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在低溫合成氨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20-11-25 人民網遼寧站

人民網大連9月1日電 近日,大連化物所潔淨能源國家實驗室(籌)陳萍研究員、郭建平博士在催化合成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組創新性的提出了「雙活性中心」催化劑設計策略,並由此開發出了一系列過渡金屬與氫化鋰組成的複合催化劑體系,實現了氨的低溫催化合成。相關研究成果於近期發表在《自然-化學》期刊上。

氨是最基本的化工原料之一,也是最主要的肥料來源。從熱力學角度看,由氮氣和氫氣反應生成氨在常溫常壓條件下就可以進行。但是因為氮氣分子非常穩定,難以活化,因此工業合成氨過程須在高溫高壓(350-500℃,50-200個大氣壓)條件下才能實現,如此苛刻的條件使得合成氨工業每年需要消耗全球能源供應總量的1-2%。而我國又是合成氨生產第一大國,合成氨年產量接近世界合成氨總量的30%。所以針對我國國情,開發低溫、低壓、高效的合成氨催化劑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前期的研究表明,在過渡金屬表面上,反應能壘與反應物種NHx(x=0,1,2)的吸附能之間存在著限制關係,這種限制關係使得在單一的過渡金屬催化劑上很難實現氨的低溫高效合成。這也是合成氨研究儘管已經有了上百年的歷史,但仍沒有實現低溫低壓合成的原因。針對上述問題,陳萍研究團隊創造性地將氫化鋰作為第二組分引入到催化劑中,構築了「過渡金屬—氫化鋰」這一雙活性中心複合催化劑體系,並提出了「活化氮轉移」的反應機理,使得氮氣和氫氣的活化及中間物種的吸附發生在不同的活性中心上,從而打破了單一過渡金屬上的反應能壘與吸附能之間的限制關係,使得氨的低溫低壓合成成為可能。實驗結果顯示,氫化鋰的加入對第三周期過渡金屬的活性均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特別是Fe-LiH和Co-LiH複合催化劑在150℃即表現出了可觀量的氨合成催化活性,顯示出了「雙活性中心」策略的有效性和普適性。

大連化物所陳萍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鹼金屬氫化物、氮化物、氨基/亞氨基化合物等方面進行了十餘年的研究積累。這項研究是繼該類化合物成功應用於儲氫和催化氨分解之後的又一新的突破。(張世安)

(責編:孝媛、湯龍)

