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的星系中恆星如何形成

2020-09-07 老鐵一起嗨

在整個宇宙過程中,小小的矮星系如何維持了新恆星的形成這個問題長期困擾著天文學家。

由瑞典隆德大學(Lund University)領導的國際研究小組發現,休眠的小星系可以在數十億年的時間裡緩慢積聚氣體。

當這種氣體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突然坍塌時,就會產生新的恆星。

宇宙中大約有2萬億個星系,而銀河系包含200到4000億顆恆星,而小矮星系的星系只少一千倍,在這些微小的星系中如何形成恆星一直籠罩在神秘之中。

但是,在研究雜誌《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中,由隆德大學領導的研究小組確定,矮星系能夠休眠數十億年,然後才能再次形成恆星。

據估計,這些矮星系大約在120億年前就不再形成恆星,研究表明,這可能是暫時的中斷。

通過高解析度計算機模擬,研究人員證明,由於新生恆星的強光加熱和電離,矮星系中的恆星形成停止了。

所謂的白矮星的爆炸,由正常大小恆星死亡時仍保留的核心組成的微弱恆星,進一步有助於防止矮星系中的恆星形成過程。

模擬表明,矮星系能夠以氣體的形式積聚燃料,最終凝結並產生恆星。

這解釋了在現有的昏暗矮星系中觀察到的恆星形成,該星系長期困擾著天文學家。

研究人員在研究中使用的計算機模擬是可以在物理學中進行的最昂貴的模擬之一。

每次仿真需要長達兩個月的時間,相當於需要全天候運行40臺筆記本電腦。

這項工作正在繼續發展,以更好地解釋宇宙最小的星系中恆星形成背後的過程。

通過加深對這一主題的理解,科研人員獲得了對天體物理過程建模的新見解,如恆星爆炸以及宇宙氣體的加熱和冷卻,此外,正在進行進一步的工作來預測有多少這種恆星形成矮星存在於宇宙中,可以通過天文望遠鏡發現。

