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雲南天文臺清晰觀測到 太陽上一個小暗條被切斷並爆發
科技日報訊 (記者趙漢斌)太陽爆發活動與空間災害性天氣密切相關,暗條就是其中之一。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的研究人員清晰地觀測到由不對稱磁重聯導致的一個小暗條被切斷並爆發。
-
雲南天文臺發現小尺度磁活動加熱太陽色球的證據
近日,《天體物理雜誌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基地的一項研究成果,研究發現太陽寧靜色球反而要比低層的光球轉得快,這也是太陽寧靜色球被小尺度磁活動加熱的證據。
-
首次觀測到450光年外恆星的巨大日冕物質拋射!
研究人員首次以完整的方式確定並表徵了活躍恆星HR 9024大氣中的一次強烈噴發,其特徵是x射線的強烈閃光,隨後釋放出一個巨大的等離子體氣泡,即含有帶電粒子的熱氣體。這是首次在太陽以外的恆星上觀測到日冕物質拋射,日冕是恆星的外層大氣。
-
雲南天文臺發表基於NVST觀測數據的研究進展綜述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團組閆曉理、劉忠、徐稚和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張軍,共同撰寫了近幾年來基於NVST觀測數據的研究成果綜述。該綜述近期發表在《中國科學: 技術科學》上。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的1米新真空望遠鏡(NVST)是目前全球三大前沿觀測系統之一,其主要是對太陽光球和色球進行高解析度成像觀測。
-
中國北京大學學者參與了首次測量太陽日冕的整體磁場
一個由太陽物理學家組成的國際團隊,包括來自中國北京大學和泰恩河畔紐卡斯爾的諾森比亞大學的學者,最近首次測量了太陽大氣最外層即日冕的整體磁場。這個團隊包括來自中國北京大學和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的研究人員,使用了日冕多通道旋光儀(CoMP)的觀測結果,該儀器可以測量來自太陽大氣的紅外輻射。他們的研究成果剛剛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
我科學家找到破解日冕磁場測量難題新途徑
【科技前沿】本報北京8月6日電 記者晉浩天從北京大學獲悉,北大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太陽活動重點實驗室主任田暉等人在日冕磁場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測量到太陽日冕磁場的全球性分布,為日冕磁場測量這一世紀難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新的有效途徑,從而向實現日冕磁場常規測量的最終目標邁進了一大步
-
雲南天文臺等發現日冕物質拋射的亮前沿具有三層結構
近日,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太陽活動及CME理論研究團組成員、博士梅志星及其合作者,通過三維磁流體動力學(MHD)數值實驗,研究太陽大氣中日冕物質拋射(CME)的三維大尺度結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天文學期刊《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上。日冕物質拋射通常是由向上爆發的磁通量繩引起的。
-
科學家提出探討日冕加熱問題的新線索
太陽日冕的溫度高達百萬度,遠遠高於光球層大約6000度的溫度。研究日冕如何被加熱到如此高的溫度是一個理解恆星大氣的關鍵問題。日冕中阿爾芬波的耗散可能是日冕加熱所需的能量來源,但是否有足夠能量的阿爾芬波在日冕中產生,仍然是具有爭議的問題。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畢以等人的一項研究認為,日珥中勻速下落的等離子體團在日冕中激發的阿爾芬波可能對太陽寧靜區日冕加熱有貢獻。
-
中美科學家首次測量了日冕的全球磁場
北京大學,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以及諾森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首次測量了太陽大氣最外層日冕的全球磁場。太陽是一顆磁化的恆星,它的磁場在塑造太陽大氣層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磁場控制著太陽行為的許多方面,導致了11年的太陽周期、壯觀的太陽噴發以及將日冕中的等離子體熱氣體加熱到數百萬攝氏度。磁場貫穿太陽大氣層的不同層次,這意味著需要了解整個大氣層的磁場信息,才能弄清太陽等離子體和磁場之間的相互作用。
-
日冕物質拋射形成過程研究獲進展
,該成果基於空間衛星高分辨觀測數據,由雲南師範大學段雅丹、梁紅飛,以及雲南天文臺申遠燈(通訊作者)、陳何超等人合作完成。日冕物質拋射是太陽大氣中巨大的、攜帶磁力線的大量等離子體團在短時間(幾分鐘至幾小時)內從太陽向外拋射進入行星際空間的物理過程,其速度一般從每秒幾十公裡到超過每秒1000公裡。日冕物質拋射是造成災害性空間天氣的重要影響因素。從1973年被首次探測到,便得到了科學家的高度重視。然而,近半個世紀以來,人們對日冕物質拋射的形成演化物理過程都還沒有很好地理解。
-
今日科技話題:日冕磁場測量、中沙群島綜合科學考察、地球磁場、納米「觸角」、豬偽狂犬病毒、死亡恆星
圖片來源:北京大學從北京大學獲悉,北大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太陽活動重點實驗室主任田暉等人在日冕磁場測量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測量到太陽日冕磁場的全球性分布,為日冕磁場測量這一世紀難題的解決提供了一個新的有效途徑,從而向實現日冕磁場常規測量的最終目標邁進了一大步。兩篇相關論文近日分別發表在《科學》和《中國科學:技術科學》上。
-
我國天文臺觀測到太陽出現「暗條噴發」,會對地球有什麼影響?
