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微體古生物放射蟲研究獲進展
,獲得一系列的科學新認識。 海洋微體古生物放射蟲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陳木宏的科研團隊,利用近年來國際大洋鑽探計劃IODP323航次和國內各類科考航次所獲取的太平洋及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東海、南海、菲律賓海等區域的海底沉積物樣品,系統性地開展了西北太平洋高-低緯度沉積物中放射蟲的分類學、沉積學、生物地理學、古生物地層學和古海洋與古氣候學研究,獲得了系列成果,出版了研究專著《西北太平洋及其邊緣海沉積物中的放射蟲》(陳木宏
-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海洋所魚類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遺傳機制研究獲進展 2020-11-11 海洋研究所 【字體該研究從基因組水平揭示魚類快速適應淡水生境的遺傳學基礎,為生物複雜性狀快速適應性進化的分子機制提供新認知,並對預測生物應對環境變化的適應性進化策略具有理論價值。 環境變化背景下生物的適應性進化是生物多樣性產生的重要機制。儘管生物表型為應對環境改變可以發生快速適應性進化,但是對於複雜性狀快速適應的遺傳機制的理解目前仍較為匱乏。
-
地化所海洋生態系統汙染物來源與成因機制研究獲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內外項目的聯合資助下,中科院地球化學研究所地表地球化學研究組的Mostofa博士及其合作者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對海洋生態環境汙染進行了綜合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在綜合考慮多種海洋汙染源和影響因素,如廢棄藥品、相關新型汙染物、水華及毒素、海水酸化、貨船破損和舊船改造工業以及過度捕撈導致等,系統介紹了這些威脅海洋生態系統汙染物的來源、成因、控制機制並提出了可能的解決辦法,部分成果已在第二屆海洋生物科技大會上做了報告。
-
海洋三所海洋微塑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本報訊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態環境監測預警技術實驗室在福建省東山灣海域微塑料汙染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研究利用拖網技術和連續定點抽水採樣,對福建省東山灣和漳江流域的微塑料汙染情況進行了基線調查,針對東山灣微塑料汙染特徵,根據微塑料不同材質的毒性大小進行微塑料生態風險評估。此外,研究結合汙染負載指數模型評估了不同地點的微塑料汙染程度。
-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海洋所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獲進展 2020-09-24 海洋研究所 【字體:>中 小】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袁東亮團隊在北太平洋次溫躍層環流研究中取得進展
-
海洋所免疫學研究獲進展
近日,Science Immunology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免疫學研究新發現,並同期刊發了國際同行專家對該發現的焦點評論。細胞焦亡是一種gasdermin依賴的細胞程序性死亡,在抗感染免疫中發揮重要作用。長期以來,gasdermin介導的細胞焦亡研究僅限於脊椎動物。
-
中科院海洋所發布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
活動現場還揭曉了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海洋所鏢毛鱗蟲(新種)、海洋所三歧海牛(新種)、海洋所異胸蝦(新種)、海洋所長莖海綿(新種)。海洋所的七秩芳華,是從近海走向深海的70年,是育人鑄魂的70年,是開放共贏的70年,是砥礪奮進、科技報國的70年。新的發展時期,海洋所圍繞「三個面向」「四個率先」,不斷深化改革,創新驅動發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技進展,為海洋強國建設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
海洋一所發布海洋空間管理與規劃領域十項重要科研進展
近日,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發布了該所海岸帶科學與海洋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在海洋空間管理與規劃領域的年度十項重要科研進展。2019年,海洋一所整合了海洋空間管理與規劃研究領域的6個研究團隊,於當年8月成立了海岸帶科學與海洋發展戰略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海岸帶中心」)。
-
南海海洋所吲哚倍半萜生物合成研究取得新進展
海洋來源的放線菌一直是新穎的具有藥用價值的次級代謝產物重要來源,目前已經有很多海洋放線菌來源獨特生物活性天然產物的報導。吲哚倍半萜是很有特色的生物鹼類次級代謝產物,已報導的吲哚倍半萜生物鹼類化合物主要來源於植物和真菌,直到最近兩年,才有一些來源於放線菌的吲哚倍半萜類化合物被發現。
-
中科院海洋所命名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
科技日報記者 王健高 通訊員 王敏8月1日,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上,正式發布了5個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深海生物新物種。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Victorgorgia iocasica sp. nov.
