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系是如何形成的?球狀星團貢獻大量恆星

2021-01-20 宇宙探索未解之謎

據國外媒體報導,現代天體物理學中一個最基本問題便是星系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現在,一個由英國利物浦約翰摩爾斯大學的理察·希文(Ricardo Schiavon)領銜的研究組正在這個問題上取得進展。


希文博士領銜的研究組發現了一組特殊的恆星,它們擁有不同尋常的化學成分,其成分中氮的豐度特別高。這些恆星很顯然曾經屬於某個球狀星團,位於銀河系的銀暈結構之中。


我們生活在銀河系中,這是一個包含了大約1000億顆恆星的大型星系,除了恆星之外,銀河系中還有大量的氣體、塵埃以及巨量的暗物質,它們提供的引力讓銀河系聚合在一起。但銀河系儘管如此巨大,它只不過是可觀測宇宙中另外上千億個星系中普通的一個,所有這些星系有著不同的大小,各異的質量、形狀和顏色。我們想要了解這些形態各異的星系最初是如何產生並演化的,但對於這個問題,科學家們始終沒有取得清晰的認識。


比如說,星系形成的宇宙學模型無法給出我們今日所見恆星究竟如何形成的合理解釋。但是了解星系的形成機制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沒有星系形成機制的存在,宇宙中將不會出現恆星,也就不會有生命的存在。就在最近,科學家們終於在這個問題上取得了一些進展。本周一發表在英國著名學術雜誌《皇家天文學會通報》上的一項研究對星系及其內部恆星的形成機制進行了闡述。


特殊的恆星

希文博士領銜的研究組發現了一組特殊的恆星,它們擁有不同尋常的化學成分,其成分中氮的豐度特別高。這些恆星很顯然曾經屬於某個球狀星團,位於銀河系的銀暈結構之中。但這些恆星與現存球狀星團中的那些恆星的性質又不同,這表明它們原本屬於的那類球狀星團已經不再存在了。


符合邏輯的結論是:在銀河系歷史的早期曾經存在數量非常龐大的球狀星團,但是這類星團現在幾乎已經被完全消滅了。除此之外,這些新發現恆星的性質表明它們與銀河系的銀暈結構,而不是銀盤之間存在某種聯繫。如果情況的確如此,那麼被摧毀的球狀星團至少構成了構成銀暈物質的1/4。


神秘的球狀星團

天文學家們知道銀河系中的一部分恆星是在銀河系內部形成的,而還有一部分恆星則形成於銀河系的衛星星系,之後被銀河系吞噬進來。但我們至今不太清楚的一點是:這兩種機制中哪一種佔有更加重要的位置?


嬰兒期的恆星一定是成群出現的,恆星從來不會單獨形成,這是科學界的共識。恆星誕生之後常常會分離開,但也有一些恆星群體至今還保留著,它們就是我們見到的星團。一般情況下有兩類星團,其中一類是年輕的小質量星團,它們一般存在於銀盤盤面上;另一類則是質量巨大但年齡較老的星團,它們存在於銀河系的銀暈結構內。


球狀新團是宇宙中引人矚目的天體之一,這是密集分布的大量恆星的聚合體,它們通常都存在於星系的周圍附近。圖為M80球狀星團,位於天蠍座。


球狀星團內只包含有銀河系恆星的很少一部分,但天文學家們認為它們隱藏著有關星系早期形成的重要線索。但問題在於,我們對於球狀星團如何形成也了解不多。現有的理論模型認為大部分的球狀星團是在早期宇宙中狂暴的巨大分子雲中塌縮聚合而形成的。科學家們認為球狀星團內包含有屬於不同世代的大量恆星——有些年老的恆星已經消亡,有些還在,還有一些更加年輕的恆星,它們是由已經死去的恆星爆炸播撒下的物質形成的。


然而,這些模型並無法重現我們在球狀星團中觀測到的一些細節。我們所確切知道的是,只有在宇宙早期的星系盤環境中,球狀星團才能夠大量形成。但諷刺的是,這些狂暴的星系盤對球狀星團也並非友好的環境——研究認為絕大部分球狀星團在形成之後很快就會由於與巨大分子雲的碰撞而被踢出星系。


