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陽黑子半影形成和衰退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博士李巧玲、研究員閆曉理等人,在太陽活動區12673黑子半影的形成與消失過程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於
-
周圍磁場環境 影響太陽黑子壽命
科技日報訊 (記者趙漢斌)眾所周知,成熟的太陽黑子一般由中心的本影及外圍稍亮的暈狀半影組成。黑子半影的出現,也是區別普通黑子與小氣孔的標準。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了解到,該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在太陽黑子半影的形成與消失過程研究上取得了新進展。
-
雲南天文臺發表基於NVST觀測數據的研究進展綜述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團組閆曉理、劉忠、徐稚和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張軍,共同撰寫了近幾年來基於NVST觀測數據的研究成果綜述。該綜述近期發表在《中國科學: 技術科學》上。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的1米新真空望遠鏡(NVST)是目前全球三大前沿觀測系統之一,其主要是對太陽光球和色球進行高解析度成像觀測。
-
雲南天文臺揭示太陽耀斑能量來源和觸發機制
科技日報記者 趙漢斌 通訊員 陳豔太陽耀斑是太陽上劇烈的爆發活動之一,這些劇烈活動可能導致災害性空間天氣的產生,因此研究耀斑觸發機制,對太陽耀斑的預測有重要意義。近日,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研究人員在對耀斑的能量來源和觸發機制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
-
耀斑能量來源和觸發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研究員陳國榮、閆曉理在對耀斑的能量來源和觸發機制的研究中取得進展。
-
科研人員在太陽上觀測到運動等離子體放大磁場現象
太陽上,熾熱的等離子體流動會驅動起發電機過程,產生各種尺度的太陽磁場。大尺度的磁特徵(如太陽黑子)被認為是起源於太陽內部、浮現至太陽表面的產物;小尺度的磁特徵(如網絡內磁場)被認為由近太陽表面的湍流引起,亦被稱為局地發電機過程。局地發電機時刻在發生,但很難區分該過程和浮現過程。
-
雲南天文臺在高能天體的偏振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雲南天文臺在高能天體的偏振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8-07-05 雲南天文臺 【字體: 近期,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研究員毛基榮、王建成等人開展了系列理論研究工作,他們針對高能天體中相對論熱電子和非熱電子共存的情況,首次計算了這些電子在小尺度無序磁場輻射(顫動輻射)和大尺度偶極磁場輻射(同步加速輻射)的線偏振和圓偏振特徵,以及偏振輻射轉移過程。
-
大視場太陽自適應光學技術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天文聯合基金重點項目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饒長輝研究團隊成功研製國內首套地表層自適應光學(Ground Layer
-
三峽大學與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合作籤約暨「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中心」揭牌儀式舉行
中國科學院院士韓佔文、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臺長楊戟和三峽大學校長何偉軍共同為研究中心揭牌。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中心、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雲南天文臺、上海師範大學等單位的9位專家及我校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理學院全體班子成員參加了儀式。儀式由學校黨委常委李敏昌主持。
-
黑暗中尋找光明的蹤跡:太陽耀斑研究紀實
黑子區域高度聚集的磁場,使得這一區域成為太陽表面和大氣中磁能最為集中的地方。磁能與太陽大氣粒子的動能、熱能即可以相加,也可以相互轉化:只要總量是守恆的。當高度聚集於黑子區域的太陽磁場找到向動能熱能轉化的通道時,大的太陽活動便會發生,可以出現瞬時發光發熱的亮斑---耀斑、也可以向外拋射大批物質---日冕物質拋射。
-
雲南天文臺太陽暗條精細結構和爆發活動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團組研究員閆曉理等對活動區NOAA 12740中的暗條精細結構和爆發過程開展研究。暗條(日面上)和日珥(太陽邊緣)為同一活動體在不同位置的不同稱謂。根據暗條在日面出現的位置不同可以分為活動區暗條、寧靜區暗條和中間暗條。研究表明,暗條具有明顯的手徵性,太陽北半球暗條具有負螺度而南半球具有正螺度。暗條的磁場結構也存在爭議,一種觀點認為暗條的磁場結構為剪切的磁拱組成,另一種觀點認為暗條的磁場結構是扭纏的磁繩結構。
