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太陽暗條被磁力切斷並爆發:雲南天文臺記錄清晰過程

2020-05-15 澎湃新聞

太陽表面的細長暗條紋引人注目而又令人捉摸不透。它可能會突然消失,也可能突然爆發,像其他太陽活動爆發一樣給地球帶來磁場幹擾或美麗極光。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近日發表在國際頂尖天文學雜誌《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Astronomy & Astrophysics)上的一項研究,清晰地披露太陽表面一個小暗條被不對稱磁重聯切斷並爆發的完整過程。

太陽暗條與日珥是同一事物的陰陽兩面,從本質上是懸浮在高溫、稀薄的太陽日冕大氣中的等離子團,依靠磁場結構支撐。一般來說這些等離子體比周圍日冕環境的溫度低100倍,密度高100倍,因此在太陽表面投射出暗條紋。但如果處於太陽邊緣,以深空為背景,就會明亮如煙花,仿佛在太陽側面勾勒出的「耳朵」。

2015年,科學家們曾記錄到有史以來最長的暗條,達到100萬公裡以上,超過太陽半徑。

奇特的太陽暗條被磁力切斷並爆發:雲南天文臺記錄清晰過程

太陽暗條爆發

暗條研究一直是太陽物理裡的重要課題,雲南天文臺利用撫仙湖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揭開了不少謎團,例如這些低溫等離子體是怎麼抬升到日冕大氣中,又是如何觸發爆發的。

這次,副研究員薛志科和研究員閆曉理等報告的是一個尺度比較小的暗條被不對稱磁重聯切斷並爆發的事件,發生在2015年10月23日。

奇特的太陽暗條被磁力切斷並爆發:雲南天文臺記錄清晰過程

太陽暗條被不對稱磁重聯切斷並爆發的完整過程

磁重聯是由兩組方向相反的磁力線相互靠近並重新連接從而形成新磁力線的物理過程。這是太陽上一個基本且非常重要的快速釋放磁能機制,太陽爆發事件幾乎都和磁重聯有著一定聯繫,例如耀斑、暗條爆發、日冕物質拋射、噴流等等。

奇特的太陽暗條被磁力切斷並爆發:雲南天文臺記錄清晰過程

磁重聯示意圖

不同於經典磁重聯中的相向運動,在這次天文現象中,暗條和磁環同時向同一個方向運動,隨後它們之間發生磁重聯並且形成了一個典型的電流片,被稱為不對稱磁重聯。

最後,等離子體以旋轉噴流的形式被注入到新形成的磁環之中。

另外,H-alpha都卜勒圖像上還顯示,在整個磁重聯過程當中,磁重聯區的等離子體都表現為紅移特徵,這可能與磁拓撲結構有關。

由於受觀測設備解析度的限制,全球天文科學界對小尺度磁重聯的觀測研究還非常少,此次研究對於小尺度磁重聯過程以及太陽暗條形成與爆發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焦點

