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大數據的人工智慧海洋學預報研究取得進展

2020-07-24 中科院之聲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曉峰領銜、國內多家海洋科研單位人員組成的人工智慧海洋學團隊,以熱帶不穩定波相關聯的海表溫度場為例,研發了以衛星遙感大數據驅動的針對海氣系統中複雜海洋現象的人工智慧預報模型,並在針對熱帶不穩定波相關的海表溫度時空演變預報方面取得研究進展。相關成果以Purely satellite data-driven deep learning forecast of complicated tropical instability waves為題,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長期以來,對海洋現象的模擬和預報主要依賴於基於物理方程的數值模式,其需在數值模式中充分考慮與複雜海洋現象相關的各種自然過程及其相互作用。當前,海洋衛星遙感的大數據趨勢為海洋科學的深入探索提供了契機,同時也對海洋時序觀測信息挖掘方法的發展提出迫切需求。海表溫度作為衛星觀測歷史最悠久的海洋環境要素之一,被廣泛應用於揭示各種海洋現象和物理機制。熱帶太平洋熱帶不穩定波是重要的複雜海洋現象,其從非線性的、帶混沌性的水動力不穩定過程中汲取能量,所伴隨的海表溫度場沿著赤道向西傳播並發生顯著的形變,對其上大氣產生顯著影響;同時,熱帶不穩定波強度和傳播速度等還受季節和厄爾尼諾/拉尼娜等氣候現象的調製。熱帶不穩定波的海表溫度場與各種海洋物理、海-氣、海洋生物-物理及氣候變化等過程都有相互作用,從而產生氣候效應,是國際上許多重點關注的關鍵海氣現象。熱帶不穩定波的數值建模及其預報不僅要求極高的空間解析度,還需要對各種相關複雜自然過程儘可能真實的參數化表徵,對其準確預報是目前數值模式面臨的挑戰。

該研究建立了多尺度網絡結構的深度學習預報模型,僅以當前和過去時刻的熱帶不穩定波海表溫度場為輸入量,就可輸出未來時刻的海表溫度場。模型直接以衛星遙感數據為驅動,避免了數值建模的物理方程、模型近似和參數化等繁雜過程以及計算機資源要求。9年(2010年至2019年)的數據長期測試結果顯示,該模型高效、準確預報了熱帶不穩定波海表溫度場的複雜演變過程,成功捕捉了熱帶不穩定波傳播的時空變化特徵。

研究表明,在大數據背景下,基於人工智慧的純數據驅動海洋信息來構建針對複雜海洋現象的模型與預報方法的挖掘是可靠和可行的,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這種方法與傳統數值模式優勢互補,兩者有機的結合有望成為複雜海洋-大氣現象研究的新範式。該團隊近期還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發表綜述論文Deep-Learning-Based Information Mining From Ocean Remote Sensing Imagery,系統論述了深度學習在海洋遙感影像信息挖掘方面的前沿進展。

相關研究得到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山東省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資助。

