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線索將能揭示星系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謎團?

2021-01-11 博科園
博科園-科學科普-星系天文學類

一組天文學家發現了一種新方法來解開第一個星系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謎團。發表在《天體物理快報》上的一項研究中,威斯康辛大學密爾沃基分校的主要作者Dawn Erb和她的團隊第一次在夏威夷Maunakea的W. M. Keck天文臺首次使用了新的能力來檢測Q2343-BX418,這是一個距離地球100億光年的年輕小星系。這個遙遠星系是對年輕星系的一種模擬,這些星系太過暗淡以至於無法進行詳細的研究,這使它成為了解宇宙誕生後不久星系的理想候選者。

博科園-科學科普:BX418也吸引了天文學家的注意力,因為它的光暈正在發出一種特殊的光。在過去的幾年裡天文學家了解到星系周圍的氣態光暈會發出一種特殊的紫外波,叫做萊曼阿爾法輻射。關於星系暈中產生賴曼阿爾法輻射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理論,但至少有一些可能是由於星系中恆星形成最初產生的光被光暈中的氣體吸收和重新發射。Erb的團隊,包括加州理工學院的Charles Steidel和Yuguang Chen,使用天文臺最新的儀器之一Keck宇宙網絡成像儀(KCWI)對BX418的氣體暈進行詳細的光譜分析,它的性質可以提供銀河系內恆星形成的線索。

藝術概念圖模擬顯示了圍繞著一個星系的氣態光暈,被一種叫做萊曼阿爾法發射的窄波段紫外線照亮,BX418的氣態光暈大約是星系本身大小的十倍。圖片:Tonia Klein, UWM

宇宙中的大多數普通物質都不是恆星或行星的形式,而是氣體。大多數氣體並不存在於星系中,而是存在於星系的周圍和之間。光暈是氣體進出系統的地方。星系周圍的氣體可以為它們提供燃料,來自星系內部的氣體也可以逃逸到光暈中。這種氣體的流入和流出影響著恆星的命運。流入星系的新氣體的流入為新恆星的形成提供了燃料,而氣體的流出限制了星系通過去除氣體形成恆星的能力。所以,理解在這種氣體暈中發生的複雜相互作用是發現星系如何形成恆星和演化的關鍵。這項研究是Steidel領導多年的一項大型研究的一部分。之前Steidel的團隊在凱克天文臺使用其他儀器研究了BX418。

最近的這項研究使用了KCWI,為星系及其氣體暈的圖像增加了細節和清晰度,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該儀器是專門設計用來研究連接星系的微弱氣體的微弱電流,稱為宇宙網。這項新儀器的設計和靈敏度使我們的研究得以實現。這不僅僅是一個普通的攝譜儀——它是一個積分場攝譜儀,這意味著它是一種組合照相機和攝譜儀,在這裡你可以得到圖像中每個像素的光譜。KCWI的力量,結合凱克望遠鏡在Maunakea的位置,在那裡觀看條件是地球上最原始的,提供了一些最詳細的關於宇宙的一瞥。Erb的團隊使用KCWI獲取了BX418光環的萊曼阿爾法發射光譜。這使得他們能夠跟蹤氣體,繪製速度和空間範圍,然後繪製一個三維地圖,顯示氣體的結構和行為。

研究小組的數據表明,星系被一個大致為球形的氣體流出物包圍著,這種氣體的密度和速度範圍存在著顯著的變化。這種分析是第一次。因為它只在一個星系中測試過,所以其他的星系需要研究看看這些結果是否具有代表性。現在,研究小組已經發現了一種了解氣體暈性質的新方法,希望對他們收集的數據進行進一步的分析,並對這些過程進行計算機模擬,以便對我們宇宙中第一個星系的特徵有更多的了解。當天文學家完成更詳細的建模工作時,將能夠測試氣暈中萊曼阿爾法發射的性質與星系本身的性質之間的關係,這將告訴我們星系中的恆星形成是如何影響暈中的氣體。

