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個宇宙過程中,小小的矮星系如何維持了新恆星的形成這個問題長期困擾著天文學家。
由瑞典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發現,休眠的小星系可以在數十億年的時間裡緩慢積聚氣體。
當這種氣體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突然坍塌時,就會產生新的恆星。
宇宙中大約有2萬億個星系,而銀河系包含200到4000億顆恆星,而小矮星系的星系只少一千倍,在這些微小的星系中如何形成恆星一直籠罩在神秘之中。
但是,在研究雜誌《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由隆德大學領導的研究小組確定,矮星系能夠休眠數十億年,然後才能再次形成恆星。
據估計,這些矮星系大約在120億年前就不再形成恆星,研究表明,這可能是暫時的中斷。
通過高解析度計算機模擬,研究人員證明,由於新生恆星的強光加熱和電離,矮星系中的恆星形成停止了。
所謂的白矮星的爆炸,由正常大小恆星死亡時仍保留的核心組成的微弱恆星,進一步有助於防止矮星系中的恆星形成過程。
模擬表明,矮星系能夠以氣體的形式積聚燃料,最終凝結並產生恆星。
這解釋了在現有的昏暗矮星系中觀察到的恆星形成,該星系長期困擾著天文學家。
研究人員在研究中使用的計算機模擬是可以在物理學中進行的最昂貴的模擬之一。
每次仿真需要長達兩個月的時間,相當於需要全天候運行40臺筆記本電腦。
這項工作正在繼續發展,以更好地解釋宇宙最小的星系中恆星形成背後的過程。
通過加深對這一主題的理解,科研人員獲得了對天體物理過程建模的新見解,如恆星爆炸以及宇宙氣體的加熱和冷卻,此外,正在進行進一步的工作來預測有多少這種恆星形成矮星存在於宇宙中,可以通過天文望遠鏡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