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一所發布海洋空間管理與規劃領域十項重要科研進展

2020-09-03 深圳市海洋學會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發布了該所海岸帶科學與海洋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在海洋空間管理與規劃領域的年度十項重要科研進展。

2019年,海洋一所整合了海洋空間管理與規劃研究領域的6個研究團隊,於當年8月成立了海岸帶科學與海洋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海岸帶中心」)。成立一年來,海岸帶中心圍繞國家自然資源管理和海洋強國建設的重大需求,依託海洋一所海洋自然科學與技術研究專業優勢,以「探索海岸帶科學規律,支撐海洋發展戰略,服務沿海經濟發展」為宗旨,以「繼承傳統、服務管理、聚焦前沿、突出重點」為學科發展原則,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培育出一支特別能戰鬥的隊伍,為自然資源部「兩統一」職責和海洋強國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科學支撐、決策支持、戰略分析與技術諮詢服務。


深度參與我國自然資源和國土空間規劃體系的頂層設計


2020年1月,自然資源部印發《省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指南》(試行)。該文件是自然資源部全面開展國土空間規劃工作後正式印發的首個技術指引文件。海岸帶中心作為編寫組單位,參與《自然資源「十四五」規劃》《長江經濟帶國土空間規劃》《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黃河生態帶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和國土空間規劃立法、溼地立法等工作,並深度參與了《省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指南》(試行)涉海部分的撰寫和完善。


牽頭開展不同層級地方空間規劃首批試點實踐


海岸帶中心牽頭開展了省、計劃單列市、地級市、縣不同層級地方空間規劃首批試點實踐。

2019年,海岸帶中心承擔了首批海岸帶專項規劃試點。以山東省和青島市海岸帶規劃國家試點為契機,開展了海岸帶保護與利用規劃基礎理論與編制方法研究,構建了以「輸入、結構、過程與功能」為調控鏈條,以「空間布局與管理措施」為重點的陸海統籌概念模型,並據此明確了山東省和青島市海岸帶規劃編制的內容重點與傳導機制,初步成果均通過專家評審。此外,還開展了浙江舟山、山東榮成等地方國土空間規劃試點工作,相關成果形成海岸帶管理立法建議,報送國家相關部門。

2020年,根據自然資源部關於海岸帶保護與利用規劃試點的總體部署,按照山東省自然資源廳和山東省海洋局的工作安排,海洋一所海岸帶中心編制完成《山東省海岸帶保護與利用規劃編制導則》(徵求意見稿)。該導則明確了省、市海岸帶保護與利用規劃的地位作用、編制原則、規劃範圍等基本規定,重點對海岸帶保護與利用格局、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生態保護、產業布局、人居環境等提出具體要求。目前,該《導則》已按程序上報,正在徵求自然資源部和山東省自然資源廳意見。


不斷深化全球海洋空間規劃國際合作


海岸帶中心積極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以下簡稱「海委會」)的工作,參與海洋空間規劃國際指南編制,深化了同歐盟成員國、韓國等國家海洋空間規劃領域的交流。

2019年,海岸帶中心參與海委會全球海洋空間規劃項目,負責海洋空間規劃國際指南部分章節的編制和試點區域海洋空間規劃的諮詢。

海洋一所所長李鐵剛和巴拿馬國際海事大學校長籤署海洋空間規劃合作諒解備忘錄。


同一年,海岸帶中心作為牽頭單位聯合泰國自然資源與環境部海洋與海岸帶管理司、宋卡王子大學開展的泰國蘭島海域海洋空間規劃,成為區域海域海島管理的基礎性依據與準則,這也是國際上首個使用我國技術方法的海洋空間規劃案例。此外,海岸帶中心籤署了與巴拿馬國際海事大學在海洋空間規劃領域的合作諒解備忘錄,拓展了馬達加斯加、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海洋空間規劃合作研究,並達成了開展實質性工作的意向,為我國海洋空間規劃技術在印度洋、太平洋島國等國的拓展做好鋪墊。

今年,海岸帶中心參與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海洋空間規劃項目,負責協助開展中國、韓國、泰國、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柬埔寨、印尼等9個成員國的海洋空間規劃實施背景與狀況評估。這顯示出海洋一所在海洋空間規劃領域的研究和工作被相關國際組織所認可,並將進一步推動我國深入開展海洋空間規劃國際合作。


