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9.28 星期一
科研進展1、生態中心在顆粒物毒理方面取得進展2、合肥研究院開發出一種BTK激酶抑制劑3、上海光機所可見光雷射玻璃材料研究獲進展4、微生物所等在地衣型真菌系統學研究中獲進展5、深圳先進院等發表仿生智能驅動器研究綜述文章 6、南海海洋所等在西太潛標觀測的海流資料同化研究中獲進展7、東北地理所等發表氣孔響應CO2升高和乾旱脅迫研究綜述文章
-
新疆天文臺在南山26米望遠鏡氨分子觀測研究中取得進展
氨分子(NH3)是宇宙中探測到的第一種多原子星際分子,其譜線包含較多頻率接近的精細躍遷,便於計算分子雲的溫度、密度等物理參數。較之於一氧化碳分子(CO),氨分子示蹤的氣體密度高一個量級(n~104 cm-2),在低溫時不易凍結耗散,適於觀測研究分子雲中的冷緻密氣體成分。
-
新疆天文臺在氨分子精細結構強度異常研究中獲進展
氨分子(NH3)譜線是分子雲、恆星形成區和星系研究的重要探針,在局部熱動平衡條件下,基態NH3(J,K)=(1,1)譜線的5個精細結構強度分別對稱相等。1977年,科學家觀測發現NH3(J,K)=(1,1)譜線精細結構存在不相等情況,即精細結構強度異常(簡稱HIA)現象。
-
「分子雲與恆星形成2017學術研討會」在宜昌順利召開
2017年10月9—14日,由紫金山天文臺主辦三峽大學協辦的「分子雲與恆星形成2017學術研討會」在宜昌召開。
-
星系形成與演化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康熙、博士生王亮所在的中德馬普青年夥伴小組和德國馬普天文所安德裡亞·馬西奧率領的團組,在星系形成的流體數值模擬研究方面取得新成果
-
大質量紅色漩渦星系形成研究獲進展
宇宙中星系的顏色和形態緊密相關,並呈現兩大類分布:大質量星系恆星形成停止導致顏色偏紅,並因為擁有較大核球而呈現為橢球形態;小質量星系顏色偏藍並擁有盤狀或者漩渦狀形態。近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博士羅煜,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李宗男、教授李志遠,浙江大學-紫金山天文臺聯合中心教授康熙,以及德國萊布尼茨天體物理研究所博士王鵬,在SDSSDR7星表中證認了一類較為罕見的恆星形成活動停止的紅色漩渦星系,不同於此前的觀測發現,這類星系處在紅移0.1左右,是具有較大的質量(恆星質量大於千億太陽質量,暗物質暈質量大於十萬億太陽質量)的中央星系。
-
南大再添一名「天文臺臺長」!
白金明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臺長、黨委書記白金明,1988~1991年在南京大學就讀,獲理學碩士學位。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臺長、黨委書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高能天體物理。曾被評為雲南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業技術人才,「活動星系核及伽瑪暴的觀測與理論研究」獲省級一等獎。
-
大質量紅色漩渦星系形成研究獲進展
宇宙中星系的顏色和形態緊密相關,並呈現兩大類分布:大質量星系恆星形成停止導致顏色偏紅,並因為擁有較大核球而呈現為橢球形態;小質量星系顏色偏藍並擁有盤狀或者漩渦狀形態。
-
2019年度「分子雲與恆星形成研討會」在阿勒泰召開
7月11日,2019年度「分子雲與恆星形成研討會」在阿勒泰召開。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新疆天文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單位的近百位專家學者參會。分子雲與恆星形成是當今天體物理學一個活躍的分支,它對其他領域諸如宇宙學、星系的形成與演化、銀河繫結構以及行星系統的形成等都具有非常重要影響。
-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發現恆星形成與活動星系核活躍程度存在物理聯繫
央視新聞客戶端11月15日,記者從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獲悉,科研人員近期在活動星系核宿主矮星系星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表明恆星形成與活動星系核活躍程度存在物理聯繫,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活動星系核,是河外天體中一類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星系的核心。活動星系核的主要特徵為核活動,其能量產生的方式不同於恆星中的熱核反應。目前,天文學界對活動星系核與星系共同演化的本質仍然不太清楚,但大部分研究結果認為,活動星系核在大質量星系的演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在小質量星系中,它對星系的演化是否起到重要作用仍存在爭論。
-
宇宙黑暗時代星系觀測再獲重要突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俊賢教授發起組織的由中國、美國、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參加的「宇宙再電離時期的萊曼阿爾法星系」 (英文縮寫LAGER)研究項目在宇宙黑暗時代星系觀測研究領域再獲突破性進展。該項目使用安裝於智利CTIO天文臺4米口徑望遠鏡的超大視場暗能量相機,通過專門定製的窄帶濾波片,系統搜尋宇宙黑暗時代萊曼阿爾法發射線星系候選者(紅移~7.0),並使用國際大型望遠鏡進行光譜證認,以研究宇宙再電離和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
-
探秘宇宙早期的星系形成與演化 中科大再獲突破
人民網北京10月12日電 (張歌)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官網消息,由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王俊賢發起組織的 「宇宙再電離時期的萊曼阿爾法星系」 (英文縮寫LAGER)研究項目在宇宙黑暗時代星系觀測研究領域再獲突破性進展,該項目由中國、美國、智利三國天文學家共同參加。
-
在碰撞星系中,黑洞周圍亮度應超過所有恆星,但只是微弱的閃光!