相關焦點

  •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7-06-1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合氫化物材料化學研究組研究員陳萍團隊和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團簇光譜與動力學研究組研究員江凌團隊合作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 天大等在立方氮化硼合成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本站訊 近日,天津大學新能源材料研究所與河北工業大學微納氮化硼材料重點實驗室密切合作,在立方氮化硼合成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論文「Photochemical Synthesis of Ultrafine Cubic Boron
  • 大連理工大學在化學模擬生物固氮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資助號:20676019,20972023,21076037,21231003)的大力支持下,大連理工大學精細化工國家重點實驗室曲景平教授的「小分子活化與仿生催化」研究團隊,在化學模擬生物固氮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設計合成了一類新型鄰苯二硫酚橋聯雙核鐵配合物,建立了雙鐵分子仿生化學固氮新的功能分子模型。
  • 光催化合成氨的最新進展與未來
    為了促進光催化合成氨領域的發展,本文對該領域進行了全面詳細的回顧,涵蓋了光催化合成氨反應的基本理解和研究進展綜述,總結了高效光催化材料和反應體系的設計策略並提出了該領域尚未解決的挑戰,以及對未來發展的展望。
  • 氨合成技術開發聚焦大型化
    當下,大型化已經成為氨合成技術主流發展方向,國外工藝技術在大型、超大型化以及節能降耗方面不斷突破發展,國內進展也十分迅速。此外,氨合成催化劑,電化學常溫、常壓合成氨,化學模擬生物固氮等氨合成技術方向也在不斷探索中。這是中國化工報記者從近日於上海舉辦的2017(第五屆)中國國際化肥市場論壇暨首屆合成氨產業鏈高層論壇上獲得的信息。
  • 力學所等在非晶合金低溫比熱波色峰研究中取得進展
    力學所等在非晶合金低溫比熱波色峰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1-10 力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作為玻璃本徵特徵之一,波色峰為理解玻璃複雜的結構本質以及豐富的動力學提供了一扇重要的窗口。近日,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德國明斯特大學與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等合作研究並取得進展。  研究以一系列非晶合金(金屬玻璃)及其對應的晶化產物為模型體系,開展了系統的低溫(1.9-100K)比熱測量。通過細緻分析低溫比熱的聲子和電子貢獻,精確分辨出各拓撲無序態非晶合金的波色峰位置和強度。
  • 中國科大在揭示水熱合成的流體行為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100年來,水熱合成法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和發展,已成為合成單晶、金屬氧化物、陶瓷、沸石和納米複合材料等多種材料的常用方法。然而,水熱合成中所能獲得的信息僅限於輸入原料、輸出產物及反應條件,人們對密閉體系反應中的過程是如何發生的尚不清楚。
  • 辰山科學家在黃芩素合成途徑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原標題:辰山科學家在黃芩素合成途徑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  由上海辰山植物園,藥用植物與健康組的Cathie Martin研究員及趙清博士等組成的科學家團隊在解析中國傳統藥用植物黃芩中天然產物合成途徑方面取得突破,已完全解析了整個黃芩素的生物合成途徑。
  • 人民大學化學系在有機合成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中國人民大學啟動基金的資助下,化學系李志平教授研究小組研究發現,鐵催化劑可以用來實現高效高選擇性地苯並呋喃衍生物的合成。該研究結果首次實現了通過簡單的苯酚和1,3-二羰基化合物合成一種重要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結構單元-苯並呋喃。以上成果以研究論文的形式發表在世界頂級化學期刊《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 寧波大學在太陽能光催化氫燃料合成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在宋少青博士、姜淑娟博士指導下,研究生二年級林哲荇同學在太陽能光催化水解離制氫能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以寧波大學為第一署名單位在國際環境與能源催化一流學術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 合肥研究院等在高壓下氨-氦化合物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合肥研究院等在高壓下氨-氦化合物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7-03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近期,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計算物理團隊研究員王賢龍與江蘇師範大學教授李印威合作,採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基於粒子群優化算法的全局結構搜索方法和分子動力學方法研究了高壓下氨-氦化合物的物性,預測了系列穩定的氨-氦高壓化合物,指出氦並不像人們普遍認為的只能夠存在於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大氣中,也可能大量存在於其上地幔中。
  • 天津工生所微生物電合成研究取得進展
    隨著溫室氣體排放問題日益嚴峻,微生物電合成技術作為一種綠色可持續的生物固碳技術,成為當今研究熱點。近日,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張學禮帶領的微生物代謝工程研究團隊、研究員畢昌昊帶領的代謝工程與合成生物技術研究團隊合作,在微生物電合成技術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我國學者在無機材料合成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准號:21625105,21805241)的資助下,浙江大學化學系唐睿康教授團隊在無機材料合成方法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提出了無機離子聚合反應的新概念,利用無機離子寡聚體的聚合與交聯實現複雜形貌材料的連續結構製備。
  •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半導體門控量子點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量子模擬—人工合成自旋-軌道耦合體系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量子模擬—人工合成自旋-軌道耦合體系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陳帥、鄧友金等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新疆天文臺在南山26米望遠鏡氨分子觀測研究中取得進展
    氨分子(NH3)是宇宙中探測到的第一種多原子星際分子,其譜線包含較多頻率接近的精細躍遷,便於計算分子雲的溫度、密度等物理參數。較之於一氧化碳分子(CO),氨分子示蹤的氣體密度高一個量級(n~104 cm-2),在低溫時不易凍結耗散,適於觀測研究分子雲中的冷緻密氣體成分。
  • 我國科學家基因編輯成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陳愛平 攝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戴欣)我國科學家在愛滋病合併白血病患者的基因編輯成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建立了基於CRISPR在人成體造血幹細胞上進行CCR5基因編輯的技術體系,實現了經基因編輯後的成體造血幹細胞在人體內長期穩定的造血系統重建,為後續基因編輯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奠定了基礎。近日,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
  • 過渡金屬高氧化價態研究取得新進展
    原標題:過渡金屬高氧化價態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周鳴飛研究組等在高氧化價態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論文於10月23日發表在國際刊物《自然》上。該項研究成果由復旦大學化學系的周鳴飛課題組聯合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清華大學以及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等單位的科學家共同完成。
  • 關於耐低溫面磚膠粘劑的研究進展
    依據我國實際情況對耐低溫面磚膠粘劑的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其中幹混砂漿應用較早,但其低溫粘接性能較差;EP和PU作為八大合成膠粘劑中的重要品種,在耐低溫面磚膠粘劑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丙烯酸酯乳液膠粘劑是一種新型的耐低溫面磚膠粘劑,並且常與上述膠粘劑混合使用。
  • 超低溫(<150℃)SCR脫硝技術研究進展
    我國已形成在180~420℃(包含低溫和中高溫)範圍內具有良好應用效果的SCR技術及其催化劑體系,但超低溫段(超低溫SCR脫硝通常位於"除塵-脫硫"工藝之後,具有煙氣組成簡單、能耗少、改造成本低等優點,吸引了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