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天文臺清晰觀測到 太陽上一個小暗條被切斷並爆發

2021-01-14 中國經濟網

科技日報訊 (記者趙漢斌)太陽爆發活動與空間災害性天氣密切相關,暗條就是其中之一。

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的研究人員清晰地觀測到由不對稱磁重聯導致的一個小暗條被切斷並爆發。

太陽暗條懸浮在高溫、稀薄的太陽日冕大氣中,由相對低溫、高密度的等離子體和相應支撐的磁場結構組成,暗條研究一直是太陽物理的一個重要課題。而磁重聯是由兩組方向相反的磁力線相互靠近並重新連接從而形成新磁力線的物理過程,磁重聯是太陽上一個基本且非常重要的快速釋放磁能的物理過程,太陽爆發事件幾乎都和磁重聯有著一定聯繫,例如耀斑、暗條爆發、日冕物質拋射、噴流等等。由於受觀測設備解析度的限制,目前對小尺度磁重聯的觀測研究還非常少。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副研究員薛志科、研究員閆曉理等人主要利用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的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觀測的高解析度數據,結合太陽動力學天文臺的極紫外和矢量磁場數據,分析了發生在2015年10月23日活動區12436中小尺度不對稱磁重聯的完整過程。

他們發現,不同於經典磁重聯中的相向運動,暗條和磁環同時向同一個方向運動,隨後它們之間發生磁重聯並且形成了一個典型的電流片,這種磁重聯被稱為不對稱磁重聯,最後等離子體以旋轉噴流的形式被注入到新形成的磁環當中。另外,從H-alpha都卜勒圖像上還觀測到在整個磁重聯過程當中,磁重聯區的等離子體都表現為紅移特徵,這可能與磁拓撲結構有關。