我國海島海岸帶空間分析、模擬與評估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海岸帶中心研究人員以我國不同類型、不同氣候帶典型海島為研究區,分析模擬了高強度人類活動影響下海島植被、土壤、景觀等關鍵生態要素的時空響應特徵,揭示了海島生態系統健康的時空變化規律,初步搭建了我國海島生態地理學的研究體系。2019~2020年,相關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在《Geoderma》《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Land Use Policy》等SCI和SSCI期刊發表學術論文10餘篇。

海岸帶中心研究人員基於長時間序列的海岸帶生態監測數據,定量評估了人類活動對於海岸帶生態系統的正面、負面和淨影響及其時空特徵,並提出了加強資源總量控制和空間合理配置的政策建議。該研究探索搭建了基礎研究與管理實踐的橋梁,為基於生態系統的海岸帶管理提供了切實依據。今年,相關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發表在《Land Use Policy》(SSCI一區),這是海洋一所首次以第一署名單位在SSCI一區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


牽頭組織中國海島志編研,開展海域海島自然資源專項試點調查


2020年,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中國海島志編研」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是海洋一所主持開展的「我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中國海島志》編纂工作的延續,也是海洋一所牽頭承擔的首個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項目。

開展了自然資源部首個海域海島自然資源專項試點調查,編制完成系列技術規程、總則;釐清了海岸帶岸灘、河口、濱海溼地等概念及範圍關係;建立了海岸帶自然資源分類體系。選擇小島灣海域及灣內的2個無居民海島,開展了海域海島自然資源試點調查,為全國範圍海域海島自然資源調查提供技術方法體系和組織管理經驗。

海岸帶中心研究人員開展山東省海岸線修測工作。

全面查清了山東濰坊、日照大陸海岸線長度、位置和類型,查清海岸線兩側開發利用現狀和海岸線保護類別;掌握了海岸線現實數據,為嚴守自然岸線保有率目標,強化陸海統籌管理提供數據資料基礎。


積極參與自然資源確權和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工作


2019年,海岸帶中心參與編制的《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暫行辦法》已由自然資源部、財政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聯合印發。這標誌著我國開始全面實行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制度,自然資源確權登記邁入法治化軌道。

在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操作規範編制方面,提出的「海域、無居民海島納入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方案」獲得了業內專家的高度認可,並被自然資源部採納,為《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暫行辦法》的完善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術支撐。

在海洋空間利用方面,作為海洋空間利用年度計劃的承擔單位,海岸帶中心構建了海洋空間利用年度計劃的制度框架和指標體系,編寫了年度計劃管理辦法;開展了陸海統籌的海岸帶空間用途管制研究,明確了海岸帶空間用途管制的功能定位、核心問題與重點區域,並基於國土空間規劃實踐提出了新時期海岸帶空間用途管制的制度完善建議,相關文章《新時期完善海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的政策建議》被中宣部「學習強國」平臺選用;提出了渤海海岸帶空間管制的對策建議。


海洋自然資源與生態資產評估持續推進


海岸帶中心在國內外率先建立起海洋生態資產和海洋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評估方法體系,開展了山東日照、長島和浙江溫州應用示範。起草了國標《海洋生態資產評估技術導則》修訂草案和標準建議書,已被全國海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和自然資源部通過,作為國標修訂立項。

開展海洋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探索研究,初步建立了海洋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技術方法體系。編制的《三亞市潛水活動珊瑚礁生態損失補償辦法》,即將發布實施。

海洋自然保護地和國家公園評估取得初步成果。提出了海洋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的框架性技術要求和管理要求,完善了陸海統籌布局海上國家公園群的方案,完成長島自然保護地優化整合預案。

研發海洋修復工程生態績效綜合評估指標體系。基於海洋生態系統健康恢復、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增長和單位成本生態效益等理論構建海洋修復工程生態績效綜合評估指標體系。本指標體系的構建符合自然資源部針對「藍色海灣」整治修復工程檢查驗收管理的新需求,可作為對現有考核體系的補充。