相關焦點

  • 是什麼阻止了星系中恆星的形成?
    我們現在知道,橢圓星系不會演變成螺旋星系,星系的演化也極其複雜。不過,哈勃序列確實標誌著人類開始試圖了解星系如何成長、生存和消亡。  哈勃在天文學界被尊稱為星系天文學之父,在他之後,天文學家取得的認識之一,便是星系的演變與形狀關係不大,反而更多地與恆星的產生有關。正在形成恆星的星系中,有一些區域存在著亮藍色的恆星。
  • 星系是如何形成的?球狀星團貢獻大量恆星
    據國外媒體報導,現代天體物理學中一個最基本問題便是星系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 黑洞噴流會影響星系中的恆星形成
    這樣的一束粒子流被稱為噴流,噴流會穿過整個星系,跨度大約3000光年。噴流會穿過一個氣體盤,在某個位置會驅使強風的形成,並與星際雲發生碰撞。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觀測數據顯示,這種強風會持續超過50萬年。IC5063星系的噴流,左邊星系中的電離原子氣體,藍色為射電輻射,右邊顯示了噴流引起的快風,紫色區域顯示了 > 10%的發射線來自強風中的氣體。
  • 類星體可以觸發橫穿星系的海嘯並扼殺恆星形成
    已知這樣的輻射爆炸會將粒子加速到光速的一小部分,這是迄今為止速度最快的一些跳躍。更重要的是,當它們轟炸星系中的物質時,它們會抑制新恆星的形成。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納胡姆·阿拉夫說:「這些信息對於了解星系的形成至關重要。」「他們每年推動著數百個太陽質量的物質。這些流出物攜帶的機械能比整個銀河系的光度高數百倍。」
  • 類星體可以引發海嘯,撕裂星系,扼殺恆星的形成
    眾所周知,類星體是宇宙中最明亮的星系。當它們的超大質量黑洞貪婪地吞噬巨大吸積盤上的物質時,類星體會在太空中噴射出大量的輻射。更厲害的是,天文學家發現,類星體放射出的射線在其周圍的星系中傳播時,就像海嘯一樣,將物質以接近百分之幾光速的速度向外推。
  • 星系是如何形成的?
    但是在這座大廈當中,有一個地基一直不算太安穩,甚至是經歷過重建的過程,這個模型就是星系模型。說白了就是,星繫到底是如何起源和演化的?ELS模型其實,科學家一直想要建立一個屬於星系的模型。但是這個問題一直無法攻克,問題就卡在了星系的形成上。當然,這裡的星系是指類似於銀河系這樣的星系。其實不只是星系的形成。恆星系的形成一直以來,也是一個難題。
  • 是什麼阻止了星系中的恆星形成?並不是所有星雲都進化成恆星
    在宇宙的最初幾十億年中,星系像新生嬰兒一樣成長-把氣體變成恆星,有時速度非常快。但是天文學家發現了一個龐大的星系,顯然已經完全停止了恆星的形成,結果可能會改變我們對星系演化的看法。本·弗裡斯及其同事對這個「銀河」星系進行了跟進,該星系在更大的調查中被發現。該團隊使用位於夏威夷莫納克亞市Keck I望遠鏡上的MOSFIRE光譜儀拍攝了光譜,以估算星系的恆星質量及其恆星形成歷史。
  • 中國南大天文學家在兩個星系中發現伽馬射線,且仍在不斷形成恆星
    中國南大天文學家在兩個星系中發現伽馬射線,且仍在不斷形成恆星  Connor Feng • 2020-03-26 10:55
  • 中國天文學家從兩個恆星形成的星系中探測到伽馬射線的發射
    γ(伽馬)射線有很強的穿透力,工業中可用來探傷或流水線的自動控制。γ(伽馬)射線對細胞有殺傷力,醫療上用來治療腫瘤。是繼α、β射線後發現的第三種原子核射線。來自中國南京大學的天文學家從兩個名為M33和Arp 299的恆星形成星系中檢測到了伽馬射線輻射。
  • 宇宙十大最新發現:最小星系僅上千顆恆星
    3.最小星系。通常星系都非常龐大,包含著無數恆星,但是「賽格瑞2」星系卻是例外,僅包含著大約1000顆恆星。相比之下,銀河系內包含著數千億顆恆星,「賽格瑞2」星系僅是太陽系的900倍。  4.最小的黑洞。
  • 星暴星系中的恆星形成率有多高,它和普通星系之間有何不同?
    作者:石蘭(抄襲必究)當一個星系擁有巨大的恆星形成的爆發區,且具有光學光度明顯低於紅外光度的特徵,那麼,該星系就是星暴星系中的一員,激烈的恆星形成活動便是這個星系正在經歷的。當然了,雖然這樣的活動持續時間可能長達一千萬年、甚至更久,但對於星系的整個生命周期而言,這個時間長度可能不過是其中的一個月。在新形成的恆星群體中,由於經常存在一些巨大而明亮的個體,所以,星暴星系往往也是最明亮的星系之一。那麼,星暴星系中的恆星形成率到底有多高,它和普通星系之間又有何不同?
  • 宇宙中最小的星系蘊藏著最多暗物質
    但如果我們看向更小的物體呢? 除卻坐擁上百億顆恆星的大型螺旋星系,宇宙中的小不點們是怎麼運轉的?圖片致謝:歐洲南方天文臺/數位化巡天2號如果我們把注意力放在那些擁有不到幾十億、甚至只有幾百萬顆恆星的超小星系,我們就會發現一個違背直覺的現象:儘管小星系中恆星的運動速度比大星系中的慢,但若要保證他們結構穩定,小星系中的暗物質一定得多於5:1這個常見數據!