-
空中課堂|中國大型太陽望遠鏡——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
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 (New Vacuum Solar Telescope,簡稱NVST) 」坐落在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該望遠鏡的有效口徑為0.985米,它是目前我國綜合性能最好的、口徑最大的地面(真空)光學太陽望遠鏡;也是當前國際三大前沿太陽觀測系統之一,達到世界同類設備的先進水平。
-
空中課堂|中國大型太陽望遠鏡——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圖1圖1 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和研究基地的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圖源: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和研究基地撫仙湖太陽觀測和研究基地,地處雲南省澄江市境內,海拔高度1720米。這裡的大氣視寧度非常優越,日照時數(或晴天數)也不錯。「一米新真空太陽望遠鏡」項目於2001年立項,是該基地的主力觀測設備。2010年8月望遠鏡基建、光機電裝調完成,2010年9月獲得初光。2012年投入常規觀測。
-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2020年舉辦「七彩雲南天文之旅」大學生暑期夏令營通知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是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培養點之一,「七彩雲南天文之旅」大學生暑期夏令營暫定於2020年7月28日-8月3日舉辦。
-
太陽黑子是什麼東西 太陽黑子有什麼影響
黑子是太陽表面可以看到的最突出的現象。一個中等大小的黑子大概和地球的大小差不多。黑子的形成和消失要經歷幾天到幾個星期不等。 當強磁場浮現到太陽表面,該區域的背景溫度緩慢地從6000攝氏度降至4000攝氏度,這時該區域以暗點形式出現在太陽表面。在黑子中心最黑的部分被稱作本影,本影是磁場最強的區域。
-
雲南天文臺發現小尺度磁活動加熱太陽色球的證據
近日,《天體物理雜誌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基地的一項研究成果,研究發現太陽寧靜色球反而要比低層的光球轉得快(較差)自轉是太陽和其他恆星的重要特徵之一,它在理解發動機作用和磁場活動方面起重要作用。撫仙湖太陽觀測基地分析He I強度綜合圖,研究He I吸收線強度觀測到的太陽色球的較差旋轉。色球的自轉速度比它下面的光球層要快。色球和日冕的異常加熱是現代天文學中的重要問題。
-
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發現恆星形成與活動星系核活躍程度存在物理聯繫
央視新聞客戶端11月15日,記者從中科院雲南天文臺獲悉,科研人員近期在活動星系核宿主矮星系星族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研究表明恆星形成與活動星系核活躍程度存在物理聯繫,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目前,天文學界對活動星系核與星系共同演化的本質仍然不太清楚,但大部分研究結果認為,活動星系核在大質量星系的演化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在小質量星系中,它對星系的演化是否起到重要作用仍存在爭論。
-
地球大小黑子正在太陽表面形成,提前看看對我們會有什麼影響
8英寸口徑的天文望遠鏡拍攝的,在照片的左上角有個黑點,這個黑點是一個朝向地球的太陽黑子,而這個編號為AR2770的太陽黑子體積差不多和地球一樣大!年電磁活動周期中新產生的一個黑子,全球的太陽研究專家都在密切的關注這個黑子的變化,雖然AR2770區域暫時還沒有出現「殺手級」的太陽耀斑爆發,但是對於可能影響地球電力系統運行的耀斑爆發還是需要做好準備工作。
-
太陽黑子
日斑[sunspot] 即太陽黑子。太陽黑子是在太陽的光球層上發生的一種太陽活動,是太陽活動中最基本,最明顯的活動現象。一般認為,太陽黑子實際上是太陽表面一種熾熱氣體的巨大漩渦,溫度大約為4500攝氏度。因為比太陽的光球層表面溫度要低,所以看上去像一些深暗色的斑點。太陽黑子很少單獨活動。常常成群出現。
-
雲南天文臺相接雙星截止周期研究獲進展
近日,《皇家天文學會月刊》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雙星與變星研究團組博士研究生張旭東和研究員錢聲幫在相接雙星研究方面的新成果。該研究分析相接雙星各物理參量之間的關係,進一步推導出周期跟質量比的關係,將相接雙星的截止周期從目前的0.22天下推到0.1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