「國家海洋創新指數研究」獲海洋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海岸帶中心研究成果「國家海洋創新指數研究」榮獲2018年海洋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是獲獎項目中唯一的軟科學類項目。該研究首次系統構建了國家海洋創新指數體系,建立了海洋科技進步貢獻率與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率測度模型,並對我國國家與區域海洋創新能力進行了多視角、多尺度和長周期的評價,為我國相關管理部門從整體上掌握國家海洋創新發展現狀、探索海洋創新路徑和方式、優化海洋創新力量布局和資源配置提供了科學支撐。


「建設項目集約用海評價與控制方法及應用」獲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海岸帶中心參與「產業用海面積控制指標」研究工作,完成山東省產業用海調研報告、分指標測算報告。

參與編寫《海洋產業填海項目控制指標及集約評價研究》專著及《建設項目用海面積控制指標(試行)》,後者已於2017年印發實施。

「建設項目集約用海評價與控制方法及應用」獲得2018年度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二等獎。牽頭組織全國海洋牧場、核電等產業用海政策改革研究。


積極開展服務自然資源和海洋工作發展的各項探索性工作


出版海絲路合作指數系列專著。構建海洋國際合作評價模型,對中國與「海上絲路」周邊34個國家海洋經濟合作情況進行評估。最新成果《「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海洋經濟合作指數評估報告(2019)》在2019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深圳)上展示。

出版專著《藍色戰略:全球海洋政策研究》,提出新時代國家參與全球海洋治理和發展海洋戰略的具體路徑和政策建議。參與多項極地、深海、大洋及海洋政策研究,多項報告和專報獲省部級以上批示或採用。

構建自然資源科技創新發展評價體系,推動自然資源科技創新融入國家創新體系。開展自然資源科技創新評價研究,構建了自然資源科技創新評價指標和評價方法。出版首部自然資源科技創新評價專著《自然資源科技創新評價試評估指數報告2019~2020》。

構建「基本自然資源區」制度。從基本自然資源的主要特徵、「基本自然資源區」的概念、分類分區和制度設計4個方面深入研究,提出政策建議,相關成果已形成學術論文多篇。

牽頭承擔的海洋公益專項「基於生態系統的海洋功能區劃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通過專家驗收。構建了基於生態系統的海洋生態功能區分布特徵與識別技術體系,開發了基於生態系統的海洋功能區劃輔助決策系統,並在黃河口-萊州灣海域和廟島群島海域進行了基於生態系統的海洋功能區劃關鍵技術集成和應用示範。

開展海岸帶生態系統模擬與適應性管理關鍵技術研究。建立了新型海洋生態動力學模型體系,構建了判別一類海洋生態動力學模型穩定性的降維技術,提升了海洋生態動力學模型穩定性、模擬精度等性能。構建了海岸帶複合生態系統研究的基礎理論和技術框架,創新發展了圍填海、溢油、陸源汙染、海水養殖等典型人類活動對近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和健康影響的評估技術體系。啟動國家自然基金委-山東省聯合基金重點支持項目「基於陸海統籌的多重人類活動對山東海灣生態系統的協同影響及適應性調控機制(2019~2023)。代表性專著被推薦輸出海外版權、全球發行。

出版中英文版專著《A Quantitative Study On The Global Blue Economy》《全球藍色經濟定量研究》,探索提出藍色經濟指數概念,進行全球尺度定量分析評價,參與起草《中日韓藍色經濟合作倡議》,為制定和完善藍色經濟相關政策規劃提供支撐。