而那些僥倖保存下來的球狀星團(在銀河系內部大約有150個)則可能在此過程中丟失了大量恆星,甚至是它的大部分恆星。但如果情況的確如此,那麼應該就有大量原本屬於球狀星團內部的恆星現在散落在銀河系各處。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就隱藏在恆星本身之中:它們的位置、速度和化學成分都在述說著它們的身世。得益於近年來相關探測技術的發展,大型巡天計劃正在採集銀河系內數以億計恆星的詳細信息。


其中的一項巡天項目名為「阿帕奇角天文臺星系演化實驗」(APOGEE)。之所以讓這個巡天項目顯得與眾不同,是因為它採用的是紅外波段巡天,這是一種波長較長,我們人類的肉眼無法看到的輻射波段。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銀河系銀盤面方向上存在著大量的塵埃。對於可見光波段,由於塵埃的阻擋,我們是難以觀察銀河系盤面的。但在紅外波段,塵埃的阻擋作用要低得多,因此APOGEE巡天計劃便能夠穿透這些塵埃物質並讓我們得以窺見銀河系更深處的景象。


這讓科學家們首次能夠更加精確地估算銀河系內一些關鍵化學元素的豐度。另外他們還探測到了一些罕見的恆星族,它們隱藏在大量普通恆星中間,很容易被忽略過去。


這意味著什麼?

宇宙中的所有化學元素,除了氫、氦和少量的鋰之外,幾乎都是在恆星內部形成的。當恆星死亡時,這些化學元素就被散布在宇宙中,新一代的恆星,行星乃至生命便從中誕生。


如果得到確認,這將對現有的星系形成模型構成挑戰。比如說,APOGEE巡天的結果將能夠幫助判斷銀暈的哪一部分是在銀河系內形成的。它還將迫使我們修改關於球狀星團形成機制的相關理論,在此之前這些理論在解釋我們觀察到的恆星氮豐度方面遭遇到巨大困難。


但或許這項研究更為深遠的意義還在於我們將會發現實際上球狀星團是宇宙中最為典型而普遍存在的恆星新生區域。在過去的20年間,研究人員們已經對很多遙遠的橢圓星系內部的一些恆星的平均化學成分進行了觀測,它們被認為在成因上是與銀暈中的恆星相似的。


但有趣的是,觀測結果已經顯示在那些星系內的恆星一般傾向於有更高的氮、鉀豐度,而這正是科學家們在球狀新團中所觀測到的現象。或許球狀星團確實為宇宙中所有星系的形成貢獻了大量的恆星,而這一點或許是我們此前還沒有意識到的。一旦證實,這將是一項重要進展,甚至將顛覆我們此前關於星系成因的基本認知,其中也包括我們所在的銀河系。