博科園-科學科普|參考期刊:天體物理快報|研究/來自:WM凱克天文

博科園-傳遞宇宙科學之美

相關焦點

  • 星系形成與演化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康熙、博士生王亮所在的中德馬普青年夥伴小組和德國馬普天文所安德裡亞·馬西奧率領的團組,在星系形成的流體數值模擬研究方面取得新成果
  • 星系是如何形成的?
    這兩個要素都是天文學的致命缺點,這是因為天文學能夠觀測到的信息量極其少,更不能要求觀測到現象是可復現的。所以,天文學演化出了自身的一套研究規範,這就是模型思想。所謂模型思想,指的就是通過建立理論模型來和新的觀測現象進行擬合,同時新的天文學理論也需要和這個模型進行適配。這套規範是從古至今一直保留下來的。最早的宇宙模型是地心說模型,它和哥白尼的日心說都屬於宇宙模型。
  • 新ALMA觀測揭示共同演化黑洞的奧秘
    圖片版權:Sloan Digital Sky Survey/NASA/JPL-Caltech阿爾瑪的結果表明:電離氣體流出的超大質量黑洞並不影響其宿主星系,「它使星系的演化和超大質量黑洞更令人費解,下一步是尋找更多的數據這樣的星系。這對於理解星系的形成和演化以及超大質量黑洞的完整圖景是至關重要的。回答《星系在宇宙138億年歷史中是如何形成和演化的?》
  • 科學家發現球狀星團脈衝星,有望揭示銀河系的演化過程!
    銀河系是如何誕生的,這是一個沒有人詳細研究過的事實。從銀河系,到太陽系,到地球,生命以如此卑微的方式誕生在這個藍色的星球上。現在,這個星球上的生命已經通過強大的望遠鏡窺視到了宇宙的冰山一角,並且已經看到並繪製了銀河系的完整圖像,但是他們更想知道的是這樣一個宏偉的星系是如何形成的。最近,科學家發現附近球狀星團中的脈衝星揭示了銀河系的演化過程。這個遙遠的球狀星團是數十顆快速旋轉恆星的家園,這可能為銀河系和銀河系周圍的光環的形成提供新的線索。
  • 銀河系是怎麼演化的?球狀星團脈衝星似乎揭示了答案!
    銀河繫到底是怎麼誕生的,這是一個從未有人細究的真相,從銀河系,到太陽系,再到地球,生命就這樣毫不起眼的誕生在這個蔚藍色的星球上。而現在,在這個星球上上的生命藉助強大的望遠鏡窺視到了宇宙的冰山一角,看到了並繪出了銀河系的全貌,但是他們更想了解的是,這樣一座宏偉的星系是如何締造出來的?
  • 星系是如何形成的?球狀星團貢獻大量恆星
    我們想要了解這些形態各異的星系最初是如何產生並演化的,但對於這個問題,科學家們始終沒有取得清晰的認識。比如說,星系形成的宇宙學模型無法給出我們今日所見恆星究竟如何形成的合理解釋。但是了解星系的形成機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星系形成機制的存在,宇宙中將不會出現恆星,也就不會有生命的存在。就在最近,科學家們終於在這個問題上取得了一些進展。
  • 在暗星系中,發現暗物質的新線索,更加確定:暗物質是存在的!
    暗星系是被稱為低表面亮度星系,正是由於它們,才獲得了關於宇宙中最大謎團之一暗物質的重要確認和新信息。國際高級研究學院(SISSA)天體物理學家Chiara di Paolo、Paolo Salucci和Erkurt Adnan一起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發現盤狀星系可以用宇宙關係來表示。
  • 「宇宙機器」模擬超過800萬種宇宙,只為揭示星系的演化!
    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如何形成?這些星系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成長和改變?星系形成背後的科學原理幾十年來一直是個謎,但現在亞利桑那大學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團隊通過超級計算機模擬離找到答案又近了一步。在太空中觀察真實的星系只能提供時間上的快照,因此想要研究星系在數十億年裡是如何演化的,科學家們不得不求助於計算機模擬。
  • 迄今為止最古老的螺旋星系或揭示銀河系的形成之謎
    其餘的圖片是一個藝術家繪製的概念圖,展示了大質量的星系團是如何彎曲並放大遙遠星系的光從而使地球上的天文學家能夠觀測到它們撰寫本次新發現的論文的合著者,普林斯頓大學的資深天文學家Renyue Cen在一次報告中說道:「螺旋星系在早期的宇宙中異常地稀有,所以這個發現為研究星系是如何從一種混沌動蕩的狀態逐漸趨於類似我們的銀河系這種穩定而扁平的狀態打開了一扇大門。」