  • 恆星形成與活動星系核活躍程度存在物理聯繫
    活動星系核,是河外天體中一類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星系的核心。活動星系核的主要特徵為核活動,其能量產生的方式不同於恆星中的熱核反應。目前,天文學界對活動星系核與星系共同演化的本質仍然不甚清楚,但大部分研究結果認為,活動星系核在大質量星系的演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在小質量星系中,它對星系的演化是否起到重要作用仍存在爭論。
  • 這個星系團能發射等離子射流,卻無法形成恆星,原因何在?
    在這個問題中,大家感到好奇的除了地球為什麼會存在高等生命體以外,或許還有恆星到底是如何產生的。那麼恆星究竟是如何產生的呢?首選恆星的產生需要具備一個條件就是分子雲。在分子雲之中,許多分子稠密的區域會因為某種力的作用坍塌,最後這些塌陷的區域就產生了恆星。那麼是不是所有分子雲密度較大的區域都會產生恆星呢?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 具有三個「層」的黑洞是什麼樣的,它如何撕裂遙遠星系中的恆星?
    科學家們將理論和觀察結合,現在終於對這些物體及其形成方式有了更多了解,甚至包括它們如何影響周圍環境。 黑洞就像一個非常密集的物質袋,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龐大質量和微小的體積,並使得時空結構大大扭曲。從流浪的恆星到光線的光子,任何過於接近的東西都會被它捕獲。這其中的大多數黑洞,都是大質量恆星的凝聚殘餘物,其坍塌的核心存在於爆炸性超新星之後。
  • 星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黃色小框中明亮的地方,是銀河系最內部,最中心的區域,可以看出在每個波長上它都比其他地方更加明亮。如果我們用最高解析度的無線電望遠鏡,繼續往裡面看,我們會發現什麼?但這很難解釋為什麼宇宙中有數百萬個或數十億個太陽質量的黑洞。要理解這些超級黑洞是怎樣產生的,我們就需要回到宇宙的早期階段:在我們的太陽系存在之前,在大星系團合併和形成之前,在幾代恆星生存和死亡之前,甚至在最初的氣體雲和塵埃坍縮形成恆星之前。那麼這是什麼時候?對!就是俗稱的黑暗時期!這時的宇宙相對均勻、密度最大的區域開始收縮...
  • 哈勃望遠鏡新發現:宇宙第一批恆星和星系形成時間或更早
    原標題:宇宙第一批恆星和星系形成時間或更早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歐洲天文學家藉助哈勃太空望遠鏡對大爆炸後5億到10億年間的宇宙展開研究,沒有發現第一代恆星——所謂第三星族恆星存在的證據。這一最新結果表明,早期宇宙中第一批恆星和星系的形成時間比科學家此前認為的要早得多。在現代天文學領域,探索第一批恆星和星系如何以及何時形成仍是一項重大挑戰。普朗克太空望遠鏡此前提供的數據表明,恆星約在大爆炸後5.5億年開始形成。哈勃望遠鏡研究項目由歐洲航天局(ESA)和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攜手開展,可觀測大爆炸後5億年內宇宙的情況。
  • 圖說科學:通過宇宙中最小的星系來說明暗物質為什麼一定存在
    在整個宇宙中,星系和恆星團的大小和質量各不相同。(小型微弱的星系,例如此處顯示的Draco矮球狀星系,具有更多的暗物質在它們之中,相對於比大星系內部發現的正常物質而言。對於所有最小的星系來說,這是暗物質的最極端例子。)雖然最明亮的星系總是最容易看到的,但是模糊的星係數量卻更多。
  • 這線索將能揭示星系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謎團?
    發表在《天體物理快報》上的一項研究中,威斯康辛大學密爾沃基分校的主要作者Dawn Erb和她的團隊第一次在夏威夷Maunakea的W. M. Keck天文臺首次使用了新的能力來檢測Q2343-BX418,這是一個距離地球100億光年的年輕小星系。這個遙遠星系是對年輕星系的一種模擬,這些星系太過暗淡以至於無法進行詳細的研究,這使它成為了解宇宙誕生後不久星系的理想候選者。
  • 盤點宇宙中最不可思議的十大星系
    目前天文學家基於凱克天文臺紅外光譜儀能夠採集到該星系的萊曼-阿爾法線(Lyman-alpha line),它就像是星系的條形碼,也是恆星形成的示蹤劑之一。哺乳期星系:天文學家對於星系是如何形成的並不確定,目前,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研究人員使用宇宙網成像儀探測到100億光年之遙的一個原星系盤(嬰兒星系),它通過擴張氣體鏈吸收富有營養的「氫配方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