-
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發布
央廣網青島8月2日消息(記者王偉 通訊員王敏)8月1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隆重舉行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活動現場揭曉了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這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Victorgorgia iocasica sp. nov.、海洋所鏢毛鱗蟲(新種)Laetmonice iocasica sp. nov.、海洋所三歧海牛(新種)Tritonia iocasica sp. nov.、海洋所異胸蝦(新種)Sternostylus iocasicus sp. nov.
-
南海海洋所等在海洋環流研究中獲進展
海洋作為氣候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其大尺度海洋環流在全球熱量、淡水平衡中起關鍵作用。那麼,在氣候變化背景下,海洋環流是否已發生顯著改變?海洋垂直結構變化是否與海洋環流變化同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王春在研究團隊博士付垚,聯合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德國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的科學家,應用觀測數據對以上問題展開研究。
-
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發布
央廣網青島8月2日消息(記者王偉 通訊員王敏)8月1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隆重舉行建所70周年紀念活動。活動現場揭曉了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這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Victorgorgia iocasica sp. nov.、海洋所鏢毛鱗蟲(新種)Laetmonice iocasica sp. nov.
-
海洋所發布5個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深海新物種
8月1日,在慶祝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成立70周年紀念大會上,現場揭曉了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分別為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海洋所鏢毛鱗蟲(新種)、海洋所三歧海牛(新種)、海洋所異胸蝦(新種)、海洋所長莖海綿(新種)。
-
科研新進展!中科院海洋所研究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研究組近日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發現了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了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JCR一區期刊Journal of Climate和Journal of Geophysical
-
海洋所長莖海綿、海洋所紫柳珊瑚……中科院海洋所發布5個命名深海...
紀念活動上,海洋所發布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研究所取得的十項重要科技進展,並揭曉了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海洋所長莖海綿(新種)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院長韓恩厚代表中國科學院向海洋所成立70周年表示祝賀。
-
南海海洋所南澳島海域地震震源區地質結構及發震構造研究獲進展
南海海洋所南澳島海域地震震源區地質結構及發震構造研究獲進展 2020-09-21 南海海洋研究所 研究人員使用新採集的海洋主動源反射地震和海陸聯合廣角地震數據,對1918年南澳地震(7.5級)震源區的海底斷裂構造和三維地殼結構開展綜合成像,確定北東東走向的濱海斷裂帶和北西走向的黃岡水斷裂在海底的發育位置和屬性特徵,明確濱海斷裂帶作為海陸交互帶重要的邊界斷裂帶造就沉積基底大規模的垂直錯斷
-
中科院海洋所命名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新聞—科學網
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分別是海洋所紫柳珊瑚(新種)Victorgorgia iocasica sp. nov.、海洋所鏢毛鱗蟲(新種) Laetmonice iocasica sp. nov.、海洋所三歧海牛(新種)Tritonia iocasica sp. nov.、海洋所異胸蝦(新種)Sternostylus iocasicus sp. nov.、海洋所長莖海綿(新種)Caulophacus iocasicus sp. nov.。
-
參與砷糖生物合成的自由基SAM酶ArsS的特性及機理研究
參與砷糖生物合成的自由基SAM酶ArsS的特性及機理研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7 16:59:12 復旦大學化學系張琪課題組在參與砷糖生物合成的酶ArsS的特性和機理研究中取得了新進展
-
海洋所發現深海甲殼動物新物種
海洋所發現深海甲殼動物新物種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5.11.27 星期五 □青島日報/青報網記者 王 娉 本報訊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甲殼動物多樣性研究取得重要進展。