  • 雲南天文臺清晰觀測到 太陽上一個小暗條被切斷並爆發
    科技日報訊 (記者趙漢斌)太陽爆發活動與空間災害性天氣密切相關,暗條就是其中之一。近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的研究人員清晰地觀測到由不對稱磁重聯導致的一個小暗條被切斷並爆發。
  • 雲南天文臺太陽暗條精細結構和爆發活動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團組研究員閆曉理等對活動區NOAA 12740中的暗條精細結構和爆發過程開展研究。研究表明,暗條具有明顯的手徵性,太陽北半球暗條具有負螺度而南半球具有正螺度。暗條的磁場結構也存在爭議,一種觀點認為暗條的磁場結構為剪切的磁拱組成,另一種觀點認為暗條的磁場結構是扭纏的磁繩結構。暗條(日珥)爆發往往伴隨著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對暗條的研究也成為太陽爆發活動的核心研究內容。
  • 科學網— 揭示太陽暗條精細結構和爆發活動過程
    揭示太陽暗條精細結構和爆發活動過程
  • 揭示太陽暗條精細結構和爆發活動過程
    本報訊(記者沈春蕾)近期,中科院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團組研究員閆曉理等人對活動區NOAA 12740中的暗條精細結構和爆發過程進行了詳細研究,相關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這裡的暗條(日珥)懸浮在高溫稀薄日冕大氣中,由相對低溫、高密度等離子體和相應支撐的磁場結構組成。一般來說暗條的等離子體溫度比周圍日冕環境低100倍,密度高100倍。暗條(日面上)和日珥(太陽邊緣)為同一活動體在不同位置的不同稱謂。根據暗條在日面出現的位置不同可以分為活動區暗條、寧靜區暗條和中間暗條。
  • 我國天文臺觀測到太陽出現「暗條噴發」,會對地球有什麼影響?
    ,近日由我國的雲南天文臺發布了一條關於太陽消息,觀測到太陽表面出現了一種名為「暗條」的磁場結構。暗條與太陽黑子特徵不同但造成的影響卻差不多,是等離子體在太陽日冕層異常活動形成的磁爆現象,雲南天文臺觀測到暗條在太陽表面出現的整個過程,直到被切斷後才出現爆發,這種爆發會迅速向太空釋放大量磁能,暗條爆發出現的機率並不多還屬於研究的初步階段,不過與太陽耀斑、太陽黑子、日冕物質拋射等一樣都會對地球產生危害。
  •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發現新型恆星爆發
    近日,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的研究成果,發表在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 雲南天文臺發表基於NVST觀測數據的研究進展綜述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團組閆曉理、劉忠、徐稚和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張軍,共同撰寫了近幾年來基於NVST觀測數據的研究成果綜述。該綜述近期發表在《中國科學: 技術科學》上。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的1米新真空望遠鏡(NVST)是目前全球三大前沿觀測系統之一,其主要是對太陽光球和色球進行高解析度成像觀測。
  • 【科技日報】雲南天文臺首次觀測到日冕滑動磁場湮滅新證據
    記者3日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獲悉,該臺研究人員使用撫仙湖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NVST)的高分辨觀測數據,首次報導了日冕中扇面—脊磁場位形下圓形耀斑帶的來回滑動運動現象,並闡明了這種運動所反映的精細物理過程。最新一期國際天文學雜誌《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
  • 日冕物質拋射形成過程研究獲進展
    8月21日,《天體物理學雜誌》(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和雲南師範大學合作完成的關於日冕物質拋射形成過程的最新研究成果
  • 環形耀斑與日冕變暗有關?太陽爆發活動都是「團夥作案」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人員與國內同行合作,利用美國太陽動力學天文臺(SDO)衛星搭載的大氣成像儀(AIA)和日震磁像儀(HMI)的多波段觀測數據,詳細研究了2015年10月16日在編號12434的活動區發生的一個M級環形耀斑,發現耀斑所在區域和附近並沒有明顯的暗化,卻在距離該耀斑約18萬千米的寧靜區出現了遠端日冕暗化現象。
  • 雲南天文臺揭示太陽耀斑能量來源和觸發機制
    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通訊員 陳豔太陽耀斑是太陽上劇烈的爆發活動之一,這些劇烈活動可能導致災害性空間天氣的產生,因此研究耀斑觸發機制,對太陽耀斑的預測有重要意義。近日,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研究人員在對耀斑的能量來源和觸發機制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
  • 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發現黑洞CTA 102伽馬射線爆發
    新華社記者 韓瑜慶攝   本報南京12月29日電 (記者姚雪青)記者29日從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獲悉: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近兩個月內頻繁記錄到超大質量黑洞CTA 102的伽馬射線爆發,光學觀測發現CTA 102開始處於新一輪活躍狀態。這是暗物質衛星科研團隊自衛星於去年發射後首次發布觀測成果。據悉,這一觀測結果已在《天文學家電報》上發布。
  •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人員首次獲得宇宙中全尺度暗物質暈內部結構清晰圖像
    (喻京川繪製)超級放大宇宙模擬裡暗物質密度分布示意圖:圖中展示的是其中的兩次放大過程。背景圖片裡宇宙網格裡的節點則是質量為太陽質量的星系團,而左下角裡第二張放大的圖裡最小的結構體則為太陽質量的地球大小的暗暈,其質量跨越20個等級。
  • 太陽的「鄰居」開始異乎尋常地變暗,疑似即將爆發
    ,距離太陽只有大約725光年,算得上是太陽的「鄰居」了。從2019年10月開始,天文學家就注意到參宿四一直在變暗,隨著這個過程的持續,在2020年2月的時候,參宿四的光度已降至歷年觀測數據的最低水平(如下圖所示),以至於當時有不少人都認為,參宿四可能即將爆發。
  • 雲南天文臺在太陽黑子半影形成和衰退研究方面取得進展---中國科學院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博士李巧玲、研究員閆曉理等人,在太陽活動區12673黑子半影的形成與消失過程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於12月3日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 雲南天文臺等發現日冕物質拋射的亮前沿具有三層結構
    近日,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太陽活動及CME理論研究團組成員、博士梅志星及其合作者,通過三維磁流體動力學(MHD)數值實驗,研究太陽大氣中日冕物質拋射(CME)的三維大尺度結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天文學期刊《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上。日冕物質拋射通常是由向上爆發的磁通量繩引起的。
  • 能量通道——揭開日冕加熱與太陽爆發之謎的鑰匙
    因此,科學家們24小時監測太陽爆發活動,力求揭開太陽爆發之謎。科學家發現,太陽爆發前有一個很重要的物理過程,那就是能量儲存過程。當能量儲存到一定程度,並受周圍環境的擾動時,太陽上的大尺度磁場結構就會爆發並釋放能量。而科學家也已經確認,這些能量也來自於太陽內部。
  • 雲南天文臺發現小尺度磁活動加熱太陽色球的證據
    近日,《天體物理雜誌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基地的一項研究成果,研究發現太陽寧靜色球反而要比低層的光球轉得快,這也是太陽寧靜色球被小尺度磁活動加熱的證據。
  • 新觀測顯示太陽風離開太陽形成粒子流過程—新聞—科學網
    最新觀測圖像顯示,當太陽風離開太陽表面時,太陽風將形成射線粒子流結構。
  • 快來看,人類最近距離最清晰的太陽照片!來自太陽軌道飛行器
    為什麼太陽活動的周期是11年循環往復?以及太陽的磁場和高能粒子是怎麼爆發並最終影響到地球等關鍵問題。現在「太陽軌道飛行器」上的儀器直接觀測到了這樣的現象並記錄下來,確實很令研究人員萬分興奮。其重要的意義在於:這樣的現象很可能就是太陽的日冕,為什麼溫度要比太陽表面要高這麼多倍的原因:這些太陽「篝火」不斷的爆發,通過磁力線束,把太陽內部的能量釋放到日冕層中,從而使得日冕的溫度分外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