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天文臺發表基於NVST觀測數據的研究進展綜述

2020-05-09 光明網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團組閆曉理、劉忠、徐稚和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張軍,共同撰寫了近幾年來基於NVST觀測數據的研究成果綜述。該綜述近期發表在《中國科學: 技術科學》上。

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的1米新真空望遠鏡(NVST)是目前全球三大前沿觀測系統之一,其主要是對太陽光球和色球進行高解析度成像觀測。自2012年正式投入觀測以來,獲得了大量的高解析度太陽光球和色球觀測數據,在《自然-通訊》、《天體物理學》等國際雜誌上發表SCI論文70多篇。在太陽黑子精細結構及震蕩、光球米粒動力學演化、小尺度磁重聯、太陽暗條形成和爆發、太陽耀斑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

太陽黑子是太陽光球上最明顯的活動體,其動力學演化一直是太陽物理學家關注的重點,基於NVST數據,研究人員發現太陽黑子中存在1分鐘震蕩及其他各種震蕩特徵,研究了太陽黑子本影亮點的動力學參數等。

太陽暗條作為日冕物質拋射的核心,其物質來源和磁場結構一直是困擾太陽物理學家的難題。基於NVST數據,研究人員發現暗條存在雙層結構,暗條物質來源於新浮磁場與上方的磁場重聯形成的噴流。

在小尺度磁重聯方面,研究人員首次發現太陽色球中存在小尺度磁重聯和震蕩磁重聯,色球層存在色球炮彈現象,Ellerman炸彈的形成機制等,這些小尺度活動對於太陽大氣中物質和能量的轉移、分配和釋放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陽耀斑是一種劇烈太陽爆發活動,其觸發機制一直是太陽物理和空間物理關注的重點,基於NVST觀測數據,研究人員對耀斑的能量來源及觸發機制進行了詳細研究,發現黑子剪切運動和旋轉運動可能是耀斑非勢性能量的來源,耀斑的能量釋放是通過不同磁結構之間的重聯實現的。

NVST作為國內口徑最大的太陽觀測望遠鏡,其高解析度觀測數據為研究小尺度太陽活動的形成及其精細結構的演化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些高解析度觀測研究對揭示太陽爆發活動的本質提供了很好的基礎,可以為將來準確預報災害性空間事件提供可靠的觀測依據。基於NVST的觀測和研究,也為下一代大型太陽觀測設備ASO-G建立了良好的科學和技術儲備。

