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山26米望遠鏡氨分子觀測研究取得進展
由於恆星形成就發生於低溫的緻密雲核中,氨分子譜線成為分子雲與恆星形成觀測研究中最常用的分子譜線之一。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恆星形成與演化團組科研人員使用南山26米射電望遠鏡對天鷹座巨分子雲的小質量恆星形成區(Serpens South)和大質量恆星形成區(W40)進行NH3(1,1)和(2,2)譜線成圖觀測研究,計算了成圖區域的氣體溫度、密度、豐度,以及氣體的運動學、湍流。
-
新疆天文臺在氨分子精細結構強度異常研究中獲進展
氨分子(NH3)譜線是分子雲、恆星形成區和星系研究的重要探針,在局部熱動平衡條件下,基態NH3(J,K)=(1,1)譜線的5個精細結構強度分別對稱相等。1977年,科學家觀測發現NH3(J,K)=(1,1)譜線精細結構存在不相等情況,即精細結構強度異常(簡稱HIA)現象。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2.17 星期四
南京古生物所等通過中國標本揭示生物礁復甦演化過程6、地理資源所等發現河源區域為全球溫室氣體重要排放源 7、新疆天文臺在南山26米望遠鏡氨分子觀測研究中取得進展8、上海天文臺提出利用銀河系失蹤重子測量其總質量的新方法
-
科研人員利用南山26米射電望遠鏡數據研究脈衝星非穩定自轉
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脈衝星團組科研人員利用南山觀測站26米射電望遠鏡(NSRT)脈衝星計時觀測數據,使用Cholesky變換減小耦合誤差的分析方法,得到了87顆脈衝星更準確的自轉參數、自轉制動和周期躍變,進一步確定了其中48顆脈衝星的位置和自行。
-
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劉東奎考察新疆天文臺南山基地
6月22日,國防科工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劉東奎一行考察了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南山基地。劉東奎一行參觀了南山基地執行探月任務的25米射電望遠鏡觀測室、空間碎片觀測室和基地新園區,並聽取了新疆天文臺臺長王娜的工作匯報。
-
新疆政協副主席約爾古麗·加帕爾考察新疆天文臺南山基地
6月19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協副主席約爾古麗·加帕爾一行二十人,赴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南山基地考察,並與新疆天文臺領導、中層幹部及科技骨幹進行了座談。新疆天文臺臺長王娜從歷史沿革、科研工作、人才培養和研究生教育、創新2020規劃及新疆110米射電望遠鏡等十個方面進行了工作匯報。在認真聽取工作匯報和座談發言後,約爾古麗·加帕爾發表了重要講話。
-
新疆啟動建設1.9米口徑光學望遠鏡
12日,「慕士塔格1.9米光學望遠鏡合作啟動儀式」在新疆天文臺南山觀測站舉行,來自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新疆大學等科研院所的專家代表,共同確定並商討了聯合在新疆慕士塔格觀測站建造1.9米口徑的光學望遠鏡項目。
-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柯麗視察新疆天文臺南山基地
8月15日上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柯麗一行二十餘人,赴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南山基地視察工作,並與天文臺領導和中層幹部進行了座談。新疆天文臺臺長王娜研究員從歷史沿革、科研工作、人才和研究生教育、科普工作及發展規劃五方面向自治區政協領導進行了匯報。政協領導們就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了提問,臺相關人員作了解釋。
-
新疆天文臺110米大口徑射電天文望遠鏡「關鍵技術研究」啟動
新疆天文臺110米大口徑射電天文望遠鏡「關鍵技術研究」啟動 2015-04-28 23:37:4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網烏魯木齊4月28日電 (記者 孫亭文)27日至28日,來自全國各地天文與技術研究機構的80餘名天文學家、技術專家齊聚烏魯木齊,以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牽頭申報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110米大口徑全可動射電望遠鏡關鍵技術研究
-
雲南天文臺40米射電望遠鏡觀測脈衝星
