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前沿中心在海洋中小尺度動力過程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0-08-28 深圳市海洋學會

2020年7月31日,國際學術期刊Science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了題為「Maintenance of Mid-latitude Oceanic Fronts by Mesoscale Eddies」(《中尺度渦旋對中緯度海洋鋒面的維持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由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簡稱深海前沿中心)荊釗教授和王勝鵬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吳立新院士為通訊作者的科研團隊共同完成。

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中尺度渦旋垂向熱輸送與海氣熱交換間的耦合動力機制,是對中尺度渦旋垂向熱輸送理論的重要發展;此外,也揭示了中尺度渦旋垂向熱輸送對海洋鋒面的重要維持作用,改變了「中尺度渦旋通過水平熱輸送過程破壞海洋鋒面」這一傳統觀點,為海洋環流理論提供了新的認識。

旋轉和層結效應作為地球流體的兩大動力特徵,對海水垂向運動造成了顯著的約束。海水垂向運動引發的熱量輸送及其動力機制一直是物理海洋學研究的經典難題。與此同時,海洋中的垂向熱輸送決定著深層與表層海洋、表層海洋與大氣之間的熱交換,對全球天氣和氣候系統變率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並深刻影響著全球變暖背景下海洋對大氣中的熱量和二氧化碳盈餘的吸收能力。


高解析度氣候模式模擬的海氣界面熱通量與50m水深處的渦旋垂向熱輸送的全球分布特徵

中尺度渦旋是海洋中最為顯著的運動形式。傳統的觀點認為中尺度渦旋引起的垂向熱輸送由斜壓不穩定過程產生,主要集中在主溫躍層區域,對海洋上混合層中的垂向熱輸送的貢獻可以忽略。該項研究通過分析全球高解析度海氣耦合模式模擬數據發現:冬季海洋表面強烈的失熱和風攪拌作用通過激發湍流混合打破了中尺度渦旋原有的地轉平衡狀態,誘導出顯著的次級環流進而引起向上的熱輸送。進一步研究表明:在西邊界流延伸體區域,該垂向熱輸送可以迅速的將西邊界流在次表層匯聚的熱量傳遞到表層,對於維持海洋鋒面以及海洋向大氣的熱量釋放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由吳立新院士領銜的科研團隊,長期致力於西邊界流區海洋多尺度動力過程及其氣候效應研究。自2012年該團隊發現全球變暖導致全球西邊界流熱斑現象以來,在大洋西邊界流多尺度海洋動力過程與海氣相互作用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推動了國際西邊界流觀測、理論與預測研究。該成果是團隊在這一領域取得的又一重要進展,對於深入認識海洋渦旋在全球氣候系統中的作用、指導氣候模式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西邊界流延伸體區中尺度渦旋垂向熱輸送與大氣過程的耦合動力機制。在西邊界流延伸體區域,冬季風暴過境時激發的海洋湍流混合過程打破了中尺度渦旋原有的地轉平衡狀態,誘導出顯著的次級環流進而引起向上的熱輸送;向上的熱輸送加熱海洋表面,維持海洋鋒面以及海洋向大氣的熱量釋放,促進風暴的生成。