文章來源: i自然全媒體

相關焦點

  • 自然資源部海洋一所張志衛博士當選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海洋空間規劃顧問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是全球領先的環境機構,負責制定全球環境議程,促進聯合國系統內連貫一致地實施可持續發展在環境層面的相關政策,並承擔全球環境權威倡導者的角色。作為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海洋空間規劃顧問,張志衛博士將協助東亞海協作體(Coordinating Body on the Seas of East Asia)開展東亞9個成員國的海洋空間規劃實施背景評估,促進國家和地區制定基於生態系統的海洋空間規劃政策,提出相關行動建議。
  • 海洋所長莖海綿、海洋所紫柳珊瑚……中科院海洋所發布5個命名深海...
    紀念活動上,海洋所發布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研究所取得的十項重要科技進展,並揭曉了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海洋所長莖海綿(新種)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院長韓恩厚代表中國科學院向海洋所成立70周年表示祝賀。
  • 中科院海洋所發布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
    海洋所作為新中國第一個專門從事海洋科學研究的國立科研機構,在建國之初百廢待興中應運而生,在改革開放中煥發生機,於新世紀揚帆起航。70年來,海洋所見證了我國海洋科技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單一學科到系統研究、從「望洋興嘆」到「百舸爭流」的巨大變化。王凡表示,經過幾代科學家的艱苦奮鬥、奮發圖強,海洋所塑造了光輝的歷史。
  • 中科院「十四五」規劃海洋領域專家研討會召開 | 海洋領域專題研究...
    2020年11月12日,中科院發展規劃局在青島組織召開中國科學院「十四五」規劃海洋領域專家研討會暨研究所「十四五」規劃交流會。發展規劃局局長謝鵬雲,科技促進發展局副局長趙千鈞,條件保障與財務局副局長楊為進,前沿科學與教育局、重大科技任務局、科技促進發展局、發展規劃局有關部門負責人,海洋領域專題研究組組長、海洋所/煙臺海岸帶所所長王凡,海洋所黨委書記王輝、侯保榮院士、孫松研究員、孫黎研究員,南海海洋所副所長林間,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副所長李碩,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黨委副書記代亮,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高峰研究員,聲學研究所張春華研究員及院屬相關單位代表等
  • 海洋三所科研人員發布海草床最新成果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陳彬研究員帶領的海洋保護生態學研究團隊在海草床生境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杜建國表示,揭示生態系統之間的有機聯繫、提高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管理水平需要區域科研人員的合作。近年來,在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南海重要島礁及鄰近海域生物資源評價與生態修復」、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紅樹林-海草床-珊瑚礁連續生境的生態連通性研究」,以及中印尼海上合作基金項目「印度尼西亞北蘇拉威西熱帶海洋生態系統研究」、中國-東協海上合作基金項目「全球變化背景下南中國海近海生態系統監測與保護管理示範」等多個國際合作項目的支持下,海洋三所研究人員聯合多國科研人員在東亞海域開展了近10年的海草床、珊瑚礁和紅樹林等典型生態系統調查和連通性研究
  • 海洋三所科研人員發布海草床最新成果
    海草床,是除紅樹林和珊瑚礁之外最典型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產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也是全球多樣性保護的主要對象之一,被稱作「海底草原」。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陳彬研究員帶領的海洋保護生態學研究團隊在海草床生境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
  • 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新物種今天揭曉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8月1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舉行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結合疫情防控要求,海洋所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雲所慶」。紀念活動上,海洋所發布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研究所取得的十項重要科技進展,揭曉了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院長韓恩厚,青島市政協副主席卞建平參加相關活動。
  • 海洋三所科研人員發布海草床最新成果
    海草床,是除紅樹林和珊瑚礁之外最典型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產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也是全球多樣性保護的主要對象之一,被稱作「海底草原」。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陳彬研究員帶領的海洋保護生態學研究團隊在海草床生境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
  • 海洋三所科研人員發布海草床最新成果——揭秘「海底草原」的微生境
    海洋三所 供圖  海草床,是除紅樹林和珊瑚礁之外最典型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是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產力最高的海洋生態系統之一,也是全球多樣性保護的主要對象之一,被稱作「海底草原」。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陳彬研究員帶領的海洋保護生態學研究團隊在海草床生境的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