我曾多次訪問雲南天文臺,最使我難忘的是2008年10月的那次。汪敏研究員邀請我訪問,參與他領導的脈衝星觀測組的一些工作。在這次訪問中,我看到的是一個朝氣蓬勃的研究團組,經驗不多,但勤奮好學;沒有專用的脈衝星接收設備,就想辦法採用VLBI的部分接收設備。不斷地實驗,不斷地改進,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成功地把脈衝星觀測開展起來了。
-
雲南天文臺在高能天體的偏振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雲南天文臺在高能天體的偏振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8-07-05 雲南天文臺 【字體:這些理論結果可用於引力波電磁對應體、伽馬射線暴、快速射電暴、耀變體、年輕超新星遺蹟等高能天體的偏振研究中,並可通過高能、光學和射電望遠鏡觀測結果進行驗證;毛基榮等人通過耀變體光學波段的偏振數據分析,發現傳播介質中磁流體湍動對同步加速輻射具有重要的去偏振影響。採用這些系列研究成果所撰寫的五篇文章發表在《天體物理雜誌》上。
-
自動化所和國家天文臺超新星搜索研究工作取得新進展
圖為LAMOST望遠鏡日前,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天文臺LAMOST項目組合作研究,在超新星搜索研究工作中取得了重要的進展。超新星(supernova,SN)是恆星世界中已知的最劇烈的天文現象之一,其研究也是當今天體物理最活躍的核心領域之一,它不僅是恆星演化理論發展的一個極重要的環節,而且是天體演化學和極端條件下物理學的交叉點,在宇宙學參數測量、暗能量探索研究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天文學家指出,對超新星的觀測研究不僅可以了解本身,且幾乎與所有天體物理前沿領域密切相關。
-
建在新疆的效實中學天文臺傳回高清星空照 一起來看!
近日,寧波效實中學在新疆建設的天文遠程控制臺傳回一張清晰的星空照片,照片中的浩瀚星系是河外星系M33(也稱三角座大星系)。"這張星空照片的清晰度已經可以媲美國內科研院所的天文臺所拍攝的照片。"效實中學副校長、天文社指導老師夏炳說。效實中學天文社社長李澤豪同學告訴記者:"三角座星系是本星系群中的第三大星系。
-
新疆天文臺在近鄰星系M51-NGC5195的恆星形成區觀測研究中獲進展
恆星形成率(SFR)對於理解星系的誕生和演化十分重要,其提供星系中氣體的含量以及恆星形成效率等信息。近鄰星系由於其視大小較大,可在更寬的波長範圍內進行高空間分辨的圖像和光譜觀測,因此,它是研究星系形成與演化的理想天體物理實驗室。
-
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
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2021年招收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簡章 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始建於1957年,現已成為我國綜合性天文研究機構之一。
-
雲南天文臺發表基於NVST觀測數據的研究進展綜述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團組閆曉理、劉忠、徐稚和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張軍,共同撰寫了近幾年來基於NVST觀測數據的研究成果綜述。該綜述近期發表在《中國科學: 技術科學》上。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的1米新真空望遠鏡(NVST)是目前全球三大前沿觀測系統之一,其主要是對太陽光球和色球進行高解析度成像觀測。
-
新疆天文臺在基於Kepler數據的A型星耀發研究中獲進展
恆星演化標準理論表明,正常的A型星沒有表面對流層,預期沒有磁場活動,因而應沒有恆星耀發現象,近幾年Kepler和TESS空間望遠鏡均探測到A型星耀發,現有恆星理論無法給出解釋。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光學團組科研人員通過搜尋和分析Kepler衛星資料庫中有效溫度從7000-10500K的5435顆恆星長曝光數據,發現17顆新的A型耀發恆星,使有耀發現象的A型星數量增加到154顆,該類恆星樣本數增加了12%。該研究對51顆A型恆星耀發的測量與統計及光譜分析研究,有助於理解A型恆星超級耀發產生的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雜誌》上。
-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7-06-1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合氫化物材料化學研究組研究員陳萍團隊和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團簇光譜與動力學研究組研究員江凌團隊合作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