在碰撞星系中,黑洞周圍亮度應超過所有恆星,但只是微弱的閃光!在附近的螺旋星系及其伴生的M51B星系中,兩個超大質量黑洞加熱併吞噬周圍的物質。這兩顆巨行星應該是我們所能看到的最亮的X射線源,但是一項利用美國宇航局努斯塔號任務觀測的新研究表明,一個小得多的物體正在與這兩顆巨行星競爭。
-
新疆天文臺在基於Kepler數據的A型星耀發研究中獲進展
恆星演化標準理論表明,正常的A型星沒有表面對流層,預期沒有磁場活動,因而應沒有恆星耀發現象,近幾年Kepler和TESS空間望遠鏡均探測到A型星耀發,現有恆星理論無法給出解釋。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光學團組科研人員通過搜尋和分析Kepler衛星資料庫中有效溫度從7000-10500K的5435顆恆星長曝光數據,發現17顆新的A型耀發恆星,使有耀發現象的A型星數量增加到154顆,該類恆星樣本數增加了12%。該研究對51顆A型恆星耀發的測量與統計及光譜分析研究,有助於理解A型恆星超級耀發產生的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雜誌》上。
-
黑洞噴流會影響星系中的恆星形成
這樣的一束粒子流被稱為噴流,噴流會穿過整個星系,跨度大約3000光年。噴流會穿過一個氣體盤,在某個位置會驅使強風的形成,並與星際雲發生碰撞。歐洲南方天文臺甚大望遠鏡觀測數據顯示,這種強風會持續超過50萬年。IC5063星系的噴流,左邊星系中的電離原子氣體,藍色為射電輻射,右邊顯示了噴流引起的快風,紫色區域顯示了 > 10%的發射線來自強風中的氣體。
-
國家天文臺參與的斯隆數字巡天四期項目啟動
——使用尖端設備,繪製數千個近鄰星系的內部詳細結構圖,研究它們數十億年來的演化歷史; ——通過測量新的遙遠星系和類星體,測量宇宙在其演化歷史中未探索過的50億年時間窗口內的膨脹速率。 新的SDSS四期項目將提供全新的海量天文觀測數據。這些數據將顯著的幫助我們從所有尺度上理解宇宙。在銀河系內,SDSS-IV將觀測數十萬顆恆星,既包括與在銀河系同時誕生的古老恆星,也包括昨天形成的新恆星。
-
恆星形成與活動星系核活躍程度存在物理聯繫
活動星系核,是河外天體中一類核區活動性很強的星系的核心。近日,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在活動星系核宿主矮星系星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國際權威期刊《天體物理學雜誌》在線發表了這一成果。活動星系核的主要特徵為核活動,其能量產生的方式不同於恆星中的熱核反應。目前,天文學界對活動星系核與星系共同演化的本質仍然不甚清楚,但大部分研究結果認為,活動星系核在大質量星系的演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在小質量星系中,它對星系的演化是否起到重要作用仍存在爭論。
-
南山26米望遠鏡氨分子觀測研究取得進展
較之於一氧化碳分子(CO),氨分子示蹤的氣體密度高一個量級(n~104cm-2),在低溫時不易凍結耗散,適於觀測研究分子雲中的冷緻密氣體成分。由於恆星形成就發生於低溫的緻密雲核中,氨分子譜線成為分子雲與恆星形成觀測研究中最常用的分子譜線之一。
-
科學家發現鳳凰星團詭異的恆星形成區
據國外媒體報導,距離地球57億光年外有一個超級星團,其來自南極安塔克提克射電望遠鏡的觀測成果,這就是鳳凰星團。科學家發現鳳凰星團中存在比較特別的恆星形成區,恆星形成的速度比大多數星系要快得多,其中也包括我們的銀河系。其中央星系還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質量是銀河系黑洞的1000倍,甚至更大。星系中央的氣體聚集在黑洞周圍,有些則逐漸冷卻下來,促進了恆星的形成。
-
上海天文臺發現旋臂能導致氣體內流至星系中心餵食黑洞
理論研究認為,星系中的各種恆星結構(如恆星棒、旋臂、核棒、核旋臂等)可以導致氣體向星系中心的內流,從而為低光度活動星系核中的核活動提供燃料。然而,由於缺乏空間分辨的數據,在研究工作中一直缺乏直接的觀測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