●喜歡我們的內容,點擊頂部宇宙探索未解之謎關注我

相關焦點

  • 數十萬百億歲恆星齊聚球狀星團
    球狀星團是被引力束縛的「恆星大聚會」,通常存在數十萬顆恆星,形成時間據信大致相同。這些恆星都已經100億歲高齡,堪稱銀河系的最大養老院。銀河系球狀星團NGC 6139,座落於天蠍座,聚集著數十萬顆百億歲恆星哈勃望遠鏡捕捉到巨型球狀星團NGC 6139的壯麗身影。
  • 這個球狀星團太缺鐵了
    年齡越大的貧金屬星代表著越早的宇宙演化階段。因此,找到貧金屬星是研究恆星演化史的關鍵。據悉,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在距地球250萬光年的仙女座星系外圍發現了一個迄今金屬豐度最低的球狀星團RBC EXT8。這一發現刷新了大型球狀星團的理論金屬豐度下限,挑戰了現有的球狀星團形成理論。
  • 進一步認識襁褓中的球狀星團
    在銀暈中大約有150個球狀星團,它們差不多和宇宙本身同樣的年老。而且不僅僅是銀河系,其他大質量星系中球狀星團也是無處不在。球狀星團就有極大的質量和極高的密度,因此天文學家正致力於弄清楚它們誕生的物理條件。現在,天文觀測為球狀星團形成的早期階段研究帶來了曙光。               按照球狀星團形成的早期理論,宇宙中原初物質的坍縮形成了球狀星團。
  • 有恆星,銀河系大的「球狀星團」是遠處的一個亮點
    歐洲航天局說,用肉眼觀察,半人馬座和歐米茄看起來像一顆暗淡的星恆星,但我們在這裡看到的藍色球體實際上是一個1000萬恆星的集合,你不能把他們全部數出來,但是在清晰的張美麗中,你可以看到幾個亮點,他們構成了這個獨特的星系團,歐洲空間局歐洲是空的,師範維文天文中心的先生有機會在南美上拍攝這張張和難以置信照片
  • 天文學家關於缺乏金屬的球狀星團理論的再思考
    一個國際科學小組在夏威夷Keck天文臺利用額外觀測時間,對隔壁星系——仙女座星系中的一個巨大球狀星團進行了快速觀察,得到了一個不同尋常的發現。這個星團被稱為RBC EXT8。這是迄今為止觀察到的最貧金屬球狀星團;也就是說,它缺乏恆星在其生命周期中所形成的「更重」或更複雜的元素。
  • 華裔小哥新發現球狀星團被撕慘狀
    這次「被撕裂球狀星團」的非凡發現很令人驚訝,因為本次銀河系考古所發現的恆星比其他球狀星團裡的恆星化學成分中金屬元素含量有顯著減少。這些證據有力地表明它原本的天體是該類別中的最後一員,一種和現存球狀星團誕生及演化過程都不一樣的球狀星團。我們的銀河系中有大約150個球狀星團,每一個都是由數百萬計的恆星組成的球狀集合,在恆星暈中繞著銀河系中心運行。
  • 這個球狀星團因「貧鐵」創了紀錄
    據悉,一個國際天文學家小組在距地球250萬光年的仙女座星系外圍發現了一個迄今金屬豐度最低的球狀星團RBC EXT8。  這一發現刷新了大型球狀星團的理論金屬豐度下限,挑戰了現有的球狀星團形成理論。相關研究成果於10月15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創紀錄的球狀星團金屬豐度有多貧  天文學中的金屬與通常所說的金屬概念並不相同。
  • 遠古球狀星團或是外星智能生命的第一發現地
    球狀星團是非常古老的天體,形成於115億年前,也就是大爆炸後23億年,宇宙的恆星形成速度達到峰值前不久。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射電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研究所的天體物理學家羅薩·阿米莉·岡薩雷斯-洛佩茲利拉表示:「這個時期被稱之為宇宙全盛期。球狀星團的亮度極高,可以從很遠的地方進行觀測。
  • 球狀星團:集中了銀河系中最早形成的一批恆星,分布在銀河系中心
    雖然恆星數量超過10顆以上就可以形成星團了,但是實際上我們在銀河系內發現的星團,其擁有的恆星數量都十分驚人,有的星團甚至擁有多達幾十萬顆恆星。銀河系中心的球狀星團科學家根據星團中恆星之間的距離和結構關係,把星團分為疏散星團和球狀星團。
  • 色彩斑斕的天體圖 令人矚目球狀星團
    據外媒9月14日消息,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遠鏡捕捉到令人矚目的球狀星團的圖像,名為NGC 1805的「球狀」星團。華麗的星團,由成千上萬顆恆星組成。該星團位於銀河系衛星星系大麥哲倫星雲附近,顯示了「大量的恆星」。圖片看起來像是在半空中爆炸的煙火,但它實際上是一個遙遠的恆星集合。
  • 一個年輕的球狀星團意味著什麼?
    這個球狀星團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球狀星團NGC 362距地球約27700光年,位於南天杜鵑座。