  • 聚集年輕恆星的疏散星團,為什麼更能揭示星體的演化過程?
    科學家們根據星團的外在結構和恆星的年齡分布等特徵,將它們主要劃分為疏散星團和球狀星團。而位於疏散星團中的那些藍色恆星,大多數都比較年輕,同時還擁有相對較大的質量和極短的生命周期。眾所周知,恆星的演化過程一直都是科學家們最感興趣的研究領域之一,那麼,這些聚集了大量年輕恆星的疏散星團,為什麼更能揭示出星體所經歷的演化過程?
  • 科學家揭示地球如何獲得氧氣的新線索
    芝加哥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鐵必須扮演的角色的線索。在地球45億年的大部分時間裡,這顆行星都是貧瘠和不適宜居住的;直到世界獲得了氧氣,多細胞生命才能真正開始運轉。但科學家們仍在試圖確切地了解,我們的星球是如何以及為什麼會有這樣美麗的富氧大氣的。
  • 仙女座已經吞噬了好幾個星系,40億年後就要吃我們銀河系了!
    銀河系將在大約40億年後與仙女座發生碰撞,來自ANU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研究學院的麥基博士說:因此,了解我們銀河系面對的是哪種怪物,有助於找到銀河系的最終命運。仙女座有一個比銀河系更大更複雜的恆星暈,這表明它已經吞噬了更多的星系,可能是更大的星系。
  • 星系及星系的演化過程
    什麼是星系?星系也稱為恆星系。恆星系的定義是由無數本身能發光、發熱的天體及恆星所組成的集合體。它是宇宙中龐大的星星的「島嶼」,也是宇宙中最大、最美麗的天體系統之一到目前為止,人們已在宇宙觀測到了約10億個星系。銀河系只是一個普通的星系。
  • ESO望遠鏡發現了被困在超大質量黑洞網中的星系
    藉助ESO的超大型望遠鏡(VLT),天文學家們在宇宙誕生不到10億年的時候,在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發現了6個星系。這是第一次在大爆炸後這麼短的時間內觀測到如此緊密的星系組合,這一發現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超大質量黑洞(其中一個存在於銀河系中心)是如何如此迅速地形成並發展成它們巨大的尺寸的。
  • 科學家們對螺旋星系的形成有了新的見解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想知道螺旋星系,就像我們的銀河系,是如何得到它們的形狀的。對一個遙遠星系的新觀察正在揭示這一問題。來自平流層天文臺的研究人員說,磁場在這些螺旋星系的形成中起著很大的作用。研究小組說,磁場是看不見的,但可能影響星系的演化。研究小組指出,雖然科學家們對重力如何影響星繫結構有「相當好的理解」,但他們剛剛開始學習磁場所扮演的角色。
  • 星系團的形成
    TNG50模擬:星系團的形成影像來源:  IllustrisTNG Project; Visualization: Dylan
  • 仙女座已經吞噬了好幾個星系,40億年後就要吃我們銀河系了
    銀河系將在大約40億年後與仙女座發生碰撞,來自ANU天文學和天體物理學研究學院的麥基博士說:因此,了解我們銀河系面對的是哪種怪物,有助於找到銀河系的最終命運。仙女座有一個比銀河系更大更複雜的恆星暈,這表明它已經吞噬了更多的星系,可能是更大的星系。
  • 科學家觀測50億光年外遙遠星系的磁場:保護生命演化
    生命只有在具有磁場的行星上才能演化,因為磁場可以形成保護罩,避免行星表面遭受有害的宇宙輻射。天文學家也由這一新發現推測,或許外星生命可以在許多遙遠的星系中出現。該研究的結果表明,磁體形成於星系的早期階段。研究人員認為,這可能意味著宇宙中所有地方的物體都具有磁性——因為不需要太多時間就能建立一個強磁場。「宇宙中只有兩種能在大尺度上發揮作用的力:引力和磁力,」蓋斯勒博士說道。引力只能吸引,但磁力既能吸引,也能排斥。
  • 中外學者找到宇宙超大雲團能量來源,有助了解星系形成和演化
    中外學者找到宇宙超大雲團能量來源,有助了解星系形成和演化 任芳言/中國科學報 2020-03-26 08:31
  • 圍繞銀河系發現4個黯淡小星系: 宇宙最古老星系
    天文學家發現圍繞銀河系運轉的4個小型星系,這些星系可以追溯到130億年前,在大爆炸之後不久就出現了,可能是宇宙中最古老的星系。這些矮星系(又稱為衛星星系)通過引力作用環繞著銀河系,就像月球與地球的關係,只是在更大尺度上。研究人員將這一發現的意義與「在地球上發現第一批人類的遺骸」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