,近日由我國的雲南天文臺發布了一條關於太陽消息,觀測到太陽表面出現了一種名為「暗條」的磁場結構。暗條與太陽黑子特徵不同但造成的影響卻差不多,是等離子體在太陽日冕層異常活動形成的磁爆現象,雲南天文臺觀測到暗條在太陽表面出現的整個過程,直到被切斷後才出現爆發,這種爆發會迅速向太空釋放大量磁能,暗條爆發出現的機率並不多還屬於研究的初步階段,不過與太陽耀斑、太陽黑子、日冕物質拋射等一樣都會對地球產生危害。
-
描繪太陽磁場圖景,帕克找到新「拼圖」
近日,《自然》雜誌上發表的4篇論文,展示了帕克靠近太陽時觀察到的一些結果。帕克大哥,究竟發現了什麼?帕克「盲人摸象」探磁場「帕克這次最重要的一個成果就是證實了低速太陽風起源于冕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懷柔太陽觀測基地團隊主任兼總工程師鄧元勇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為什麼在帕克之前,低速太陽風的起源沒有得到證實呢?
-
【今日科技】暗能量觀測證據、鎧蘭野生居群、裸腹鱘、新冠病毒、負氧離子、多巴胺能神經元
1天文學家通過星系巡天發現迄今最強暗能量觀測證據中科院國家天文臺供圖7月20日從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獲悉,該臺趙公博研究員團隊在此前從未被探索的、距地球7億到18億光年的宇宙時空範圍內,成功測量了宇宙背景膨脹及結構增長率,這也是迄今為止依託星系巡天得到的最強暗能量觀測證據。
-
日冕比地球大109倍?太陽磁場比以前認為的強十倍!
這項新發現是由阿伯裡斯特威斯大學的研究員大衛·庫裡茲博士發現。庫裡澤博士在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工作時開始了這項研究,2017年搬到阿伯裡斯特威斯大學(Aberystwyth University)時完成了這項研究。他是利用地面望遠鏡研究日冕,日冕是日全食時可見的明亮光環。
-
首次觀測到:II型太陽射電爆發,與日冕物質拋射和太陽耀斑有關!
現在,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並報告了在靜止狀態和漂移狀態之間轉換的II型太陽射電爆發,並討論了導致II型轉換爆發的可能機制天文學家使用LOFAR的成像能力,觀測II型射電源從靜止狀態轉換到漂移狀態之前、期間和之後的行為。為此,II型信號源在代表四個子帶中每一個的頻率上進行成像。每個子帶使用單個頻率,以便消除頻率相關的傳播效應影響,如散射呈現了源在整個過渡過程中的純時間運動。在從靜止狀態轉換到漂移狀態時,確定了II型源位置的跳躍。III型爆發是在幾個頻率上、在同一時刻拍攝。
-
雲南天文臺太陽暗條精細結構和爆發活動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團組研究員閆曉理等對活動區NOAA 12740中的暗條精細結構和爆發過程開展研究。暗條(日珥)是懸浮在高溫稀薄日冕大氣中由相對低溫(約104K)和高密度(電子密度109-1011cm-3)等離子體和相應支撐的磁場結構組成。一般來說,暗條的等離子體溫度比周圍日冕環境低100倍,密度高100倍。暗條(日面上)和日珥(太陽邊緣)為同一活動體在不同位置的不同稱謂。根據暗條在日面出現的位置不同可以分為活動區暗條、寧靜區暗條和中間暗條。
-
查看有史以來第一個太陽日冕磁場圖
整個磁場的強度只是冰箱磁鐵的一小部分。NASA的太陽動力學天文臺拍攝了中間太陽的圖像。太陽稀疏的高層大氣被稱為日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叢林,周圍有熾熱的等離子。但是,繪製出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該行為的磁場強度的映射已被證明是難以實現的。田野微弱,太陽的亮度超過日冕。
-
查看有史以來第一個太陽日冕磁場圖
該圖像的彩色條紋顯示了日冕磁場的強度,從較低的強度(藍色)到較高的強度(黃色)。整個磁場的強度只是冰箱磁鐵的一小部分。NASA的太陽動力學天文臺拍攝了中間太陽的圖像。太陽稀疏的高層大氣被稱為日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叢林,周圍有熾熱的等離子。但是,繪製出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該行為的磁場強度的映射已被證明是難以實現的。田野微弱,太陽的亮度超過日冕。
-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國內首次發現類新星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
△圖片來源:中科院雲南天文臺10月14日,記者從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近期研究人員在國內首次發現類新星的光變存在準周期振蕩這類激變雙星具有與新星類似的物理特徵但卻沒有觀測到新星爆發,是研究新星爆發、吸積物理過程和探討激變雙星演化等的天然實驗室。六分儀座SW是類新星的一個原型星,這顆類新星有較深的掩食,軌道傾角約78度,軌道周期為3.24小時,剛好處於軌道周期空缺(2~3小時)的上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