雲南天文臺發表基於NVST觀測數據的研究進展綜述

圖1. NVST觀測到色球的小尺度磁重聯

雲南天文臺發表基於NVST觀測數據的研究進展綜述

圖2. NVST觀測太陽活動區暗條形成過程

相關焦點

  • 雲南天文臺在高能天體的偏振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雲南天文臺在高能天體的偏振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8-07-05 雲南天文臺 【字體:這些理論結果可用於引力波電磁對應體、伽馬射線暴、快速射電暴、耀變體、年輕超新星遺蹟等高能天體的偏振研究中,並可通過高能、光學和射電望遠鏡觀測結果進行驗證;毛基榮等人通過耀變體光學波段的偏振數據分析,發現傳播介質中磁流體湍動對同步加速輻射具有重要的去偏振影響。採用這些系列研究成果所撰寫的五篇文章發表在《天體物理雜誌》上。
  • 雲南天文臺相接雙星截止周期研究獲進展
    近日,《皇家天文學會月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博士研究生張旭東和研究員錢聲幫在相接雙星研究方面的新成果。該研究分析相接雙星各物理參量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推導出周期跟質量比的關係,將相接雙星的截止周期從目前的0.22天下推到0.15天。
  • 雲南大學團隊在Natural Product Reports發表基於機器學習的天然產物活性研究進展
    未來網高校頻道9月11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李哲)近日,雲南大學教育部自然資源藥物化學重點實驗室肖偉烈課題組在天然產物權威評述期刊Natural Product Reports上發表文章,對基於
  • 雲南天文臺伽瑪暴偏振研究獲進展
    近期,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月刊》(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博士研究生程康法和副研究員趙曉紅等人的一項研究成果。
  • 基於大數據的人工智慧海洋學預報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曉峰領銜、國內多家海洋科研單位人員組成的人工智慧海洋學團隊,以熱帶不穩定波相關聯的海表溫度場為例,研發了以衛星遙感大數據驅動的針對海氣系統中複雜海洋現象的人工智慧預報模型,並在針對熱帶不穩定波相關的海表溫度時空演變預報方面取得研究進展。
  • 雲南天文臺40米射電望遠鏡觀測脈衝星
    我曾多次訪問雲南天文臺,最使我難忘的是2008年10月的那次。汪敏研究員邀請我訪問,參與他領導的脈衝星觀測組的一些工作。在這次訪問中,我看到的是一個朝氣蓬勃的研究團組,經驗不多,但勤奮好學;沒有專用的脈衝星接收設備,就想辦法採用VLBI的部分接收設備。不斷地實驗,不斷地改進,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成功地把脈衝星觀測開展起來了。
  • 雲南天文臺在太陽黑子半影形成和衰退研究方面取得進展---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博士李巧玲、研究員閆曉理等人,在太陽活動區12673黑子半影的形成與消失過程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於12月3日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 雲南天文臺清晰觀測到 太陽上一個小暗條被切斷並爆發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的研究人員清晰地觀測到由不對稱磁重聯導致的一個小暗條被切斷並爆發。太陽暗條懸浮在高溫、稀薄的太陽日冕大氣中,由相對低溫、高密度的等離子體和相應支撐的磁場結構組成,暗條研究一直是太陽物理的一個重要課題。
  • 雲南天文臺太陽暗條精細結構和爆發活動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團組研究員閆曉理等對活動區NOAA 12740中的暗條精細結構和爆發過程開展研究。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暗條(日珥)是懸浮在高溫稀薄日冕大氣中由相對低溫(約104K)和高密度(電子密度109-1011cm-3)等離子體和相應支撐的磁場結構組成。
  • 雲南天文臺揭示太陽耀斑能量來源和觸發機制
    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通訊員 陳豔太陽耀斑是太陽上劇烈的爆發活動之一,這些劇烈活動可能導致災害性空間天氣的產生,因此研究耀斑觸發機制,對太陽耀斑的預測有重要意義。近日,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研究人員在對耀斑的能量來源和觸發機制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
  • 新疆天文臺在基於Kepler數據的A型星耀發研究中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新疆天文臺光學團組科研人員通過搜尋和分析Kepler衛星資料庫中有效溫度從7000-10500K的5435顆恆星長曝光數據,發現17顆新的A型耀發恆星,使有耀發現象的A型星數量增加到154顆,該類恆星樣本數增加了12%。該研究對51顆A型恆星耀發的測量與統計及光譜分析研究,有助於理解A型恆星超級耀發產生的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雜誌》上。
  • 中國虛擬天文臺重大研究計劃結束評估
    項目執行期間,天文信息學被提出並得到不斷發展,e-Science和基於科學數據的科普教育理念漸入人心。   因項目研究進展和應用前景良好,本課題2010年被作為6個應用示範項目之一得到重大研究計劃為期一年的滾動支持。   雖然本項目的執行期已於2010年底結束,但研究開發和應用推廣工作一直在持續。
  • 瀋陽自動化所發表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研究綜述文章
    瀋陽自動化所發表納米機器人及其生物醫學應用研究綜述文章 2021-01-06 瀋陽自動化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雲南天文臺慢脈動B型星研究獲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恆星物理組吳濤、李焱等通過模型分析,構建了一個新的慢脈動B型星(SPB星)星震學診斷圖,並對空間望遠鏡CoRoT觀測的SPB星HD 50230進行了詳細的星震學分析。8月14日,國際天文學雜誌《天體物理學雜誌》(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
  • 【科技日報】雲南天文臺首次觀測到日冕滑動磁場湮滅新證據
    記者3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使用撫仙湖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NVST)的高分辨觀測數據,首次報導了日冕中扇面—脊磁場位形下圓形耀斑帶的來回滑動運動現象,並闡明了這種運動所反映的精細物理過程。最新一期國際天文學雜誌《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9.28 星期一
    科研進展1、生態中心在顆粒物毒理方面取得進展2、合肥研究院開發出一種BTK激酶抑制劑3、上海光機所可見光雷射玻璃材料研究獲進展4、微生物所等在地衣型真菌系統學研究中獲進展5、深圳先進院等發表仿生智能驅動器研究綜述文章 6、南海海洋所等在西太潛標觀測的海流資料同化研究中獲進展7、東北地理所等發表氣孔響應CO2升高和乾旱脅迫研究綜述文章
  • 自動化所和國家天文臺超新星搜索研究工作取得新進展
    圖為LAMOST望遠鏡日前,中科院自動化研究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天文臺LAMOST項目組合作研究,在超新星搜索研究工作中取得了重要的進展。要對超新星進行更多和更深的研究就必須獲得儘可能多的觀測樣本,而超新星爆發是偶發性的天文現象,屬於稀有天體目標。為此,合作雙方開展了依據光譜數據進行超新星候選搜索的研究,提出了一種不用測光和圖像對比而可以實時有效地從大量星系光譜中搜尋超新星候選的方法。該項研究成果由自動化所和國家天文臺LAMOST項目組長期合作取得的。
  •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應用天文研究團組長期從事月球雷射測距技術研究,經過對若干關鍵技術攻關後取得重大突破。
  • 科學家發表石墨烯和孔石墨烯材料的化學和應用前景研究進展綜述文章
    )的綜述文章。由於石墨烯具有超薄二維結構和優異的力學、光學、電學等性質,據預測近期有可能在儲能、薄膜和塗層、複合材料等領域實現較大產業化進展。該研究團隊一直致力於高質量石墨烯材料宏量可控制備、石墨烯宏觀體的設計與組裝,及高效電化學儲能器件(鋰離子電池、超級電容器、柔性/微型儲能)等方面的應用基礎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研究成果。
  • 雲南天文臺發現伽馬射線暴高能輻射與磁流體湍流級聯過程相關聯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研究員毛基榮等對費米衛星觀測的伽馬射線暴輻射能譜進行統計研究,在顫抖輻射這一新穎的輻射機制框架下,發現伽馬射線暴高能輻射能譜的多樣性可以統一採用磁流體湍流級聯過程解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天體物理雜誌》(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