此次研究對於小尺度磁重聯過程以及太陽暗條形成與爆發機制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天文學雜誌《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上。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奇特的太陽暗條被磁力切斷並爆發:雲南天文臺記錄清晰過程
    太陽表面的細長暗條紋引人注目而又令人捉摸不透。它可能會突然消失,也可能突然爆發,像其他太陽活動爆發一樣給地球帶來磁場幹擾或美麗極光。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近日發表在國際頂尖天文學雜誌《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Astronomy & Astrophysics)上的一項研究,清晰地披露太陽表面一個小暗條被不對稱磁重聯切斷並爆發的完整過程。
  • 我國天文臺觀測到太陽出現「暗條噴發」,會對地球有什麼影響?
    ,近日由我國的雲南天文臺發布了一條關於太陽消息,觀測到太陽表面出現了一種名為「暗條」的磁場結構。暗條與太陽黑子特徵不同但造成的影響卻差不多,是等離子體在太陽日冕層異常活動形成的磁爆現象,雲南天文臺觀測到暗條在太陽表面出現的整個過程,直到被切斷後才出現爆發,這種爆發會迅速向太空釋放大量磁能,暗條爆發出現的機率並不多還屬於研究的初步階段,不過與太陽耀斑、太陽黑子、日冕物質拋射等一樣都會對地球產生危害。
  • 雲南天文臺太陽暗條精細結構和爆發活動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團組研究員閆曉理等對活動區NOAA 12740中的暗條精細結構和爆發過程開展研究。一般來說,暗條的等離子體溫度比周圍日冕環境低100倍,密度高100倍。暗條(日面上)和日珥(太陽邊緣)為同一活動體在不同位置的不同稱謂。根據暗條在日面出現的位置不同可以分為活動區暗條、寧靜區暗條和中間暗條。研究表明,暗條具有明顯的手徵性,太陽北半球暗條具有負螺度而南半球具有正螺度。暗條的磁場結構也存在爭議,一種觀點認為暗條的磁場結構為剪切的磁拱組成,另一種觀點認為暗條的磁場結構是扭纏的磁繩結構。
  • 科學網— 揭示太陽暗條精細結構和爆發活動過程
    揭示太陽暗條精細結構和爆發活動過程
  • 雲南天文臺發表基於NVST觀測數據的研究進展綜述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團組閆曉理、劉忠、徐稚和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張軍,共同撰寫了近幾年來基於NVST觀測數據的研究成果綜述。該綜述近期發表在《中國科學: 技術科學》上。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的1米新真空望遠鏡(NVST)是目前全球三大前沿觀測系統之一,其主要是對太陽光球和色球進行高解析度成像觀測。
  • 揭示太陽暗條精細結構和爆發活動過程
    本報訊(記者沈春蕾)近期,中科院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團組研究員閆曉理等人對活動區NOAA 12740中的暗條精細結構和爆發過程進行了詳細研究,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這裡的暗條(日珥)懸浮在高溫稀薄日冕大氣中,由相對低溫、高密度等離子體和相應支撐的磁場結構組成。一般來說暗條的等離子體溫度比周圍日冕環境低100倍,密度高100倍。暗條(日面上)和日珥(太陽邊緣)為同一活動體在不同位置的不同稱謂。根據暗條在日面出現的位置不同可以分為活動區暗條、寧靜區暗條和中間暗條。
  • 【科技日報】雲南天文臺首次觀測到日冕滑動磁場湮滅新證據
    記者3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使用撫仙湖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NVST)的高分辨觀測數據,首次報導了日冕中扇面—脊磁場位形下圓形耀斑帶的來回滑動運動現象,並闡明了這種運動所反映的精細物理過程。最新一期國際天文學雜誌《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發現新型恆星爆發
    近日,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的研究成果,發表在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 雲南天文臺揭示太陽耀斑能量來源和觸發機制
    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通訊員 陳豔太陽耀斑是太陽上劇烈的爆發活動之一,這些劇烈活動可能導致災害性空間天氣的產生,因此研究耀斑觸發機制,對太陽耀斑的預測有重要意義。近日,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研究人員在對耀斑的能量來源和觸發機制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
  • 環形耀斑與日冕變暗有關?太陽爆發活動都是「團夥作案」
    視覺中國供圖在首次觀測到耀斑後,赤道附近出現了神奇的「綠色窗簾」極光。NASA在黑暗寒冷的太空中,如果不是「熊熊燃燒」的太陽帶來光和熱,地球將是一片死寂。但是,性格暴烈的太陽,時不時也會給我們製造一點小麻煩,太陽大氣的局部區域會在短時間內釋放大量能量,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太陽耀斑。
  • 你是否也有著在天文臺工作的夢想?聽聽觀測助手講他的天文臺生活
    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站太陽射電望遠鏡上方的星辰(可以在左上角隱約看見仙女座星系)對於天文愛好者而言,去天文臺工作是夢寐以求的事情。然而大家都說去天文臺工作都十分枯燥,每天重複做著相同的事情,日復一日。真的是這樣嗎?一些網友還問到,天文臺的工作是不是有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
  • 發燒友在民居樓頂自建天文臺 可清晰觀測到木星
    發燒友在民居樓頂自建天文臺 可清晰觀測到木星 原標題:   頭頂璀璨的星空淹沒在城市的燈光中;想要一探宇宙的奧秘,往往需要跋山涉水去到偏遠的郊外。如何坐在家裡仰望星空?
  • 太陽的「鄰居」開始異乎尋常地變暗,疑似即將爆發
    ,距離太陽只有大約725光年,算得上是太陽的「鄰居」了。從2019年10月開始,天文學家就注意到參宿四一直在變暗,隨著這個過程的持續,在2020年2月的時候,參宿四的光度已降至歷年觀測數據的最低水平(如下圖所示),以至於當時有不少人都認為,參宿四可能即將爆發。
  • 雲南天文臺發現小尺度磁活動加熱太陽色球的證據
    近日,《天體物理雜誌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基地的一項研究成果,研究發現太陽寧靜色球反而要比低層的光球轉得快,這也是太陽寧靜色球被小尺度磁活動加熱的證據。
  • NASA觀測到M級太陽耀斑爆發,難道預示著太陽要甦醒了?
    2020年5月29日,美國東部標準時間上午3:24,來自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太陽動力學天文臺(SDO)觀測到一次M級太陽耀斑爆發事件,這次太陽耀斑的爆發可以說自2017年10月以來最強的一次,雖然耀斑產生的有害輻射無法穿過地球的大氣層對地面上的生物產生影響,但是當其強度足夠高時
  •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人員首次獲得宇宙中全尺度暗物質暈內部結構清晰圖像
    背景圖片裡宇宙網格裡的節點則是質量為太陽質量的星系團,而左下角裡第二張放大的圖裡最小的結構體則為太陽質量的地球大小的暗暈,其質量跨越20個等級。根據目前流行暗物質屬性模型推測,宇宙中最小的暗暈質量可能和地球相當。「因為它們的黑暗,我們只能依賴超級計算機通過模擬宇宙的演化來研究這些黑暗的超微暗暈。」來自國家天文臺的合作者高亮研究員說,「為了在整個宇宙的背景框架下研究只有太陽系大小暗暈的內部結構,我們需要開發一種全新的技術。」
  • 人類拍到迄今最清晰的太陽照片 竟然像個爆米花?
    前段時間,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位於夏威夷的丹尼爾∙凱∙伊農奕(Daniel K Inouye)太陽望遠鏡捕捉到了迄今最清晰的太陽表面照片
  • 雲南天文臺十二時辰
    從日落到日出,觀測助手們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初心不悔。他們是一群可敬又可愛的年輕人。小編希望通過這篇《雲南天文臺十二時辰》向大家展示雲南天文臺各主要望遠鏡和它們的觀測助手,在某個天氣晴好的日子裡,12時辰(24小時)的工作狀態。對本文內容做出貢獻的有董燕、王德清、宋騰飛、次仁汪堆、黃玉祥、和麗娟、何超、魏巍、常鑫、王建坤。
  • 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罕見的「暗」伽馬射線爆發
    中新網12月25日電 來自上海青年報的報導說,美國宇航局23日發布消息,天文學家最近首次直接觀測到了罕見的「暗」伽馬射線爆發,為進一步拓展伽馬射線爆發研究範圍提供了重要參考。  伽馬射線爆發是宇宙中最強的爆炸現象之一,強度僅次於導致宇宙誕生的「大爆炸」。
  • 能量通道——揭開日冕加熱與太陽爆發之謎的鑰匙
    圖3 耀斑爆發(該圖由日本國立天文臺乘鞍觀測站於1982年9月4日拍攝) 而在稀薄的太陽大氣——日冕之中,一種名為日冕物質拋射的活動也能瞬間將大量物質拋射到數倍太陽半徑之外。因此,科學家們24小時監測太陽爆發活動,力求揭開太陽爆發之謎。科學家發現,太陽爆發前有一個很重要的物理過程,那就是能量儲存過程。當能量儲存到一定程度,並受周圍環境的擾動時,太陽上的大尺度磁場結構就會爆發並釋放能量。而科學家也已經確認,這些能量也來自於太陽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