直徑可寬達50萬光年的星系,仍能維持著很好的對稱性。這到底為什麼?在一篇發表於《科學報告》上的新研究中,我們給出了一個解釋。 2 我們知道,「電磁場」這個概念是由電場和磁場結合而成的。
  • 是什麼阻止了星系中恆星的形成?
    星系的演化十分複雜  20世紀20年代,埃德溫·哈勃研究了數百個星系,發現它們往往可以分為幾種寬泛的類型。一些星系具有優雅的螺旋,上面充滿了明亮的恆星;另一些星系則呈現球形或橢圓形,內部結構很少或幾乎沒有。
  • 為什麼宇宙中最大的星系都是橢圓星系,而非螺旋星系?
    再過幾十億年,仙女座、銀河系、三角座星系和本星系群中所有其他的小星系將會合併在一起,形成一個獨立的巨型星系。星系合併後最終得到的不是一個螺旋星系,而是一個巨大的橢圓星系!那麼為什麼會變成橢圓而不是螺旋星系呢?只看一兩個孤立的例子並不能解決問題。如果我們想準確地知道星系合併中發生了什麼,我們需要觀察目前所能看到的一切,並從中得出結論。
  • 攝影:宇宙中的最美螺旋星系M51星系
    歷史上的10月13日法國天文學家梅西首次發現具有螺旋結構的星系。1773年10月13日,法國天文學家梅西耶首次發現具有螺旋結構的星系M51。梅西耶率先編制了系統的星雲星團表即梅西葉星表。M51是天空中最著名的一個螺旋星系。天文愛好者很容易就能觀察到這個星系和它的夥伴。在觀測條件良好的天氣下,天文愛好者甚至可以通過雙筒望遠鏡看到這兩個星系。圖片來源:高品圖像
  • 超級螺旋星系,其不可思議的旋轉速度說明暗物質的存在
    圖片來源:NASA超級漩渦星系是天文學家發現的新的星系,迄今為止,已知的超級螺旋星系只有約100個,但是我們從這少數幾個對象中觀察到的結果表明,這些星系還有很多。除了比銀河系大得多之外,它們還更亮並且包含更多的恆星。
  • 科學家發現宇宙最大螺旋星系 體積是銀河系5倍
    、GALEX探測器遠紫外線觀測數據和斯皮策望遠鏡紅外線觀測數據處理合成的  【搜狐科學消息】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天文學家發現目前宇宙中最大的螺旋星系,它是銀河系體積的5倍。  這一頭銜的得主是NGC 6872,是距離地球2.12億光年,位於孔雀星座南部的一個螺旋星系。NGC 6872的兩個巨大旋臂之間的距離為522000光年,相比之下銀河系寬度大約100000光年。  過去幾十年裡,NGC 6872星系被認為是宇宙中最大的螺旋星系之一,但直到目前才被證實是宇宙中最大的螺旋星系。
  • 暗物質使這些「超級螺旋」星系旋轉得異常快
    這些宇宙巨獸中的一些可以以每小時超過一百萬英裡的速度鞭打它們的恆星漩渦星系越大,旋轉的速度就越快。對於天文學家來說,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但是幾年前,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新型的超大型螺旋星系。天文學家稱它們為「超級螺旋」。
  • 雄偉的M51螺旋星系
    這張有史以來最清晰的照片由哈勃望遠鏡於2005年1月拍攝,雄偉優雅的ngc5194螺旋星系,彎彎的軌跡像橫掃太空的螺旋樓梯。四周彎曲的螺旋臂是年輕恆星的軌跡,而中間這是老恆星的家。
  • 哈勃望遠鏡拍攝的十大精美螺旋星系
    Arp 273螺旋星系(玫瑰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