  • 海洋二所科研人員發表系列研究成果,揭示海洋微塑料生態毒理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黃偉及團隊在微塑料分布狀況和微塑料對重要海洋經濟物種的生態毒理效應方面取得系列研究進展,相關成果陸續發表在《危險材料雜誌》《環境汙染》《總環境科學》等國內外環境科學與生態學主流刊物。  海洋中的塑料經光降解、機械破碎或生物作用會變成不同大小和形狀的碎片,形成微塑料(直徑<5mm)和納米塑料。
  • 高校博士團走進海洋一所 展高規格海洋科研實力
    圖為博士團成員參觀大洋樣品館,仔細研究深海樣品(攝影 中國網/孫潔)在歡迎儀式上,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長喬方利向博士團成員參觀海洋一所表示熱烈的歡迎,並發表致辭,他指出海洋的發展愈來愈受到關注,海洋佔地球表面的71%,海洋對於國家和人類來說極具重要的戰略意義,它影響著地球的氣候變化,同時也是重大科學突破的搖籃,上天下海已成為我國中長期目標。
  • 海洋一所首度在土地科學TOP期刊發表最新研究成果
    日前,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岸帶科學與海洋發展戰略研究中心科研人員在海岸帶空間評估與政策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發表於土地科學研究領域的國際知名學術期刊《Land Use Policy》。這是海洋一所首次以第一署名單位在該領域SSCI一區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
  •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舉行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
    他勉勵海洋所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奮進、開拓創新,圍繞「三個面向」「四個率先」,加快海洋科技創新步伐,早日建成國際一流的海洋科研機構和具有重要國際影響力的科學研究中心,為海洋強國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青島市政協副主席卞建平代表青島市政府向海洋所70華誕表示祝賀。
  • 深海前沿中心在海洋中小尺度動力過程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該成果由深海圈層與地球系統前沿科學中心(簡稱深海前沿中心)荊釗教授和王勝鵬博士為共同第一作者,吳立新院士為通訊作者的科研團隊共同完成。」這一傳統觀點,為海洋環流理論提供了新的認識。與此同時,海洋中的垂向熱輸送決定著深層與表層海洋、表層海洋與大氣之間的熱交換,對全球天氣和氣候系統變率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並深刻影響著全球變暖背景下海洋對大氣中的熱量和二氧化碳盈餘的吸收能力。
  • 《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 用海洋能源點亮生活
    談到可再生能源,人們更多地會想到太陽能、風能,事實上,包括潮汐能、波浪能等在內的海洋可再生能源(以下簡稱「海洋能」)也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提高海洋能開發利用能力,推進海洋能技術產業化,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國家海洋局日前印發了《海洋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據了解,這是我國首個海洋能發展專項規劃。
  • 2020廈門國際海洋周專家觀點一覽 海洋領域的「三個聚焦」
    海洋政策法規與規劃研究領域資深專家王殿昌提出,發展藍色經濟、推進海洋高質量發展,應實現海洋資源科學利用、海洋生態系統健全、海洋環境有效保護、海洋經濟綠色增長、海洋綜合統籌管理。其中,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格局是構建沿海地區高質量發展格局的關鍵內容。對此,他建議,應出臺政策扶持支持高端裝備製造業重點企業和民族企業,扶持海洋新業態,發展海洋休閒、康養、觀光、娛樂等海洋特色產業。
  • 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中國海洋領域的「藍色矽谷」
    :中國海洋領域的「藍色矽谷」 來源:山東衛視山東新聞聯播   齊魯網訊 據山東衛視《山東新聞聯播》報導,"藍色矽谷"核心區的核心項目--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是中國海洋領域唯一的國家級實驗室,建成後將成為全球第七大海洋科研機構,有力提升我國海洋自主創新能力。
  • 海洋一所海洋生物砷含量研究獲新進展
    本報訊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一所)海洋生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王宗興、研究員王保棟聯合北京師範大學研究團隊在國際環境科學與生態學領域期刊《水資源研究》上,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研究結果表明,與魚類相比,底棲動物(如軟體動物、甲殼類)存在著更明顯的砷生物富集效應。砷在軟體動物中,具有明顯的生物放大效應。在甲殼類、魚類中,出現了明顯的生物稀釋效應。
  • 國務院印發《全國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全文)
    國際在線消息:據中國政府網消息,國務院近日發布《關於印發全國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通知》,通知指出,本規劃是《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形成海洋主體功能區布局的基本依據,是海洋空間開發的基礎性和約束性規劃。規劃範圍為我國內水和領海、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及其他管轄海域(不包括港澳臺地區)。
  • 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所長黃大吉:以海洋科技守護北部灣「綠水青山」
    王鵬斌 攝  7月22日,在廣西北海海事碼頭,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四所)16名科考隊員登上「粵科1號」船,駛向北部灣海域,開啟了「北部灣自然資源調查與評估」科考首航。  該航次是近10年來北部灣海域首個大型的綜合性海洋調查項目,引起業界和媒體的廣泛關注。同時,今年初正式運行的海洋科研領域「新兵」——海洋四所,走進了更多人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