文章來源: 中國海洋大學

相關焦點

  • 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前沿中心在海洋中小尺度動力過程研究領域取得...
    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前沿中心在海洋中小尺度動力過程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成果由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簡稱深海前沿中心)荊釗教授和王勝鵬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吳立新院士為通訊作者的科研團隊共同完成。
  • 海洋所等在赤道太平洋溫躍層內動力過程研究中取得進展
    海洋所等在赤道太平洋溫躍層內動力過程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6-05-13 海洋研究所 【字體「Deep-Reaching Thermocline Mixing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Cold Tongue」,報導了赤道太平洋溫躍層內小尺度動力過程研究的最新進展。
  • 國際知名地學刊物發表:中科院南海所研究團隊在海洋次中尺度動力...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團隊在海洋次中尺度動力過程及其對能量串級與垂向輸運的貢獻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地學刊物《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上。
  • 颱風影響海洋中尺度及大尺度環流的動力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尚曉東團隊與復旦大學教授王桂華合作,在颱風影響海洋中尺度及大尺度環流的動力機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雜誌—海洋》,並被選為亮點論文。
  • 海洋所黑潮與邊緣海交換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成功地揭示出黃東海海盆尺度範圍內黑潮與邊緣海跨陸架水交換的路徑和動力機制,其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國際海洋科學JCR排名前15%的國際權威學術期刊Deep Sea Research II的2010年10月刊上(ISSN 0967-0645),並作為該期刊的封面成果加以推介。
  •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深海研究中心在青島藍谷啟動
    1月11日至12日,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以下簡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2019學術年會在青島藍谷舉辦。期間,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宣布啟動建設深海研究中心,推動我國深海開發方面邁向更深層次。
  • 國際頂級學術期刊Nature Climate Change發表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最新研究成果
    該成果由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以下簡稱深海前沿中心)、海洋高等研究院/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科研博士後楊俊超為第一作者,深海前沿中心、海洋高等研究院、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林霄沛教授為通訊作者,中國海洋大學在讀博士生張鈺、海洋與大氣學院青年教師李子光等為合著者的科研團隊共同完成。
  • 山東省首個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
    前沿科學中心設立於2018年,是我國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的核心內容,是教育部推動高等學校加強基礎研究、實現創新引領的重要舉措。按照教育部要求,前沿科學中心將作為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重要抓手,凝聚整合創新資源,發揮學科群優勢,面向世界匯聚一流人才團隊,促進學科深度交叉融合,成為現代大學制度的試驗區,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的樞紐,成為我國在相關基礎前沿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創新中心和人才搖籃、具有國際「領跑者」地位的學術高地,率先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
  • 中國海洋大學「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獲批建設 系山東...
    前沿科學中心設立於2018年,是我國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的核心內容,是教育部推動高等學校加強基礎研究、實現創新引領的重要舉措。按照教育部要求,前沿科學中心將作為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的重要抓手,凝聚整合創新資源,發揮學科群優勢,面向世界匯聚一流人才團隊,促進學科深度交叉融合,成為現代大學制度的試驗區,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學科建設的樞紐,成為我國在相關基礎前沿領域最具代表性的創新中心和人才搖籃、具有國際「領跑者」地位的學術高地,率先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
  • 中國科大在癌基因蛋白Ras構象動態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及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籌)龍冬教授課題組運用液體核磁共振技術在癌基因蛋白Ras的構象動態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揭示了新型抑制劑分子在Ras蛋白上作用位點形成的動態機理。
  • 海洋一所發布海洋空間管理與規劃領域十項重要科研進展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發布了該所海岸帶科學與海洋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在海洋空間管理與規劃領域的年度十項重要科研進展。2019年,海洋一所整合了海洋空間管理與規劃研究領域的6個研究團隊,於當年8月成立了海岸帶科學與海洋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海岸帶中心」)。
  • 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量子力學基礎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量子力學基礎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中國科技大學研究團隊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等開展合作,利用我國「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
  • 中國海洋大學柳偉團隊在鉀離子超級電容器研究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半島記者 劉金震 通訊員 崔永朋近日,中國海洋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柳偉教授在新型鉀離子超級電容器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中國海洋大學博士生崔永朋為第一作者,柳偉教授為通訊作者,中國海洋大學為唯一署名單位。隨著鋰離子電池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在動力汽車和大規模儲能方面的推廣應用,導致全球鋰資源日趨緊張,嚴重限制了鋰離子電池的廣泛應用。作為鋰離子電池潛在的替代品,鉀離子儲能器件研發受到廣泛關注。鉀離子因電化學性能與鋰離子相近,儲量豐富,來源廣泛,價格低廉,從而在儲能領域表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
  • 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高解析度地球系統模式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
    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傑12日,記者從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獲悉,近日,由該實驗室「卓越科學家」、中國海洋大學「築峰人才工程」第一層次教授、海洋動力過程與氣候功能實驗室張紹晴教授首席領導和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多位專家學者主導參與的高解析度地球系統模式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高解析度(10公里海洋+25公裡大氣)通用地球系統模式(CESM)成功實現在國產眾核「神威·太湖之光」機器上的算法改造和優化
  • 中國首個獲批試點運行的國家實驗室發布2019年多項研究新成果
    會上,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集中展示了「透明海洋」 「海底發現」 「藍色開發」等重大任務推進情況及2019年新取得的眾多科研碩果。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立新稱,2019年,全球最大的區域海洋觀測網「兩洋一海」定點觀測系統邁入實時化時代,一批深海觀測與探測核心技術與裝備自主研發取得突破,深海多圈層能量與物質循環理論取得重要進展。
  • 中國海洋大學高解析度地球系統模式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
    近日,由中國海洋大學「築峰人才工程」第一層次教授、物理海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張紹晴教授首席領導、學校多位專家學者主導參與的高解析度地球系統模式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高解析度(10公里海洋+25公裡大氣)通用地球系統模式(CESM)成功實現在國產眾核「神威•太湖之光」機器上的算法改造和優化,這也標誌著我國新型國產眾核
  • 太平洋西邊界流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nbsp&nbsp&nbsp&nbsp2016年7月,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發表了《海洋渦旋與大氣的相互作用對西邊界流的影響》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成果由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的海洋動力過程與氣候功能實驗室研究團隊完成。
  • 基於大數據的人工智慧海洋學預報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曉峰領銜、國內多家海洋科研單位人員組成的人工智慧海洋學團隊,以熱帶不穩定波相關聯的海表溫度場為例,研發了以衛星遙感大數據驅動的針對海氣系統中複雜海洋現象的人工智慧預報模型,並在針對熱帶不穩定波相關的海表溫度時空演變預報方面取得研究進展。
  • 海洋所在海洋多糖、寡糖調控小麥碳氮代謝研究領域取得進展
    日前,美國化學會(ACS)出版的農業領域Top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以封面文章形式刊發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李鵬程團隊在海洋多糖、寡糖調控小麥碳氮代謝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研究結果為殼聚糖、殼寡糖作為新型生物刺激素的深度開發奠定了理論基礎。
  • 2016年度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評選揭曉
    該項研究對控制西邊界流的動力機制給出了新的理論解釋。不同於經典的海洋環流理論認為西邊界流是風生環流驅動的,該項目的研究首次提出海洋中尺度渦與大氣的耦合對維持西邊界流有重要作用,改變了對傳統西邊界流理論的認識,是對經典海洋環流理論的補充和發展,為氣候模式中準確模擬西邊界流提供了理論依據,對進一步模擬和預報中緯度風暴軸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