基於大數據的人工智慧海洋學預報研究取得進展

基於海洋遙感大數據的深度學習預報模型架構

基於大數據的人工智慧海洋學預報研究取得進展

衛星觀測的熱帶不穩定波海表溫度場(A至C)和深度學習預報的海表溫度場(D至F)的時空演變

來源: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相關焦點

  • 預報天氣,人工智慧比人類更擅長?
    來源:經濟日報天氣預報和人工智慧有著天然耦合的關係。天氣預報需要大量的、多種多樣的資料,人工智慧天生就是處理大數據的工具;現有資料的時空數據密度不夠,人工智慧具有對不完全不確定信息的推斷能力;此外人工智慧還可以總結專家的知識經驗,提高平均預測水平以及利用統計與數值模式中無法利用的抽象預報知識等。
  • 人工智慧助力預報天氣
    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的發展,海量數據深度學習、複雜神經網絡等逐步應用,人工智慧預報天氣已成為熱門話題,甚至有科研團隊稱研發出新算法,能提前一周預測颱風,這或許意味著人工智慧在天氣預報方面已經開始發力
  • 深海海底地質災害和人工智慧識別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深海地球物理與資源研究室王大偉研究員團隊在地學TOP期刊《Geomorphology》報導了深海海底微地貌(水平面元12.5-25米、垂向解析度6.5米的三維人工地震數據)的最新研究成果。該團隊通過與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合作,建立了海底地貌邊界識別的人工智慧算法,並通過與能源企業合作,將深海海底災害識別與預測方法應用於生產實際。
  • 西安交大在基於人工智慧的微生物傳感器研究領域獲進展—新聞...
  • 日本吐噶喇海峽黑潮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日前,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衛星海洋環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朱小華研究團隊與日本鹿兒島大學中村啟彥教授團隊合作,在吐噶喇海峽黑潮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通過近9年的船載聲學都卜勒流速剖面儀測流數據,中日團隊得到了吐噶喇海峽黑潮的時空分布特徵。
  • 武漢暴雨所定量降水估計和預報研究獲進展
    中國氣象報記者吳越報導 日前,記者從中國氣象局科技與氣候變化司在北京組織召開的公益性行業(氣象)科研專項「定量降水估計(QPE)和短期定量降水預報(QPF)」驗收會上了解到,我國QPE和QPF技術研究獲得進展,多模式動態權重定量降水集成等多種預報系統建立
  • 雲南天文臺發表基於NVST觀測數據的研究進展綜述
    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團組閆曉理、劉忠、徐稚和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張軍,共同撰寫了近幾年來基於NVST觀測數據的研究成果綜述。該綜述近期發表在《中國科學: 技術科學》上。雲南天文臺撫仙湖太陽觀測與研究基地的1米新真空望遠鏡(NVST)是目前全球三大前沿觀測系統之一,其主要是對太陽光球和色球進行高解析度成像觀測。
  • 氣象錦囊——人工智慧賦能數值天氣預報
    儘管現代氣象預測系統已經在數值預報模型上取得不錯的效果,但這種依賴人們對大氣物理理解的物理模型常會受到各種各樣隨機因素的幹擾,無法滿足氣候覆雜多變地區的預測需求。隨著智能化時代的到來,人們開始依託先進技術手段建立起各種預測天氣的方式,人工智慧技術的身影也在氣象預測領域日漸活躍。天氣預報和人工智慧有著天然的耦合關係。
  • 強化數據分析,精準天氣預報,人工智慧賦能氣象研究 | 智周報告核心版
    儘管現代氣象預測系統已經在數值預報模型上取得不錯的效果,但這種依賴人們對大氣物理的理解的物理模型常會收到各種各樣隨機因素的幹擾,無法滿足氣候覆雜多變的地區的預測需求。伴隨著以神經網絡為代表的人工智慧算法研究的發展和在應用領域的成功,氣象行業也在嘗試用統計算法代替或補充傳統數值模型。不少氣象單位、科研機構和科技公司都在不同的應用場景融入了人工智慧。
  • 時空三極環境大數據平臺研究獲進展
    地球大數據正成為繼經驗、理論和計算範式之後數據密集型科學範式的代表,成為驅動地球科學創新發展和地球科學發現的新引擎。集成三極多要素數據、三極多圈層模型和大數據分析方法,構建三極大數據共享與服務平臺,開展三極生態環境演變及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研究,對提升三極地球系統的研究深度、綜合科學認知水平及我國倡導的「極地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研究中心研究生招生信息網_國家海洋環境預報研究...
    2016年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考研專業目錄及參考書目 據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消息,2016年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考研專業目錄及參考書目已公布,詳情如下:   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table cellspacing='
  • 南方科技大學本科生在邊緣智能計算領域取得研究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深港微電子學院2017級本科生管子義、李凱在邊緣智能計算人工智慧領域的算法設計和晶片設計方向取得研究成果,分別以「A Video-based Fall Detection Network by Spatio-temporal Joint-point Model on Edge Devices」和「A Reconfigurable Multiple-Precision
  • 華人運通與復旦大學將在類腦人工智慧及大數據分析領域開展研究
    日前,華人運通宣布將與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大數據研究院開展合作,就人工智慧在自動駕駛、智能識別分析領域的底層算法和海量實驗數據分析開展聯合研究。與此同時,世界類腦人工智慧及大數據領域的三位頂尖科學家也宣布加盟華人運通國際科學技術委員會。
  • 人工智慧在肺癌診斷中的研究進展|人工智慧|肺結節|特異度|分類器|...
    甘肅省人民醫院 胸外一科(蘭州  730000)通信作者:苟雲久,Email:gouyunjiu@163.com關鍵詞:  肺癌;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神經網絡引用本文:楊寧,金大成,陳猛,王兵,賀曉陽,張斯淵,苟雲久. 人工智慧在肺癌診斷中的研究進展.
  • 深度分析:人工智慧如何改善天氣預報準確度
    他們開發了一個基於機器學習線性分類器(人工智慧中機器學習的一種算法)的模型,可以從衛星圖像中探測到雲層的旋轉運動,在此之前這個人工智慧解決方案運行在匹茲堡超級計算中心的Bridges超級計算機上。」他說:「我們必須利用電腦系統分析和學習數據,以便在惡劣天氣預報等對時間敏感的應用中,及時和恰當地解釋數據
  • 中科院加熱爐優化控制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冶金行業是我國工業的能源消耗大戶,是推進節能降耗的重點行業,其中高爐熱風爐和加熱爐等裝置是節能降耗的關鍵環節,其燃燒控制與優化問題成為國內外專家學者研究和關注的重點。記者11月6日從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獲悉,該所一項研究成果,為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於冶金行業加熱爐能耗優化控制提供了新方法。
  • 大數據管理與分析方法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召開學術委員會會議暨...
    文繼榮表示,實驗室致力於推進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理論系統研究,促進計算機與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交叉,推動人民大學整體學科建設,為北京市的科技發展貢獻力量。大數據管理與分析方法研究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學科帶頭人、高瓴人工智慧學院副院長竇志成就「大數據、人工智慧與交叉學科研究」年度工作情況作了匯報。
  • 中科院田捷教授:基於 AI 和醫療大數據的影像組學研究及其臨床應用...
    作為計算機視覺與醫學影像分析環節的重量級嘉賓,本次大會,田捷教授向與會觀眾分享了題為「基於人工智慧和醫療大數據的影像組學研究及其臨床應用」的精彩專題報告。田捷教授現任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研究員、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主任。
  • 授時中心守時理論與方法研究取得進展
    授時中心守時理論與方法研究取得進展 2018-04-20 國家授時中心 【字體:該成果對我國時間基準保持工作具有重要價值,它的發表標誌著授時中心在守時理論與方法領域的研究工作獲國際認可。  該論文介紹了基於改進的Kalman算法的原子鐘頻率異常檢測方法,是對傳統數學模型算法的改進和發展。頻率異常主要包括頻率跳變和頻率漂移跳變,傳統方法如動態allan方差算法、頻率譜密度算法等對於較明顯的頻率異常容易檢測,對於較小的頻率異常不易檢測。
  • 深海前沿中心在海洋中小尺度動力過程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0年7月31日,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了題為「Maintenance of Mid-latitude Oceanic Fronts by Mesoscale Eddies」(《中尺度渦旋對中緯度海洋鋒面的維持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