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26米望遠鏡氨分子觀測研究取得進展

2020-12-21 中科院之聲

氨分子(NH3)是宇宙中探測到的第一種多原子星際分子,其譜線包含較多頻率接近的精細躍遷,便於計算分子雲的溫度、密度等物理參數。較之於一氧化碳分子(CO),氨分子示蹤的氣體密度高一個量級(n~104cm-2),在低溫時不易凍結耗散,適於觀測研究分子雲中的冷緻密氣體成分。由於恆星形成就發生於低溫的緻密雲核中,氨分子譜線成為分子雲與恆星形成觀測研究中最常用的分子譜線之一。

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恆星形成與演化團組科研人員使用南山26米射電望遠鏡對天鷹座巨分子雲的小質量恆星形成區(Serpens South)和大質量恆星形成區(W40)進行NH3(1,1)和(2,2)譜線成圖觀測研究,計算了成圖區域的氣體溫度、密度、豐度,以及氣體的運動學、湍流。研究著重從宏觀角度分析分子雲的性質、變化及其與恆星形成的關係,得到較多不同於以往高解析度觀測研究新結果。

研究發現,小質量恆星形成區的氣體溫度與塵埃溫度一致,大質量恆星形成區的氣體溫度高於塵埃溫度。大質量恆星形成區氨分子總豐度遠高於小質量恆星形成區。整個分子雲的轉動能遠小於引力能。該研究提供了全面認識天鷹座分子雲性質與恆星形成的新視角,是對以往高解析度觀測研究的必要和有益補充。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天文與天體物理》上。