  • 物質轉移通道決定球狀星團多星族形成與演化
    物質轉移通道決定球狀星團多星族形成與演化最新發現與創新科技日報昆明4月19日電 (記者趙漢斌 通訊員陳豔)球狀星團是由成千上萬甚至數十萬顆恆星組成,外貌呈球形的恆星集體。近期,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大樣本恆星演化組針對球狀星團中元素豐度異常現象,發現了小質量雙星的穩定物質轉移的形成機制。這一成果發表在4月出版的最新一期國際期刊《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球狀星團中元素豐度異常現象也被稱為「多星族現象」。一般認為球狀星團是單星族的理想模型,也就是說同一星團裡所有恆星的表面豐度是一致的。
  • 球狀星團脈衝星似乎揭示了答案!
    而現在,在這個星球上上的生命藉助強大的望遠鏡窺視到了宇宙的冰山一角,看到了並繪出了銀河系的全貌,但是他們更想了解的是,這樣一座宏偉的星系是如何締造出來的?近日,科學家發現附近球狀星團中的脈衝星揭示了銀河系的演化過程,這一個遙遠的球狀星團是數十顆快速旋轉恆星的家園,它可能為銀河系的形成和環繞銀河系的氣暈提供新的線索。
  • 科學家發現球狀星團脈衝星,有望揭示銀河系的演化過程!
    現在,這個星球上的生命已經通過強大的望遠鏡窺視到了宇宙的冰山一角,並且已經看到並繪製了銀河系的完整圖像,但是他們更想知道的是這樣一個宏偉的星系是如何形成的。最近,科學家發現附近球狀星團中的脈衝星揭示了銀河系的演化過程。這個遙遠的球狀星團是數十顆快速旋轉恆星的家園,這可能為銀河系和銀河系周圍的光環的形成提供新的線索。
  • 梅西耶106球狀星團
    岡薩雷斯-洛佩斯利拉博士解釋說:球狀星團是由10萬至100萬顆恆星組成的群體。它們是普通的物體,尤其是在大型星系中。銀河系有160個這樣的星團,但是非常大的星系可以有成千上萬個。通常,這些團簇像球一樣分布。球狀星團中的所有恆星年齡相仿,化學成分或多或少相同。
  • 球狀星團可能是星際文明的故鄉
    哈佛-史密森尼天體物理學中心(CfA)表示,通過研究球狀星團或密密麻麻的球體可以容納數百萬顆恆星,而該區域的平均面積僅為100光年,可以很好地尋找外星生命。 。CfA天體物理學家Rosanne DiStefano率領科學家小組進行研究並在佛羅裡達州美國天文學會(AAS)第227次會議上介紹了他們的發現,他解釋說,球狀星團很可能是「發現智能生命的第一個地方」在我們的銀河系中。」銀河系中大約有150個球狀星團,其中大多數繞星系軌道運行,許多可追溯到大約10億年前的銀河系誕生。
  • 仙女座星系外緣發現化學元素豐度非常低的球狀星團RBC EXT8
    仙女座星系外緣發現化學元素豐度非常低的球狀星團RBC EXT8(Credit: ESASky & CFHT.:一項新研究披露,在仙女座星系(Andromeda Galaxy)附近的外緣,研究人員意外地發現了一個球狀星團(GC,即一個巨大的遺留恆星聚集體),它們中比氫和氦更重(稱為金屬性)的化學元素豐度非常低。
  • 擁有1000萬顆恆星!銀河系最大的「球狀星團」遠看就是一個亮點
    在太空深處,這個發出怪異光芒的亮點不是一顆明亮的恆星,而是半人馬座歐米伽星團中的1000萬顆恆星。在一個足夠黑暗的夜晚,你可以看到處女座明亮的星宿下方的星團。在肉眼看來,半人馬座歐米伽不過是一顆模糊模糊的恆星,但是有了足夠強大的望遠鏡,你應該能夠分辨出聚集在一起的1000萬顆恆星中的一些,它們形成了我們夜空中的一個光點。歐洲航天局(ESA)說,當用肉眼觀察時,半人馬座歐米伽看起來是一顆模糊、暗淡的恆星。但我們在這裡看到的藍色球體實際上是1000萬顆恆星的集合。
  • 人類拍攝到銀河系最大球狀星團照片!擁有160萬太陽質量!
    這幅圖像是銀河系中質量最大的球狀星團NGC6441的照片!NGC6441是屬於天蠍座中一個巨大的球狀星團。它是銀河系中質量最大的恆星之一,其中的恆星總質量為160萬太陽質量。NGC 6441是一個華麗的宇宙視覺奇觀。它還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它擁有四顆脈衝星,變星數量非常多,對於球狀星團來說具有相當高的金屬豐度。
  • 聚集年輕恆星的疏散星團,為什麼更能揭示星體的演化過程?
    科學家們根據星團的外在結構和恆星的年齡分布等特徵,將它們主要劃分為疏散星團和球狀星團。而位於疏散星團中的那些藍色恆星,大多數都比較年輕,同時還擁有相對較大的質量和極短的生命周期。眾所周知,恆星的演化過程一直都是科學家們最感興趣的研究領域之一,那麼,這些聚集了大量年輕恆星的疏散星團,為什麼更能揭示出星體所經歷的演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