利用南山26米射電望遠鏡對天鷹座恆星區域的NH3觀測,左圖:NH3(1,1)線 積分強度圖;右圖:NH3(2,2)線積分強度圖

來源: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

相關焦點

  • 新疆天文臺在南山26米望遠鏡氨分子觀測研究中取得進展
    氨分子(NH3)是宇宙中探測到的第一種多原子星際分子,其譜線包含較多頻率接近的精細躍遷,便於計算分子雲的溫度、密度等物理參數。較之於一氧化碳分子(CO),氨分子示蹤的氣體密度高一個量級(n~104 cm-2),在低溫時不易凍結耗散,適於觀測研究分子雲中的冷緻密氣體成分。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2.17 星期四
    2、天津工生所構建高效利用氫氣的大腸桿菌底盤細胞 3、海南島西南海域中華白海豚棲息地聲景研究獲進展26米望遠鏡氨分子觀測研究中取得進展8、上海天文臺提出利用銀河系失蹤重子測量其總質量的新方法9、西北研究院等在冰凍圈水文學理論與學科框架研究中獲進展
  • 科研人員利用南山26米射電望遠鏡數據研究脈衝星非穩定自轉
    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脈衝星團組科研人員利用南山觀測站26米射電望遠鏡(NSRT)脈衝星計時觀測數據,使用Cholesky變換減小耦合誤差的分析方法,得到了87顆脈衝星更準確的自轉參數、自轉制動和周期躍變,進一步確定了其中48顆脈衝星的位置和自行。
  • 新疆天文臺在氨分子精細結構強度異常研究中獲進展
    氨分子(NH3)譜線是分子雲、恆星形成區和星系研究的重要探針,在局部熱動平衡條件下,基態NH3(J,K)=(1,1)譜線的5個精細結構強度分別對稱相等。1977年,科學家觀測發現NH3(J,K)=(1,1)譜線精細結構存在不相等情況,即精細結構強度異常(簡稱HIA)現象。
  • 氨氣濃度觀測和幹沉降研究取得進展
    氨來源複雜且在大氣中相態轉化多變,我國及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都尚未對氨排放進行有效管控,是一種非約束性汙染物。過去十幾年,衛星觀測到全球主要農業區的氨氣柱濃度呈現上升趨勢,但近地面氨氣觀測資料在區域尺度上較為缺乏。我國氨排放量大,空間分布不清晰,來源存有爭議。
  • 朱林繁教授課題組在原子分子動力學參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物理學院近代物理系朱林繁教授課題組與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日本SPring-8同步輻射等國內外同行合作,在乙炔和氧分子的動力學參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連續發表在國際權威雜誌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 [ApJS
  •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7-06-1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合氫化物材料化學研究組研究員陳萍團隊和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團簇光譜與動力學研究組研究員江凌團隊合作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我國科學家在低溫合成氨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人民網大連9月1日電 近日,大連化物所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籌)陳萍研究員、郭建平博士在催化合成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組創新性的提出了「雙活性中心」催化劑設計策略,並由此開發出了一系列過渡金屬與氫化鋰組成的複合催化劑體系,實現了氨的低溫催化合成。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期發表在《自然-化學》期刊上。
  • 合肥研究院等在高壓下氨-氦化合物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合肥研究院等在高壓下氨-氦化合物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7-03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語音播報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計算物理團隊研究員王賢龍與江蘇師範大學教授李印威合作,採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基於粒子群優化算法的全局結構搜索方法和分子動力學方法研究了高壓下氨
  • 中科院大氣所在氨氣濃度觀測和幹沉降研究中取得進展!
    氨來源複雜且在大氣中相態轉化多變,我國及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都尚未對氨排放進行有效管控,是一種非約束性汙染物。過去十幾年,衛星觀測到全球主要農業區的氨氣柱濃度呈現上升趨勢,但近地面氨氣觀測資料在區域尺度上較為缺乏。我國氨排放量大,空間分布不清晰,來源存有爭議。
  • 高壓下氨-氦化合物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計算物理團隊研究員王賢龍與江蘇師範大學教授李印威合作,採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基於粒子群優化算法的全局結構搜索方法和分子動力學方法研究了高壓下氨-氦化合物的物性,預測了系列穩定的氨-氦高壓化合物,指出氦並不像人們普遍認為的只能夠存在於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大氣中,也可能大量存在於其上地幔中
  • 雲南天文臺40米射電望遠鏡觀測脈衝星
    汪敏研究員邀請我訪問,參與他領導的脈衝星觀測組的一些工作。在這次訪問中,我看到的是一個朝氣蓬勃的研究團組,經驗不多,但勤奮好學;沒有專用的脈衝星接收設備,就想辦法採用VLBI的部分接收設備。不斷地實驗,不斷地改進,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成功地把脈衝星觀測開展起來了。
  • 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劉東奎考察新疆天文臺南山基地
    6月22日,國防科工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劉東奎一行考察了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南山基地。劉東奎一行參觀了南山基地執行探月任務的25米射電望遠鏡觀測室、空間碎片觀測室和基地新園區,並聽取了新疆天文臺臺長王娜的工作匯報。
  • 精密測量院在沸石分子篩Lewis酸性位研究中取得進展
    精密測量院在沸石分子篩Lewis酸性位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11-08 測量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自動化所和國家天文臺超新星搜索研究工作取得新進展
    圖為LAMOST望遠鏡日前,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天文臺LAMOST項目組合作研究,在超新星搜索研究工作中取得了重要的進展。超新星(supernova,SN)是恆星世界中已知的最劇烈的天文現象之一,其研究也是當今天體物理最活躍的核心領域之一,它不僅是恆星演化理論發展的一個極重要的環節,而且是天體演化學和極端條件下物理學的交叉點,在宇宙學參數測量、暗能量探索研究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天文學家指出,對超新星的觀測研究不僅可以了解本身,且幾乎與所有天體物理前沿領域密切相關。
  • 新疆啟動建設1.9米口徑光學望遠鏡
    12日,「慕士塔格1.9米光學望遠鏡合作啟動儀式」在新疆天文臺南山觀測站舉行,來自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新疆大學等科研院所的專家代表,共同確定並商討了聯合在新疆慕士塔格觀測站建造1.9米口徑的光學望遠鏡項目。
  • 大連理工大學在化學模擬生物固氮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號:20676019,20972023,21076037,21231003)的大力支持下,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曲景平教授的「小分子活化與仿生催化」研究團隊,在化學模擬生物固氮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設計合成了一類新型鄰苯二硫酚橋聯雙核鐵配合物,建立了雙鐵分子仿生化學固氮新的功能分子模型。
  • 6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被評為日本天文遺產
    該望遠鏡是世界第三臺、日本首臺毫米波射電望遠鏡。雖然直徑只有6米,小身材也能立大功,取得了新種星際分子檢測、獵戶座星雲及銀河中心區域星際分子分布觀測等一系列劃時代的成果,支撐起了日本射電天文學的序幕。新建成的6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圖源:NAOJ NEWS)1982年,當時世界最大最強的野邊山射電觀測所45米射電望遠鏡建成。通過6米毫米波射電望遠鏡培養的技術,在45米射電望遠鏡上開花結果。
  • 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國輝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合作,在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以共同通訊作者形式在Nature 雜誌上發表全文(Article)。
  • 中國500米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又有重大進展
    4月10日拍攝的正在建設中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